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软科学事业--成思危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会会议上的就职演说_软科学论文

推动中国软科学事业--成思危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会会议上的就职演说_软科学论文

切实推进我国的软科学事业——成思危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会会议上的就职演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科学论文,理事会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论文,切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先感谢大家选举我为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长,虽然我个人学识有限,但为了推进我们中国软科学事业,我一定会尽自己最大努力与诸位一道把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的工作做好。

我想就我国软科学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只是一家之见以供大家参考、共同来探讨,我想一共谈六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 我认为软科学研究是促进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这对于我国今后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决策科学化,我个人理解是指采用科学的观点、程序、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决策,而决策民主化是指在作出重大决策的过程中要具备论证、协商、审议、集体讨论决定等等环节。只有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才能尽可能掌握全面情况,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充分权衡利弊两方面,即所谓正负效应两方面,把握好“度”。更好地把一般原则和具体情况相结合,从而选出一个满意的、可行的方案,并使之能够被有关各方接受,能够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好的效果。这是我个人对决策科学化及民主化的理解。

由于软科学研究中,一项决策有效性通常是按决策实施后所取得的效益(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它所付出的代价(经济、社会、政治代价等)的权衡来确定的。由于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是难以精确地估计它的效益和代价的(与硬科学不一样,硬科学可以通过试验、设计、计算、可以估计,对软科学决策来讲很难估计),所以必须采用科学化和民主化做为辅助决策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且我认为更进一步意义是,软科学所涉及的决策是涉及人的,涉及广大群众的利益的,所以一旦有失误时,造成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要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就必须依靠软科学研究这一手段。

那么什么是软科学呢?我们讨论了好几年了,研究会成立以来就在讨论,马老(马宾同志)还专门发表过一篇文章来探讨“软科学的定义”。现在我看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也不强求统一。我个人认为——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研究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系统,包括它的组织、计划、控制、指挥、协调、交流等各方面的问题,主要的目的是为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当然我这看法也是自己一家之言。但是我也看了看大家发表的一些文章。归纳起来可以说有以下三点共识:

第一,软科学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因为它研究的是规模巨大、藕合度高、透明度低、动态而又开放的复杂系统。因为是涉及到人的因素,所以系统复杂。

第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我想这个问题大家也是有共识的,软科学研究方法是跨学科的,需各领域专家与软科学人员的参与,我最近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试论科学的融合》,《光明日报》转载了该文,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学分工越来越细,但是从另外角度看,科学融合的趋向也在兴起,因为客观世界是整体的、系统性的。之所以科学分了这么多门类是因为它在认识上需要深入地对某一个方面作研究才能取得深入的认识,可是如果只认识一个事物的局部而不从整体上认识科学规律及互相间的联系也是不行的,所以科学的融合本身就代表了这样一个趋向。实际上马克思在100 多年前就指出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最后将成为一个科学,著名的物理学家普朗克也指出过,科学之所以分为各门学科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是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条链条是不能被打断的,如果被打断了,我们就是瞎子摸象,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整体,所以我想综合性这点大家也是有共识的。

第三,研究成果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在这点上,我认为软科学应该强调这一条,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支持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决策,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在这一点也是大家有共识的。在座的很多同志,特别是很多老同志,多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都是通过研究对国家提出建议,然后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研究、采纳变成政策,所以软科学研究对决策是起支持作用的。我想这一点大家认识也是比较一致的。

我想在软科学的定义上,我们不要急于强求一致,是否能将这三点做为我们大家的共识。即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及研究成果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即尽可能减少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努力争取最佳的决策效果。

如果我们能在这三点上取得共识,那么研究会的工作就比较好推动了,当然有不同看法还可以探讨。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想法,只是大家既然选了我当理事长,我想就以这三点认识来推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的工作。

从国外情况看,借助于组织内部和外部专家群体(即所谓智囊团)来进行软科学研究为决策提供支持,这在经济发达国家里已形成传统。许多大公司纷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决策研究班子,而一批专门从事软科学研究的机构也应运而生。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美国兰德公司,最近出了一本书——《兰德决策》,大家可能已看到了,它详细地介绍了兰德公司的情况。还有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等较知名的软科学研究机构,使得软科学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政策研究方面,由于系统分析方法和传统的制定政策过程相结合,形成了软科学一个重要分支——政策科学。从国外研究发展趋势来看,政策科学的地位正在不断增强,我近来查了一些有关美国的思想库的资料,它对思想库的定义是非盈利公共政策研究机构,与一般咨询公司还不一样,它的咨询是偏重于公共政策的研究。美国的思想库1945年时只有62家、1996年就已增至1221家,其中著名的约100多家,且各具特色。如未来、 布鲁金斯、兰德、SRI各有不同。1992 年我与美国总统科学办公室主任交流,他说那时美国一年用于政策研究方面的投入是60亿美元,投入资金占美国当年R&D经费的8%。

