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重新认识和评价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甘肃稀土公司职工体检甘油三酯和转氨酶,脂肪肝检测值,按甘油三酯高低分为A、B、C、三组,计算相关系数r,采用t检验,分析二者相关性,率检验采用χ2检验。结果:随着甘油三脂的升高,非酒精性脂肪肝各组χ2检验P<0.05和P<0.01,有显著性差异;甘油三酯和谷丙转氨酶之间χ2检验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对象甘油三脂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甘油三脂和谷丙转氨酶之间没有相关性。
【关键词】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086-02
目前,甘油三酯(TG)作为剩余心血管风险越来越受到医务工作者重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LAD)在评价和防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日益成为热点和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但是,由于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地区间存在发展极不平衡,更多前言,尖端的医学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普及为更多基层的患者服务;因此,选择一些低廉,方便,有效的医学检测手段仍然是目前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有效措施,所以,再评价和认识常规医学检测手段的意义是基层医疗工作者的重要手段。本文选择2016年甘肃稀土公司2472名体检职工为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检测值为研究对象资料,重新评价和认识三者对应关系为预防,控制心血管,糖尿病寻找思路。
1.资料和方法
选择2016年甘肃稀土公司2474名职工体检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脂肪肝检测结果为研究对象资料,参照《中国成人血脂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以TG<1.7mmol/l、1.7mmol/l ≤TG<2.3mmol/l、2.3mmol/l≤TG.mmol/l分为A、B、C三组,分别计算各组甘油三脂、谷丙转氨酶、脂肪肝占总人群的比例,采用χ2检验分别比较C组和A组、B组脂肪肝、谷丙转氨酶之间百分比的关系,计算甘油三酯和谷丙转氨酶相关系数r,采用t检验,分析二者相关性,见表1、表2、表3脂肪肝的判断标准参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疾病,腹部超声表现中的两项者为弥漫性脂肪肝:
(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回声强于肾脏;
(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3)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表1 研究对象甘油三脂、谷丙转氨酶,脂肪肝和总人数比例情况
2.结果
研究对象A组、B组、C组相关系数分别为r:0.02、0<r<1,正相关,r:0.00、不相关,r:0.79、0<r<1,正相关,t值分别为0.5405、0.4409、1.1533、0.0176,P>0.05,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C组和B组,A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比较χ2分别为6.27和148.52,P<0.05和P<0.01,C组和B组,A组之间谷丙转氨酶百分比比较χ2分别为0.005和0.007,P>0.05,没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3.结论
研究对象甘油三脂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甘油三脂和谷丙转氨酶之间没有相关性。
4.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或者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当肝细胞线粒体的氧化代谢能力减弱时,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转化成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减弱,进一步增加肝内TG的沉积。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外周组织中脂肪降解作用加强,而高脂蛋白血症又可促进游离脂肪酸的合成,增加肝细胞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与代谢过程。肝细胞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功能失调时,大量的ROS使肝内堆积的脂肪成为脂质过氧化物诱导释放各种肝细胞凋亡因子,继而增加肝胶原合成增加肝细胞纤维化。有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导致大量皮下脂肪酸分解,释放大量的游离脂肪酸向肝脏转移导致脂肪肝。
也有学者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R)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异常升高的甘油三酯不能代谢在肝脏沉积,脂质在肝脏沉积引起IR,而肝脏IR在空腹血糖(FPG)升高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内白秀萍等研究了256例NAFLD患者发现:NAFLD患者组FPG、TG、ALT明显高于对照组,胰岛素抵抗患者FPG明显高于对照组。国内文祯等研究资料:正常血糖调节组随着肝脏脂肪量的增多甘油三酯和谷丙转氨酶高于对照组,当肝脏脂肪量达到10.0~20.0%时,胰岛β细胞功能整体分泌恶化。国内刘海霞研究:NAFLD患者危险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BMP、FPG、LDL-C、吸烟、性别、血压、SUA、及、ALT.国内李玲等研究了793名健康体检者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与血清谷氨酰转肽酶相关性发现:空腹血糖组和非空腹血糖组比较TG及ALT升高。本研究对象:甘油三酯边缘升高19.74%,升高29.61%,二者占对象人群49.35%,处于较高的代谢异常状态;在三组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别为10.48%、7.4%、13.27%,进一步χ2检验,甘油三酯升高C组和边缘升高B组及正常C组比较明显相关升高,正相关,但甘油三酯和谷丙转氨酶之间没有相关性,与国内研究不符合。
国外前瞻性研究也发现NAFLD可预测MS,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提示肝脏脂肪含量的增加在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 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甘油三酯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由此并发的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侧重点,早期发现和认识这些因素对防控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因此,重新评价和再认识,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相关关系,在基层医院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中华心血管杂志,2016,44(10):836-939.
[2]顾天爵主编,生物化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28.
[3]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专家组等,中华心血管杂志,2016,44(8):661.
[4]白秀君,赵宝珍,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空腹血糖分布特点的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20(11):831-832.
[5]文祯,姜涛,等.不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脏脂肪量与胰岛素功能及抵抗的关系,2014,22(2):100.
论文作者:刘兴文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甘油论文; 转氨酶论文; 脂肪论文; 肝病论文; 肝脏论文; 酒精性论文; 脂肪肝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