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价值观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领导干部论文,价值观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如何坚持和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防止价值取向错位,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实课题。本文试图对领导干部价值观体系作一粗线条勾勒。
一 以人民为价值主体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它集中反映了价值主体的利益和要求。谁是价值主体,实质上就是国家和社会以谁的利益和要求作为价值标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没有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人民是立党立国之本,人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和决定力量,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特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价值观。
领导干部是群众中的一员,并不是群众之外的超人。他们来自人民,生活在群众中,代表着人民利益而工作。因此,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共处在价值主体的地位。但是,作为价值主体,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又不在同一层次上,人民群众处在最高价值主体的地位,其根据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人民公仆”与“社会主人”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领导干部代表一级组织、一个单位,握有人民赋予的一定权力,负有指导、组织、带领群众胜利实现预定目标的责任。各级领导不管“官”多大,权多重,都要坚持人民价值主体思想,增强公仆意识,把为人民服务视为天职,自觉地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工具,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不搞特权,不谋私利,做人民的勤务员、“孺子牛”,团结、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些领导干部淡化人民价值主体思想,不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作人民的主人,做官当老爷,不关心群众的痛痒,搞特殊化,只图虚名,不干实事,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个人私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甚至有的骑在人民头上称王称霸,作威作福,成了“贪官污吏”。他们不配做领导干部,人民将会唾弃他们。
为人民服务是领导干部价值观的根本体现,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但为人民服务的内容,随着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现阶段,对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增添了许多新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有:(1)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市场经济和现代科技的知识,提高理论素养,率领群众走新路,把为人民服务写在开拓创新的旗帜上;(2)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民求富裕,为国家求富强;(3)全面地系统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同时进行反腐败斗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确保一方平安;(4)改变服务方式,为群众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二 实现人民共同理想的价值目标
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决定了领导干部以反映人民利益的共同理想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是我国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即现阶段的价值目标。各级领导要以全国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为坐标,根据自己的具体岗位,选择自己价值目标的准确方位、具体内容和特殊形式,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领群众开拓前进,造福一方,实现自己的领导价值。倘若一个地方的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山河依旧,经济没有发展,人民生活没有改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过失,无以向人民群众交代。
经济翻番,反映着人民治穷致富的强烈愿望,其中蕴含着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价值目标鲜明地区别开来。领导干部要把多数人的利益视为最高利益,无条件地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为此作出贡献,这是领导者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先富”带动“后富”。它集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从根本上与平均主义价值目标划清了界限。如果动摇和放弃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造成两极分化,那么,即使经济发展了,对广大人民群众也毫无价值可言;如果不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末,共同富裕也实现不了。
“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全面体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价值目标。各级领导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思想保证、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安定的社会环境。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必须懂得“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有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①领导者要一以贯之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个文明同步发展,两张答卷一起交,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新旧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尚未发育成熟,法制经济尚不健全,人们利益关系调整较大,以致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心理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动荡不安,往往处在价值选择的十字路口上。这就需要各级领导认真研究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惑释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有的领导在新情况、新问题面前,麻木不仁,坐失良机,一些明摆着的问题也不敢说,不敢管,听之任之,怕担风险,怕得罪人,以致思想问题成了堆,某种不良风气已经形成,错误的甚至腐朽的东西已经泛滥成灾的时候,才想起抓精神文明建设,此时即使作出十倍的努力,也难以奏效,实现综合价值目标也就会落空。
三 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在价值观中处于中心地位,不同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是随着社会主义运动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计划经济的实行,孕育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价值观。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高度计划性、统一性、中央指令性形成的社会价值观,是以整体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偏重集体利益,忽略个人利益;重视服从,忽视竞争;注重整齐划一,轻视个人的充分发展。这些缺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劳动致富、公平竞争、个人充分发展以及肯定个人利益的合理性形成了矛盾。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干部要对在旧体制下形成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变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改变为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没有改变,因此,各级领导价值观的变革是在坚持集体主义根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那部分内容,而不是推倒过去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用个人主义取代集体主义,也就是说,对原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进行扬弃,保留其正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容;摒弃忽视个人利益和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的平均主义的倾向;增添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以更科学、更合理的形式结合起来的集体主义的新的内涵,在强调集体利益至上性的同时,也肯定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尽最大努力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实现,力求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协调一致,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应有更高的自觉性。市场经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资源配置方式、行为激励方式、社会公平实现形式,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必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是辩证的价值论者,市场经济既为价值主体带来正面效应,同时又应有负面效应。所谓成功或失败,差别只在于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何者为主。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兴利除弊,趋利避害,防止和纠正市场经济条件下可能和已经出现的消极现象。如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个性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条件下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导致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物交换,侵害国家和集体利益。对此,各级领导应保持清醒头脑,时刻警惕这种消极影响,决不能以等价交换的原则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而是要把集体至上、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追求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更显得重要。随着改革的深化,过去的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已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这就意味着多种利益主体的并存,那么,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无疑是多元的。否定价值取向多元化是不对的,但对多元化放任不管也是不对的。各级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一元化,通过教育、舆论、政策、法律和经济等手段来调控人们的价值取向,巩固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主导地位,抵制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否则,如果让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占居主导地位,那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干部若要完成此调控任务,首先自己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成为整个社会价值观的楷模。
四 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
任何一种价值观,其核心是价值标准。价值观不同,就意味着价值标准不同。价值标准是衡量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和价值大小的尺度。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衡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各个领域建设功过成败的价值标准,是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1)根本价值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此,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曾阐明了生产力标准,但是后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曾一度缺乏明确的认识,偏离甚至抛开生产力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恢复了生产力标准,使人们的思想获得一次大解放。各级领导要始终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不放松,积极探索,艰苦奋斗,干大事,出政绩。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领导缺乏大局观念、战略眼光,把主要精力放在“短、平、快”“吹糠见米”的项目上;不发展高新技术,专搞些低水平的重复布点。这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应该予以摒弃。
(2)中介性价值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唯一的总的价值尺度,各个层次、各个部门都以它作为共同的根本标准,因而它具有普遍性。但是,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的,同时在此基础上耸立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复杂的综合有机体。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综合国力”标准,是中介性的,它包括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标准。再具体到各行业时,还要引申出一些更具体的价值标准。例如,经济效益是衡量经济工作好坏的标准,出人才、出成果是衡量教育、科研工作成效的标准等。可见,中介性价值标准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体系。各级领导要科学地认识根本价值标准与中介性价值标准的关系,防止生产力标准应用中的简单化、片面性,如把各项具体工作跳过中介性价值标准,直接与生产力标准挂钩,用根本标准代替中介性标准,步入误区,影响工作健康发展。
(3)最高价值标准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把是否“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评价一切事物和行为的最高价值标准。②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最高价值标准思想,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把生产力标准与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十分强调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一切从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每个领导干部要努力为群众谋利益,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兴利造福。但是,有些领导为了个人升迁和荣誉,在自己的任期内大搞“贴金项目”,专做一些表面文章,玩花架子,以此表现自己的政绩,或打着为本地区本单位评先进、争荣誉的幌子,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可是,对于广大群众迫切需要办的实事,如儿童失学问题、教师工资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农田水利工程失修问题等,却不感兴趣。这就背离了最高价值标准。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1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