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_颜环菊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361003)

摘要:目的 对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及相关护理进行系统探讨。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85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应用抑郁自量表(SDS)、焦虑自量表(SAS)评测护理前后患者的不良情绪。结果 护理干预后,本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改善,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通过调查,护理满意度为95.2%。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康复期治疗中,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临床意义重大。

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重,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通常发病后患者后患者存在失语、偏瘫等情况,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受损或丧失,在康复期患者会对治疗和功能训练效果存在顾虑,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1]。而这种心理会引起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1],影响预后。因此,必要重视和强化患者心理评估,做好护理干预工作。本文主要我院诊治的85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进行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治的85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通过临床症状、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排除心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意识障碍等患者,通过心理评测,均存在一定焦虑、抑郁。其中,男患者41例,女患者44例;62~78岁,平均(72.2±3.2)岁,均在发病后48h入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期。

1.2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对症治疗,并进行常规专科护理,包括病情监测、饮食护理、呼吸道护理、体位护理、用药指导等。同时,根据患者心理状况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及功能训练。

(1)整体心理干预:责任护士需注意患者情绪、心理动态,做好评估,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解释、鼓励、暗示等方式消除或缓解患者不良心理,争取患者信任,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在诊疗及护理中,医护人员态度要真诚、亲切,语音得当,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关怀,让他们更好配合。对语言障碍患者,应注意其表情、体态语,了解并尽量满足其需求。此外,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此项护理中,关爱、陪伴患者,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增强其安全感。不得在患者床前讨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

(2)个体化心理干预。①焦虑,对存在焦虑心理者,要求责任护士多患者沟通,了解其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焦虑的原因及程度。在此基础上,向患者详细讲解脑梗死相关知识,介绍以往康复治疗成功病例,适时安抚、劝解患者,缓解焦虑心理;同时,鼓励患者面对现实,减轻心理负担。②抑郁,有些患者会担心自身病情,缺乏信心,内心感到治愈无希望而情绪低落、消极、抑郁。这需要医护人员主动和患者交流,以赢得患者信任,帮助其建立积极心态,并鼓励患者与病友交流,分享自己的康复体验。

(3)功能恢复训练:①肢体功能,一是在患者病情和体征稳定后,第一时间指导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在床上患侧被动运动,2~3次/d,15~20min/次,自大关节到小关节,力度从小到大,对患侧肢体被动屈伸、内收、外伸及旋转等动作;二是主动运动,在肢体功能有所改善,且意识恢复后,责任护士指导患者主动运动,包括翻身、坐位更换、站立、行走等训练,尤其是要对健肢,3次/d,活动量根据康复情况调整。患者在能够坐稳后进行站立训练,在站立10min无疲劳后进行步行训练,每项训练均要有受康复专科培训护理人员指导开展,从简到难,遵循循序渐。②语言功能,对失语者,应早期开展语言功能训练,先指导患者进行鼓腮、撅嘴、弹舌等练习,再进行单音节发音练习,逐步增加字量,循序渐进,直到能开口说话,并鼓励患者多模仿广播、电视等主持人,主动交流,对取得进步的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患者康复信心

1.3效果观察

在护理前后应用SAS、SDS量表评测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满分80分,基于中国常模50分为分界值,评分越高越严重。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针对护理操作、工作态度、健康宣教、人文关怀等方面,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1.4统计处理

本研究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20.0软件开展统计处理,用均数和标准差( )表示计量数据,t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本组85例患者通过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如表1:

2.2护理满意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本组85例患者,满意83例(97.6%),一般2例(2.4%),不满意0例(0.0)。

3.讨论

研究证实,脑梗死患者在康复期会出现不同程度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3]。原因可能虽通过抢救,保全了生命得障,但受损的机体功能并未得到理想恢复,而使得患者出现失望、沮丧、消极等情绪[3]。此外,有些患者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但因方法不当或练习有偏差,而使得功能恢复未达预期效果,患者会出现较大心理落差。基于此,应明确脑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在进行症状和体征治疗干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85例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在常规专科治疗和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评估,准确掌握患者心理,进行整体心理干预。同时,和患者形成信任护患关系,加强沟通,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理指导和个体化干预,在此基础上,强化功能训练,重建患者自我认知,做好肢体功能和语言训练。探究表明[4],早期功能康复训练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有效刺激,间接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从结果看,在护理后本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可以看出,强化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功能练习,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实现良好预后。

参考文献

[1]魏传珍.脑梗塞康复期患者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4,33(1):156-157..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7,1.

[3]张伟贞.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5):957.

[4]徐媛媛.脑梗塞患者康复期护理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7):173-174.

论文作者:颜环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8

标签:;  ;  ;  ;  ;  ;  ;  ;  

脑梗死康复期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论文_颜环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