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农耕生态文化资源整合和特色旅游小镇协同建设研究论文

陕南农耕生态文化资源整合和特色旅游小镇协同建设研究

安康学院陕南生态经济研究中心 柳鹏 安赛菲 张雪 姜伟东

摘 要: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文化旅游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耕文化在我国传统农业中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普遍而持久的影响。文章以陕南农耕生态文化资源和旅游小镇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陕南特色农耕生态文化和旅游小镇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陕南农耕文化旅游和小镇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文化主题不突出、形象定位模糊、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以及功能区划分不明显、景区管理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应通过政府部门积极引导、加大特色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规等方法,有效促进陕南农耕古镇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更好地建设陕南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关键词: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开发与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农耕文化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经济建设,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因此将乡村旅游产业与文化旅游相融合是构建现代旅游体系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新业态,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缓解城市紧张压力的需求而诞生的新兴休闲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效地保护了乡村传统文化。而文化作为旅游的生命与灵魂核心,一直是旅游活动开展的核心吸引力所在,乡村文化的特色也能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文化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文化,以乡村文化为核心是乡村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决策[1]。”两者之间互动发展、相互推进,合力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本文的重要研究意义在于提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整合发展的模式,为构建城乡统筹的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和大气科学发展的基础。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为天气预报提供基础的气象参数,通过长期积累和统计,整理完善为气候资料,为农业、林业、工业、交通、军事、水文、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部门进行规划、设计和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依据。

交叉方式有多点交叉和单点交叉[8],前期需要多点交叉来产生大量的个体保证粒子的多样性,在算法迭代前期使用,单点交叉在迭代后期使用防止多点交叉破坏优良个体。

1 陕南特色农耕生态文化资源和旅游小镇资源

1.1 特色农耕生态文化资源

农耕文化,是指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2]。陕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考古研究证实,120 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在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已在这里从事农业开发,是中国农业起源较早的地区之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陕南丰富的农业资源。汉中植物资源富集,有“生物资源宝库”、“天然物种基因库”之称,药用植物有1600 多种,位居陕西第一、全国地级市第二,野生动物有280 余种,其中朱鹮、羚牛、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40 多种;安康素有“漆、麻、耳、倍之乡”和“中药材摇篮”的美称;商洛市以生漆、油桐、核桃、板栗、葡萄、柿子、木耳等林特产著称。根据调研统计,陕南三市特色农业资源如表1 所示[3]

表1 陕南三市特色农耕资源分布统计

1.2 旅游小镇资源

表2 陕南三市旅游小镇资源单体分布名录及数量

结合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及文旅产业的需求,陕南特色旅游小镇资源可以分为三类:

在亲水性方面,通过低温等离子技术对聚四氟乙烯材料的表面进行处理,引入丙烯酸等亲水性单体,可以大大降低聚四氟乙烯与水的接触角。

第一,旅游驱动型。旅游驱动型主要是以旅游业为经济产业的主导,其在旅游产业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存在过度依赖旅游产业的问题。青木川古镇和平利县长安古镇是典型代表,需要以全域化的理念进行打造,实现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文化主题不突出主要表现在宣传上、组织上以及内容上等各个环节,缺少品牌文化旅游专线,涉及的旅游文化内涵很少被挖掘,这主要是因为专题线路类旅游产品特别是特色旅游产品数量稀少,以至于慕名而来的游客并不多。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社区以及相关的社团在旅游策划中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从而导致当地的民间文化特色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开发。因此,加强对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挖掘是推动我国农耕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任务。

目前,陕南的农耕文化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餐饮、住宿、采摘等比较浅层次的项目上,从而导致旅游产品体系欠缺、层次不够丰富、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另外目前所开发的项目静态观赏居多,涉及体验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安排得比较少。其中以蜀河古镇为例,蜀河古镇古街区既是重要的旅游主线路,同时也是蜀河古镇本土居民的主要聚集地,所以其中的新式楼房、老式木屋、历史遗迹交错呈现,没有完整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镇的整体风貌。目前,政府已经对集镇的房屋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但是由于没有专业的修复人才,以致于很多房屋都处于既不能翻新重建又不能正常发挥其居住功能的尴尬地位,给当地居民带来许多困扰。同时,蜀河古镇旅游线路全长2000 米,其中建筑遗迹类观赏景点8 处,自然景观类观赏景点3 处,饮食文化体验5 处,民俗物品体验0 处,乡村风光体验0 处。旅游产品以游览观赏类居多,且多数的游览项目都是聚集在白天进行,夜间的游玩项目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全程游览完成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不能延长夜间游客在古镇的游玩停留时间,就难以促使游客带动古镇相关产业链的开发,真正产生经济价值。如:古镇的住宿服务。同时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严重不足,缺乏有价值的纪念品以及旅游产品让人们记住和怀念本次旅游,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蜀河古镇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2 陕南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与古镇协同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古镇机理结构研究一书中提到,中国古镇的一般要素为以下四项:(1)主要由街巷构成,成为相互渗透的街坊空间,也成为联系家家户户的感情纽带;(2)必须要有水,多为水量较少的蜿蜒溪流,木、砖、石结构建筑一般沿河而建;(3)拥有一定数量的公共建筑单体,如宗庙祠堂、会馆、戏台、书院等;(4)有干净整齐的石板路面。此四项要素从陕南特色古镇建设的旅游资源来看均已具备,但是这些要素也仅作为古镇开发的一般性要素而已,除此之外,陕南特色古镇的地方性特色不明显,重庆工商大学田喜洲教授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克隆”对于越来越追求新鲜感的现代都市人来说造成了一定的审美疲劳,而陕南特色古镇倘若不能找到自身区别于其他古镇的特色亮点,则很容易被淹没在全国其他地方轰轰烈烈的“造城”热潮中。

