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论文_韩晖

研究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论文_韩晖

韩晖

山东省博兴县曹王中心卫生院

摘要:中药药理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为进一步推动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使得中药药性理论朝着科学高效、安全环保的方向不断发展,离不开中药临床实践的支持。中药药性的临床实践能够为中药药理理论提供相应的数据、疗效等,是中药药理的来源,此外,也是检验中药药理理论和药性理论的根本标准。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内容,分析了当前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药;临床药理;药性理论

引言

中药药性指的是中药本身所具有的性能,能够将中药的若干特性和性质反映出来。中药药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中药药性的广义为“归经”、“毒性”、“配伍禁忌”、“四气”、“五味”、“功能主治”、“升降浮沉”;中药药性的狭义为温、凉、热、寒。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中药药性的记载,并经过千年来先人的经验累积以及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极具特色的中药药性理论体系。

1中药药性理论分析

1.1中药药性理论概述

中药药理的核心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也是中药重要的基本性质,高度凝练中药具有的特性。中药药理是重要药性的理论基础,药性反映了中药药理的本质特征,两者是相互统一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特色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1.2中药药性的现代药理研究

1.2.1化学成分研究

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对于不同的中药其内部化学成分也是不相同的,并且由于中药含有的化学成分不同,使得其发挥的作用也不同。如某些温热药物中所含有的去甲乌药碱能够起到促进肾上腺素能β-兴奋剂样的作用,类似于祛寒药的某些作用,辛温药物中一般含有挥发油,甘平药中以糖类为主要化学成分,其次为氨基酸、蛋白质及维生素类成分,苦寒药中的化学成分多为苷类和生物碱。

1.2.2药理作用研究

中药与天然药物区分的重要标志就是中药药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对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的研究可以从多个学科和角度进行,包括数据统计、化学成分、临床药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中药的寒热药性能够调节机体的多种系统,还有利于机体的能量代谢,药物药性的差异会影响调节作用的强度。临床认为寒热药性和中药药理作用的关系较大,如寒性药的基本药理作用为抗肿瘤、抗炎、镇痛等,寒性药组成的复方可减弱热证患者亢进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降低患者体内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温热药物的祛痰、镇静作用良好,可促进免疫功能改善,如干姜和附子等药物组成的复方可恢复寒证患者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的正常活动,增加多巴胺β-羟化酶的活性,有助于生成儿茶酚胺,改善内分泌腺功能。此外,对于不同味道的药物,如酸味药、苦味药、辛味药、咸味药、麻黄药等所具有的基本药理作用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病症的治疗效果也不同,因此,应当加强对中药药理的药性理论研究,并使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2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在我国,中药药性理论大多来自古文献记载、口述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药性的药理作用展开研究,但这样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古文献中对中药药性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所以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药学药性理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分离中药有效成分导致中药药性单一化

中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大多以中药整体作为基础,但当前对中药的研究模式大多是提取其含有的有效成分,具有明显“中药西药化”的研究趋势。当前的中药药性研究是基于西医学植物化学及天然药物化学理论指导下的单体成分研究,其主要探究中药何种有效成分促使中药临床药性表现。现有模式分离单一有效成分忽视中药整体的复杂性,导致中药研究缺乏关联性,中药诸多药性被埋没,不能很好地运用于临床。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的生物网络变化造成的结果,因此,对于中药药性的研究不能单一的研究某种其含有的有效成分,该模式不能很好地阐述中药调节疾病机制。

2.3忽视地理环境影响

自然环境是药物生长赖以依存的生长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等相关因素对中药药性有着直接的影响。根据古代医学家对中药药性的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与中药的生长都离不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等相关因素的不同影响中药药性中自然属性的变化,进一步导致其效应属性的改变,从而促使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药性出现地理性差异。如古文献记载“地产南北相殊,药理大小悬隔”等对中药自然属性不同有较早的认识。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对中药定性多为文献记载,这些文献中主要描述了中药的性、味,而忽略了其生长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中药新药研发中药物性味多以文献记载为标准,临床药物应用等同伐异的现象。

2.4缺乏中药药性整体关联性

当前对中药药性的研究徘徊在分离单一有效成分,对于药物单一作用靶点,筛选优势靶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药材的活性部位的有效成分进行相应的提取,从而促进该有效成分发挥最大临床疗效。更加深入的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原有功能性作用机制、分子药理学等。但是,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协同作用的特点,筛选优势作用靶点无疑是对中药材造成资源浪费,中医治疗多采用“整体论治”,多数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为中医治病的利器,造成现代药理学和中药药性及临床应用关联性研究出现脱节的现象。

3中药药性理论现代化研究的解决方法

3.1建立中药药性数据库

研究者应当充分挖掘古文献中对中药药性的记载,并建立相应的“中药功能-药理-临床数据库系统”后台数据库,使得古文献能够与现代药理学紧密的联系起来。数据库中的内容应包含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等,并借由数据库的建立充分推测中药药性的整体关系,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3.2创新提取有效成分模式

根据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构建组分结构中药与网络药理学密切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创新中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策略,改变了传统用药的“一个有效成分、一个作用靶点、一种疾病”的模式,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整体特点,也充分体现中医药防病治病的内涵本质。

3.3保护中药的生长环境

有资料显示,自然环境与中药药性的形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良好的生长环境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也是保证临床药物疗效的基础。保护中药原生态,维持原有中药药性,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挖掘中药原生态药性,增强临床药物疗效。

3.4建立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

中医学家可以通过建立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来对比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重叠的药理作用。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包括对中药进行总结归纳的药性各要素,比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基本药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药临床药理学研究中药药性理论,能够进一步促进中药的多重利用,从临床药理学的角度揭示中药药性本质。关注中药临床药理学与中药药性理论关联性研究,思考应用于临床的有效途径,是对发展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群.中药药性的理论与药理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27):168.

[2]綦秀丽.基于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84):16628-16629.

[3]苗明三,杨亚蕾.试论药性理论的基本药理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1,27(06):110-112.

论文作者:韩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4

标签:;  ;  ;  ;  ;  ;  ;  ;  

研究中药临床药理的药性理论论文_韩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