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信息技术及其市场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论文,发展趋势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技术是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为了说明信息技术发展状况,探讨其带动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源,有必要对信息技术及其市场做出科学的分析及其发展趋势预测。

一、计算机硬件及其市场

在过去2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已发展遍及至各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性能的计算机技术支撑着科学、技术、工业与国防等众多领域的发展。新的知识和新兴产业已日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包括国际范围高技术的兴起与逐渐加快的发展节奏也同计算机产业的飞速发展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计算机硬件制造业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竞争的行业。过去的跨国计算机公司从制造芯片开始,包括整机、外设、系统软件、工作平台直至应用软件都进行系列化的生产。而这种生产和销售方式现在看来已有不适应之处。现代的国际市场要求朝着标准化、开放化及合作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市场要求打破各种界限分段进行合作,从而使自己保持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无论在计算机技术的硬件和软件上,美国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在国际计算机硬件市场上美国则占有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市场,从1993年底世界各国估计拥有的计算机数量上看(表1),美国拥有总数约为7400万台,比欧洲与日本等世界其它国家的总和还高。约占全球计算机硬件市场的60%。在这一市场中,不同型号规格的计算机市场份额已比以前有明显的变化。结构性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PC和工作站的销售量有明显的提高,已占整个硬件市场的60%以上(5年前仅占50.2%),大型机和小型机仅占总销售额的20%左右,其余部分是数据通信设备。

对于IBM、DEC、Unisys等大型机制造公司来说,前途变得越来越不妙,出现负增长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相比之下,PC机开始具有大型机的特征,高性能的处理器及“奔腾”的出现,已使微机毫不逊色于大型机。使得PC机迅速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1993年家用市场爆炸性的推出装有CD—ROM播放机、声音卡和录像的多媒体系统。据估计1993年美国销出的PC机中,有40%带有CD—ROM播放机,总数达到71.8万台,1994年使得这一数字再次上升,据估计有45%以上带CD—ROM,数量在100万台以上。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计算机拥有量 单位:百万台

美国74.2

日本12.2

德国10.2

英国 7.7

法国 6.3

加拿大

4.3

意大利

3.3

澳大利亚 3.0

西班牙

2.0

荷兰 1.5

韩国 1.4

台湾 1.6

独联体

1.2

墨西哥

1.1

瑞典 1.1

比利时

1.1

全欧洲 37.5

中国 1.2

PC机市场出现的新芯片和新的消费趋向再次激活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使得原来已经感到山穷水尽的一些计算机企业界人士又一次看到一股全新的革新和增长的浪潮。

工作站作为迅速增长的另一个热点已被业内人士所广为接受,据估计,到本世纪末,世界工作站市场的收入将增长4倍,其销售量将增长10倍以上。预计世界工作站的总收入将从1992年的106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48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4%。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是工作站的巨大潜在市场,而预计欧洲工作站在世界工作站总收入中所占份额会下降,从1992年的34%下降到2000年前的28%,美国则会占到44%。

从国际范围的多媒体PC市场看,尽管影响不如美国那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显现。1993年,世界多媒体PC硬件(升级工具箱和集成系统)的销售总计53亿美元,而1992年仅为8.5亿美元;1993年其销售量总计347.5万台,占世界PC总销售量的9.83%,而1992年仅占36%。1994年的销售额已超过66亿美元,销售量已达440万台左右,所占世界PC总销售量的份额超过10%。

“绿色电脑”是计算机市场中的另一个增长点。美国为了保护地球环境,正鼓励其发展,所谓“绿色电脑”是指采用节能处理器。1993年,美国这种电脑的产量为930万台,产值158亿美元,1997年预计将达4510万台。

