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183;改革#183;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汉字、汉语是世界上具有极大优点和特点的文字语言。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原有文字皆已中断,不再流行,如古埃及圣体文,自从国家被阿拉伯人侵占以后,已为阿拉伯文所替代;中美洲的古玛雅文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也都早已湮没。只有汉字自创始以来,已六千年,仍保持继承关系,而且汉字是从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虽历经多次文字改革,从甲骨文起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都是一脉相承,所以几千年文籍、史书至今仍可直接使用,几千年文化得以继承发展,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文化革命运动,有其伟大的历史意义,但也产生一些“左”的东西,对历史文化遗产,有否定过多甚至虚无主义的偏向。文字改革是其一例。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科学文化之所以落后,国力衰微,和汉字难认有关,因而提出用拼音文字代替汉字。解放后继承这一思想,实行文字改革,作为第一步,是简化汉字;第二步,实行汉语拼音。指导思想仍是以拼音文字代替汉字。(见《毛泽东书信选集》492页)
世界各民族文字和语言,各有其优点和特点。有人说,英文好,语汇丰富,表达力强;有人说,法文好,表达意思准确,国际条约常用法文;有人说,“俄文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字。”(我的老师如是说)等等。但汉文有其独特的优点,不仅学起来容易,用起来更方便。只要掌握两三千汉字,就可以写出任何文章和文艺作品。日本汉字教育振兴协会会长石井勋评价说:“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那样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汉字是一种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语言不同(引者按:可能指方言以及和汉字有关的语言)也能理解其意思的唯一一种文字。”中国知名人士安子介认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①
轻视汉字的人,还有一个理由,现代化工具打字机发明以后,用英文打字方便,26个字母不可以打千万个词汇,“写”出文章,迅速方便,方块字不行。但聪明的中国人近年发明了多种汉文打字的简便方法,比拼音文字毫不逊色。甚至更快。在传播文化的活字印刷术方面,过去铅字排版,确实费时费事,但由于激光照排的利用,也迎刃而解了。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过程中,汉族以外的民族曾多次征服过中国(如元、清),或中国的一部分(如南北朝、辽、金),但由于汉文化的丰厚积累和使用汉字人口众多,最终被汉文化所征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互相渗透,也丰富了汉语汉文,如满文已不流行,但许多满语充实和丰富了汉语。这显示了汉语、汉文的强大生命力。
一种语言文字,能否在国际上受到重视,除文字本身因素外,关键还在于国力,那种因文字落后影响国力的观点是倒因为果。英国曾是“日不落”的老牌殖民国家,因此英语在世界流行开来,占据了统治地位。如考察更远的历史,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都曾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各领风骚数百年”,但随着国力的衰退,它们一一退居“二线”,让位给英语了。直到目前,英语仍在世界上处于“领袖”地位。但情况正在起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力日强,和世界各国交往日增,汉文汉语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那些和中国经济文化交往较多的西方国家,纷纷重视汉文的学习,企业办汉语训练班,大学设立汉语系;第三世界国家重视中国改革的成功,与中国交往增加,更加重视掌握汉语。世界各国每年派到中国学汉语的留学生超过1.4万人,他们通过学习,掌握汉文汉语能力令人惊异,从而也很快掌握中国文化,包括利用中医中药、演京戏、说相声、练拳术、做气功;对与汉文字有关的中国书法和绘画也大感兴趣。西方为研究中国,汉学专家也多了起来。中国古代现代书籍大量翻译到西方,他们重视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儒道两家的经典著作,认为可以此推动西方经济的发展。西方人过去曾把“困难”一词用认汉字来比喻,现在变了。
