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军 杨玉赫 王 贺 于钦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 要】中医文化历史弥久,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中包含的内容繁多,不仅有祛病救人之效,更有着让人惊叹的养生之道,而其中的心理养生思想可以说是后世诸多医学思想之源。融合了中国哲学之道的心理养生思想也是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地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从中医文化这个视角出发,探讨心理养生思想与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中医文化;心理养生;思想;价值
【中图分类号】R 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023-02
1 中医文化
所谓中医文化,主要指的是在中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积累和沉淀。它不仅是医学范畴,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然,中医文化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民族,文化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它是一种深层次的底蕴展现。而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也有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一种对悠久历史的传承。“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医学知识,更是浸入了精神的内涵。可以说是一种精神汇聚的平台,进而形成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体系。它所包含的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古往今来的一切智慧和精华。”[1]对于中医文化来说,它显然不是单独存在的,世代传承的也并不是单独的中医知识。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观包括对于自然对于人生的看法在其中都可以窥到一斑。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医和哲学的交融。可以说,中医文化正是在哲学的基础上茁壮发展起来的。哲学所讲究的“无为”、“中庸”、“阴阳”在中医文化中更是有迹可循。这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被中医所吸收,为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中医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形神相随”“动静结合”等思想可以说与自然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它提倡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化依然没有被淘汰,甚至越来越被更多人所接受和认可。”[2]因为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危机需要应对和解决。而应对的策略仅仅利用高科技显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时候就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来挖掘精髓。当然,这也并不容易。因为对于中医文化来说,它自身现在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那就是现代西医的冲击而形成的世人的怀疑和忽视。与西医的快速崛起不同,中医历经数千年毕竟有着自身的局限。所以对于中医来说,当务之急是发挥出它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与时俱进,这样才会被时代真正地认可。显然也并不容易,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先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找到它的优势和不足,会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这样中医文化的价值才会被世人真正地接受。
2 心理养生思想
2.1 心理养生的内涵
关于心理养生,其发展历史颇为悠久。自古至今,众多的养生大家在心理养生方面做出了非凡的努力,促成了心理养生学的繁荣与发展。如前文提到过的儒道两家即是以此见长。而关于中医文化中的心理养生也是经历了众多的发展与消融的交互才形成了当下的这种现状。可以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心理养生理念,它包含的内容更为繁杂和全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即是它融合民族的智慧和需求,是真正的符合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这在心理养生学中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如果想要对心理养生学一探究竟,就要对心理养生文化有所了解,这是掌握心理养生的基础。中医文化视域下的心理养生归根到底还是离不开儒道佛三家的养生理念。儒家的养生理念是“和合”,这和孔子的基本思想“中庸”是相关联的,讲究的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道家一向注重“无为”,它所寻求的是一种靠“静”来养生的策略。至于佛家,他们提倡超越生死,所以比道家更为超脱。综合这三家的养生准则,其实讲究的还是一种和谐。即是和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养生,最早出自于庄子之言。一般来说,就是字面的意思保养生命。“其实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在自然这种大背景下遵循四时规律达到强健身心以抵御外来的打击和危害。”[3]说是心理养生,这其实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养身,这是最基本的却是必不可少。因为只有身存才有其他可能。所以这一步至关重要。再者就是养神。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这所谓的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精气神。在中医中,这两个层次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身体的强健为精神的饱满提供了基础,同样的,精神的安宁也会曾强身体的抵御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医重的养生强调的是个体对于自我精神的审查和修炼。它想要达到的目的从表面来看是对于疾病的祛除以及强健身体。对于精神上来说,它主要包括平常状态下的保持以及失衡状态下的调整。
2.2 心理养生的主要内容
中医心理养生的内容众多,在此以几个较有代表性思想来做分析。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动静结合”以及“形神共养”等。
2.2.1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出自于中医的经典古籍《黄帝内经》,然后被庄子所阐释进而逐渐被认可。这就说明它是自古代就被世人认识并认可的。那么何为“天人合一”呢?它的对应学说是“天人相应”。它强调与天地四时相呼应,与自然社会相协调,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人有着自己的智慧,他们认为虽然“天”与“人”看似风牛马不相及,但是它们的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能把这二者协调统一起来对于人的益处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毕竟人生在天地间,必然会受到天地的影响。说到这个,不得不提到的是阴阳调和。既然人要想达到一种养生的状态,就必然要遵循天地四时的运动规律。饥则加餐,寒则加衣,这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四季的不停运行,人们的饮食也应该有着相应的变化。简单来说夏季酷暑,必然要饮消暑之物。比如银耳和绿豆。反观冬季寒冷,想要做到养生就必须以羊肉和热汤来温补身体。这是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想要养生必须要做出的改变。古代如此,现代的中医养生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太多的本质改变。
