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诱人的职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论文,诱人论文,农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由于传统农业效益低,导致大量的人才流出农业。“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反映了社会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关注。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造就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以农业为职业的新型人才,并由他们带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展望我国农村发展的职业选择,农民将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A 职业农民有啥不一样?
浙江商人陈文新一年前在上海近郊承包了1.3公顷土地种植绿化苗木,成立了上海文新园艺公司。与传统农民不同,陈文新拥有一栋两层的办公楼,每天和他的8名雇员在此准时上下班。“我本来就是个地道的农民,10年前辛辛苦苦干一年才能赚1000元,因为种田的收益太少才出去经商。如今上海到处都是绿化工程,苗木种多少就能销多少,一年轻轻松松净赚4万元。活多了忙不过来,还雇了8个人帮忙。”
陈文新这样的农民,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型职业农民。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教授给“职业农民”下了一个定义:职业农民就是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如果说这个定义比较晦涩的话,我们可以相对简单地把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理解为职业农民。
从农村一般情况来看,职业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领头羊,他们的理念比较新,资金、技术等实力比较雄厚,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强于一般农民。目前,国内尚没有关于职业农民的全面的统计数据,但从福建漳州11个市级农村固定观察点230个农户十几年来的跟踪调查数据来看,220个样本户中够上职业农民的有18户,占8.18%。18个大户中有12户成为当地的先富户,其余6户也位居中上水平。由此可见,职业农民在整个农户中所占比例很低(福建漳州为经济发达地区,职业农民的比重相对较高,一般地区的比例应低于8.18%),但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远高于一般农民。
如果把职业农民称为新型农民的话,那么与他们相对应的就是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城里人干几天”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如果也要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把他们表述为:农村中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综合素质相对偏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实力和收入都较低的农民。这部分农民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5%~70%。
B 职业农民有什么作用?
职业农民通过率先采用新技术、发展规模经营等方式,获得了远高于普通农民的经济效益。但是,成为一名职业农民就只有经济效益吗?不是,职业农民还会带来多种社会效益。
首先,可以解决“无人种地”问题。随着我国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业和农村进入二三产业和城市就业。于是,另一个问题就逐步凸显出来:“谁来种地?”职业农民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思路。
其次,能带动新事物的普及。在窦华军最初引进玉米联合收割机的时候,因为乡亲们对这种新事物了解不充分,因此他们不敢用,也就得不到新事物带来的收益。窦华军第一个“吃螃蟹”,虽然承担了风险,但也获得了比一般农民更多的收入,经营的规模也扩大了。玉米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一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乡亲们对新事物的了解也越来越多,于是又有一部分村民开始向窦华军学习,新农机的应用范围扩大了。我们把这些农民称为“学习仿效型农民”。这个例子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学上新事物扩散的一个过程:从职业农民,到学习仿效型农民,最后到普通农民。职业农民率先采用新事物,在他们的带领下,新事物逐步扩散到普通农民,于是,当地农业的整体水平就提高了。
C 职业农民如何培养?
自身的努力:以上几个人的成长经历明确告诉我们,自身的努力是成为职业农民最主要的因素。新的理念、新的技能都是通过他们不断地学习和努力才能掌握的。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市场不断出现,这对农民自身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只有学习和努力,才能保证自身素质能够适应新条件下的新要求。
政策的扶持:政府要切实为职业农民的培育做好服务工作,建立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工商登记、项目审批、技能培训、土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
社会的帮助:河南省鹤壁市南苏村有1930口人,原来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人均年收入仅6000元。后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鹤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把产业链条延伸到田间,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该村22名种田能手成立农机合作社,负责代管全村3000多亩土地,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经营模式。正常年景该村22名“职业农民”年人均收入近3万元。可以看出,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助,有效促进了职业农民的成长。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一种不同环节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是职业农民培养的重要条件。因此,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和帮助职业农民的发展。要鼓励和吸引各类教育资源向职业农民培育投资,真正把人才引到农业教育、生产的第一线上来,给农村营造一种良好的科技环境,确保职业农民知识、技能得到及时更新。
现代农业呼唤新型职业农民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洗脚上岸,背包进城”已成为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选择,留守在家的则是妇女、孩子和老人,这种已经见怪不怪的现象,给我们带来两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是将来谁来种地?二是将来谁会种地?
解决今后“谁来种地”和“谁会种地”等问题,就需要培育并依靠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加以解决。
如何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呢?首先,应该明确培育的主体。农村的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的继承人,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或主力成员,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农校学生、城市居民,以及农民植保员、经纪人、农机大户、防疫员、信息员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他们不受户籍、地域或部门所限,一心一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这项职业,应该都是培育的主体。其次,应该把握培育的方向。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全民总体教育规划,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在农村,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要积极探索和出台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工商企业人士等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办、领办现代农业合作社或企业,吸引和培养有兴趣的城市青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再次,应该建立培育的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职业农民培训补贴制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扩大扶持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对具备资格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给予鼎力支持。
职业农民是传统小农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跨越的标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政策,拿出更加切实可行的举措,才有可能让职业农民充分地进入市场,现代农业才有可能进入到一个专业化、商业化的崭新时期。
新型职业农民会是哪些人
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而且因为具有规模经营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较好经营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将以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而传统农民由于种地规模狭小以及缺乏专业技能等“短腿”,不得不通过打工等其他手段来补充收益,抛荒撂地现象时有发生,其实是一种“兼职农民”。因此,随着新型职业农民的逐渐推广普及,将有效缓解并最终解决“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新型职业农民“懂科技,会经营”的特点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也更利于耕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句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现实难题,更能解决“怎样种地”的深层问题。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那么,谁将成为职业农民的主体?记者曾经采访过两名青年农民,一名从西南农大毕业后到四川双流县承包了大片农地种植蔬菜,通过几年摸索,逐渐掌握了当地气候土壤特点,种出来的蔬菜比别人好许多,农民跟着他收入也增加了,现在好几个地方都请他去承包菜地。另一名是湖北枣阳的种植大户,父亲带着儿子种了几百亩水稻,因为收入好,两个孩子都愿意种地。
这两类青年农民很有代表性,一个从专业农校毕业自觉从事农业耕种,一个子承父业不离开土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懂技术,对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专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将是这样的农村青年,比如,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的继承人,或者是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头人或主力成员,或者是致力于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农校学生等等,以及农民植保员、经纪人、农机大户、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
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心放在这一巨大群体上,才能确保培育新型农民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才能确保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未来,也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
(联系电话:0931-84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