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与展望: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70年
吴 驰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经历了探索与积累(1949—1976)、恢复与重建(1977—2000)、繁荣与发展(2001至今)三个时期,教材构成体系从单一到丰富,教材出版演变从统一到多样,教材知识逻辑结构从继承到完善,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新时期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应该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凸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牢根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 中小学英语教材;70年;回顾;展望
中小学教材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它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0年,既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也经历了让人窒息的“文革”十年,但庆幸的是,经过种种坎坷和艰辛,最终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与新世纪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70年的历史演进
1.探索与积累时期(1949—1976)
1949年,我国百废待举,新的政权性质及意识形态务必要求教育焕然一新,彻底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1]1950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颁发的第一份中学教学计划。虽然国家已经提出“教科书要国家办,因为如此,教科书的内容才能符合国家政策”[2],但当时的情形是,新的英语教材因为时间紧急还未来得及编写、出版及发行,而学校教学又急需教材。因此,教育部决定采取折中的办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个书坊出版的部分优秀英语教材进行修订后出版,以解燃眉之急。如,中华书局出版的《标准英语读本》系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编初中英语》系列等。
与此同时,国家也在抓紧教材国定制政策的制定。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这对于新中国教材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1956年7月,教育部发出《关于中学外国语科的通知》。随后,国家分别颁布了《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和《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教育部委托北京外国语学院根据教学大纲陆续编写了初、高中两套英语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首套在全国初中和高中通用的英语教材。
1957年,我国进行了反“右”斗争,接着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当政治运动愈演愈烈之时,这一时期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意识形态特征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明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8年秋开始编写的《九年一贯制试用课本英语》,作为在此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带有实验性质的过渡教材,其编辑和出版无不受当时的时代环境所影响,带有明显的政治性。[3]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出版的十年制学校英语教材系列、十二年制学校英语教材也打上了同样的烙印。
非正规金融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的,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世界银行认为,非正规金融是指那些没有被中央银行监管当局所控制的金融活动,即不在中央银行监管下的金融活动统称为非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些是有组织的,以组织的方式存在,并开展活动的;也有一些属于个人与个人之间,或者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一种偶然发生,或者临时发生的一种行为[1]。
十年“文革”期间,政治动荡达到顶峰,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也陷入了极端的政治化漩涡。虽然各地纷纷成立中小学教材编写组,推出众多英语教材,但无论是主题选择、语言运用,还是内容编排、排版设计,均体现出“革命”的气息。教材封面的红旗和红太阳、课文中的语录与最高指示,这些千篇一律的图画、大同小异的内容让英语教材彻底沦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工具,完全背离了其应有的本体价值和教育意义。
(2)知识内容结构日益贴近学生生活
长期以来,英语教育在实践中被异化为语言工具取向,英语学科重点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于是,部分英语教材在内容选择上过于关注趣味性,忽略了思想性。比如,某版高中英语教材刊有一篇介绍国外流行音乐团体的文章,引发了大量争议,因为这个音乐团体的某位成员曾发表过一些涉及暴力的不当言论。显然,教材中出现这样的内容对于识别能力还不强的中学生而言是极不恰当的。[11]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这一重要时期,中小学英语教材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恢复与重建时期(1977—2000)
1966年至1976年,中小学课程处于一种非理性的无序状态,课程标准紊乱,教材五花八门、质量低下。中小学英语课程急需新大纲和新教材。因此,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78年根据《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编写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英语(试用本)》;1981年秋,又编辑出版了衔接初中课本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英语(试用本)》。此后,根据各地使用该套英语教材的反馈意见,人民教育出版社陆续组织编订、出版了新编英语教材:《五年制小学课本英语》(1~4 册,1982)、《初级中学课本英语》(1~6 册,1982)、《高级中学课本英语》(供高中开始学习英语的班级用,1~6 册,1983)、专为高中三年级编写的《高级中学三年级暂用课本英语》(全一册)。[4]
称取一定量微胶囊固体,按所占总固体质量比例,计算复方精油含量M1,加入适量石油醚,室温下缓慢搅拌萃取24 h,每间隔6 h进行超声30 min,过滤,得上清液用石油醚定容至50 mL,代入标准曲线方程计算出对应的精油量M2,包埋率
面对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生活的深刻变化,新时代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未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应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关键问题,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凸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坚定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此外,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还积极鼓励国内出版社与国外优秀出版企业合编中小学英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于1988年至1991年期间,按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合作推出了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解决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的问题,还编写了高中英语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并于1996年在全国推广。这套教材理念先进、内容新颖、制作精良,成为当时中学普遍使用的英语课本。[3]
3.繁荣与发展时期(2001至今)
改革开放后,中小学教材建设开始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和尝试。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定委员会成立,教科书制度开始由“国定制”向“审定制”转变。英语教材从“一统天下”发展到“百家争鸣”的局面,教材多样化局面逐渐形成。[8]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鼓励出版部门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这一改革为中小学英语教材的“一纲多本”提供了现实基础。此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指导性文件使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的发展越来越走上正轨。现阶段,国家有20 多家出版社在出版、发行各级中小学英语教材。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小学英语教材30 套、初中英语教材10套、高中英语教材7 套。[9]
