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论述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意义及策略。就意义而言,它能够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就策略而言,主要为把握最新动态,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学生实际,获得融合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中高年级 习作课堂教学 融合 意义 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指深层次探索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课堂教学与技术支持的融合方法及策略,其意义重大,策略实用。
一、就意义而言,把原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环节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经超越了工具或手段的意义,而上升为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了。
其重大的意义具体在几个方面体现:
一是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它不仅能给课堂教学提供创新动力和优越条件,而且能够满足教育新的需求和发展。可以说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课堂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使学习者学习方式便捷化、学习支持个性化,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结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和本质,而且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更是教育信息化的希望所在。
二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自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来,教育教学成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用“深度融合”观念取代“整合”观念,目的就是一改教学手段、方法、“渐进式修修补补”的状态,进一步探索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能够真正触及到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的途径方法,以深化新课程改革。换句话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在运用信息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就是深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式或途径之一。
三是有利于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根本变革。所谓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结构的变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实际体现在课堂教学系统四个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变上,也就是:教师要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和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学生要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教学内容要由只是依赖一本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主并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相配合;教学媒体要由只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为此,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探索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策略,也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根本变革的需要。
四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在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中进行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深入融合研究,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提高。教师提高的不仅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力,而且是彰显学生学习主体的知识、技能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力。学生收益的不仅是在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的视野开阔或兴趣大增,而且是方法的提升、资源的优化和能力的飞跃。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课堂重心将落到学生的学之上,学习的中心将聚焦到趣味性学习之上,学习的方式也将转变到学生的自悟与思维的碰撞、实际的收获之上。这样,让课堂真正成为生生、师生之间聚焦问题、互动提升的桥梁,成为答疑解惑、运用知识、生成能力的场所,有利于改变学生习作的方式,提高写作效果。
二、就策略而言,把握最新动态,借鉴成功经验,结合学生实际,总结融合策略,才会让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课堂教学与技术支持的融合获得成效。
一是把握最新研究动态,活学活用成功经验。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快速渗透,IT系统已广泛部署应用在各行各业,教育行业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工作的推进,面向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的以网络为载体的“人人通”工程,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探索信息时代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的新模式来实施。这些条件的成熟和新模式、新方法所总结的经验,正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吸纳的,也是指导我们尝试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具体策略。
二是彰显语文学科特点,用好用巧已有技术。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它能够把抽象的表述形象化、将抽象的知识明了化、使枯燥的情景生动化。而语文学科中的文学常识、文化知识、人物形象、情景意境,都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来促成学生的把握与理解,尤其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再现,使学生陶醉,从而充满学习的激情与活力。
三是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参与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或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文字、图像、实物、情景等多种方式,形象展示学习内容,轻松领会写作方法,有效地唤醒写作情绪,直观地展示写作内容,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把习作教学中音频、动画、视频的渲染或场情景再现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既能消除学生的视觉、精神疲劳,又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还能更好地给习作课堂注入激情与活力,使学与写在教学内容的形象展示和直观演示中灵动起来。
论文作者:孙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意义论文; 小学论文; 策略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2月总第3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