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党的建设的伟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贡献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7;D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3)02-0003-05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同时,提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主集中制这四项基本要求。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过程,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能不对八十多年来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认真的研究。从1919年酝酿建党开始,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党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巩固的历史是同毛泽东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时至今日,毛泽东思想仍然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研究毛泽东的建党理论和实践活动。
一、着重从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建党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此党的工作重心不能不长期放在农村。在这种条件下,党的队伍的壮大,就必须而且只能主要靠吸收革命的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入党。毛泽东指出,在杵臼时代和宗法社会的农村环境里,以农民为主要建党对象,要建设战斗的无产阶级政党“真是难得很”。但是,党的性质不取决于党员的社会出身,而在于党的政治方向和党员的世界观。他批驳了“城市中心论”和在党内一度盛行的“唯成分论”,强调既要看到农民的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又要看到他们的革命性,完全可以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基于这一科学认识,党逐步确立了首先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路线,在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中始终突出思想建设,使之成为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基础;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一中心环节,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针对性地克服阻碍贯彻党的政治路线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党员的党性不断增强,党内思想日臻统一。因而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党内状况的基础上宣称,我们党虽然工人出身的比重不大,却完全无愧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这就有力地解除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少人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怀疑。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政党高度重视理论斗争的传统。他指出,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使广大党员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因此,弄懂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全党亟待解决而且必须致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只要在党内培养出一批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具体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骨干,就能大大提高党的战斗力,顺利地完成党的政治任务。他始终把加强党的理论建设作为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及时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写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使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走向成熟。每当党的任务发生历史性转变的关头,党就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统一全党,因而使党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然而,党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过失误,这些失误之所以能够得到纠正,也在于党能严肃认真地分清理论是非,科学地总结经验教训,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毛泽东的杰出贡献就在于遵循这一原则,指明了端正思想路线是党的思想建设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是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关键。他投身于中国革命时就强调,了解中国是改造中国的起点。1930年,他明确提出要确立共产党人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在延安整风中,他又把正确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加以系统地阐述,有力地克服了对党危害极大的主观主义,大大促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从哲学的高度进一步强调共产党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要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提出了一整套关于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增强党性修养,解决党员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是党内的本质矛盾,表现在党的建设上是按照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面貌改造党,还是按照小资产阶级的面貌改造党的斗争。
如果按照后者,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鉴于党员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占大多数,因此,毛泽东反复强调共产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对党进行认真整顿。为了从组织上整顿,首先需要从思想上整顿,需要开展无产阶级对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斗争。为了完成从思想上组织上整顿党的任务,他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整风运动,强调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以达到既弄清思想是非,又团结同志的目的。毛泽东创造的这一整套思想建党的原则、方针和方法,对于保持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和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党的建设要与党的政治路线相联系
一切政党的直接目的都是要夺取和掌握政权,因而十分重视纲领和策略问题,无产阶级政党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把纲领视为判断党的水平的旗帜。列宁认为战略和策略是实现党的政治领导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把这些原理运用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中,创造了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建党初期,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成功取决于党的正确引导,而正确引导革命的首要问题是要分清敌我。为了团结尽可能多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中就大力倡导进行社会状况和阶级状况的调查,要求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洗刷唯心主义,纠正主观主义。这种出自“山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真正解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与策略问题。而当时掌握着党中央领导权的王明等人,崇奉“本本”,高喊为党的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这条完全脱离中国实际的路线,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反而把百分之百的白区党组织和百分之九十的苏区党组织统统“化”掉了。毛泽东总结建党十八年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的原理,强调要实现正确领导,全靠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而党在组织上的巩固又是以正确的政治路线为前提的,这就精辟地阐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地位和任务。