从硬件市场的国际竞争角度看,1992年全球计算机硬件市场的总值约1140亿美元,全部雇员约110万人。美国计算机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为69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60%,雇员占63%,总收入的年均(1988年—1992年)增长率为3%,与欧洲持平,而远低于日本(9%)。在目前的竞争态势上看,美国硬件厂商占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在全球十大电脑硬件厂商中,美国占5家,日本有3家,欧洲有2家。具体到机型市场上看:在PC机市场,美国公司的全球占有率为55%,包括IBM、苹果、Compaq及Dell等。其中仅IBM一家的占有率就是12%(1985年曾达41%)。美国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日本的NEC、富士通和松下;在工作站市场,美国公司几乎独占全球市场,其代表性的公司包括Sun、HP、IBM、DEC、SGI等。尽管美国国内对高技术产业有很多重点,但计算机硬件领域在美国已不享有很多好处;相反,由于出口管制,采购政策等中的一些规定反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这是竞争中相对不利的一个方面。日本在电路系统、网络服务方面已具有强大实力,可以预料,日本下一代超级计算机将与美国最先进的机型开展激烈的竞争。目前,高性能计算机在欧洲的发展还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但欧洲许多官方和非官方机构现正从事具有竞争力的高级并行系统的研制工作。发展中国家目前的计算机产业还很薄弱,但只要把握自己自身的尺度,选准市场,也是会有一定竞争力的。

我国在50年代就开始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1956年周总理主持制定的我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就把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自动化、电子学等并列为紧急措施。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03";1959年研制成功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04"。1965年我国开始推出一批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71年研制成功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购置国外的计算机产品,改变了我国从器件到部件到整机的自己研制、开发的做法。近几年,我国已研制成功四处理机紧耦合、主存共享的并行巨型机——银河—Ⅱ,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亿次。不久前,每秒峰值达25亿次的并行计算机系统“曙光1000”研制成功,同时,微机已在我国广泛应用。中国现拥有大中小型计算机一万多台,微机上百万台。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工业还很薄弱,无论从产量、品种、质量上看,都同国际先进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电脑产业的产值只占世界总产值的0.3%左右,已建成的数据库也不到世界总数的1%,联机使用的数据库就更少。

二、计算机软件及其市场的现状与前景

软件是计算机的核心。软件发展主要靠智能。因而其发展前景是无限的。在当今世界,计算机软件广泛普及在现代社会中,先进的软件使计算机能解决问题、进行数据运算和产生新的数据,或者在计算机屏幕上实现可视显示。它控制传感器、机器人及其它自动化设备执行有效工作。软件是信息处理、制造、通信、保健、防御以及研究与发展等无数用途的基础。随着自动化系统的迅速扩大和日益先进,对软件的需求和它的研制成本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从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软件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状态。1993年,软件包的销售量比1992年增长了11.5%,1994年的增长幅度已在12%之上,相对全球经济增长仅为4%左右的速度来说,软件业不能不说是处于各个产业的领导地位。美国在软件技术上历来具有很强实力,同计算机硬件产业相比,美国在国际软件市场占有更大的优势。据测算,国际软件市场的75%是由美国公司占领的。而其中仅微软公司一家销售的PC软件就约占美国市场的50%。美国在软件开发和应用所具有的优势正是它保持信息技术及其它重要领域的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软件业的这种相对集中的市场占有,并不是说在这一领域就不存在竞争。相反正是由于存着非常激烈的竞争,才使得一些公司惨遭淘汰,而另一些企业则脱颖而出。预期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欧洲的软件生产能力将会加强,另一方面的竞争将来自发展中国家,它们拥有低廉得多的人力资源。同时,日本则很可能成为美国软件市场的强大对手。

从软件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国际软件市场正朝着套装组件方向发展,即将一些已经成熟的应用系统,如电子数据表、图形处理、文字处理等组合在一起销售。通过竞争使得整套软件的价格只有原来单个售出时价格,其结果是充分扩大了PC软件的市场,使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它软件市场。

随着CD—ROM走向家庭市场,计算机软件业的发展再次显现出个人用机的市场潜力。服务于多媒体的软件系统是发展的一大热门。这种发展趋势,随着多媒体市场的扩大会越来越繁荣。这一部分市场在经历了1993年的飞速增长之后,1994年又增长了15%左右,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

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操作系统成为抢手的产品,在这一领域中,Novell公司占据明显的优势,1994年,该公司的营业增长超过27%,达14亿美元以上。与网络操作系统相配套的支持软件也随着有较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其结果将会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信息交换的重要性,改变各自为政的生活方式,充分强调合作。

