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论文_符浪,张雪琴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三区 湖南 长沙 410011)

【摘要】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把关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实施及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较活动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关键词】 住院患者;静脉留置针;品管圈;非计划性拔管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6-0330-02

外周静脉留置针具有减少穿刺次数、操作方便、易于固定、方便患者活动,能有效满足临床输液、输血等治疗及抢救需要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1]。非计划性拔管指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达到预定计划留置的时间长度而提前拔出留置针的情况[2]。主要因为皮肤红肿、血管静脉炎、留置针管道堵塞等原因构成。2013年7月,我科成立品管圈小组,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组建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的选题会议和活动,提出、讨论、解决和改善工作中的重要问题[3]。开展品管圈活动,为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5月~2015年6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前)静脉留置针应用患者150例为对照组,男83例,女67例,年龄19~85岁;选择2015年8月~2015年9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静脉留置针应用患者150例为观察组,男78例,女72例,年龄22~88岁。均主要输注抗炎、止血、护胃抑酸、护肝、营养支持等药物。两组性别、年龄、静脉用药的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主题确定

2013年7月,消化内科三病区成立QCC小组,确定圈名为“甜甜圈”。本次活动为本圈第二次主题活动,根据全体圈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法想出6个问题,根据不同主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及全能力给予评分,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

1.2.2现状调查

为了对外周静脉留置针拔管率进行现状调查,建立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登记本,对使用和拔除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 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营养状况、诊断、穿刺时间、拔管时间、留置时间、穿刺部位、穿刺前血管情况、拔管时血管情况、拔管原因)。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仅为58.4小时,距离留置针可以留置72~96小时相去甚远。统计出外周静脉留置针总置管人数为150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人数为 81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54%,其中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为渗漏、疼痛、静脉炎、堵管等,现在各拔管原因绘制成柏拉图表。(图1)

图1 非计划性拔管原因

1.2.3制定目标值

根据柏拉图的80/20法则[4],渗漏和疼痛是导致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原因(87.65%),所以我们将本次改善的重点主要针对改善患者静脉留置针渗漏及疼痛的问题。

目标值=现状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54%-(54%*87.65%*60%)=25.60%。即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降至25.60%。

1.2.4原因分析

对主要问题从护士、病人、药物、留置针4个方向四个方面进行要因分析,并绘制鱼骨图(图2),最后经讨论确定封管不到位、相关知识不足、穿刺方法不正确和药物浓度过高是主要原因。

图2 鱼骨图

1.2.5提出对策及对策实施

针对特性要因运用头脑风暴和“5W1H”的方法,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及可行性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

①输液前后需使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进行正压脉冲式封管,在输注高浓度药物及血制品后应及时冲管,提倡使用无针连接[5]。

②科室对全体护士进行统一培训,重点人群(5年以下护士及轮科护士)单独培训,并发展经验分享座谈会,解决各自留置针穿刺当中遇到的问题。并成立静脉小组,对科室护士进行操作考核,包括操作的流程、与患者的规范用语及留置针患者的日常护理如更换贴膜、封管流程等,对于表现突出的成员,科室予以奖励。

③推广留置针使用,制作宣教小卡片.加强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针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认知程度,增强保护意识。

④使用留置针后,在穿刺点上方使用康惠尔水胶体透明敷贴贴于穿刺点上方,以减轻患者疼痛及预防皮肤红肿的情况,延长留置时间[6]。

1.3 效果评价

实施改进措施后,调查2015年8月~9月150例静脉留置针留置情况,非计划性拔管有35例(渗漏14例,疼痛11例,静脉炎4例,堵管3例,渗血3例),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3.3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检验α=0.05。比较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否有显著改善(表1)。

2.结果

2.1实行品管圈活动前, 非计划性拔管率为54%,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非计划性拔管率降至23.33%,经统计学检验有统计学意义(χ2=29.741,P<0.01)说明实施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延长留置时间。

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108.00%

3.讨论

3.1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技术明显提高,患者对静脉留置针技术好评率上升。在出院调查表中患者对护士技术的点名表扬次数明显增加,从而提高护理质量,近一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3.2 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和材料

开展活动期间组织了一系列的教育培训与考核,提高了圈员们的护理技能,使穿刺的成功率大大的提高;而留置针的并发症减少,护理质量提高,避免了反复穿刺所浪费的时间和材料,减少患者的痛苦。

3.3 严格的脉冲式封管,降低了大分子药物和高浓度药物的沉积作用,降低了留置针堵管的概率

同时避免刺激性药物残留在留置针穿刺点附近,刺激血管是患者感觉持续疼痛,而缩短留置针留置的时间。

3.4 品管圈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科学解决实际质量管理,宗旨是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通过品管圈活动,充分发挥了护士的潜能,激活了护士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护士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增强了护士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让护士从一个管理的旁观者变成了管理的实施者,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了团结协作精神。

终上所述,护理团队是以基层人员为主,由一群工作性质相似的人所组成的为患者提供服务的群体,这恰恰符合品管圈工作方法对圈员的要求。通过定期的圈内活动,护士有更多时间交流与学习,增进彼此间的合作与沟通,科里的团队精神也得了有效的激发。提高了护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今后的护理科研奠定了基础和思维框架。因此,品管圈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是值得推广应用的。

【参考文献】

[1]郑俊清.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2,04:117-118.

[2]潘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5:11-14.

[3]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战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1.

[4]梁新蕊,张玲娟,郝建玲.柏拉图分析法在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60-32.

[5]蒋丽,叶艳萍,彭曦,吴小玲,李小华.改良静脉留置针封管技术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20:132-133.

[6]韩瑜,董静静.水胶体敷料延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J].全科护理,2014,01:3-5.

[7]吴小红.以QC文化提升护理服务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06:3.

论文作者:符浪,张雪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  ;  ;  ;  ;  ;  ;  ;  

运用品管圈活动降低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率论文_符浪,张雪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