2.1 文化主题不突出

第二,双产业型。其主要是以旅游业和特色产业为主,通过旅游业与特色产业的叠加融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蜀河古镇通过大力发挥文化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的优势,拓展双产业资源优势,延伸内在功能,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形象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

实现农耕文化与古镇旅游协调发展是构建现代新型农村的内在途径。目前陕南农耕旅游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是对于农耕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再加上当前消费者对于农耕文化旅游更多地集中在旅游观光层面,并没有进入文化体验阶段。因此,与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区相比,还存在如下问题。

陈主任以为两家私底下早已形成同盟,将索赔的事情商量好了,说:“如果没造成财产损失,我看赔钱也就没什么必要。”

2.3 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单一

第三,旅游从属型。即鲜明的特色产业基础,旅游产业为从属产业,旅游功能相对薄弱,属于生产型特色小镇。目前的镇安合曼般若小镇、洛南中国音乐小镇等都属于该类型,需要利用已有经济基础,推进城旅共融、主客共享。

2.4 景区的功能区划分不明显、管理不完善

按照陕南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充分利用地理、文化优势,既可以宣扬陕南特色农耕文化,同时还可以在陕南风景优美且相对不破坏环境的地方建风景区,如金丝峡大峡谷、柞水溶洞等,通过一些充满特色的文化和小镇建设将人与自然的互动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形成“人与自然”不同的体验感受。这样既解决了游客前往古镇行程的单调问题,拉长了旅游体验时长,还能使游客更充分地感受到陕南的独特魅力。

3 陕南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与特色古镇协同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3.1 整合资源,拓展旅游线路

古镇机理结构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古镇业态模式主要分为三点:(1)古镇旅游由过去的依靠景点吸引游客转化为侧重休闲,给旅客营造舒心的环境。(2)突出夜游旅游项目,实现白天观光的同时,夜生活旅游活动同步进行。(3)重视区域民族文化特色,特有的民俗活动、文化内涵以及媒体宣传是古镇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陕南多数古镇街道呈现三横五纵状态,三条主街道分别为景点游览、古商业街以及现代商业步行街,尚未形成完善的功能区,民族特色餐饮区、民俗体验区以及现代化休闲娱乐项目均不够成熟。

3.2 明确定位,凸显特色

陕南旅游古镇中许多历史遗迹、名胜古迹和农业园都保留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行业特征,它们都成为了古镇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并且其中的各种人文文化的交织与共融也形成了陕南独有的文化看点与特色。因此,在经营改造方面一要进一步挖掘陕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依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古镇文化和农耕文化内涵,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开展民间文化、歌舞、饮食、习俗等的挖掘、抢救、保护工作,突出文化品位,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们以精神文化的享受,想方设法增强可游性与差异性。

3.3 深挖农耕生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文化内涵

发展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业就是发展没有灵魂的旅游业,因此陕南古镇的开发也要为其注入灵魂,即应从以观赏游览为主线的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和综合开发,到后面的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陕南古镇可以充分发挥其具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深挖和重组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赋予新的内涵,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例如安康的蜀河古镇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汉水流域文化,精心打造一条湖光山色—古镇探幽—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品牌旅游线路,吸引游客游在蜀河;着力推介蜀河八大件、麻花、凉皮、馓子、花馍等蜀河美食,吸引游客吃在蜀河;推动蜀河铁艺、剪纸、板石的有力传承、开发,吸引游客购在蜀河;招商引资建设一批有品位、有特色的宾馆茶楼,吸引游客住在蜀河;加大蜀河流域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建设,兴办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农活体验、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家乐,吸引游客玩在蜀河。

3.4 完善功能区划分以及景区管理相关公共服务

陕南古镇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古镇发展规划,其中对古镇新区发展、生态绿化带以及集镇生活区布局改造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证,在进一步的古镇建设中,则需在坚持规划先行、规划优先、规划指导项目建设的原则上,按照深度开发、做大做强、打造精品的要求,着重做好集古镇商业街、景点沿线于一体的核心区的详细规划,明确功能分区,统一规划,分步骤实施,确保古镇旅游开发在实现量的扩张的同时,也注重其质的提升,让两者并肩而行形成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加大对导游的培训,扩大培训范围,争取使每一份子都为古镇自豪,每一件事都为古镇做宣传,每一句话都为古镇导游解说。

参考文献:

[1]王卫才.中原地区传统乡村文化重构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8(3):16~19.

[2]陈如霞.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的利用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4):172~171.

[3]陈绪敖.陕南生态产业培育与发展模式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 柳鹏,男,1996 年出生,本科,研究方向:会计业务。

基金项目: 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陕南农耕生态文化资源整合开发与旅游小镇建设研究。

测绘成果质量是测绘成果的生命,地理国情监测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支撑,其质量更是重中之重。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生产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尤为重要。在2016年和2017年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实际检验工作中,成功探索了一套优质、高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标签:;  ;  ;  ;  ;  ;  

陕南农耕生态文化资源整合和特色旅游小镇协同建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