同PC软件以及服务于个人机的网络软件形成明显对比的是IBM大型机软件的增长相对缓慢,市场上这类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势头也在明显的减缓。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原来从事大型机软件开发的公司不得不放弃从事多年的主业,把主力转到网络服务软件上来。

从软件行业总体上看,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在竞争中被收购或破产。一些原来很有朝气的企业也终究因为跟不上市场而被抛弃。这种残酷的竞争态势使得软件业比其它行业更能吸引人才。微软公司是行业竞争的典型产物。在70年代中期,微软公司是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创办的,当时的总裁比尔·盖茨只有22岁。那时,已经成为业界巨人的IBM公司独具慧眼,选择微软为其从事软件的编写工作。这就是微软的开始,也是计算机行业新一个时代的开始,有人将70年代、80年代称为IBM时代,而到了90年代,IBM也不得不承认计算机发展进入微软时代。确实,微软对计算机界的影响不亚于当时的IBM的影响。70年代,人们面对的是一个系统专用,技术封闭的发展环境,在那样的环境下普通公司很难实现突破。但是,在微软的带领下,进入90年代,一大批公司已进入了一个系统公开,硬件和软件发展已不再区分的时代。这个时代,为任何一家公司提供机会。今日的微软可能明日就不再辉煌,这就是微软时代的特点。的确,微软也在很多领域犯错误。在CD—ROM的发行方面,在网络、通信领域等等,这一切都说明,软件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同美国的软件业相比,目前世界其它国家的软件业则有明显的差距,日本尽管在计算机硬件领域占有一定市场,某些领域甚至有优势,但在软件上则还较落后。其软件市场上的收入也仅仅限于一些软件系统的日文版而已。但是,围绕着UNIX系统,日本公司已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也取得了同美国合作的一些空间。欧洲在整个信息技术领域都较美国落后,在软件领域尤为如此,有人在紧急呼吁:“欧洲正沦入第三世界的行列”。

总之,在软件业,美国占有较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很强的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因此,世界其它国家也正在立足本国的特点,寻找自己产品的市场定位。

三、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与发展

多媒体与信息高速公路是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一大热门话题。早在1991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时就向选民承诺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这一计划得到上自政府和国会下至产业界(计算机界、通信界和有线电视行业)的一致推崇,纷纷响应。其结果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不同的机构对多媒体市场的发展估计不完全一致。AP-PLE公司董事长大胆预测数字式、交互式多媒体市场2000年可达3万亿美元;IBM估计1992年世界多媒体市场为50亿美元,1995年将发展到200亿美元;日本产业界估计世界多媒体市场1990年为70亿美元,1994年为260亿美元。尽管各家估计的数字不太一致,但都认为多媒体领域将是计算机界增长最快的一个部分。在美国,一种比较明显的趋势是以25%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发展多媒体硬件和软件,从而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多媒体的发展速度。严格地说,同其它计算机领域相比,美国在世界多媒体市场所占的份额是比较低的,1993年,其所占比例是26%,而预计1996年可达到44%。相比之下,新加坡、台湾、日本以及亚洲其它一些国家则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新加坡的CREATIVE以其优质的声音套装系列占据着相当一块市场,台湾的宏基集团等企业也在图像解压等硬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但是在软件方面美国仍然居于领先地位。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是基于人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而提出来的,政治家提出它是试图象建洲际高速公路那样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人对信息高速公路的理解是: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铺设光纤电缆等高速传输线路,最终连到家家户户和办公室,使文件、声音、图象等都可以通过该线路双向传送。“信息高速公路”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未来的景象。但是,这种景象并不是幻想,而是一种可以在几年之内实现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有关这一技术的每一个细节自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值得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服务更趋向个人和家庭生活,多媒体计算机当前的主要对象是文化教育、家庭娱乐等。由于这些领域以及即将发展的高速网络通信对文化的要求更高,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为当地的多媒体技术发展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打破美国在计算机领域的绝对垄断地位已不是很遥远的事。在未来的市场中,随着多媒体产品的份额增加,各国自己的企业将会相应地得到发展。

