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的知识观_培根论文

培根的知识观_培根论文

培根的知识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根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古往今来,人们为了认识和改造世界,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知识观。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认识知识价值的阶级是资产阶级,第一个真正揭示知识意义的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时期,培根根据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和资产阶级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把知识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内容,系统地研究了知识的价值、形成和求知的方法等问题,为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因而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1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在知识的认识和实践上都远远超过了培根时代,但培根的知识观以及他所倡导的科学精神并没有过时,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的价值

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它孕育了朴素的知识观。柏拉图首先提出了知识价值和社会作用问题,认为知识是一切能力中最强的能力。亚里士多德指出知识的目的在于其作用。泰勒士曾预测到橄榄的丰收而获得大量财富,这是人类智慧的最初体现,希腊的繁荣也显示了知识的力量。然而,在神学和经院哲学统治下的中世纪则摧残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它使知识荒芜、社会黑暗。虽然历经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但要在思想上结束神权统治,还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培根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思想背景下,大声疾呼科学、知识的振兴。他系统地考察了知识形成发展的历史及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响亮地提出“人的知识和人的力量合而为一”,〔2〕即知识就是力量的伟大口号, 这既是对宗教神学的宣战,也是人类对知识价值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培根认为,科学知识的真正合法目标是给人类提供新的发展和力量。知识是以对事物及其规律的研究、发现和解释构成的,力量则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人的力量于知识。他说:“由于形式(即规律——引者)的发现,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得到真理,而在行动上得到自由。”〔3〕这就是他把知识看作力量的理论依据。

首先,科学知识是驾驭自然的强大力量。培根深信,人类统治宇宙万物的权力蕴含在知识之中。知识来自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又是进一步认识、改造世界的手段,他说:人对自然界的统治“只有依靠技术和科学才能发现。……只有倾听自然的呼声(使自己的理智服从于自然界)的人,才能统治自然界。”〔4 〕人们要想成为自然的主人,让自然界满足人们的需要,以改善人们的生活,就应该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和认识,掌握自然的必然性,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不断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若是熟悉了自然规律,就能在极不相同的实体中,抓住自然的统一性,找到未知的东西,并通过知识的向外扩散力反作用于自然,使人们获得强大的力量,从而达到驾驭自然、统治自然,实现人类普遍利益的目的。

其次,知识是社会改革的力量。知识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志,野蛮人和文明人就是以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程度来划分的。知识通过发明创造、技术更新,间接地、不自觉地对社会改革起着巨大作用。培根满腔热情地歌颂道:“在所能给予人类的一切利益之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发现新的技术,新的才能和以改善人类生活为目的的物品”。〔5〕显然, 他是把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发展的至尊地位的。他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认为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的发明及其传入欧洲,改变了事物的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面貌。并且指出,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价值,是任何帝国、教派、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的影响所不能比拟的。因为后者的贡献受到时空的限制,如同甘雨,虽施惠降泽,然只能在一季或一片地方发生效力;而科学知识、发明家的功绩如上天的德化,是永垂无穷、遍乎大宇的。

第三,知识是人性自我完善的力量。培根认为,知识在人性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尘世间除了知识以外,再无别的权力可以在人的心灵内、认识内、信仰内建立起王位来。他指出,那些缺乏科学知识的人体会不到与日益进步的意识相伴随的精神快乐,但心理的野蛮、轻佻,对事物的幼稚、惊奇,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变;“头脑上的缺陷,可以通过求知来疗治”;〔6〕人的性格可以通过知识来塑造。在培根看来, 用知识的标尺来衡量是非,人们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和傲慢,树立起灵魂的尊严、肩负起神圣的使命;用知识来开阔视野,洞察万物,人们就能够免除粗疏的观念,浮浅的见解,不再由于无知而过分赞美事物。他将人们引进知识的殿堂,并教诲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7〕以此启迪人们积极进取,从知识中获得自我更新, 自我完善的力量。

培根还十分重视知识对人性完善的价值与功能,强调高尚的道德情操离不开知识。他认为:“真理就是道德的善的印章”,〔8 〕知识是道德的基础,追求知识才能培养出崇高的品质。在这里,培根看到了作为认识范畴的知识与作为价值评价范畴的道德相统一的一面,并突出了知识这方面的功能,是很有意义的。