第二个问题 软科学研究需要争取领导者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这是重要的且是我多年工作里的一个体会,想和同志们交流这个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软科学研究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86年7月, 在国家科委召开的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当时的万里副总理作了题为“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讲话,我想很多老同志还记忆犹新,那次会议可以说是我国软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4年12月全国软科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中国软科学研究会,而且江泽民总书记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志都参加了,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6年12月召开了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今天将年会论文集发给大家,虽然及时性差了一点,但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论文集这么厚,可以说检阅了我们的研究成果,今天还发给大家一个统计资料,我国的软科学研究机构1200多个,软科学研究人员3万多人,课题约 6000项,取得一些重要成果,比如说大家熟知的国家12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人口系统定量研究及应用和2000年的中国等等,后来还有一些科技立法方面、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一批成果。但是我个人认为我国的软科学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象国外那样将软科学研究作为决策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形成一个传统。

有些领导者对软科学的重要性还是认识不足,有些人还是习惯想当然,拍脑袋进行决策。或者抓住个别事例,不做基本的数量分析就作出普遍性的结论,拿一个例子就做为证明,这是违反科学的。另外,有时还轻信一些失真的情况反映,从而做出了错误决策,这种情况也是有的,因为有些情况汇报的真实性也是有“水份”的,经不起推敲。更有个别领导认为软科学研究是多此一举,没事儿找事,当软科学研究结论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就斥之为书生之见,甚至说是干扰决策。

所以我个人认为加强软科学研究的关键还是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否被采纳的问题。所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我们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软科学工作者得加强宣传,使领导者意识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他所面临的问题是错综复杂、影响深远,无章可寻和瞬息万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时就不能单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经验判断,只有在进行软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软科学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这是我在1990年全国政协的一次大会发言中所提出的观点,因为没有研究怎么能做出好的决策呢?所以我们应该要求领导者自觉地将软科学研究纳入决策程序之中,且在认真考虑软科学研究的结论后再进行决策。只有具有这样的认识时,才能给软科学研究以真心实意的支持。

领导者对软科学的支持首先是精神上的支持,也就是说领导应有从善如流的民主作风、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雅量,权衡利弊以后做决策的能力及对决策失误承担责任的勇气,因为软科学研究者只是提出建议给领导参考,如果领导者采纳了这一建议而决策失误了,他就应该有承担责任的勇气,如果采纳了软科学研究成果后出问题要追究研究人员的责任,那谁还敢进行研究呢?当然研究人员要负责认真研究、如实反映情况。只有这样开明的领导者,才能把一批软科学研究人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充分发挥他们的参谋和咨询作用。我接触过一些领导同志确实有这种风度,他们就是认为有些问题不能匆忙发表结论,而要求大家去研究,而且在研究过程中,他还不断跟你探讨,比如金融危机问题、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等等。大家也知道,有的领导同志在讲话时候并不是照稿念的,当然在报纸上发表的是正规的新闻稿。其次是要有组织上的支持,建立适当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以及基本的研究队伍和有关领域专家的网络,还应当充分发挥研究会的作用。研究会没有专家网络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个方面研究会做了一个全面的调查,我觉得基本上可以说把全国软科学研究情况摸得比较清楚了,在这样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加强软科学研究的管理,一方面建立起基本的研究队伍。1000多个研究机构究竟有多少具有较强的研究力量?能够做较多的学术研究的?我想这恐怕还是需要探讨的。第三也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支持。没有投入也难以开展软科学研究。