2.2.2 动静结合
所谓“动静结合”,也是中医心理养生的一种要求。这可以说是道家所追求的境界。虽然在那个时候就有这种思想,但是它真正的发展成熟则是到近代才算基本完成。前面说过,老子提倡“无为”思想,他提出的“静”乃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也就是老子一直反复强调的“不争”和“不为”思想。将自己置身事外,那么也必然不需要为自己去争取什么,这在他看来是一种养生的基础。也就是在静坐时万事万物都不能打扰,都不在他的脑海之中,通过冥想静坐使心灵达到一种祥和和安静的状态。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一旦做到,可以说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宁静,这是众多人梦寐以求的。所谓的“动”,并不是盲目的乱动,而是一种强健身体的运动。这在现代已经是比较流行的了。可以说,运动强健身体的观念在世人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了。但是单纯的“动”与“静”显然不能达到养生的最好状态。这最好状态便是“动静结合”。“静”是身体内部的运动,不需要肢体有什么运动;“动”则是身体外部的运动,而内部则是静止的。这便可以说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了。
2.2.3 形神共养
所谓“形神共养”,这是中医文化中一种双层次的心理养生。也就是既要养形又要养神。“形”按字面来说就是形状或者有形状的事物,在这里自然是指人的身体;“神”是比前者更高一层的存在,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精神,可以解释为“精气神”,是人的思想和意识的融合。“这种思想最早最详细出现于《灵枢》中,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我国古代的养生家普遍认为,只有这二者都做好并且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同步,养生才能进入到更高的境界。”[4]而形与神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它们的共养才如此的至关重要。形的养生前面已经提过,重点是神的养生。这就关系到人的精神状态,最重要的是人的情感也就是喜怒哀乐的存在。情感的压抑或者过度宣泄都是无益于养生的。在这里就要注意适度原则,否则必然不利于神的养生。总之“形神共养”是中医心理养生的一种基本要求,养生者应该引起重视。
3 心理养生当代价值研究
中医文化视域下心理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即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3.1 当代的社会价值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追求和谐的世界,那么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我们来说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医疗经济压力是不堪重负的。所以如果能缓解这个问题它的意义必然也是巨大的。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医疗环境着实让人担忧。这样的问题摆在那里,自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那么根据之前的分析中医养生对于这些则是一个很大的弥补。祛除疾病、强身健体直至达到心灵的宁静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显然并不是不可以达到。可以说,这对于稳定社会安定有着不小的贡献。“除此之外,中医养生中“和”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的提倡,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毕竟,当治身和治国相提并论时,它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5]一旦这种价值观形成,对于当今社会的和谐稳定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支持力。
3.2 当代的文化价值
中医文化的心理养生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另一个价值是文化价值。首先这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传承可以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这是优于其他民族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对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着明显的促进。再者,当今社会的人普遍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对于养生的重视和锻炼必然也会推动养生文化的大力发展进而相关的节日和节目也必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在此之后,对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承也必会如火如荼地进行[6]。民众的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精神层次的提升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会大有裨益。这样一来,民族文化的又一个发展机遇也会随着这些兴起而到来。最重要的是,国民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文化的认同也会更上一个台阶。
4 结语
综上可知,中医文化有着自身的魅力,尤其是其中的心理养生思想更是不容小觑。比如其中的“天人合一”、“动静结合”以及“形神共养”思想便是其中的精髓。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有着自身的局限,但是随着它与时俱进的拓展,社会和民众的需求必然会给予它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当代社会,这些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它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众的身体以及精神的需求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学识所限,难免有不足之处,谨希望对后来研究者有些微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晓红、王旭东.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医杂志,2012(2).
[2]朱必法.论中医文化的当代价值[J].中华医学广西大学学报,2014(17).
[3]徐正德.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4).
[4]孙灵芝.身体内求之道[D].黑龙江中医大学,2005(10).
[5]魏胜敏.中国传统导引养生术的方法论特征及其当代价值[D].福建师范大学,2012(6).
[6]陈书华.论中医养生思想研究的当代价值[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4).
课题项目:
本文为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JGXM—HLJ—2014121)成果。
本文为2013年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JGXM_HLJ _2013095)成果。
论文作者:左军,杨玉赫,王贺,于钦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
标签:中医论文; 文化论文; 心理论文; 思想论文; 这是论文; 价值论文; 的是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