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农村市场绝非权宜之计_农民论文

开拓农村市场绝非权宜之计_农民论文

开拓农村市场,决非权宜之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宜之计论文,农村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开拓市场这一全局性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市场的开发步伐”,开拓农村市场便成为决策层、理论界、实际工作等各个层面上讨论的热点话题。1998年以来,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投资领域、收入分配领域、流通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扩大内需、启动市场的政策和措施。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农村市场启动如何,农村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农村市场潜力到底有多大?在开拓农村市场这一问题上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这些都是下一阶段宏观调控所必须把握的问题。

一、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将制约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为启动内需,近两年来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在各个领域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从今年上半年的形势看,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正逐步显现,消费者信心指数也逐月攀升,消费需求稳中有升,国民经济呈现出回暖的形势。

然而,当我们把镜头瞄准农村,情形并没有我们预期的那样乐观,支掌经济增长回升的基础并不牢固: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农村市场启动乏力。与城市市场形成反差;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有效购买力严重不足,使得整个消费市场的开拓存在梗阻,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国民经济增速回升的可持续性还不够强。

(一)农村消费需求对GDP总量和增长率贡献份额下降。1987年以前农村居民最终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1987年-1997年问,这一比重虽然直线下降,但基本上处于50%上方区域。到1998-1999两年,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便只有47%。即目前占人口总数70%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额还达不到占人口比重30%的城市居民的消费总额。农村消费需求对扩张整个消费市场的主导作用已大大削弱。1993年以前,农村消费对GDP总量的贡献一直维持在25%以上,而目前,这一贡献额已下降到22%左右。从增长率的贡献份额看,粗略框算,1980-1995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22.6%的需求,即GDP年均增长的10.2个百分点中有2.3个点是由农村居民消费增长贡献的。1998年农村居民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的需求下降到13%左右,在GDP增长的7.8个百分点中,仅贡献1.1个点。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拉动率大于城市居民的局面也从1993年起发生扭转,农村地区在消费市场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二)农村消费增长速度影响GDP增长速度。初步测算,1978-1988年间,农村改革所释放的能量,支撑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一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使原来一直处于高度抑制状态的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得以实现。在GDP的使用额中,农村消费年均增长9%,GDP年均增速达到10%;三年治理整顿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徘徊波动,农村消费需求削弱,对国民经济增长的约束机制初步形成。1989-1991年,农村居民消费总额年均几乎是零增长,GDP增速随之下降到5.8%;经过前一阶段的调整、发展和积累,由于国家把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转移到增加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来,农村居民购买能力提高,商品市场供应充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得以较好地实现。1992-1996年,农村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上升到9.3%,GDP年均增速上升到11.7%;但近三年来(1997-1999年),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农产品总量扩张受到了来自市场需求的约束,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回落,有效需求明显不足。农村消费年均增长速度回落到4.2%,GDP年均增速也随之下降到7.9%。

(三)当前农村市场购销不旺。消费品需求方面:农民消费支出继1998年和1999年连续两年下降以后,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消费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从增长的项目上看,主要集中在居住、交通通讯、文化教育以及其它服务等服务项目上,消费品支出增长缓慢,其中家庭设备及用品的现金支出继续下降,说明消费增长的被动性较强。今年上半年,县及县以下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9%,增速比上年同期虽有所提高,但比城市低1.8个百分点。生产资料销售方面:农村生产资料市场销售平淡,除个别品种以外,价格持续下降。据供销社不完全统计,1—5月份,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同比减少10%左右。

从历史数据看,农村市场可以对GDP总量和增长量作出较大贡献,近年来农村市场对GDP的直接贡献和增长贡献呈下降趋势,目前占全国人口70%左右的农村居民消费品零售份额仅占市场销售总额的1/3左右,处于明显偏低状态。当前农村市场启动乏力,对扩张整个消费品市场的主导作用大大削弱,对GDP增长的的贡献持续下降,与城市市场形成强烈反差的局面,将制约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农村市场启动乏力的原因

(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预期不稳,是决定性因素。收入决定消费。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达到0.8以上,说明随着城乡交流的扩大,消费的示范效应日益增强,农民向往高质量的生活,对消费品具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但较低的收入水平造成了一些农民“想买没钱”的现状,是影响农村市场启动的决定性因素。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低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8%,低于上年同期2.9个百分点,更大大低于城镇居民7.7%的增幅。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结构将处于战略性调整阶段,收入增长具有渐进性,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度提高。