我认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应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常考虑下一步的行动,不断地提出软科学课题,以便为今后的决策做好准备,领导者本人最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参加课题的研究。比如说与软科学研究人员反复对话来明确课题的目标体系和领导者的价值观,因为软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因为研究人员对目标和价值观与领导者没有对话,二者对价值观与优先顺序的看法不一样,你研究半天不是他所需要的,有时就容易影响效果。此外还可以在一定阶段时听取研究人员的汇报、交换意见、参与课题的评审和验收等等,有时候领导者在关键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新思想,往往使研究人员豁然开朗。有些特别重要的课题也可以由有经验的领导者亲自担任总负责人,进行总体设计、目标分解等等工作,当然这是极个别的情况。所以我个人认为软科学研究争取领导的支持非常重要。同时还要处理好研究人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问题我认为也是要从两方面来作,因为从行政部门来说推出了一些决策、政策,一方面我们要求他要经过软科学研究,通过民主化的程序,科学化的决策;但另一方面,也应当使我们的研究和行政的决策能够互补,而不是唱对台戏,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我们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但是从做软科学研究来说怎么能够在民主的基础上实现正确的集中也是值得研究的。李瑞环同志在政协讲过三句话,“尽职而不越位、帮忙但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虽然他是对政协讲的,我个人认为对软科学研究人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所谓尽职而不越位就是说我们要实事求是地根据客观情况提出我们的意见,不强求领导一定得采纳我们的研究成果;我们是根据对软科学工作者的职责提出建议,而软科学研究人员的建议与领导的选择不是百分之百吻合的。我曾经讲过:全部不听参谋人员意见的领导是独裁的领导,全部听参谋人员意见的领导是无能的领导。一个领导者没有主见是不行的,对参谋人员的意见采纳70%就不错了。我们也得有自知之明,我们提出的意见不见得是百分之百的准确,我们对情况的掌握及对价值观的优先顺序的选择上与行政部门是有所不同的,我们软科学研究一般是追求最优结果,而行政部门追求能为有关各方接受的妥协结果。你不能不考虑现状,不能不考虑各方面因素。所以我们与领导之间可能有不一致的地方,不可能要求领导100%采纳我们的建议。 我认为能采纳60%~70%就发挥了相当好的作用。

所谓帮忙但不添乱就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帮助政府把事情做得更好。在最近的一次管理科学会议上,我讲了研究人员帮忙的四个方面。就是在行政部门推出一个决策之前,我们要去研究,但研究不是包办代替,不是帮着人家制订出一套政策来。比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我们不可能包办代替搞出一套办法来,但是也不是说行政部门推出的办法就十全十美,一点问题都没有,那么我们怎样帮忙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可以帮忙。

第一,探讨理论基础。一个政策的出台应有理论基础,比如最近我们研究政府如何管理企业,实际上它背后在经济学上及管理学上都是有理论基础的。从经济学上说对政府的作用简单地说一直有两个极端的倾向:一派是政府万能论,一派是政府无用论。从重商主义到亚当·斯密到古典学派,然后到凯恩斯主义,然后到最近世界银行发表的报告,这两种观点总是在变化,人们的认识也是在变化。从管理模式来看,世界上三个主要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即英美模式是政府规制型,政府主要管建立市场并制定规则,别的事少管。美英基本上没有计划,某种意义上没有产业政策,国有企业只占企业总量的5%以下; 莱茵模式即法德模式,政府不但管建立市场和制定规则、还通过计划、产业政策等手段,以及占企业总量15~25%的国有企业来引导市场,故可以说是政府引导型;东亚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政府不单建立市场并制定规则,而且有计划和产业政策,直接干预结构调整,甚至对企业进行更多的“行政劝导”、说服企业接受政府决策。因此即使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的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也有不同。所以我们要研究这些情况,探讨理论基础,因为有了理论指导才能把一些问题说得更清楚,而政府行政部门不可能研究很多理论。

第二,评介国外经验。国外怎么搞的,我们通过研究予以评介,我们不一定是照搬国外的经验,但我们可以评论和介绍。比如说政府管理企业的三种模式,我们可以评论其各自的优缺点,比如派稽查员实际上是法国的作法,莱茵模式与英美模式的法人治理机构也有所不同。

