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基本框架的构建与分析_教育论文

诚信教育基本框架的构建与分析_教育论文

完整性教育基本框架的构建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教育论文,框架论文,完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从教育决策者到教育实际工作者齐心协力的一致行动。素质教育,就其实质而言,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那么,全面发展教育如何深化和具体化呢?我们正在天津市塘沽实验学校进行的“完整性教育”改革实验,在此方面做了一些理论与实践探索。

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是由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唯理性教育仅仅着眼于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具体一点说,它仅仅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逻辑认识能力、逻辑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的灵感和直觉能力、猜测能力、想象能力、情感能力、意志、信念、信仰、动机、兴趣、意向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因此,它仅仅是教育的一半,是不完整的教育。要克服唯理性教育的局限性,唯一的策略就是补上教育的另一半——非理性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非理性精神能力、锻造学生的非理性精神力量作为教育直接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使教育由片面走向全面,由不完整走向完整。

完整性教育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标: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发展

完整性教育是塑造完满人格的教育,也就是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过程中,既重视学生理性因素又重视非理性因素的充分、协调发展的教育。完整性教育的最高境界乃是使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人的精神世界及人类的生存活动中达到美妙的功能耦合,亦即使理性因素非理性化,使非理性因素理性化。

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活动。从价值取向上看,完整性教育所力求实现的使人格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达到美妙的功能耦合,是一种起积极作用的美妙的功能耦合。这就意味着,塑造完满人格的完整性教育,就要使消极的要素受到扼制和排斥,把积极的因素完全渗透到人的精神世界之中。例如,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有机统一的完满人格中,道德理性必须是有助于人类进步、社会稳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和准则,那么人的情感也应是与此相一致的积极的、健康的、肯定性情感,人的动机也应是与此相一致的健康的、催人积极向上的动机,人的需要也应是积极合理的需要,人的信仰应是科学的信仰。只有这样的人格,才是真正完满的人格。只有塑造这样的人格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完整性教育,这就是完整性教育的目标。

(二)教育过程: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统一

所谓连续性,就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间断的连绵延续,保持自身同一关系;所谓非连续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和突变性。世界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人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因为教育主要是人的精神的生产活动,所以,作为教育对象的人的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的发展。对于人的精神发展来说,“连续性”主要在理性领域得以表现,而非理性活动与非理性精神因素的发育、成熟及多向变化,则并不沿循着逻辑的通道自然发展,而呈现非连续性特征。人的发展的非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情感、愿望、兴趣、情感、信念等非理性因素方面,一瞬间的突然影响有可能使他们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一些事情、活动会使学生产生顿悟,并以此为转机,引起学生非连续性的、突发性的自我变革。

人的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连续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它的非连续性则为非连续性教育提供了前提和根据。所谓连续性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学生连续发展的一般规律,利用系统的教育内容,对学生施以系统连贯的影响,使之逐步地由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使学生获得系统的逻辑认知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是以人的连续性发展的假设为前提的,在这种连续论发展观的影响下,人们习惯于把教育视为单纯连续的过程,而重视连续性教育,毫无疑问这是必要的。然而,仅仅如此却是不够的。因为既然人的发展具有非连续性,那么教育就有责任引导、促进这种非连续性发展。而引导、促进人的非连续性发展,则主要依靠非连续性教育。

非连续性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它并不追求教育设计的连续性,它对学生施予的是一种非系统、非连贯的影响,其结果是促使学生发生非连续性发展。例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爆炸法”,即用迅速、强烈的影响和心理上突然袭击的方式改变人的不良习惯的一种教育方法。这一方法是一种典型的非连续性教育方法。对于非连续性教育,我国学者尚无系统的研究。西方学者有所涉猎,并提出了一些非连续性教育范畴,如唤醒、训斥、呼吁、碰撞、危机、冒险与挫折等。这些范畴虽然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完整性教育的实施过程,必须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统一过程。没有连续性教育,学生的理性因素的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而没有非连续性教育,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也必然受到限制。因此,对学生,必须实施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完整性教育过程,否则所培养的学生必定是没有完满人格的不完全发展的人。

