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艺术学院;2.云南大学艺术学院与设计学院
摘要:时代在进步,人们的生活习惯在迭代,壮族传统民居的内部格局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对壮族民居进行保护及更新,使得其在不失去去民族特征符号的前提之下,仍能被当下的人们所接纳,论文就这个问题专门对传统壮族民居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边境;壮族民居;传统建筑;技术更新
一、缘起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人口约1548.9万。在漫长的社会发展时间过程中,壮族先民为了适应聚居地区炎热而又潮湿的自然环境,与众多的居住在山地的其他民族一样,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而在这个过程中又形成了自身民族的独有的特点。壮族民居在功能及构造上的成就是十分显著的,同时,壮族民居的发展史对其周边的少数民族民居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且由于部分壮族聚居地毗邻部分东南亚国家,其自身的建筑特点在多年与周边边民交流融汇中也带有了其自身的特点,为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十分珍贵的实物素材。
壮族大部分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广西省,而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和湖南省。而云南省的壮族人口,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约为114万,而这部分人口主要分布在我省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约91万。文山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我省的的东南部,其南部与越南接壤,有438公里的边境线,两地交接地区坐落着26座海拔超过1000米的大山,两地交接地区的山脉大多自文山南向延伸进入越南境内。两地的河流则分属珠江和红河两大水系。其中红河的支流盘龙河、八步河、南利河等呈西北至东南流向越南,盘龙河进入越南后称之为泸江,水流平缓,便于航行。由此可以看出两地山河交替,形成了独特的地缘态势,也同时形成了两地人民共同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自古以来两地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就源远流长,而改地区在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壮族和苗族,两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同时,由于地缘原因,两个民族的民居的也受到了与之毗邻的越南的诸多影响,这也就是课题组之所以选择文山进行课题研究的原因所在。
为了使得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这次的调查研究没有泛泛的选择一个地区进行论证研究,而是将调研的地点具体到了点上,也就是具体的村庄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民居的调查改造研究,效仿元阳阿者科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措施,在调研的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特点提出改造的实际具体措施,力求避免“纸上画画,文章写写,嘴上说说”的怪圈之中。
这次调研过程中,我们选择了文山广南县的一个村庄—板茂村进行实际调研,期待通过调研了解村庄的聚落特点和当下原住民的生活习惯,在此基础上更新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改善当下的居住空间环境,同时结合当地地域气候环境特点,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中遇见的问题。
板茂村位于广南县西北约50公里,整个村庄靠山面水,有一条对外的机耕路与外界相连,成为村庄对外交流的主要交通路线,道路状况相对较好,这也为课题组后续为村庄改造上,材料的运输解决了后顾之忧。板茂村先有30多户人家,村庄布局顺应地势呈南北向偏东走势,村落建筑主要位于西侧与南侧山体的缓坡地段,建筑顺应山势沿坡而建,建筑之间错落布置,沿等高线成排布置。不同于传统建筑座北朝南的布置方式,由于山体位于村落西侧,因此大部分建筑均顺应山势面东而置。这一点也反映出我国民居布置上不拘于固定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的建筑布局特点。
二、现场调研
和众多当下的农村情况类似,由于人口的增加和村民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由于缺乏合理长期的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和民居建造指导,板茂村现今的村庄内部存在着为数不少的无序搭建住房,对村庄的内部环境带去了很大的破坏,于此同时房屋的建造风格无序,一味的强调个人喜好,建筑风格无法有效控制,无论从建筑风格和建造材料的使用上都与传统的壮族民居风格日益相背离,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新建的非壮族民居风格的建筑,对于已有的传统民居风格带来的影响却在日益增加,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对外交流的日趋频繁,再加上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提速,村庄内部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增加,挣到钱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回到村庄后对自己房屋进行改造或重建,将其在城市所见的形式直接表现在了自家的房屋风格之上。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新建的民居基本上都是采用砖混结构或则框架结构,钢筋混泥土、机制转、瓷砖、铝合金、彩钢瓦等等现代材料的使用比比皆是,而这样的使用又是个人化的,因此每家均呈现了不同的风格:现代的、欧陆风的、中式的、罗马柱外加攒尖顶小亭的层出不穷。道路通了,网络加速了,经济搞活了,人的思想丰富了……,但对传统的理解缺淡化了!