第三,完善总体设计。一个政策出台前总体设计非常重要,我们往往一个政策出台后涉及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不得不“朝令夕改”。其原因往往是原来考虑总体设计时有所不足,钱老(钱学森同志)、马老(马宾同志)一直提倡建总体设计部,成立这个部可能有困难,但总体设计必不可少。一个总体设计在行政部门推出时不一定完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帮它完善。比如说最近即将推出的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它出台前经过很多调查研究,但其总体设计是非常复杂的。我专门开过座谈会与有关学者探讨,他们都认为有必要研究这一问题。因为牵扯到消费者(购房者)、开发商、银行、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利益,例如如何合理地制定房价就是一个大问题,房价太高老百姓买不起,今天早上广播全国积压7800多万平方米住房,不降价是不行的;但房价过低开发商就没积极性。如何给老百姓贷款,能够分期付款买得起,头款应该多少,贷款的期限应该多长,利息应该多少,免税有没有优惠政策,如何把建公房的钱加在每个人的工资头上,都要研究一套办法,使买房的人心理上能接受。另外,还得考虑不同阶层收入的人的接受能力。还得考虑商业银行能够接受的条件。银行怕的是分期付款没有控制还款的手段,贷给个人后,要还款时“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怎么办?这些政策问题的研究牵涉到诸如行为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第四,分析实施难点,软科学研究还得估计到实施研究成果过程的难点。搞行政工作的人都知道,尽管中央政策很好,但到下面后有时就走了样。要估计到实施难点,并研究解决的办法。

所谓切实而不表面是指结论是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经得起检验的而非虚构的东西,要想争取领导的重视,研究的成果质量就要高。要多讲实话,少讲大话、空话,决不能讲假话。

第三个问题 努力提高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为使软科学研究得到领导支持及社会承认就得提高成果质量。成果要有充分可靠的数据、合理而明晰的思路(最好有模型),有真知灼见又切实可行。

坦率地说我们目前的软科学成果不少在质量上是不够令人满意的。任务切块,分工研究、然后机械汇总,这种还原论的方法,可以说现在还是占着主导作用。往往一个大课题来了,把各部门召来,分开你研究这个课题,他研究那个课题,各课题组分别研究。如研究交通问题,铁道部门、交通部门、民航部门分别研究,研究完后把它一汇总成为一个总报告。这种情况很多,但实际上各子课题之间都存在矛盾,你说发展交通到底是哪一个为主,不同的部门就有不同的看法,你怎么能够把它综合集成起来,这是个大问题。这时往往使得各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研究往往被忽略掉了。另外一种情况,我们现在有一些研究,新词汇、新思维很多但缺乏科学论据,可以说有些同志很善于思辩,并善于创造新词汇,但是他没有科学论据,他写的文章很可以引起人家注意,可读性很强。但仔细看来缺乏论据,经不起认真推敲。再一种情况是我们有些同志很注重数据,在文章中往往罗列一大堆数据,但最后却看不到明确的论点。所以我认为论点和论据的统一应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当前要强调的是两点,第一就是反对还原论提倡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第二就是提倡论点和论据的结合。

要重视研究评判软科学成果的质量标准。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怎么衡量,这是我们多年在思考的,我从1985年就参与软科学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其评奖标准多年来一直存在问题。我个人认为软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

第一个标准是针对性。就说软科学研究既然是支持各级决策,那么你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来研究,我觉得这点恐怕大家还是应该有共识。当然我们不是说只研究这些问题,有些基础理论方法的研究也应该重视,但是首先应该考察其针对性,即使理论方法研究实际也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提高软科学质量也要有针对性。在这个问题上以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为例,我们本来是以支持基础研究为主的,但是考虑到管理科学实践性的特点,我们就专门设了一类题目叫做应急研究,就是针对中央领导和群众关心的问题来安排研究。基金委很支持,专门拨了一批费用,我认为将来软科学研究更应该围绕这个方面来做。现在我们启动课题一共有六个:1.政府如何管理企业(已出书)。2.金融危机的化解与防范,这个课题现在正在做,我们的做法和政府部门的作法不一样,因为银行做了很多的研究。我们的做法一是分析现在世界各个国家金融危机的特点和它的发展情况,二是分析世界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和怎么样监控,三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外资在中国投资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是采取补充的作法,不是全面地去做。3.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这个问题很多部门都在作了,大家知道社会保障有事业、养老、医疗和意外事故四个支柱,这些支柱中既有政府为主的救济,又有企业为主的保险。像失业就有失业救济和失业保险两种办法,那么我们就应当研究这四个支柱怎么能配合好,当然再就业是一个重要的措施,4.选了30个企业(10个国有、10个民营、10个三资)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其运行机制及内部管理的区别,因为你不做具体调查研究,光说我们国有企业管理有问题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我们组织高等院校对30个企业做调查研究,作案例分析,看看这些企业的机制究竟有什么区别,运行过程有什么问题、管理上有什么问题。5.推进住房制度改革问题。6.开拓农村市场,大家知道,今年要保证8 %的增长,如果不开拓农村市场是有困难的,但农村市场的开拓牵扯的问题也很多,第一是农民的消费行为究竟怎么样?第二是农民的购买力怎么能提高?第三是怎样改进流通渠道和金融体制?因为农民现在根本就没有信用消费这一说,买什么生产资料都要拿现金,那购买力怎么提高,所以从流通渠道和金融体制也应能支持开拓农村市场。至今已经启动了六个课题,每个课题平均投入30万元。今年准备还启动三角债,缓解企业库存积压等问题。

