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想象作文植于语文阅读教学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想象作文是学生运用想象,描述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事或者虚构故事的文字式样。写这样的文章,必须运用想象。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他们生活面狭小,感知的事物不丰富,何谈想象?又怎么写得出想象作文?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把想象作文植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即把想象作文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是提高学生想象作文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把想象作文植于语文阅读教学中呢?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想象的过程。人们反映客观世界时,不仅感知当时作用于他的事物,回忆起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把这些感知的和浮现的表象在头脑中经过组合、加工形成新的形象,这就是想象的过程。任何思维都必须具备一个因素,即原型启发,想象也不例外。它是以某种事物作为原型,因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现象。例如,学生比较优秀的作文往往是在某些范文的启发下写出来的。这里某些范文属原型,学生模仿范文写作的过程为原型启发。这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原型,训练学生想象,写作想象作文。
其一,关联式想象。也就是联想。即人们由当前感知的某一事物,而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由想起某一事物而又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它是想象的初级形态,能把分散的思想片断联结在一个思维链条上。”(《实用语文教学词典》)它分为拟物想象和引情想象。
在教学中,抓住想象的原型,训练学生联想能力,至关重要。它是想象作文的基础。《天上的街市》,作者以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织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诗人由眼前的桃花、流水想到鳜鱼的肥壮;《春》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由春花想到秋实。学习了这些课文原型,教师要紧扣课文后面习题进行训练,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联想。教《荔枝蜜》后,指出喝好蜜想到生活都是甜的,蜜蜂沸沸扬扬采蜜想到建设新生活,是由事想到事;由荔枝蜜的酿造者蜜蜂想到新生活的建设者,是由物想到人。接着举出《天上的街市》中诗人由街灯想到明星,是由物想到物。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有的由粉笔想到知识,有的由书籍想到卫星上天。通过这些拟物联想的训练,使学生的联想能力得到提高。讲读《白杨礼赞》,指出作者把白杨与北方农民在精神上、气质上揉为一体,抒发了作者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这是引情联想。随之引导学生进行练习:有的学生由蜡烛、春、春雨想到老师,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抒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有的学生由螺丝钉、铺路石想到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普通劳动者,赞扬他们默默无闻,为四化大业奉献一份力量的情怀。通过练习从而懂得引情联想的运用。若时近中秋,可布置学生一篇习作《十五的月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关联式想象法展开联想。有的学生会在横线上填写“真圆”,他由十五月圆之时台湾亲人回故里与家人团圆,想到了台湾的回归,期盼祖国统一;有的同学会在横线上填写“不该圆”,取其反意,想到父母离异,造成自己心灵的创伤,恨家不团圆月不该圆,启迪人们天下眷属应有情。这些学生既运用了拟物联想,也运用了引情联想,写起文章来有事可叙,有感可发。
关联式想象多适用于抒情性散文的训练。
其二,顺向式想象。就是运用原型的趋向,顺着作品意向进行想象。如讲读《孔乙己》后,按鲁迅先生的结局意图,指导学生,想象孔乙己弥留之际的情景。《卖炭翁》这首叙事诗并没写明卖炭翁一车炭被掠后的情景,而是留给读者想象。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想象卖炭翁归途中的凄苦的神态、痛楚的心理、回到家中与老伴一番心酸的对话以及惨淡的景况。例如,一位同学在课堂上这样描述:
“太阳快要落山了,老汉呆若木鸡地望着那空荡荡的牛车,脸上隐约可见几滴炭黑色的泪珠。那系在牛头上的半匹旧绫纱,在夕阳的照耀下,血红血红的,宛如在血里浸染过。牛车在呼呼的北风中,泥泞的山路上,摇晃着,滚动着,慢慢消失在如血的残阳中。”
这个结局,小作者顺着诗作的趋向,想象老翁归家途中的情景,既有人物描写,又有景物描写,自然贴切,形象生动,组成一幅凄惨悲凉的画面,有力突出了诗作主旨,揭示了宫市的罪恶。