不久以前,在北京举行了语言学国际讨论会,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从一个侧面显示中国的日益强大和重要。会上介绍了英国伯明翰大学语言学家约翰·辛克莱尔教授一个重要观点:英国已不是世界强国,如果英美经济衰退加剧,其它语言将成为国际交往的主要语言,比如汉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现在世界上以英语作为交际语言的有60多个国家,3.5亿人口,说汉语的在10亿以上。由于日本显示经济实力,以汉文字为基础并属同一类型的日文,已在世界上受到重视。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强大,在未来语言世界“领袖”名单上将有汉语。教授这个观点,得到讨论会的支持。
至于和汉文字有历史渊源的东方各国,特别是日本和韩国,近几年来更加重视汉字。日本的石井勋提出要重新评估汉字的背景。他说:“领导世界经济发展的是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方核心力量是华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要保卫汉字文化。”他预言:汉字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世界的共同文字。韩国有学者发表文章说:韩国经济增长低的原因在于“排斥汉字”。韩国总统和经济界也支持这种说法,并着手准备恢复汉字。具有代表韩国资格的“三星财团”,在招收职工的考试中,已经列入了考试汉字的内容。韩国已出版了连载汉字讲座的报纸。韩国本来使用汉字,二次大战后,为了反对日本而采用了朝鲜文字,加上中国对汉字的简化,到现在几乎所有年轻人都不懂汉字(根据日本《从头重奏》月刊报导),现在他们在进行反思。
现在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很大变化,有一种人所共见的现象,即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冒尖的大企业家中很多是华人,普通华人也善于经营,对本地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这种现象与汉文化传统不能说不无关系;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伦理观,勤俭节约的习惯,吃苦耐劳精神,不折不挠的韧性,热心社会事业的美德,善于人际交往的能耐,无不与汉文化的优秀传统有着深厚的渊源。然而这一切都依赖汉语作为载体和媒介。文字与文化,是皮与毛的关系,优秀的文化端赖优秀的文字得以继承、保存、发展,于此亦可见汉字的优点和特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假如没有汉字,汉文化如何能在10亿以上人中产生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又如何能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至于汉文化在世界各地造就群星灿烂的专家学者的关系,就更不必说了。
文字是要改革的,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字都在经过不断改革。中国自有文字以来,文字屡经改革,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经历约4000年定了型。今后仍要改革,但改革不是从根本上否定汉字特点,另搞一套,而是继承发展。象京剧大师梅兰芳改革京剧那样,“移步不离形”;象彭真对京剧改革所说的那样,“京剧姓京”。文字改革更应如此。作为文字改革的重大措施(所谓“第一步”)——简化汉字,就有加以研究分析的必要。汉字中笔划过多的字,加以简化,确有必要。但简化字许多改革原则脱离了汉字的特点。汉字特点,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是其它文字所没有的,它的优点正如井上勋先生所说的,汉字“是一种只需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语言不同也能理解其意思的唯一的一种文字。”汉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字一音,音节短,汉语词、音与英语词音比较,前者较为简要,因而在人际交往、国际交往中,省时省力,表达清楚。汉语中成语用汉字表达十分简明,内涵丰富,译成英语要用很长文字才能表达。用汉语和英语对话,同样一句话,汉语占用时间一般较短,同样写文章,汉语占用篇幅小。联合国管档案的小姐说:同样内容的文书档案,其它文字的档案所占面积要比中国档案多得多,反映了汉文字表达能力强。②
现在的文字改革大有值得商量之处。去年《东方文化》杂志第五期发表了江枫的一篇题为《文字改革,不妨暂停》的文章,参加这个刊物的文字改革的讨论,有几段话:
文字改革有良性与恶性之别,良性改革如小篆之于大篆,隶书之于小篆,而目前的改革则包含着恶性的因素,首先是拼音化的大方向,部分汉字的简化是同音假借的方式处理的,如把干戈的干、骨干的干和干湿的干都规定为一个干字;其次是割断传承关系的破坏性部首或偏旁的强行压缩统一,如同一个“又”字去取代汉、仅、戏、轰、双、对、邓、劝、圣这些字各不相同的结构成分。文字的恶性简化导致语言的贫乏和紊乱,表现在词汇上也有了“流行色”,分不清词语的褒贬、谦敬、尊卑色彩,颠倒使用或错用成语,任意省略,以笼统模糊的词替换准确、具体的词,以及大量吞没小词等。对汉语字词数量作人为的强行砍削决不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推行同音假借、摈弃表意特征性和对应原则的汉字简化,已经损害了汉字和相关文化的正常历史传承,使得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首先是对自己的语言文字本身孤陋寡闻。