培根推崇科学,重视知识,是值得称道的。但他也夸大了知识的能动作用,把它看成是决定一切的力量,说明他还不理解知识作为观念形态其存在和发展和应用都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更不懂得决定社会发展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然而,在科学诞生的初期,培根对知识价值有如此高度的评价,足见其远见卓识。黑格尔、马克思都曾接受过培根的判断。不过,马克思的历史眼光更深刻,论述更科学。他称中国的三大发明预兆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科学技术包括在生产力里面,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等等,这当然是培根及其时代无法企及的。

二、知识的形成

在对知识的形成的探索中,培根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开近代实验科学、经验主义认识论之先河。

培根首先确定了知识的对象是现实的客观世界,不管是最低下的事物还是最华贵、庄严的事物,都有着同样的权利,反对了以虚幻的“天国”为对象的神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知识不是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某个权威的结论中推演出来的。“人是自然的仆奴和解释者”。〔9〕“知识是存在的影象”,〔10 〕人类的认识活动就是一种反映活动,认识的本质就是对客观自然界的描摹,存在的真理同知识的真理是一回事,差异不过如同实在的光线同反射的光线。把感性的自然、客观的物质作为认识的源泉,是培根知识观的理论前提,同时,这种对自然的执着追求,也标志着近代科学精神的开端。

从认识的过程来看,知识从何开始呢?培根明确指出:知识的全部路程应当以感官的原始知觉开始,“沿着一条径直的、有规则的、谨慎的道路达到理智的知觉,即达到真正的概念和公理。”〔11〕他坚信感觉是可靠的,具有确定性、丰富性和全面性的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基础。认识开始于经验的观点,构成了他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核心。

在科学实验中,培根还进一步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将它纳入认识论,体现了近代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时代特征。他认为,知识离不开感性经验,但科学实验更为优越,因为“一切较真实的对于自然的解释,乃是由适当的例证和实验得到的。”〔12〕感官表象是自发的、消极的反映,而科学实验则是能动的,可以弥补感官的缺陷;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在人为条件下进行的实验,可以使同一现象重复出现,所以比一般观察更精确,更可靠。这样,通过实验就能在行动上找寻出自然的真正光明,获得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培根将实验作为感官和客观事物的中间环节,是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

培根重视感觉经验的同时也意识到理性认识的作用。他认为,感性提供材料,而理性的任务就是对它们进行整理消化,主张“经验能力与理性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二者之间“永远建立一个真正合法的婚姻”,形成新的科学知识。对此,他提出了哲学史上著名的、富有哲理的比喻:“经济主义者好象蚂蚁,他们只是收集起来使用,理性主义者好象蜘蛛,他们从他们自己把网子造出来。但是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他从花园和田野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他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真正的哲学工作也正象这样。”〔13〕对于一个经验主义者能有这样的认识,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但是,培根毕竟还是重感觉经验,轻理性思维,对理性高度抽象性缺乏了解,对理性的本质、作用以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理解也不深刻,总的认识还是囿于感性范围,所以,他又提醒人们:决不能给理智加上翅膀,让它离开经验去任意驰骋,而毋宁给它挂上重物,使它不会跳跃和飞翔。

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培根还主张“二重真理论”。他写道:“人的知识就如同水似的,有的是从天下降落的,有的是从地下涌起的;一种由自然的光亮所陈示,另一种则由神圣的启示所激起,……所以人的知识,按照两种不同的来源,而分为神学和哲学两种。”〔14〕双水分流,互不相干,同时并存,这对于反对神学的控制,争取科学和哲学的独立权利来说是可取的,但也表明了培根的知识观并没有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其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有缺陷,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培根的世界观“充满了对神学的不彻底性”。

三、求知的方法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但是,通往知识的道路却是荆棘丛生的,它影响了人们对真理的探索,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于是,培根把为人们开拓一条准确的认识道路作为自己的职责,向人们展示了一条崭新的求知途径。培根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科学知识不仅要批判经院哲学,还必须对人类认识产生谬误的根源加以揭露。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幻象说”。