图2-4 陆志贤宅院现状图片
通过走访调研,在村里较为偏僻的一个地方找到了一个保留相对完整的传统宅院进行测绘。该房屋目前常住人为陆志贤(爷爷)带着两个孙子一起居住,而儿子儿媳和中国很多农村家庭一样,均外出务工,只有过年时才返回家中与家人团聚。而这样的人口结构情况的变化,也为当下我国民居建造过程中房屋内部的功能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有的这栋建筑由于常年使用缺乏有效的维护,外部已经有部分损坏,但其主体结构保留还相对完整,通过测绘还可以很好的反应出原有的建筑内部结构关系和功能分布。在测绘过程中,我们将正房的标高定位为±0.00,测绘的内容包括院落、正房、柱梁及每层的功能分布,所测数据均在院落的测绘图上具体体现(包括该院落的平面、立面、剖面图)。
表2 典型民居现状调查图
图2-5陆志贤宅院现状图片
2.2.2.2所测院落现状图平面、立面、剖面图(图2-6、2-7)
图2-7 陆志贤宅院测绘图
三、测绘结果分析
1)功能方面
如前所述,由于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一方面,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卫生洗浴的功能要求逐渐成为了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而在现有的功能布局中往往这方面的设施布置是缺失的;其次,传统建筑内部功能划分
不明晰,餐厅、客厅、交通空间缺乏清晰的空间界定,造成了空间使用上的模糊,进而带来了不必要的相互干扰;最后,壮族民居通常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底层架空,在以往的功能划分中,这一部分往往是牲畜的圈养地。现今,由于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牲畜的圈养要求逐渐降低,很多人家已经不在喂养牲畜,或考虑到卫生情况的原因,将牲畜的圈养地挪到的住宅之外的地方进行分离式喂养,而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的情况来考虑,干栏式建筑对于调整建筑内部小气候环境有着很好的调节功能,因此架空层的使用上需要做进一步调整与完善。
2)结构方面
陆爷爷家的这栋建筑结构采用木结构形式,常年的使用,风吹雨淋,主体结构部分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腐蚀与损坏。所幸之处文山属于我省抗震级别较小的地区之一,抗震设防烈度只有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属于第二组,因此对于地震的隐忧还不算太急迫,但是如若不及时对主体结构进行加固改造,放任这样的情况继续,将会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现今村民进行新房屋的搭建基本都选择了施工简单的钢筋混泥土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再加上木材使用的逐年限制,使用成本的提高,使得大部分村民均选用了钢筋混凝土作为首选的材料。而由此带来的未来的隐忧既是建筑材料使用的非环保型,在建造过程中和建筑拆除过程中对环境带来的数次的破坏,成为一个当下不争的事实与隐忧。
三)家庭结构方面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子的单系关系现实的情况下在慢慢变化,即存在以父为纲的氏族、家族关系的同时,夫妻间的横向关系对家庭的影响也在慢慢加强。这种变化和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妇女,妻子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在增强,很多年前夫妇一起外出打工共同负担家庭经济开支。(2)父,传统家庭结构中的核心在慢慢转变。年轻一代的父亲和妻子共同担负家庭的经济及子女的“养”,而年老一代的父亲承担了他们并不能胜任的,对孙儿一代的“育”。这种“养”和“育”分离的问题在当下中国农村十分突出。一方面家庭结构发生的变化,传统的一夫一妻一孩(或两孩)外带两个老人的基本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呈现了爷孙两辈常年相处的情况,而现有的功能布局不能很好的解决老人行动不变,小孩活泼好动需要照看的实际需要;(3)劳动力的外流导致住房功能的改变。由于主要劳动力外流,农村的一些家庭不再有重体力的劳动和田间劳作,自然也就没有牲畜的饲养。住房所承担的功能变为主要为留守儿童和老一辈们的日常起居。在建筑的房间数量及功能上同传统家庭结构的需求也就不同了。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民居在功能结构、建造及空间上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居民的需求。结合现代的建造技术及村民当下的需要对民居的更新和设计可以说是迫切的,也是传统民居的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当然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也是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柏文峰.云南民居结构更新与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博士论文].北京.清华大学
[2]刘亦师 . 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 [J]. 建筑学报,2004 年特集,第九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选:53
[3]季富政 . 巴蜀城镇与民居 [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年
[4]余英 . 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年
[5]刘沛林. 论中国古代的村落规划思想[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1).
作者简介:张春明;1978年3月31日出生;男;学校:云南艺术学院,云南大理;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云南少数名族地区区域性民居建筑的复原与再造,高校建筑教育。
余丽樱;1979年11月出生;女;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昌邑;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
注:(该项目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社科类重点项目课题,项目编号:2015Z145)
论文作者:张春明1,余丽樱2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4
标签:民居论文; 壮族论文; 建筑论文; 传统论文; 文山论文; 村庄论文; 功能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