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环境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要求,道路绿化景观逐渐在城市中发展起来。道路绿化景观不仅起到装点城市的作用,更是可以吸收很多的灰尘等颗粒,还人们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本文就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用
引言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前期在规划设计时往往不能充分的考虑环境要素,从而到后期会出现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而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城市化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就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使得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能够很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的自然灾害。
1.海绵城市理论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生动形象的描述,是指城市就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雨水,增加城市的可用水资源。城市能够很好的应对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或者能够良好的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因此城市在解决水资源和雨水自然灾害时就具有很好的“弹性”。而海绵城市需要建设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保证水的储备和能够很好的排水,使得城市能够持续的发展。构建海绵城市的实施途径被分为三步: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及低影响开发。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就是对城市本身的园林、树木等自然景观进行维护,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也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保证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生态恢复是指在发展中对之前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还原和修复,比如还田造林等;低影响开发就是在今后的经济开发的过程中要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第一,坚持环境友好型建设,最大限度的降低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系统的破坏。
2.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理论当前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海绵城市相关技术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探讨。
2.1调蓄技术
调蓄技术指的是对通过对雨水进行一定的净化处理并通过下渗或者是其他方式对雨水进行存储的技术,在城市地下水等不足的时候能够对水资源进行补充。调蓄技术能够有效的减少暴雨峰值时的雨水量,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降水时间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而调蓄技术应用到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时,通常能够通过湿塘、下沉式绿地等措施实现对雨水的管理,而在建设这些设施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安设碎石盲道及渗透管。这样当降水量过高时,雨水就能够通过渗透管或者是碎石盲道流入到市政管道中,为城市绿化提供用水。除了能够预防干旱之外,还能够有效的净化地下水【1】。
2.2促渗技术
促渗技术指的是通过扩大材料之间的衔接缝隙,从而促使雨水能够较快的渗入到场地中,因而促渗技术主要是应用于道路设计。因而当降水过多时,雨水就能够顺着道路渗透到基层和土壤层。而当没有降水时,结构层之间的缝隙有利于土壤进行通风和换气,从而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的热效应。
2.3截留技术
截留技术主要是用于管理降雨期的过多降雨,其主要是通过增加水流的径流面积从而降低降水过程中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从而能够有效的环节城市地下水管道面临的疏水压力,同时也能够缓解较大流量对地面带来的冲击,有利于城市保护。因而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针对于较宽的园林绿化带而言,主要采取下沉式的绿化带设计,提高绿化带的绿化功能和净化功能。而在进行设计时通常要比道路路面低5-10cm,从而雨水能够通过路牙迅速的流入下沉式绿地之中,从而实现对雨水的有效管理。
3.用海绵城市理论的道路绿化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3.1雨洪调蓄池建设
海绵城市理论在根本上就是对水源的控制,因此应用到道路景观设计中也要注重对城市水的控制。在设计规划过程中,要从水源的源头进行控制,可以利用地势差和渗透、调节等方法,在雨水充足的季节,将雨水保存起来,降低洪水的可能性,在干旱季节,将保存的雨水引入地下,以补充地下水,我们将雨水调节和雨水的存储统称为雨洪调蓄。为解决这一问题,需将排洪抗灾与城市化景观建设进行结合,在进行城市设计时要平衡城市规划建设、土地规划利用及绿地景观建设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的解决城市内部的水资源问题。
3.2 雨污分流
海绵城市理论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科学的地下水循环系统,而雨污分流是其中的关键。雨污分流顾名思义就是将雨水与污水进行分流,经过分流之后,雨水和污水能够通过不同的水管道进行运输。一般而言,雨水能够通过相关管道流入到河道中,以补充水资源。而污水则是流入污水管道中,经过污水管道流入污水处理厂中进行处理,当污水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时再流入河道内,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治理。
3.3融雪剂问题
融雪剂问题主要是针对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冬天气温比较低,经常出现降雪天气,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因此冬天时节降雪清楚工作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清除积雪时使用融雪剂能够起到快速除雪的目的,但是却会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污染和破坏,融雪剂的使用会给城市景观带来严重的破坏。因此,当前的关键就是要研究新型的融雪剂,这种融雪剂对环境的污染较小,同时不影响植物的生长,相关人员还要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4.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4.1因地制宜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在选择绿化树木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及含水量不同,因而在选择绿化植物使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依据当地的气候和水位选择适宜本地的植物,另外为了提高绿化植物的成活率,在选择时最好是选择抗旱、抗涝能力强的植物。
4.2 适地适树
道路绿化景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绿化作用,因此需合理的进行绿化植物的配制和栽种。海绵城市理论与道路绿化景观相结合,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城市水资源的再管理。现在的道路绿化景观建设中一般采用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目的是在较低能源消耗的条件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缓解城市用水不足的现状。因此在选择绿色植物的时候,植物不仅能够适应城市的环境,且要具有良好的绿化能力和涵养水源的能力。在选择时首先要选择品种,当前绿化建设中常选用银杏作为绿化植物,另外在植物选择时要选择枝繁叶茂,对径流污染适应强的树木,还要合理的进行搭配,可以采用高低分明的种植方法,缓解植物对阳光的竞争,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最大限度的发挥道路绿化景观的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于道路绿化设计中既保证了道路绿化景观的绿化效用同时也有利于城市水资源的再管理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在应用海绵城市理论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时既要立足于当前,也要着眼于未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娟,季婷婷.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理论运用实践分析[J].现代园艺,2018(10):93.
论文作者:陈露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24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道路论文; 理论论文; 景观设计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