第二就是要有科学性。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熟悉。

第三就是研究成果要有可行性。我们讲的可行性应该是六个方面。1.技术上是可能的,能达到系统技术目标。2.经济上是合理的,有可用的资源并且效益成本比是合理的。3.法律上允许。4.有可操作性。5.进度是可实现的,时间表、进度表可行。比如说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我认为从长远看还是应该实现的,不能因为金融危机就停止了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但是人民币自由兑换什么时候条件才成熟,要有非常认真的研究,要从国家安全和世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来考虑,世界经济发展对我们有压力,但是我们自己的承受能力和安全也得考虑。如果我们的时间表定得太急,到时候实现不了。原来我们有的同志不是很乐观吗?认为我们很快可以实现,现在看来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个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可也不能说今后就不往这方面走,否则怎么能搞全球经济一体化?怎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所以这个走就要有步骤、有时间表地走,我们这次“金融风险化解防范”有一个子课题就是研究“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的时间表”。我个人看法就是分步实现。第一步是经常项目下的开放;第二步是提高个人结汇的限额;第三步是实行有控制的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最后才能完全放开。所以这个时间表到哪一步能够实现,就是研究进度可行性的。最后一个就是6.政策可行性,这在国外政策研究领域里非常重要,政策可行性是什么呢?就是你的一个建议出来涉及各方面的利益,要能够尽可能地被各方面所接受。美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实际上有的机构被企业所雇用,专门研究对政府的对策,我国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资助研究机构来研究对策。有些企业有钱了,也反过来研究对政府政策的对策。所以一个政策出台要能够为其涉及的各个方面所接受,当然这个接受肯定是折衷的,你不能不影响任何一方,但要尽量使得阻力比较小,你这个建议才能容易通过。比如,住房商品化,你要是老压开发商,要他低于成本来卖,那他没积极性也就不会去开发。你要是价格太高,购房人没有积极性,头款要的太高,一般购房人承受不起,比如头款要是由30%减为10%,购买者就会增加很多。另外房租如果没有合理的定价,那么人们就情愿租房而不买房了,所以这个是购房者、开发商、银行、政府各方面的利益怎么能够折衷得最好,能照顾各方面利益而减少实现中的阻力,这就是软科学研究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否则研究还是纸上谈兵,有些建议提得很好,但就是没法采纳。

第四是及时性。有进度要求,因为没有进度,有些热点问题过了一段时间就不热了,你再研究出来黄花菜都凉了,所以要有个进度的要求。像我们应急研究,规定立题一个月,因为我认为自然基金会立题的过程是非常的科学和民主,但最大问题是立题时间太长,一般项目是9 个月,这对大多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可以的,但对管理科学应急研究就有问题了,因此我们规定应急研究一个月内就要立完题,方法是我们开专家座谈会觉得有必要、有可能就立题,要求研究在6~9个月内完成。当然不能一律这样对待,但对软科学研究时间性的要求一定要有。此外软科学研究还有方法问题,这里就不细说了。

第四个问题 大力培养软科学的研究人才问题。软科学成果质量说到底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有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研究成果。我们目前许多软科学研究课题是由技术专家牵头的,这些人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经验,但多数人不熟悉软科学理论及方法,于是还原论盛行。还原论是自然科学中习惯的方法,因为自然科学线性的东西比较多,用还原论能解决问题。还原就是把一个课题分解成各个部分,认为各部分加起来就是总体,实际上总体中不仅包括各个部分,还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没有研究这各部分的关系,而只是机械的、线性的叠加,就叫还原论。在科学方法论上,从牛顿力学开始主要是用还原论方法。