随着21 世纪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来临,面对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生活的深刻变化,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2014年12月,教育部全面启动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最后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未来,高中英语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新课标的新要求,并适当借鉴国外教材编写的成功经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二、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70年的发展态势
1.教材构成体系:从单一到丰富
第一,教材形式逐步多元化。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小学英语教材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课本变成了“由教科书、练习册、录像带、光盘、卡片、挂图、教师手册组成的一个教材包(a package of materials)”[5]。这种多样化的教材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不仅有利于教师组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也为不同风格的学生创造了不同的学习渠道,方便他们通过不同媒介学习英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第二,教材现代化日益明显。随着信息化、“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学习革命方兴未艾。数字教材是教材发展的一种新的呈现形式,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和学的新媒介。[6]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下,中小学英语教材越来越重视相关音频与视频的研发,凸显数字化的特征,即电子化的英语教材将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有机融合,以多模态的形式呈现出来,实现了教材与学生的有机互动。在大数据的支持下,这种新形式的英语教材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基于学习者自身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个性爱好等,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从多维度和多角度呈现英语学习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易于其掌握英语知识。
第三,教材设计更加科学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小学英语教材一改过去色彩单调、版式单一的特征,编排既注意科学性,又重视趣味性。新教材色彩设计鲜艳,版面设计美观大方,大小合适,图文清晰,并且采用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精美插图,愈加符合现代出版理念。
此外,新课改的实施也将原来统一的国家课程体系分为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三类。在21 世纪初的十余年时间里,地方英语教材和校本英语教材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极大地充实了国家英语教材体系的发展范畴。英语教材多样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培养适应21 世纪现代社会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夯实了基础。
2.教材出版演变:从统一到多样
中小学英语教材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发展。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会上正式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由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和教育部共同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中小学教材的任务。自此,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材政策,即全国中小学大都在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编写的“部编教材”或“统编教材”。[7]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 世纪50年代末陆续出版了《初级中学课本英语》和《高级中学课本英语》,1960年下半年,编制了《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试用本)英语》,1963年推出了《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试用本)英语》《十二年制学校中学课本英语》《中学英语(暂用本)》。统编教材的出现是与当时历史形势、社会发展、政治需要相一致的,在巩固政权、安定社会、发展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7]
为适应新世纪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国民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国务院于2001年7月通过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中小学英语教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呈现出多元共进、繁荣发展的态势。根据这次课改的目标和要求,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整体设计了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课程;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方案(实验)》;此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推出更是充分吸收了新课改的优秀成果,对该时期中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发展方向和具体建议。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各个出版社新编的中小学英语教材无论是在教学体系、编排方式、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在活动设计、教学评价以及版面构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3.教材知识逻辑结构:从继承到完善
(1)课程体例结构更符合现代外语教育理念
为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外语学习规律,便于循序渐进地构建知识结构,中小学英语教材在编排上不断进行完善。20 世纪80年代,深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以基本句型为主,将语法知识融入其中,每个单元设计基于一个语法点的三组或四组句子,学生通过句型操练掌握英语的基本语音和重点语法;20 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随着社会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中小学英语教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此,教材不再单纯地以语法项目为主要脉络来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而是以实际的语言学习任务为主要形式,以真实的日常语言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交际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入21 世纪后,随着新课改的深化,新时期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新教材一改过去过于关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统,在整体设计上以学生的发展为其出发点和目标。教材尤其强调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使他们逐步形成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比如,在教材的目录中注明教学内容和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和发展学习策略;教材更多地以活动为主线,教学单元以话题为中心,侧重按照知识和技能的不同组合方式,以板块形式来设计教学活动;等等。
(4)实验操作与交流:围占2格的图形,先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并把围出的图形画下来,再和同伴说一说,这些图形是占2格吗?如何说明?