其三,逆反式想象。就是运用原型的趋向,逆反着作品意向进行想象。《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作者交代其结局是: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带着儿女躲开了他。老师讲完这个结局后设问:假若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而归,能不能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属金钱关系的罪恶本质呢?学生回答后,紧追一问:你能不能以《于勒回来了》为题,描述出于勒发财以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及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见钱眼开的情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运用逆反式想象描述于勒回来了的情景,可同样生动形象地揭示课文的主旨。
顺向式想象与逆反式想象适用于写作训练中的续写。
其四,补充式想象。有些叙事文,故事性较强,但情节不一定连贯,适用这种想象。
古代叙事诗,情节有些跳跃性,如《卖炭翁》中“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几句可引导学生将中间断裂的情节补充完整。再如《木兰诗》中有关战斗生活的情节,只选择了几个典型截面着力铺陈,可引导学生想象,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女英雄身经百战,胜利而归的战斗画卷。
有些叙事散文,其中有的人物作者运用间接描写方法来表现,如果要把这样的人物作为中心人物来正面描写,就需要用补充式想象。如把《第二次考试》改为《陈伊玲的故事》,陈伊玲就成了中心人物,必须正面描写。而原文中陈伊玲“飘然走了”至被苏林教授录取,中间情节不连贯,应运用补充式想象将陈伊玲救灾的场面描述出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感人,同时情节也显得连贯。
这种补充式想象,使学生可借助原型,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其中既有形象思维,能使内容充实,形象丰满,又有逻辑思维,使文章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补充式想象适用于写作训练中的扩写或改写。
其五,拓展式想象。就是将原型中抽象的概括的情节、形象或细节、画面进行拓宽展开的一种想象方式。抽象的概括的情节、人物形象或者细节、画面是作者浓缩了的文字,具有深刻的蕴含,我们可指导学生抓住小小“芝麻”,做大文章。拓展式想象有以下几种情况:
情节的拓展。有些叙事诗,情节凝炼、概括。这可通过拓展式想象将情节展开,使之更充实,更生动。如《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一句,可扣住“把”“称”来展开想象,使这一情节具体、生动。
人物形象的拓展。如《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一句,描写了石壕吏的形象。一个“怒”字十分传神。老师可抓住这个字,引导学生从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拓宽,将其依权仗势,如狼似虎的“怒呼”形象描述出来。
细节的拓展。抓住教材中某一精彩细节原型,予以拓展。这种想象一般运用夸张手法。可往大里夸,也可往小里夸,但应夸而有度。如《变色龙》一文中“血淋淋的指头”这一细节,往大里夸,辛辣地讽刺俄国沙皇统治者的专制的罪恶。如孔乙己分茴香豆的细节,往小里夸,表现孔乙己心地善良而又迂腐的性格。
画面的拓展。古代诗歌,语言精炼,具有画意,借用原型,予以拓展,给读者以美感。如“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诗,可指导学生想象屋内的陈设,禾场谷垛的形状,圃中的色彩,蔬菜的种类,宾主频频举杯的动作、神态及语言,使诗句内涵更丰富,画面声色俱现,充满田园情趣。
拓展式想象,适用于写作训练中的扩写等。
其六,借义式想象。这种想象借助原型即童话或寓言的意义,想象出另一种形象。童话、寓言具有深刻的寓意。老师分析这类课文归纳意义后,可指导学生依据寓意进行写作训练。如讲读初中第一册寓言后,指导学生写作《孔雀与鹰》、《水草与秧苗》。一位学生在《水草与秧苗》的作文中运用对话,表现了水草的狂妄,后被农夫轻轻拔掉,而谦虚的秧苗却得到农夫的爱抚。这样引发了学生写作创新的思维,使之寓意与原型相同而塑造的形象不同。
借义式想象,可将学生带入创作的境地。
当然,以上几种想象方式不是单一的表现在学生的思维之中,当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可以综合运用。因此,我们把第七种想象方式称之为复合式想象。这种方式在想象作文训练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指导学生改写《卖炭翁》的过程中,运用复合式想象,使学生在头脑中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具体感人的情节,有声有色的画面,严谨完整的结构,付诸笔端,便胸有成竹了。
把想象作文植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在阅读课堂上进行。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单元授完后,紧密联系课文,利用一定的时间运用上述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口头予以表述,三、五个学生典型开路,可启发同学一大片,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畅通了学生思路。当然,还必须把阅读课与作文课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因为阅读课上学生运用各种想象方式构成的是口头表述的初级形态,阅读课外学生构成的是书面表述的高级形态。这样把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口头表述能力,也提高了书面表达的能力。因此我们还必须做好阅读课外的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