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纲领,并为实现这一政治纲领而确立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还要为贯彻总路线和总政策而制定各方面的具体方针政策。毛泽东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观点;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提出了社会主义要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观点。他一方面强调我们党的宇宙观决定了党的最终目的要推动整个社会实现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强调无产阶级革命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只能力争较快较好地解决各个历史阶段所容许解决的课题。他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科学地联系起来,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同时在为实现总路线和总政策中抓党的建设,从而使党迅速在向成熟。毛泽东强调,总路线正确,党的各项工作就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各项具体路线和方针政策必须服从总路线,否则正确的方向就难以坚持,各项工作也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造成政治上的混乱。所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不仅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全党的共同责任。
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同列宁一样十分重视两条战线的斗争,强调不克服“左”右倾机会主义,就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他要求全体党员要善于识别风向,坚持原则,当违背正确路线的错误思潮“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要引起警觉,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当错误思潮已形成气候,严重干扰正确路线时,要敢于硬着头皮顶住,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决不做骑墙派;当错误思潮在党内占据统治地位时,要不怕孤立,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通过正常的民主程序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争取党组织接受自己的正确主张。他还强调开展两条战线的思想斗争,要从实际出发,有“左”反“左”,有右反右,在反对一种倾向时要防止掩盖另一种倾向。在上述各个方面,毛泽东都堪为全党典范。当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占统治地位时,毛泽东遭受打击,但他既毫不动摇地坚持正确的立场,也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力争按组织原则解决问题,终于通过耐心艰苦地工作,争取了领导集团中的多数,从而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当国民党顽固派大喊大叫要求共产党“收起”共产主义时,毛泽东立即严正申明共产主义决不能“收起”,一“收起”就有亡国的危险。他要求全党必须高举共产主义大旗,从而保持了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地位,牢牢掌握了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三、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原则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需要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所谓组织的物质统一就是民主集中制及由此而派生的党的纪律。毛泽东在建党初期就深感在中国这样一个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一方面民主生活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无组织无纪律性特别突出,妨碍党的凝聚力的形成。因此,他特别强调党需要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需要民主集中,只有把民主集中运用于建党、建军和建政的各个方面,才能破坏中国的封建传统,焕发党员和人民的革命精神。为此,他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要“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认为没有这种健全的民主生活就会损伤以至完全破坏党的组织,削弱以至完全毁灭党的战斗力。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家长式统治,长征途中克服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错误,这些都是民主集中制解决问题的范例。正是由于我们党在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斗争中积累了如此宝贵的解决党内矛盾,以巩固党的统一的经验,因而对民主集中制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七大在此基础上,作出了精辟的理论概括:我们的党,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由全体党员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这个规律,就是党内的民主集中制。遵循这一规律,总体的力量将大大超过各部分力量的总和,违背这一规律,党就会因内耗不断而导致组织解体。
毛泽东还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深刻阐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依据他揭示的原理,我们党先后将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概括为“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为在党的建设的实践中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原则。毛泽东认为,扩大民主可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党在伟大的斗争中突破难关,巩固党的团结和统一。为了保证党的集中统一,必须克服和防止党员违背党的意志而各行其是的自由主义,反对在党内立山头,搞宗派主义。为此,他提出了“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这“四个服从”既肯定了党员对党内事务当家作主的权利,又严格要求党员必须履行实现多数人意志的义务,从而使民主集中制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性,而且具有实际操作性。为了正确掌握民主与集中结合的“度”,毛泽东指出,应该集中的不集中,在上者叫做失职,在下者叫做专擅。应该分散的不分散,在上者叫做包办,在下者叫做无主动性。党的七大、八大通过的党章,根据这一理论原则制定了正确处理党员和党组织之间、上级和下级党组织之间关系的各项制度,使健全民主集中制有了更为切实可行的保证。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民主集中制是国家的政体,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与保证国家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1945年当黄炎培问到共产党能否找到一个跳出历史上的成功者都摆脱不了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的办法时,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这个办法就是民主。可见当时毛泽东已经科学地预见到了民主对于执政后的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在1949年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两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献中,毛泽东一再强调,只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贯彻民主集中制,运用民主的方法引导人民,教育自己、提高自己,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加强自身团结,才能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幸福的新生活。
四、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权
政党是阶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作为某一阶级或阶层的政治代表——政党要力图领导本阶级或阶层尽可能地扩大其领导的范围。政党间的斗争在本质上是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不过有的党敢于公开宣称,有的党却不愿意承认;有的党比较自觉,有的党不太自觉罢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创建时起就充分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领导责任,把确立党的领导地位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应该成为其他工人组织的中心或核心。列宁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应该领导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成为无产阶级直接执政的先锋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明确地表明建党的目的是为了在无产阶级运动中发挥领导作用。蔡和森、毛泽东一致认为,只有先组织共产党,劳工运动才有神经中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上,陈独秀等人主张把领导权让给“革命的资产阶级”。