“信息高速公路”的核心成分是:通信设施、计算机、信息源和网络管理。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与构建,必将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它将使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及时、准确和科学的基础上,极大地推动经济发展;它将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节约大量的原材料、能源、劳动力和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产业结构,它还将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为社会提供大批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它所带来的人们观念上的变化可能远远难以估价。就象蒸汽机带来工业革命,电话带来了社会变革一样。技术本身并不说明其自我价值,显示其真正价值的是技术背后所带来的社会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为适应这种观念所付诸的行动。

当然,现在所建的信息高速公路还是处于试验阶段,其中遇到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

1.用户需求是什么?能否在合理的价格下推动全社会的需求。就象销售普通个人计算机那样。

2.法律问题。这不仅包括建设过程中的法律问题,还包括今后使用中由观念改变所带来的法律问题。如个人通信的隐私权问题。

3.许多新技术的大规模使用是否可行?是否会造成其它一些社会问题。尽管如此,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还是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许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但发展的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我国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信息业至今还未真正成为一个产业,信息技术较低,信息资源利用率很差。“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正在规划中。

四、国际通信技术市场

通信是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国民经济的生产要素,它日益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所重视,世界的通信技术和市场都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通信技术都出现强劲的发展势头。通信市场以7—8%的年增长速度发展,远高于全球平均GDP的增长速度。以电信业务为例,1991年全世界电信市场规模为4150亿美元,1994年已发展到6125亿美元。在国际电信市场发展格局中,美国市场最大,约在1500—1800亿美元,比例在25%左右;其次是欧洲市场,规模在1300亿美元,日本的营业额在480—520亿美元之间。从电话增长比例来看,在1983年到1992年10年中中低收入国家的电话增长比例在10%以上,中国保持了20.4%的全球最高增速(由1983年的260万门增加到1992年的1146.9万门);中等收入国家的年增速在8%左右;高收入国家的增长幅度也达到3.6%。电信业务在全世界分布差异很大,全世界电话主线的75%是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从洲际来看北美占27%,亚太地区占21%,欧洲占36%,而非洲地区仅占1%。

在全球电信市场构成上,电话业务仍是绝对的主体。1992年电话业务约占总业务量的82%。全球电话业务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电报业务呈明显的萎缩态势。从80年代开始以年递减8%左右的速度滑坡。

数据通信业务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美国等在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旗帜下,数据通信市场朝着与信息市场互相渗透的局面。欧洲的数据通信市场普遍看好,1992年以后的几年中数据通信市场以年增长21%的幅度发展。

移动通信业务在电信业务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预计全球移动通信业务量将由1990年的5%(占电信总业务量)上升到10%。全球蜂窝移动电话飞速发展,1990—1992年的平均增长幅度为40.8%,中低收入的国家更是超过100%的速度高速发展。无线寻呼市场1990—1992年的全球年增长率为76.2%,总数达到2479.23万个。

此外,电信设备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尤其以卫星和光纤设备部分,市场年增长达12%。

从以上国际电联(ITU)的估计和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国际电信市场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1.国际电信业正在逐渐打破以往的电信业由政府部门垄断的格局,电信企业的发展得到政府与社会的支持。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对电信业都采取保护政策或由政府主要负责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某种程度限制了引进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企业经营比国家经营更有经济效益。因此,许多亚洲国家纷纷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向私营机构发展。欧洲国家也放宽了对外国电信公司加盟的限制,从而鼓励加入市场竞争。

2.电信业务全球化发展是另一个重要的趋势。随着用户对全球通讯业务的要求,传统的竞争领地扩大。很多大的电信公司走出国门加入全球竞争的行列。在这进程中形成国际战略联盟,出现电信公司收购、兼并与联合的热潮,使得电信业成为金融资本十分看好的产业。这一举动反过来又推动了电信业的发展。

3.随着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掀起,计算机业在向电信行业逐步渗透。其结果造成电信更加开放,从而竞争更加激烈。如美国通过修改法律取消有线电视的经营权限制,取消长途电话与市内电话的经营权限制等就为完全开放电信业务市场创造了条件。