4.1.3 水中自救与水上救助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必须训练的学科核心素养,其落实必须细化到学校校本的游泳课程与教学中,具体来说,明确核心素养的三维课程目标、开发游泳安全救助的课程内容、加强游泳救助的实践教学环节、应用表现性评价提升游泳救助教学质量、加强体育教师游泳技能及安全救助的专业知识培训。
在工程前中期对设计足够重视,可避免后期施工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由于一些不可抗力导致的施工问题需要设计配合时,及时积极地解决问题,尽可能减少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工期延误和造价增加。
回顾中小学英语教材发展的70年,20 世纪80年代以前的教材普遍过于强调意识形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实际生活关联度偏低。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课本英语(暂用本)》(3 册),词汇题材就偏于政治方面,日常生活词汇过少;课文内容多是反映我国政治生活、劳动生活、革命精神的中文译作,对语言训练的要求考虑较少。[10]
第一,重视教材的教诲性。教诲性用社会学的说法是规训性,用教育学的说法是主流价值观的确立。[12]教材既是重要的教学工具,也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育性是教材的首要特性,即教材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担负着教育民众的责任。有学者认为,“从教材发展史上看,教材自产生起,就具有社会教化和培养人的双重任务”[13];“教材的内容选择和安排必然会涉及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会反映一种世界观”[14]。英语教材同样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质,其价值的取向和立场的站位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新教材的编写应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突出思想性原则,即积极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使其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进入21 世纪后,在新课改的全新理念指导下,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逐步多样化,日益贴近学生生活,越来越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教材在内容上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愿望等学习需求,更加强调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形式,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设计生动活泼、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新时代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的使命和愿景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社会对中小学英语课程和教材的期许也越来越高。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教材不断探索多样化,多版本英语教材应运而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原国家教委委托部分单位编写的面向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学校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材。如,广东省教育厅、福建省教委、海南省教育厅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同编写的英语教材,分为甲、乙两种版本;四川省教委与西南师范大学合作编写的面向偏远地区使用的英语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编写的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使用的五·四制《英语》教材等。[3]
语言的发展为思维发展提供直接条件,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动态的语言过程。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话”,而不是“说话”,而“说出来”是口头交流的关键。口语交际教学需要互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要在互动中进行口语交际。在教学中进行语境创设,实际上也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温馨、自由、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犯错误,只有犯错才能纠正,只有通过反思和纠正,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掌握能力。 所以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解脱思维的束缚和身份的枷锁,消除顾虑、大胆交际,在倾听、思考、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在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中发挥英语教材的独特优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立德树人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音义结合的交流手段,既是人文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互相理解的重要媒介。因此,语言的属性既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其人文性除了表现为人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人生态度等方面,更应该体现在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上。中小学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语言的载体,应注重发挥其独特优势,在教材编写中有机融通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学科育人的课程目标。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受到了越来越高度的重视,而促进初中生全面的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激活初中生的思维,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初中生的法律意识,注重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以此促进初中生全面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中小学英语教材逐渐脱离泛政治化的束缚,选材内容逐渐淡化阶级斗争色彩。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随后国家颁发的英语教学大纲里正式提出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国民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材的编者们也开始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他们的身心发展需要,教材内容既强调规范、系统、科学,也重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20 世纪90年代初期中英合编的Junior English for China,教材在情节上首次设计了国外4 个家庭加上中国师生的故事;在情景上专门创设了中外学生同校学习的场景,书中主人公的故事生动活泼,很容易引起孩子们思想的共鸣。其中,Li Lei(李雷)和Han Meimei(韩梅梅)更是承载了众多“80 后”们对天真无邪的学校生活的怀念,成为一代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第二,把握好教材主题的选择。主题是指文艺作品中或者社会活动等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内容范围和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15]“教材编写要努力做到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首先要在主题中体现思想教育的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16]因此,新教材应在主题选择上严格把关,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渗透于教材内容之中,让立德树人真正走进教材。比如,新教材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题设计可以围绕多角度进行,既可以选用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理风貌来体现对祖国山川河流的热爱,也可以介绍我国的多民族语言来体现我国民族大团结。再如,新教材宣扬“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追求”,既可以关注“感动中国”“时代楷模”中普通民众做出的让人难以忘怀的善举,也可以介绍毕生为我国科技事业、全人类发展贡献青春的科学家。
2.凸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为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牢根基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重要概念,要求将研制与构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2018年1月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明确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认为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必备品格,包括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其二是关键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新时期的英语教材建设应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将根本目标设定为既要符合外语教育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也要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国情,符合我国实现21 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因此,新教材的编写既要依据学科因素,遵循语言学要求,也要考虑学生因素,遵循核心素养发展要求。[17]总之,新教材要为青少年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根基。
第一,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语言能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新教材选择的语言素材应特别注意保证真实性。真实的语言素材,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均应来自现实生活,是英语本族语者的日常用语,包含真实的信息”[18]。新教材的语言应该更加地道、鲜活,素材应真实可靠,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充分体现英语语言的人文性。
