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财务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对策论文,财务论文,我国论文,集约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和状况
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就是以科技含量低的粗糙生产要素和落后的技术工艺、低下的管理水平来实现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高速经济增长方式,它是以粗放经营为基础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低生产,高产量、低质量,高消耗、低效率,高速度、低效益。从我国的现状看,国有经济的增长基本属于粗放型。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投入,低产出。
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85—1994年间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0%,1992—1994年平均施工项目89968个,近十年平均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4.2%,平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0%。据专家匡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61%是靠资金的大量投入形成的。而美国从1948年至1969年间靠资金投入形成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19.7%。两相对比,差距如此之大。
2.高占用,低效率。
据有关部门统计、测算或调查,北京市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1988年底“未使用”和“不需用”设备价值达3.45亿元;天津市工业口的闲置设备约有5万台(套),占全市设备总拥有量的14%;上海市工业部门的闲置设备也占到设备总拥有量的5%以上。全国国有企业的冗员约占30—40%。1991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日本的1/53,新加坡的1/24,韩国的1/16。
3.高库存,低销售。
据统计,1995年上半年全国乡以上工业产成品资金高达4272亿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680亿元,增幅达19%,成品的大量积压,说明产品严重滞销。另一方面,企业之间的拖欠十分严重,1995年有关部门发出警告,全国工业企业应收帐款高达7000亿元;1995年上半年37万个独立核算企业应收帐款就增加1272亿元,比1994年同期增长21%。
4.高消耗,重负担。
高消耗,首先指材料能源消耗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收集的大量数据可充分说明这一点。资料表明,我国火电煤耗每千瓦时的耗标煤比美国、日本高23—30%;整个国民经济的能源利用率比世界工业发达国家低10—20%。其次,高消耗表现在工资效益差,具体表现为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根据我国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988—1990年三年的有关职工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实现的利税额统计资料测算,1990年较1988年人均工资增长了23.5%,全员劳动生产率只增长了3.23%,工资利税率下降了34.9%。第三,高消耗表现在费用开支多、浪费大。1993年国有大中型企业利息支出高达432亿元,相当于同期利润总额的59%。物流费用在钢材价格中占20%,在煤炭价格中占50%左右,在基建的砂石价格中占70—90%。公款消费名目繁多,浪费严重,公费吃喝,公费行乐,公款旅游,公费上学,公费送礼,公用电话,公费美容,公费赌博,大肆挥霍公款。辽宁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表明,1990年全省公款消费32.74亿元,到1994年一直是上升趋势,截止1994年底已超过50亿元。负担重首先表现在债务重,冗员多。据1993年10月28日《经济日报》有关文章显示,截止1993年10月预算内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余额高达8000多亿元,光利息负担每年就有数百亿元。国家计委企管司测算,若按1990年的利润水平,国有企业将全部利润用于还贷,也需要18年才能还清。国有企业富余人员约占职工总数20%左右,离退休人员又占20%左右,仅此两项就约占40%,有些老企业一个工人要养活一个甚至一个以上的退休工人;职工的家属生老病死、医食住行、子女上学就业都要企业负担。除此以外,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四乱”成风。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统计,乡镇企业被几乱的重负压弯了腰,60多个部门要钱,204项费用负担中46.4%属不合理负担。1992年9月鞍山市对收费情况的一次专项清查资料显示,全市有840多个收费项目,其中不合理项目500个,收费大军包括69个主管部门、240个市直机构、1364个基层单位,他们一年下来能搞到6亿元收费款和5亿元基金。一个小小的鞍山市数字就如此惊人,推算全国,数目之大可想而知。
5.管理不善,违法乱纪,损失严重。
有些企业劳动无定额,物资收发无手续,物耗无核算,质量无检验,奖罚不分明,管理漏洞百出,“小金库”满天飞,公款私存。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有些领导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盗窃也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4年全国共清查出“小金库”资金20.16亿元,从其资金来源看,约70%左右来自隐匿、截流应上交国家的各项收入。从“小金库”的资金使用看,1995年查出的已支用28亿元“小金库”资金中,约有80%左右用于请客送礼、滥发钱物、挥霍浪费,还有一部分被贪污私分,共有1万多个企业和单位受到经济处罚。据权威人士保守估计,由于管理不严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平均每天1个亿。
6.高速度,低效益。
高速度是指经济增长过快。就固定资产投资来看,1985—1994年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0%,这不能说速度不高。低效益,主要表现在近些年来亏损企业多,亏损大,经济效益总体下滑。据中国人民银行1995年对全国5000个大中型企业调查显示,其中就有2018户亏损企业,亏损面达39.1%。就全国而言,1994年亏损的国有企业就有24万家。最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也出现大面积的亏损,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布的1993年15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年检报告表明,该年度外商企业亏损面高达51%;上述2018户大中型亏损企业的亏损额高达198.14亿元,其中亏损在1亿元以上的大户就有26户,占15万家外商投资企业51%的亏损企业累计额高达137.5亿美元,比累计盈利额多出56亿美元。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1989—1994年国有工业企业历年的亏损面在逐渐扩大,分别为16%、27.6%、25.8%、23%、30.3%、33%;近十几年来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在逐年递增,1984年亏损总额为26.61亿元,到1994年亏损总额就达到482.59亿元。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不相同,它是以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技术工艺、现代化的管理水平,以内涵和外延兼顾来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它的基本特征是高投入、高产出,数量和质量并重,速度和效益并重,微观和宏观协调。
二者相比,前者是低产出、低质量、高消耗、低效率、低效益,后者是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显然,前者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经营目的相违背,后者才是我们的企盼。从上述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实例可以看出,我们的粗放已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刻不容缓。
二、形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原因
形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如下四个:
1.意识方面的原因。