软科学研究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和阅读国外文献,又要思想敏锐、勤奋好学,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组织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够全面、历史、系统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在评价现状及提出建议时能够把握好“度”,“度”就是对事物发生质变时的数量界限。既要注意到系统的一般的、集中的性质又要注意到系统的特殊的、离散的性质,这样的要求是较高的;软科学研究人员得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真理,做到尊重领导而不迎合领导、承认现实而不迁就现实。抱着“慷慨陈辞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粹但求无愧我心”的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软科学研究人员,起码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要负责任,自己的研究动机是为推进国家的改革和开放的,当然个人看法可能也不一样,但都是为国家而非集团小利益。应当认识到软科学研究能为领导者提供决策支持,但只能支持而不能代替领导者进行决策。这一方面是因为软科学研究人员往往受到知识、经验、时间、环境等的限制,很难保证其结论完全正确。另一方面,由于领导者在视野、价值观、风险性判断等方面与软科学研究人员有所不同,不可能也不应该让领导者对研究成果完全接受。

软科学人才的培养问题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选择一些思路较宽、知识面广、有兴趣从事软科学研究的领域专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等)搞一些短期培训,进行软科学方法论,理论方法上的培训。自愿参加。比如,规定承担软科学课题的负责人专门办研讨班,使这些人了解软科学研究方法及理论。

另一方面可挑选一批思想和业务素质较好,有志于献身软科学事业、文化程度在大学毕业以上的青年加以培养,应当鼓励研究人员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在实践中刻苦锻炼,不断积累经验。刚才马老(马宾同志)问我工作改变了,现在状况怎么样,我说我还是保持一条是接触社会,一条是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两条就失去了做软科学研究的条件,你不了解社会,不接触群众,还做什么软科学研究,所以我个人认为还是得提倡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此外还要为研究人员创造良好工作及生活条件,使之安心于软科学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一直在基金会提一个意见,就是我们原来的基金只是研究费的开支,我认为在研究费用里应包括一部分给研究人员的补贴,否则他怎能安心于研究工作呢?前几天MBA 欧美同学会成立,因为我是较早在美国拿到这个学位的,所以他们请我当名誉会长,现在看归国的MBA还是很吃香的呀,有三分之一是在政府、 国有企业包括银行工作,三分之一是自己下海自己办企业,三分之一是被外资企业吸收了。会上樊纲作了一个发言,他说:“我们经济学家研究的是怎么让别人发财,你们管理学家研究的是怎么让自己发财。现在我们经济学家遇到一个危机,老研究让别人怎样发财,自己不发财就没人研究经济学啦!”当然是比较形象说的。但实际上也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研究人员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待遇,要想让他安心下来是很难的。所以我认为将来要在管理办法上(当然要经财政部同意)允许基金中有一部分作为软科学工作人员的补贴。这样对稳定队伍有好处。当然,这只是我的看法,我也不能做决策,只能是反映。

另外是与外国的软科学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加速对软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

第五个问题 软科学逐步走向市场,由于软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应当努力创造条件让软科学逐步走向市场,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决策者服务,咨询产业是软科学走向市场的桥梁。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有一致的认识,这次专门有个我国咨询产业调查情况,大家可以参考,咨询本身是作为一种向客户提供信息和建议,帮助客户降低决策风险的智力服务。什么叫咨询现在看法也不一致,我个人认为很简单,咨询有没有作用就是看能否帮助客户降低决策风险。虽然咨询产业在本世纪初已经形成产业,但只是在50年代后,随着系统工程的广泛应用,使咨询产业如虎添翼,发展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使之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咨询产业中应用软科学可以使之向战略的高度及向社会、经济的广度发展,而软科学只有通过咨询活动才能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所以得努力发展我国咨询产业,改变我国重技术咨询轻经济管理咨询的倾向。目前,咨询产业是技术咨询愿意给钱,对软科学研究不愿付费。在不同层次上加强战略、规划、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活动,在咨询业增加懂得经济、法律、社会、系统工程等方面的人员。

