蓝脉绿轴,城市客厅论文_沈子茜

蓝脉绿轴,城市客厅论文_沈子茜

——南沙区市民广场项目景观设计研究

沈子茜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城市轴线广场是城市的门户景观,是城市建设体系中尤为关键的一环,是建设幸福城市、服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广州市南沙区城市轴线景观进行探讨,并通过对市民广场项目的规划设计、设计理念、设计要点、景观标志等几方面的研究,验证市民广场景观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设计手法的创造性,旨在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而新颖的公共活动空间,也为其他城市广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

关键词:城市广场;城市客厅;设计手法;景观标志;

1、市民广场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2012年9月6日国务院批复了《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明确了南沙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的定位,成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前沿合作区之一。

1.1 建设背景

市民广场项目位于蕉门河中央商务区,是南沙新区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域。目前,周边的南沙区行政中心已建成使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四大公建及规划信息档案中心正在规划建设,跨越蕉门河东西向衔接本项目的双桥项目已准备开工。为进一步完善蕉门河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景观,需要实施市民广场项目。

1.2 城市轴线的特殊性

市民广场项目地处南沙区政府与中央商务区之间的新城市中轴线,同时也正处南沙城市绿轴大山乸至黄山鲁的中心段,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其辐射范围是南沙区首要对外门户区域,应充分重视该地区在南沙区城市空间结构中的特殊定位,创造符合该地区发展定位的城市形象。

1.3 现代化新城的建设要求

依照《广州南沙滨海生态新城蕉门河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蕉门河中心区规划形成十字相交的景观绿轴和蓝轴。本次设计范围位于两轴交汇处景观绿轴中心段,与蕉门河西侧的行政中心共同组成南沙新区的“城市客厅”,建成效果将会体现着南沙开发区现代滨海城市的建设水平、景观品质、文脉传承等。

2、规划设计原则

2.1生态优先原则

把握本项目位于大山乸-黄山鲁生态绿轴核心段的生态区位,以可持续景观设计为基本手法,注重本项目中绿地结构布局与自然水系的协调,注意与周边城市功能组团的呼应和功能互补,形成区域内较为合理的、能与城市共同生长和延续的生态景观体系。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减量设计、对城市功能要素的景观再利用、区域资源循环与再生、及重视边缘效应等设计方法来实现生态化、可持续景观设计的理念。

2.2 因地制宜原则

尊重和保护本土的自然特性与文化特性,顺应场地的自然过程和自然状态,选择乡土植物和当地材料,设计尽量贴合自然状态而非全面改造自然;同时贴近本土的乡土风情和地域特色,强化设计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3、设计构思

设计出色体现“蓝脉绿轴,城市客厅”的景观形象,整体构思以“绿色脊梁”为主题展开,打造具有地域性、生态性、新颖性的国际化示范区。

3.1 设计目标

延续中心城区休闲观光绿轴,服务周边用地,建设具有南沙水乡特色、国际新城特色、生态新颖特色的蓝绿交汇空间,成为集都市休闲活动、自然生态保护、市民市政广场于一体的精品游览风光带。

3.1.1 景观目标

结合本土历史文化意义、自然风景资源等建设滨水带景观,强化与周边区政府、四大公建及各居住区之间的联系。通过设计提高岸线景观及市民广场的品质和使用需求,挖掘主题元素的价值,创造一个城市滨水景观经典,突出南沙“国际化新区”与中心区“城市客厅”的定位和目标,营造新城风貌,创造一个贯穿城市中心区的绿色脊梁。

3.1.2 生态目标

贯彻雨水花园的生态设计理念,修复、优化并且延伸水岸特色自然景观,复合成蓝绿交汇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延续蕉门河及其支流的自然景观及物种多样性。

3.1.3 生活目标

完善周边功能服务建筑集中公共活动空间的不足,为公众的户外活动提供了公共性的多样选择空间,以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为切入点,提供促进交流、资源共享的多种途径,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并完善城市绿道系统。

3.1.4 社会目标

营造富有魅力的城市广场及观光场所,强化城市绿轴的休闲、文化、集会、生态等功能,打造南沙区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为以后城市轴线建设提供示范借鉴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设计理念

由回归土地的意义出发,从场地上获得设计灵感,如水网的肌理、红树林景观、四溢的藕香、榕荫、荷花等,赋予场地交通结构和视线网络,再加上生态设计的全线贯穿,使场地通过设计,能够如脊梁一样,传达一种能量流,并打造城市客厅的形象。

3.3 设计策略

项目的整体性是本次设计的难点,体现在以下三点:

(1)大山乸-黄山鲁生态绿轴的整体性与本项目建设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

(2)河流及交通设施造成的地块分割与新城市中轴的整体景观的矛盾;

(3)标志性景观与双桥及大型公建群形成的既定视觉焦点之间的空间整合问题。

通过交融设计的手法实现难点解决途径:

(1)以分层叠加的设计手法,将本项目分成为连续的生态基底+基本形式的公共空间+景观节点,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前两个层次形成绿轴的景观框架,保证延续设计的风格统一,节点层面则根据具体情况形成丰富的变化;

(2)以立体交通建立起立体景观系统,将水面、桥梁、道路等纳入景观体系,既重视增加交通的联系,更强调景观的呼应;

(3)标志性景观的体量适合于市民广场的尺度,植物化的选型与建筑空间形成对比,纯粹、易于识别的独特形体以群组或单体形式设置于项目全局,以空间及时间上的重复印象加强景观标志性,而非以大体量突兀于公建群及双桥之间。

4、布局及设计要点

市民广场项目分为两大特色主题区:市民广场区、水上中轴区。

4.1 市民广场区

作为项目的重点建设区域,突出“城市客厅”主题,以绿色基底为载体,依托四大公建,运用“脊梁”单体——生机元作为设计元素,营造立体交通系统、集散广场和林荫活动空间。设计以高架活动平台的方式解决市民广场与蕉门河滨水区的人行交通联系,广场内设置有钻石飘台、空中花园、沉水花园、宝石驿站、激光水帘、花林夹道等多处景点。

4.2 水上中轴区

作为市民广场轴线延伸区域,沿用生机元景观标志,相比市民广场区更强调生态设计理念,展示丰富的滨水绿地空间。将现状水系北移,使北岸规整式河岸与区政府的景观风格相协调,南岸采用自然缓坡入水,自然绿地中设计较为规整的广场平台为活动空间。水上中轴区内设置有连心桥、水下栈道、星光广场、叠水瀑布、云台夜月码头等景点。

4.3 设计要点

4.3.1 形成有机关联、特色鲜明、灵活有趣的公共服务与开放空间系统。

将公共服务设施与公共空间相结合,使其在空间与功能上组织联系与互动。林立的高楼与水岸、绿地、文化设施、商业街等不同元素混合,形成多元的混合片区,提高公共服务系统的效能,吸引并支持丰富多样以及辅助性的经济活动。

4.3.2 塑造不同空间形态、多种功能类型、多样景观元素的滨水绿地空间。

回归多样开放、慢行生活、融通开放的情感社区,包含多样的住房、公共配套设施、开敞空间与景观绿化空间,展示其滨水特色与个性。

4.3.3 形成独具特色的邻里社区及游憩绿地的慢行生活系统。

这些连接将提升河滨的价值,为更广阔的区域建立起更鲜明的滨水形象,同时使市民快速到达娱乐、交通及居住空间。

5、景观子系统

设计通过八大景观子系统(景观标志、建筑单体、水体驳岸、景观小品、夜景规划、节能环保、植物设计、管线设计)体现南沙中轴线“现代、生态、节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文化。这些景观系统因场地需要而合理布置,但其在深层次上却有不可忽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如生态、节能观念的始终坚持和文化符号的统一等。因而,无论场地条件有何差异,各处景观都能烘托出整体形象,足以体现南沙新区风貌。本文重点介绍景观标志和植物设计两大系统。

5.1 景观标志——生机元

标志性景观的设计为了避免了与四大公建、双桥等大型构筑物形成视觉冲突,考虑以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分布来加强提示性。创造出形象新颖的生机元单体,承载雨水收集、风能太阳能再利用、WIFI网络站、减轻热岛效应、信息传播服务、摄影观光等功能,以个体或群组方式散布全线,形成连续的景观标识。

5.2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设计上,结合场地原状和设计需要,创造了静谧和活力空间,对不同区域的植物设计提出了相应策略。

市民广场区在植物种植设计上功能与造景并重。区域周围建筑林立,属于市民重点活动区域和人流集散区域,植物种植设计一方面考虑了满足中轴景观的需要,体现城市形象;另一方面则重点考虑以植物设计创造不同的景观与功能空间,满足市民不同需求。

水上中轴区植物种植设计以改造为主。考虑到场地原有较好的植被现状,结合节约和生态的需要,将之改造成疏林草地与林下空间共赏,雨水花园和水岸草坡齐芳的一人空间,在生态的前提下,加入人的适宜活动空间,并对雨水收集有了更多应用思考。

6、总结

市民广场项目作为南沙区中轴线的城市客厅,其设计以创造变化丰富的广场空间和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建成后将是一个景观环境优越的集会、观光、游玩、休闲场所,不仅提升南沙城市居民幸福指数,而且丰富了周边城市游客的出行选择。本设计改善了南沙区城市景观,展示城市风貌,日后将成为南沙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论文作者:沈子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6

标签:;  ;  ;  ;  ;  ;  ;  ;  

蓝脉绿轴,城市客厅论文_沈子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