长期以来,在我国自上而下都存在着一种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思想,现在的粗放经营和粗放的经济增长,只是传统体制下这种思想的继续。
2.体制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企业管理体制看。多年来按行政办法管理企业,企业办社会,推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导致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负担过重;企业自主权没有完全落实,有的政府领导、政府部门、企业主管还在影响着企业自主权的行使,这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的主动性、创造性;产权模糊,所有者、经营者、职工各经济利益主体责权利脱节,直接影响企业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有效使用。其次,从资金管理体制看。多年来实行利润全部上交制度、折旧基金上交制度,使企业再生产资金欠帐太多,科技投入严重滞后,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很差,筹资领域的流动资金供应由银行统一管理,投资体制的“拨改贷”,导致企业的负债过大,利息包袱很重。第三,从分配看。第二步利改税税前还贷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恶性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承包经营导致了短期行为等,都是产生粗放经营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
3.素质方面的原因。
企业生产要素素质很低。从劳动手段看。据国家经贸委对全国县及县以上83631户工业企业调查,1993年末这些企业的生产设备中具有国际水平的只占3%,国内先进水平的只占13%,国内一般水平的占69%,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5%。大部分工业企业设备老化,相当于1700亿元的设备急需更新改造。再从人力资源看。现有企业不仅用人多,而且文化素质低。据工业普查资料分析,在全国近7000万技术工人中,初中工约占80%,中技工不足20%,达到高级水平的仅占3%左右;人员构成也极不合理,多数企业不同程度存在着“一线紧、二线松、三线肿”的问题。最后从企业的管理水平看。总的来说不高,主要表现在企业家队伍素质低,领导班子不协调,职工积极性差。据有关方面对全国312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领导人员的素质调查资料显示,截止1994年5月,在岗的企业领导人上岗前在正规大学毕业的只占27%,经过岗位培训的仅占40%,经过业大、职大培训的占16%,出国进修的只占8.4%;知识结构也很不合理,所学专业理工类占68%,经济管理专业仅占15%,外语水平普遍很低,达到能听说读写的只占27%,73%的人对外语是门外汉;有些领导政治素质差,以权谋私,任人唯亲,贪污受贿,家长式作风比较普遍。
4.机制方面的原因。
企业中科学的用人机制、收入分配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自我约束机制等,有的尚未形成,有的还很不完善。
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财务对策
针对粗放型经济增长和粗放经营的形成原因,特从财务角度提出如下几项对策:
1.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意识和经营管理意识。
社会主义基本生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适应这一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一切应该从效益出发考虑问题。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效益观,必须正确处理好投入和产出、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实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达到四个统一。
2.配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改革。
主要有以下内容:(1)建立一种既有利于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微观自我约束的投资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应把建立一个中央、地方和企业三级投资主体的投资权力、责任和利益分明,各级投资主体责权利紧密挂钩的投资管理体制作为基本改革目标,实行谁有投资权力谁投资,谁投资谁筹资,谁投资谁负责,谁负责谁受益的原则。(2)彻底下放筹资权,建立一个完全由企业自主的筹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只要企业严格按照规定的筹资程序和法规办事,就应允许其自行选择各种渠道,确定筹资总量,选择筹资方式。国家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地帮助企业解决高负债的问题。(3)建立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本管理机制。具体来说,必须实行政企成本管理职责分开,宏观的成本管理主体是国家财政部门,它的宏观成本管理职责应是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费用耗费真实、补偿合理,促使企业千方百计降低消耗,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企业的成本管理职责应是保证企业成本费用耗费真实、补偿合理,自觉地、千方百计地降低消耗,保证本企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实行政企成本职责严格分开的有效办法,是实行成本费用升降与上交所得税金分离。实现了这一改革,具有如下好处:它有利于国家财政从难度较大的所得税监管和繁重的个别企业的成本监控中解脱出来,腾出较大精力来抓宏观和中观的成本和价格问题,实现以间接调控为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成本环境;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企业形成一种科学的成本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4)建立一种既有统一原则又有灵活性的企业收入分配体制。具体来说,应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收入分配权限,减少国家对税后利润分配的干预,让企业能完全根据自身的需要安排自己的资金使用。
3.盘活资产存量,优化投资增量,着实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素质低、科技落后的问题。
盘活存量,有助于清除企业中现存的无效生产要素,将保留下来的有效生产要素实行合理配比,适时调整,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优化投资增量就是要加大关乎企业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方面的资金投入。具体来说,要加大对人才开发、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完善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投资力度,以提高企业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为实现集约型经营和经济增长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增强企业的后劲。
4.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该机制是充分调动企业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深挖提高劳动生产率潜力的基本条件。该机制主要包括:精神动力启动机制,物质动力启动机制,用人动力启动机制。精神动力启动机制在于通过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全体职工主人翁地位得到确认,使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物质动力启动机制主要是通过建立并实施科学的蜗质利益分配制度(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满足人们对物质追求的合理需要,最大限度调动职工积极性;用人动力启动机制在于通过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用人政策制度、人才开发政策、人际关系处理制度,以形成企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使所有的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使用。目前有些企业实行的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竞争上岗、择优录用、人才梯度开发、提倡团队精神,都是较好的用人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