在发展咨询业中要特别强调有效性和公正性。有效性表现为确实能够帮助客户降低决策风险、即提高期望收益值。而客户所支付的咨询费用,应该低于完全情报的最高价值,这个在决策理论里是有的。而公正性表现为咨询的意见不受客户、政府和其它方面的影响。目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编制可行性报告时,由于建设与设计单位都不希望得到否定的结果,就过分强调项目的有利条件,淡化不利条件,个别人甚至不惜弄虚作假,以得出可行结论争取获得批准。这种事情在可行性报告里太多了,国家计委有一个统计,有1/3的项目还没建成就肯定要亏损了,那么这1/3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又是怎么通过的呢?问题就在于可行性报告做的有问题。道理很明显,有可行性报告建设单位可以贷款,设计单位可以拿到设计费,并且可以出国引进技术,这样一来,大家都赞成它可行,不可行的也可行了。我在化工部当了几年副部长,我还没有看见一个不可行的可行性报告,我想这肯定不符合客观规律,如果可行性报告都可行的话就没有必要做可行性研究了,所以我想这个问题是值得重视的。为了杜绝这种不良倾向必须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保证公正性,所以在人大会上我提出咨询要立法,没有法律的保证是不行的。

为了推动软科学走向市场,建议国家、地方、企业、行业根据自身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提出一些软科学研究课题并且与软科学单位共同研究,同时还应当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软科学走向世界市场。现在有个倾向,国外的咨询单位,已经在打入我们国内市场了,我提到的MBA协会,开成立会总得要用点钱, 大家知道世界有名的麦肯锡公司是管理咨询公司,它就愿意资助,它的负责人(是个英国人)到会上讲话,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我资助就是为了从这里找人,我在中国开展咨询业要找你们MBA,动机非常明确。现在SRI也和我们中国两家单位成立了合资的咨询公司,中科院的政策所和化工部的中国化工咨询公司,还有好几家都打入了国内市场,我们自己的咨询业如果不能很快打入市场,我们就会失去竞争力,所以在这个方面有些单位要努力。

第六个问题 这次研究会换届,秘书处同志请我讲施政纲领,我想讲讲和大家一起开展研究会的工作,努力争取办到的几件事情:

第一,争取增加投入,这个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目前情况下用于软科学研究的经费,科技部软科学基金一年大约500万,当然这500万怎么能够使用好也是一个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每年的经费已经增加到2000万。管理科学部是1996年成立的,它的主任是要找兼职的专家,当时由于我是学管理的,因此他们就找了我,我也是为了推动这个事业,就勉为其难地应聘了,这两年发展还可以,前10年(86—96年)一共是4000万,最近两年每年2000万。当然管理科学支持的不完全是软科学,软科学是为决策服务的,那么管理科学还有些是基础研究、理论方法,不完全一致,但是我想起码有一些是可以结合的,有一些是可以匹配的,这是可以做到的。我有这个条件,那边兼了管理科学部主任,这边儿当理事长,反正说实话有这个客观条件,我就一个人两边尽可能的捏合捏合吧。 现在管理科学部立了三个重大项目, 每个投入500万。1.金融数学、金融工程、金融管理, 这个课题是和数理科学部联合,在去年上半年,即东南亚金融危机前立题的,当时还有争论,现在大家都承认立得正确,这个课题很受重视,现正在进行。2.21世纪的先进制造技术,我们已经和材料科学部联合立了题,包括先进制造技术和它的管理,就是制造业怎么迎接21世纪的挑战。3.宏观经济决策的综合集成方法,实际上是由钱老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在经济决策方面的实现,这是和信息科学部合作的。这三个大课题应该说投入强度是较大了。另外在“九五”期间有21个重点课题,每个课题50万,也不算少了,目前启动的有六个,这六个是:1.农业预警系统。2.信息技术对管理的影响。3.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对策。4.中国企业管理的特点。5.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6.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今年已经通过立题,要通过答辩选择承担单位的是五个:1.企业集团组织发展和协调管理研究。2.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3.高技术风险投资市场研究。4.面向可持续发展水价理论和实践研究。5.我国管理教育研究。这五个课题8月份要选择承担单位,每一课题最少都有6家申请,最多的有9家申请,通过评委来选择承担单位,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立了11个。今年我们要立完剩下的10个题,这个任务是很艰巨的,目前提出来备选的有15个题。我们要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评委会要立出10个题。有些问题我想应该是可以和软科学方面互相配合起来的。如,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中国当代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济价值观分析和建设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问题研究,房地产业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等等。第三个是面上项目,是自由申请的,平均每项投入7 万多元,今后准备提到10万元,每年的3月31号前提出申请, 我们支持自由申请,只要你有新思想,尽管提出申请,经过专家评议通过就可以立项。最后一类是应急研究,是完全可以和软科学研究配合的。所以投入问题,在现有这两个支柱的基础上要向国家争取更大的投入,开完这次会,我想应该跟科技部的领导汇报,甚至向中央的领导同志写书面汇报争取能够增加一点投入,另外就是请各个地方科委增加投入。