由于农产品供求格局的变化,大宗农产品、畜产品价格低迷,已使农产品总量的扩张不能为农民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乡镇企业产值就业弹性降低。外出务工报酬下降,使农村非农产业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自1997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三年回落,这在改革以来还是首次,必然导致农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与此同时,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农民对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医疗费用支出预期不断增加。预期收入下降与预期支出增加,势必影响即期消费的实现,购买力存量难以有效地动员出来。

(二)贫富差距拉大,购买力极不平衡,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首先,贫富差距在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的收入比中得到反映。1999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为1.95:1.33:1,东部农民收入是西部的2倍。其次,贫富差距在基尼系数上得到反映。1995年农村居民总体基尼系数为0.22,1999年已扩大到0.34。

我们利用近年的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按照人均纯收入水平的高低对近6.7万农户排队,按人口五等分分组(低收入组、次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次高收入组及高收入组),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居民的购买力及消费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分组资料显示,目前约有60%以上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下,而正是这些居主体地位的大多数农户,他们的收入水平低,购买力弱,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潜力有限,而农村市场中比较活跃的部分,即真正既有需求,又有购买能力的群体只是少数。

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农村市场的开拓。根据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水平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消费增长的幅度会小于收入增长的幅度。这就是说,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会低于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农民当期形成的购买力与商品需求之间有非常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2。从农村集团内部观察,低收入组当期形成的购买力全部用于当年的商品消费,边际消费倾向达0.9左右,高收入组的消费倾向0.8左右,低于低收入组。收入差距过大会减少社会商品需求总量,因此,大多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水平低下而决定的消费行为制约了农村市场的拓展。

(三)农村消费环境差,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拓。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电网老旧,电视信号微弱,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还有一些地区连人畜饮水都困难,更没有条件奢谈洗衣机;交通通讯条件差,产品维修不便与售后服务跟不上也使部分农民放弃了购买。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国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能饮用自来水,还有13%的村不通公路,有53%的村不通电话。虽然有95%的村通了电,但电价高昂,普遍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有93%的村能接收电视,但信号相当微弱。距县城20公里以上的村占56%,距汽车站20公里以上的村占34%。村寨遥远,交通不便,缺乏基础设施的接通服务,制约了农村居民消费。即使是买得起,也用不好或用不起。

三、开拓农村市场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长远战略

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初步摆脱了前几年持续减速运行的局面,呈现出稳步回升的新趋势。但这种回升受政策性、季节性、外部性等短期因素影响较大,从总体上看,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城镇居民预期消费增加的压力大,新的主导性消费环境还不理想;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还面临较大困难,亏损企业比重居高不下等等,使得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仍然不足,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今后,随着入世进程的加快,我国将更多地面临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机遇与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因此,开拓农村市场是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长远战略,绝非权宜之计。

(一)农村市场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我国12亿人口有8亿多在农村。对于农村8.7亿人口所组成的2.38亿个家庭,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38万台(件)的需求。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多,1999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38.7%。如果将这一比重提高到“七五”时期50%的水平,就意味着增加3500多亿元的消费品零售额,按最新的投入产出资料测算,整个国民经济将新增8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二)农村市场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农民的总体消费水平较低,1999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2.6%,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近期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对工业品需求的纯收入弹性为1.3,即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长1%,对工业品的消费支出增长1.3%,这意味着我国农村居民对工业品的消费相对其纯收入正处在加速增长期。农村居民消费欲望强烈,消费需求的上升空间大,市场蕴涵着巨大潜力。

1、农村耐用品消费市场扩张潜力大。从农户规模看,农村住户共有2.38亿户,比城镇高出1.2倍多。如果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新增约238万台(件)的需求量。从消费的档次看,1999年,我国农村居民洗衣机、冰箱、彩电等每百户拥有的数量分别为24台、11台、38台,而城镇居民这类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分别是农村居民的4倍、7倍和3倍,如果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解决得好,在未来10年内全国2.38亿农户家电普及率达到1999年城镇居民的水平,则需要2.1亿台彩电,1.6亿台冰箱,1.3亿台洗衣机。按1999年产出水平计算,仅农村居民消费就相当于5年的彩电产量、13年的冰箱产量和10年的洗衣机产量。如果这些家电产品开拓了广阔的农村市场。就会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极强的乘数效应,成功地启动当前经济并形成良性循环。