4.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电信业中,卫星通讯和光纤通讯等领域技术发展取得了很多重大进展,移动通信更是以其体积缩小和方便实用而受广大用户欢迎。新技术提供了创造新业务的能力,也解放了电信市场。随着个人通信及电子邮件等国际信息高速公路等的出现,未来将会在信息产业与通信产业之间建立起技术发展的纽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信业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起邮电通信发展率开始超过经济增长率。进入90年代,电信增长势头更猛。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1863个路端上升到1995年的351.88万个;本地局用交换机容量由405.9万门提高到7203.6万门;电话机由368.8万部增加到5309.3万部,电话由1980年的0.48部/百人提高到1995年的4.66部/百人;开通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的地(市)比重到1995年已达98%和88%。但是由于原有基础太差,中国通讯业还远不能适应需要,电信网还处于建设阶段,全国有数百万个电话待装户,电话网的覆盖率全国还不到50%。

五、半导体市场的现状与变化趋势

随着多媒体技术及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个人计算机、蜂窝电话等设备需用的半导体器件出现了需求热。这一因素推动了半导体工业的发展。据世界半导体统计局(WSTS)估计,1993年全球半导体产量比1992年增长29%,全球市场规模达到773亿美元。今后的几年仍然保持相当的比例增长。从地区市场上看,1993年,北美的半导体产量迅速增加达2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日本增长22%达237亿美元(不考虑日元升值因素);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市场成为增长最快的市场,规模达194亿美元,增长幅度达42%以上;欧洲市场达177亿美元,增长了26%。

在推动半导体市场的因素方面,个人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数量增加只是一个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每部机器中所需的半导体价值总额在明显地增加。由于WIN-DOWS的普及,向计算机存储器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3年平均每台机器使用的存储器容量达7.5M,比1992年的4.9M增长了50%。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随着486,586等新的主板运算能力的提高,软件向存储器提出更快的增长要求,这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发展所必需满足的要求。

在不同类别的半导体产品中,存储IC增长最快,1993年比1992年增长43.5%;其次是微型元件IC(指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个人机外围设备的合计),增长了36.7%。以上两种产品不仅增长速度快,所占半导体市场的份额也大(超过一半)。相比之下,分立元件和光半导体元件则呈负增长。

在地区市场分布的趋势方面,日本作为一个在半导体市场占有明显优势的国家正在逐步失去其竞争优势(日元升值以及日美之间有关半导体之争)。代之是亚洲其它国家和北美洲半导体市场的迅速发展。今后,随着个人计算机价格竞争的激烈,整机价格越来越趋向降低,这样,半导体器件的价格也必定会向下调整。这是影响半导体市场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韩国是继日本与美国之后,成为第三大半导体生产国,在存储器(DRAM)领域则是继日本之后的第二大生产和出口国。在1993年的国际半导体市场上,韩国占有总市场10%的份额,而在DRAM领域所占份额高达30%。半导体工业已成为韩国国内的支柱产业。半导体工业也的确给韩国人带来利益。据统计进入90年代后韩国的半导体器件出口一直稳步增长,1990年出口45.38亿美元,1991年56.6亿美元,1992年为68.0亿美元,1993年为75亿美元。韩国的半导体产品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改变了以前靠单纯组装加工出口的局面,改为整体化生产(约占总出口的70%)。韩国进入半导体领域是1979年,当时从开发64KDRAM开始,在不到20年时间内,其在该领域的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目前在64MDRAM的开发与生产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对世界头号存储器出口国日本形成真正的竞争威胁。在韩国国内,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从事半导体器件的研究、设计与开发。三星公司在DRAM的产量居世界各公司之首,金星和现代等企业也都具有国际一流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值得引起注意的是韩国的半导体工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偏向性。它在DRAM上的水平和能力处于世界领先,而在其它非存储器半导体上的能力却很落后。同时,韩国在装备方面国产化率仅有11%,对外的依赖程度很大。

总之,半导体市场是近来发展很快的电子材料市场之一。其发展动力主要来之于个人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等技术的发展,今后将在集成度上有更大的提高。这一市场在未来仍然有相当的潜力。据估计到2000年国际半导体市场在电子信息市场总体中的比例将上升到20%左右。其发展远景是相当令人鼓舞的。

标签:;  ;  ;  ;  ;  ;  

信息技术及其市场发展趋势_计算机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