(三)课程设置: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互补

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要求有不同的课程。课程,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依据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文化要素,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蓝图。因此,完整性教育的课程必须能同时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两个方面,使它们得到充分、协调的发展。这样的课程应该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大部分,并使之构成互补体系。

显性课程又叫正规课程,是以实体性精神文化为特征的学科内容,或者说,是学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官方指定的、学生通过正式学习所要掌握的文化要素。就学科内容来看,完整性教育的显性课程应该包括哲学、科学和艺术三种实体性精神文化。一方面这是因为它们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三种基本形式,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益,构成一组结构美妙的连环;一方面这是因为它们各个独特的育人功能:哲学是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科学是培养学生的逻辑认识能力的重要学科,而艺术则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直觉能力等非理性因素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完整性教育的显性课程应该是螺旋式前进的,即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要学习哲学、科学和艺术,但在内容和形式上要考虑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换句话说,就是在考虑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螺旋式的编制,构成一套螺旋式的从小学、中学至大学的每一教育阶段都包括哲学、科学和艺术三种实体性精神文化的课程系统。

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潜课程”,是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按照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它由以下三部分内容构成:其一、不指向学科内容的实体性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图书馆(室)中的图书、报纸、期刊等。其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的机构体制、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师生的行为准则等;二是非制度文化,包括学校领导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校风、校貌等。其三、学校物质环境构成的物质文化,包括学校建筑的造型、颜色、布局,教学工作的装备设施、教室的空间安排,校园种植的花草树木,教职员工的服饰,校旗、校徽、校服等。

如果说显性课程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那么,隐性课程则主要在促进学生非理性因素发展方面大显身手。它通过潜在的、不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感性认识得以丰富,情感得到陶冶,兴趣受到激发,意志受到磨练,想象力和直觉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对培养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发展的完满人格来说,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可以相互补益。

(四)方法体系:两条途径与两种手段并重

构成完整性教育方法体系的两条途径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课堂教学的突出优点,在于它具有传播知识的系统性、高效性和培养学生的逻辑认识能力的快捷性。然而,由于时空的有限性决定了课堂活动具有不充分、不自然和一定程度的不自由等特征,所以,它不仅不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不能使学生获得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发展逻辑实践能力的机会,而且还使学生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课堂教学的优越之处是课外活动所不具备的,而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则正是课外活动的特长之点。因此,这两条途径不存在孰轻孰重的问题,忽视或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破坏学校宏观教育系统的综合性和完整性,都不利于学生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协调、平衡发展。实施完整性教育的基本手段主要有两种,即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所谓教育的科技手段,是指作为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中应用的物质手段,包括从黑板、粉笔等传统的教具到电子计算机、卫星通讯系统等一系列可以用于教育的器件、设施、设备等。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只是重视使用教育的科技手段,其深刻的原因在于,人们一直把人视为“理性的动物”,把培养“理性的人”视为教育的唯一目的,而教育的科技手段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帮助教育者实现促进学生理性因素发展的任务。教育的科技手段的发展,意味着学生理性因素发展条件的改善。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高级的“逻辑”机器,是人类思维的模拟,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规律的把握。它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明显提高系统知识的传递速度和效率,而且还十分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它通过经常性的提问、要求学生做出独立判断、向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严密的推理步骤等方式,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严格的逻辑推理、综合分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教育的科技手段也并非无所不能。它的最大的局限性,则在于不能激活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因素,从而不能充分地促进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能够弥补教育的科技手段之不足的,是教育的艺术手段。所谓教育的艺术手段,是指作为艺术形式在教育中应用的精神手段,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艺术是诉诸人的情感、直觉等非理性领域的。艺术手段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解放人的情感的过程,就是解放潜意识并使之得到释放和文化提升的过程,它能减轻对人的深层心理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的压抑与束缚,使之不断受到激发,保持旺盛的活力。艺术手段激活人的非理性因素,为它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事实上也就是赋予它充分发展的权利和条件。因此,欲达到培养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发展的完满人格的教育目标,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像以往那样忽视教育的艺术手段,更不应该完全弃之不用。

标签:;  ;  

诚信教育基本框架的构建与分析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