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批驳了这种错误的主张,强调唯有工业无产阶级才有资格充当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随后他又明确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彻底完成,只能靠共产党的领导,别的政党都担负不了这一任务。但是,共产党领导权的获得和巩固,要靠同资产阶级政党进行坚决斗争去争取,一是要掌握武装,二是要掌握农民。党必须保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满腔热情地支持和领导农民运动,时刻注重巩固工农联盟,发挥农民革命主力军的作用,还要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关系,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扩大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势力。这些正确的战略和策略,使党逐步牢固掌握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局部政权发展成为全国政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基本的特征,在这一革命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因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就能迅速实现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决定性条件,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反复强调人民民主专政只能由工人阶级领导,而工人阶级的领导必须经由共产党才能实现。1957年,他明确指出,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区别大是大非的两项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大政方针只能由共产党决策,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这就旗帜鲜明地捍卫了党的执政地位。
巩固党的领导权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正确的对待被领导者。毛泽东一再告诫全党,所谓领导权,不是一天到晚当作口号去高喊,也不是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我们,而应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为基本条件。为此,他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原则。诸如,率领被领导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执行正确的政策,给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依靠全体党员以高度的自觉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并以各方面的模范行为来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认真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启发群众认清自己的利益,说服群众接受党的主张;扎扎实实地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整个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领导其他群众组织的纽带作用;合理安排和运用群众的力量,爱护群众的积极性,等等。这些原则划清了无产阶级领导与剥削阶级统治的本质区别,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规律,指明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取得群众拥护,以坚持党的领导的正确方向。
五、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原理。列宁强调,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到人民中去的人,才能领导人民获得胜利。毛泽东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化为领导方法,倡导在思想上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就逐步形成了我们党独具特色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关系,用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使党的领导人与群众建立正确的关系。究竟是把群众当成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还是仅仅把他们当成被治理的对象,是无产阶级领导者与剥削阶级统治者的根本区别。毛泽东一再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放自己。领导者的责任和作用只能是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提出反映群众根本利益的口号和方案;启发群众的自觉意识,使他们认清自己的利益;把群众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总结群众斗争的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向更高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和基础力量是人民群众,领导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先生又是学生,如果不首先虔诚地当好群众的学生,就没有资格充当群众的先生。任何人如果企图充当代替群众包打天下的救世主,就一定会失败。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就在于它能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正是从这一立场出发,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把关心群众生活与实现党的政治任务紧密联系起来,把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条件之一,把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作为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最高准则,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才能从根本上代表群众的利益,从而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领导是以掌握一定的权力为前提的,而从思想上真正搞清楚权力的来源则十分重要。毛泽东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是社会的真正主义,领导者不过是秉承人民的意志执行任务的公仆。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领导者为人民作主,而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群众对权力的服从正是服从自己的集体意志。领导者在运用权力时如果违背了人民的意志,人民随时可以收回权力,将其撤换。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自觉地把自己摆在公仆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为理论依据,总结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从认识论的高度,强调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以避免脱离群众,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充分发挥和调动人民群众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确保领导作出正确的决定并顺利付诸实施。这种领导方法的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而组织保证是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三者之间紧密结合,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各种领导方法的本质特征,体现了最基本的领导规律。实事求是是指引领导者科学决策和纠正错误的唯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前提。毛泽东把“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作为领导方法的基本口号加以反复宣传阐述,从而使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成为全党干部思想行动的首要准则。实事求是必须以群众路线为基础,一切真知只能来源于直接从事各种实践活动的群众。领导者如果不虚心向群众学习,不亲自动手到群众中去做周密的调查,就想当然地作出决定,注定要犯错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离开了群众实践,光从本本中讨生活,不仅必然陷入机会主义或盲动主义,而且有走上反革命道路的危险。
毛泽东反复告诫全党,必须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扎实实地工作,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这才是遵循领导规律,改进领导工作,提高领导水平的正确途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其实质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充分发挥每个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以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为前提的。领导者如果相信自己超过了相信群众,就会走向个人专断;如果相信周围少数人超过了相信群众,就会走向宗派主义,就会破坏民主集中制,打击群众的积极性。
[收稿日期]2003-03-03
标签:毛泽东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民主集中制原则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党建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