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它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当前受语言环境的限制,学生将语言所学迁移到实际运用的机会偏少,导致学用分离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新教材应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比如,新教材的任务设计应该更加丰富、真实、有趣,更富有思维性和交际性;呈现多样性语篇题材,为学生发展思辨能力提供平台。
经过详细研究和施工准备工作,武汉地铁于2015年进行了试验性改造施工,并于2016年实施了 2.59 km弹性短轨枕改造专项,从根本上解决了原弹性短轨枕地段病害,增加了轨道稳定性,大大降低了轨道维护工作量,保障了行车安全及舒适度。通过实测,改造实施前,原弹性短轨枕道床减振效果仅有5~8 dB,因橡胶套靴老化、轨枕离缝及空吊,减振效果出现较大衰减,改造使用的中等减振扣件可以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改造完后通过添乘感受,轨道减振降噪性能未有明显变化。
第三,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新教材应特别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中外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掌握多元文化知识的素养。比如,新教材的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更富有文化内涵。
第四,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新教材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等。比如,新教材的结构体系应该更加合理,层次更加分明,充分体现语言学习的过程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3.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新时期我国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引导青少年自觉涵养并坚定文化自信,而加强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正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通过“一带一路”的延伸和发展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因此,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时不仅要有多元文化视角,在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互鉴,但更为重要的是,要着力突显中国传统文化优势,不断挖掘和丰富英语教材中的中国元素,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坚定中国文化自信。
式中:mi是共用节点i,j的单元的个数,由于每个节点的相关节点不多,因此,整体渗透矩阵是一个具有对称性的高度稀疏矩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已普遍认同“外语教学也包括文化教学”这一观念,纠正了过去只学习语言知识的误区,认识到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但部分英语教材受“英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其内容往往以外国文化为参考,在话题设计、素材选择上尤其偏向以英美文化为主。这直接导致教材中母语文化匮乏、母语文化意识淡薄、目的语与母语文化严重失衡,更加重了“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因此,新教材的建设应特别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避免“将Mencious(孟子)奉为异国圣者,翻译成‘门修斯’”的笑话再次出现。首先,从主题上拓宽传统文化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部分英语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主题以旅游文化为主,社会风俗其次,而文学艺术偏少。文学艺术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与呈现。因此,新教材应加大对中国经典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和作品的介绍与推广,比如唐代的诗歌、宋元的戏曲、明清的小说等。其次,在单元配置上平衡中外文化比例。新教材应注意中外文化均应出现在学习单元中,避免将中国文化保留在次要学习单元、阅读板块和练习板块中。此外,在学习单元中也应平衡中外文化所占比重,比如内容选材既包括规模宏伟的英国的伦敦大英博物馆,也包括历史悠久的中国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既介绍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教堂,也介绍中国厦门的南普陀市。最后,教材的插图也应注意与内容选材保持一致,适当增加呈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插图。
参考文献:
[1]有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 1 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426.
[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
[3]石鸥.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图文史:外语[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5:44,145,153-154.
[4]吴驰,何莉.新中国外语教科书 60年之演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14.
[5]程晓棠,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6]李彦群.教科书发展的时代境遇与出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2):68.
[7]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M].课程·教材·教法,2012(1):13-14.
[8]邓花.我国中小学教材多样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三套现行小学英语教材的比较[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9]吴驰.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的成就、问题和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36.
[10]张同冰,丁俊华.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十)[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2(10):37.
[11]吴驰.新课标背景下普通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9(8):80.
[12]石鸥,石玉.论教科书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4):92.
[13]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30-34.
[14]Cortazzi,M&Jin,L.Cultural Identity:anInterpretive Perspective[M].In Y.Y.Kim&W.B.Gudykunst(eds.),1999:99-120.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4.
[16]程晓棠.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86.
[17]鲁子问.课堂:英语核心素养植根的沃土[N].中国教育报,2016-11-16(9).
[18]Richards,J.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
Review and Prospect:70 Years of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Wu Chi
Abstract: For 70 years,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exploration and accumulation(1949—1976),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1977—2000),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2001—present).Textbook composition system from single to rich,textbook publishing evolution from unified to diverse,textbook knowledge logical structure from inheritance to perfect,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should grasp the following points:adhering to morality education in helping students“buckle the first button of life”in the full play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highlighting the key competence of English subject and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youth’s lifelong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the collision of diverse cultures and spread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material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70 years,review,prospect
【中图分类号】 G4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6518/j.cnki.emae.2019.10.004
【本文检索信息】 吴驰.回溯与展望: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70年[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9(10):20-26.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改革开放40年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B007)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吴 驰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长沙 410081)
责任编辑/林 洁
标签:中小学英语教材论文; 70年论文; 回顾论文; 展望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