最后,作者大声疾呼:“实践证明:目前实施的文字简化已经导致我国民族文化水平很大程度的倒退。如果继续坚持,势必殃及子孙,成为历史的罪人。”
江枫这番感人肺腑的分析,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一针见血,足以振聋发聩。
联系到和简化字有关的对中国地名的改革,也值得商量。中国地名中有些必须改的,如改额非尔士峰为珠穆朗玛峰,改归绥为呼和浩特,改迪化为乌鲁木齐,改镇南关为睦南关,改安东为丹东等等。但改地名中也存在很大混乱,甚至带有随意性。如把江西鄱阳县改为波阳县。鄱阳县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鄱阳湖边(湖中还有鄱阳山),春秋时是楚国番(与鄱同)邑,秦代实行郡县制,即设番县,汉代改为鄱阳县,有两千多年历史,而鄱阳湖名却没有改,不是乱套吗?陕西的鄜县改为富县,音义都改了,鄜,敷,敷音(fū)平声,富(fù)去声;按:鄜为秦代设置,与秦文公故事有关;文字改革中,“鹿”字并未改,加个“阝”(邑)就不行了,大概改为富县是为了吉利,象征早日致富吧。安徽的石埭县改为石台县,也是音义皆变,按:埭(dài),代音,和台(tāi)相去甚远。埭指堵水的土坝,与水利工程有关,石台是山区,大约取以石作坝之意。中国地名大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政治经济相关联,或与地形、地貌、区位相关联,带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甚至可以说,本身就是文化。安徽的几个古地名都没有改,如亳县、黟县、歙县。亳是商代都城,亳州人解释:“亳”字是“高”字“宅”字相加,是选择高地建都的意思,历史上几次水灾,亳却未淹,如此取名,似乎有道理在。要说冷僻,亳字除地名外没有第二个用处,国务院已把亳州定为中国文化历史名城。黟县来源,一说与本地盛产石炭有关,未见文献;它在黄山脚下,黄山古名黟山,黟县因山而得名。地名的改动涉及的不仅是历史文化,而且牵动本地人民的感情,不能有任何随意性。
文字改革是个长远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汉文字形式的本身就是长期逐步形成的,不是那个个人创造的(仓颉造字乃是传说),轻易改动,贻害无穷。
中国文化遗产丰富,积数千年延绵不断,在海内外炎黄子孙中产生伟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作为炎黄文化的基石——汉字,是世界优秀文字之一。现在经过改革开放,随着国力日盛,在国际上影响日增,汉字、汉语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重视,我们自己更应该自珍自重,要保护它、爱护它、健全它、丰富它,使它更好地为建设富强的中国服务。
文字改革事关国运,可不慎哉。
注释:
①《文史哲》1995年第一期载刘光裕文:“安子介先生认为汉字的长处更为重要和难得,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真可谓惊世骇俗之论。当古埃及的圣体字,巴比伦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古玛雅文等相继成为历史陈迹后,汉字独存,负载了中国5000年灿烂文明,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个世界文字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正是中国人用数千年的聪敏才智创造出来的。近年人们创造了汉字的计算机输入比拼音文字更高的速度后,更证实了汉字比拼音文字之优越。如今关于汉字的优点,不是说多了,而是说少了,以致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汉字,往往表现为自惭形秽,自暴自弃。安先生把汉字优点归纳为三点:1.汉字具有超越方言和古今语言差别的能力;2.汉字可以引发想象和联想;3.汉字有利于发展大脑的智力。”
②见袁晓园文章:《智慧的结晶,文明的奇迹——漫谈中国语文》(三联书店出版)原文摘抄一段:
“我在联合国工作时,常常在公共食堂这个许多人吃饭的地方,我喜欢和不同色种的人一块聊。有一次几个记者在那里,我对他们说,他们总是夸耀英语、法语,自己的语种好。当然每个国家的语言都各有好处,是由于习惯的关系,是必然的。也不是汉字独美。不过汉字却是最简洁、最明确而且用的纸张最少的。大家说这是你随便说,没有根据。后来我想出一个办法,我让他们跟我来。我认识档案室管档案的一个女孩子。那些档案是靠墙一直从底下堆到上头。要拿上头的东西便要用一种机器车上去拿。联合国使用五种正式文字,一个文件、决议案都是用五种文字扎在一卷书里,弄得很好。我拿一根长的棍子指着说,第二本、第三本是中文,拿下来看看。许多人围过来,我说我能把这里所有的中文本都找出来。果真没有一次错的。大家问:“你怎么知道那一本是中文啊?”我说:“简单得很,哪一本最薄哪一本就是中文。”差得很远,用纸最多,最厚的是俄文,如果把中文本和俄文本放在一块,一眼就能看出那本是中文。回国以后,我看到书架上放了许多《毛泽东选集》,总有十几种文字的,我又想看看那本是中文的,一看结果还是中文原本最薄,翻译成外国文字的没有一本比中文原本薄的,这样我更确信中文确是简洁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