“幻象”指阻碍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获得真理性认识的主体心理障碍,依据不同性质分为四种。其一,“种族幻象”。在认识事物时,人们往往以主观愿望和感情为尺度,并强加于客观事物,从而歪曲了事物的性质,这种幻象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之中,是人类共有的一种偏见。这里,培根实际上揭示了人们认识发生错误的一个普遍原因,就是脱离客观现实的主观主义。其二,“洞穴幻象”,指个人具有的一种偏见,这是由于人们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和个人的习惯、性格不同而产生的片面性错误,就如同个人把思想、心理幽居在自己身心组织和习惯的洞穴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这里,培根指出了坐井观天的思维方式以及原有认识的束缚,是人类思想的惯性。这是很有见地的。其三,“市场幻象”,指人们的认识,由于受流行观点的影响,使用不适当的、含混不清的词语而引起的错误。它反映了认识问题时的表面性的思想方法,它使人们陷入无休止的空洞的文字争辩中,妨碍了正常思维和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其四,“剧场幻象”,是人们在认识中,因缺乏独立思考,盲目崇拜权威、教条和各种传统哲学而造成的错误。在培根看来,被人们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和哲学体系,不过是舞台上的戏剧,全是虚假的,它仿佛比真实的世界更精致,但却远离客观真理,禁锢了人们的个性特征。

培根以生动的比喻第一次揭示了错误产生的认识根源,澄清了人们思想的迷雾,从理论上扫除了认识路上的障碍。他告诫人们,只有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才能求得真知。但是,由于时代局限,他未能进一步揭露认识错误的社会历史根源,往往还把某些谬误的产生归结为人类或个人的“天性”,这显然是不对的。

培根剖析“幻象”的目的,正在于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克服“幻象”。他对盛行的被经院哲学歪曲的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极为不满,认为它不能提供真理,也无法使人获得新知识,主张代之以合乎时代和知识发展需要的新方法,即他所创立的科学归纳法。

他指出,科学归纳法和演绎法完全不同。从目的上,演绎法是为神学作论证的工具,归纳法则是帮助人们探索和认识自然的工具;解证秩序上,演绎法是从固定不变的一般原理出发,推出特殊事物的知识来,归纳法则是从经验和特殊出发,引出一般原则和公理;起点上,演绎法往往是未经证明的公理,或由含糊的语词组成的命题,归纳法则是以自然为对象,以科学实验为基础。所以,只有归纳法才能为理智提供新工具。

培根把归纳的方法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这是归纳的先决条件。科学归纳法不同于以往的归纳法,只使用简单的观察手段,而是凭借实验方法,在分析中加以观察研究,从而取得更为丰富、更为充实的认识材料。

第二步,整理材料,为归纳作好充分准备。并提出“三表法”,使材料的整理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第一是“本质和具有表”,(又称“存在表”或“同一表”)其任务是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的正面例证。第二是“差异表”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的反面例证,即当某种现象不出现时,相应的性质也不出现的例证。第三是“程度表”,搜集和登记有关研究对象以不同程度出现的例证。通过发挥三表法的功能,就能为理智提供分析、比较、整理过的例证了。

第三步,归纳,从否定达到肯定,得出结论。当三表提供例证后,“归纳本身便开始工作”了。这就需要运用最有价值的排斥法,对例证进行分析、综合,淘汰非本质的规定,让轻浮的意见烟消云散,留下本质的、肯定的东西。只有作出肯定的结论,得到了“初次的收获”,归纳法才算真正地完成了。可贵的是,培根还觉察到从经验中归纳得来的原则、公理既确定又不确定,主张不断地用新的实验和例证给予检验。

培根的科学归纳法,对归纳的目的、作用、性质以及基本程序都作了明确的、系统的阐述,赋予了归纳逻辑以新的内容、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奠定了归纳学说的基础,因而被誉为“近代归纳学说之父”。他将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方法系统化,上升为一种普遍的认识方法,通过归纳法加以具体发挥,并为人们奉献了获得真知,支配自然的有效的认识手段,推动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但他将演绎法和经院哲学的方法混为一谈,割裂了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重归纳而轻演绎,则表现出形而上学的性质。归纳和演绎的关系,正如恩格斯所说:“是必然相互联系着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应当把每一个都用到该用的地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注意它们的相互联系,它们的相互补充。”〔15〕

注释:

〔2〕〔3〕〔9〕〔12〕〔13〕培根《新工具》,见《16——18 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47、47、8、17、40—41页。

〔4〕《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一),第57页。

〔5〕班加明·法灵顿《弗兰西斯·培根》,第43页。

〔6〕〔7〕《培根论人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3—14页。

〔8〕培根《学术的进展》,人人丛书英文本第56页。

〔10〕〔11〕培根《新工具》,《培根全集》第4卷第107、192 页。

〔14〕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5页。

〔1〕〔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63页,第3 卷, 第548页。

标签:;  ;  ;  ;  

培根的知识观_培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