第二,把好选题关。因为现在看来一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使用不当。我们有些题,说实话选了以后,根本就没法做,或者说是炒冷饭,就没有意思,所以选题要把好这一关。这就有一个加强管理的问题,我今天向尚勇同志(科技部政策体改司司长)提出建议,科委就这么几个人,还要精简一半,怎么可能搞好管理,能不能将课题的评审委托软科学研究会来做。因为组织专家评审本身是工作量很大的事情,全靠科技部几个人是忙不过来的,但是我们也是尽职而不越位,帮你评审完了,怎么定还是你说了算。评审委托给软科学研究会组织办理,适当支付一些管理费放入软科学研究会。下次开理事会也好有点经费,我说话比较实际的,软科学研究会收会费也不好收,那么经费哪来。能不能我们把评审立题这一块把好,把现有的经费用好,我觉得管理科学部还是基本能做到,因为它有一套比较好的评委队伍,能较好地把握评审条件。我们这个500万软科学基金,我个人认为评审工作还要加强。 把好选题关。

第三,加强学术交流、加强软科学成果交流。第一是一定要把《中国软科学》杂志办好。我认为现在这本杂志办得不错,文章的水平也较高,能不能进一步征求各位理事的意见,加强对《中国软科学》杂志社的支持、尽可能把这个杂志办好。第二是举办学术年会及小型研讨会,只要软科学研究会有点钱,我想每年应该起码开一次学术年会,然后开几次小型的研讨会,这应该是做得到的,并注意选好学术交流题目。

第四,建立研究队伍与专家网络,重点扶持几个研究基地。经专家的评价、评审、据以往的研究成果、队伍的情况重点支持几个研究基地,且要各有特色,如500万研究经费中有一半用于支持研究基地。 这样扶植起一批队伍,通过实践培养队伍、建立专家网络。管理科学部的专家库中已有1500位专家,可以互相交流。专家网络的作用在于能有助于请评审专家,选课题承担单位。

要提倡竞争、择优、创新。

管理科学部三个重大项目,综合集成研讨厅是北京一支队伍在争取,看看上海、西安能否竞争;先进制造技术是西安提出的,那么北京、上海是否能参与竞争呢?我认为支持创新非常重要。管理科学部的面上项目,我们也采取了一个措施,以前我们做法是这样,先函审,如果五位专家都给优(A),肯定就可以提到评审会上评审, 如果只有二个或三个肯定,那么连评审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们在1997年建立了一个新的类别——非共识项目。这类项目是有的人说好得很,有的人说糟得很,有人同意立项,有人不同意立项。这种项目我们拿到评审会上评审,以防扼杀有创新思想的项目,因为评委也受他的视野等各方面的限制,如果说有二个评委反对,创新的思想就有可能被扼杀了,因为只有不一致才能创新。一致的东西,大家都认同的东西就不是创新,所以要重视那些不一致的非共识项目。去年实行结果还不错,30个非共识项目评上了10个,比我们面上项目6个评上1个的命中率还要高。就说明这里真的是有金子可挖。

第五,努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说和国际水平相比我们的软科学研究有特色,但是我们的研究方法、理论上还有差距,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有些部门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搞得不错。比如统计局的投入产出,可以说我们的核算指标、核算方法等有我们的特色, SNA也结合了国际上的方法,中科院搞的投入占用产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有创新。在国际合作方面,光靠软科学研究会也是不行的,我当理事长最担心的是没钱,办不了活动。

第六,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取得新闻单位的理解和支持与取得领导的支持同样重要。

我国软科学事业任重道远,同时也是前途无量。我相信只要加强领导、提高质量、培养人才、走向市场,在各位理事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就一定能够将我国的软科学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发挥更大作用,谢谢大家!

标签:;  ;  ;  ;  ;  

推动中国软科学事业--成思危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会会议上的就职演说_软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