2、农村服务消费呈快速上升趋势。近几年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医疗卫生、交通通讯、文化教育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呈现快速上升势头,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995年15%上升到1999年的22%左右。随着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的发展,社会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也将不断完善,收割、加工、运输、育种育苗、播种等作业环节上的生产服务性消费也将进一步扩大。农业核算资料显示:1999年农林牧渔业服务性支出达1225亿元,比1995年增长40%多,年均增长9%左右。

(三)农村市场潜在的投资品需求旺盛

1、“住房优先”是现阶段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特征。80年代中后期农村第一轮建房热时期,居住消费占农村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将近20%;从目前情况看,农村第二轮建房消费高峰已悄然而至,且建筑质量大有提高。1999年平均每个农户年内新建住房面积5.4平方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增长了11%。按平均造价计算,每户新建住房投资达800元左右。2.38亿农户年内新建住房面积超过12.8亿平方米,投资总额超过1900亿元。另外,八十年代建的房子目前已到了翻修期,每年约有10-15%的农户需要翻盖房屋。建材质量、装饰器材的要求越来越高。初步测算,在第二轮建房高峰期,农民住房投资每年将在2000亿元以上。

2、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农业投资的加速原理”决定了生产投资的规模将持续扩大。从理论上讲,农业生产投资报酬递减规律决定了对农业投资的倍加需求。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几十年间,我国农业劳动力增长了1倍,到1991年,农业劳动力绝对量开始减少。而农机总动力、化肥、农膜、农村用电量则数百倍、数十倍的增长。这种因技术进步要求或引起的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持续提高,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也不例外。因此,农业资本深化决定了对农业投资的持续需求。另外,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独立和在新基础上的联合,这些关联产业发展所决定的对其设备及基础设施的连锁需求,是我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农业投资的重要领域。

钱纳里-塞尔昆模型,证实了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用生产资料需求上升趋势高于产出增长速度。我国的情况同样显示出这种规律。精略计算,1985-199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6.3%,而中间消耗年均递增8.4%。我国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的剖面数据也证实了这种时序数据所显现的信息。1999年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中间消耗占总产值的比重(中间消耗率)高达45%,而西部地区中间消耗率只有36%,相差9个百分点。因此,农业越是现代化,对生产投资的需求越大。

(四)从购买力潜力看,农村市场容量大。1999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为3545元,按当年8.7亿乡村人口计算,可以形成3.1万亿元的购买力,已形成有效需求的为1.5万亿元,占购买力总额的47%。结余购买力达到1.6万亿元。农村居民的结余购买力一般表现为手存现金和银行储蓄两种形式。一般来讲,由于农民的储蓄具有长期性和未来性目的,短期内将储蓄转化为现实购买力难度较大,但农民手中拥有的现金对市场具有直接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居民随时购物的货币流通态势,适当加以引导,就可能转化为有效需求,这是农村市场近期内可以挖掘的潜力。1999年末农民人均结余的2028元购买力中手存现金达1155元,占57%,户均具有购买上千元商品的能力。如果将这部分购买力的一半动员出来,就可以增加5000亿元的消费需求。

因此,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决定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如果收入增长的速度能加快,结余购买力能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农村市场的容量就将得到显著扩大。而且,由于各地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水平不同,消费需求的差异较大,这使得农村市场比城市市场更广阔、更丰富、更有层次。事实上,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国民经济能不能顺利完成从落后经济到发达经济的转变,关键取决于农村所能提供的能量和容量。这一点已被国际经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准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大国经济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所证实。

四、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一)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购买力是开拓农村市场的治本之策,这个问题不解决,开拓农村市场就很难有大的进展和突破。而要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适时调整农村就业战略,积极扩展就业空间,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路径选择。1999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其中,农村非农产业吸纳1.5亿左右,农业部门(第一产业)大约沉淀3.5亿劳动力。从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系数测算,种植业至多需要劳动力1.8亿,加上目前林牧渔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农业部门的就业需求仅为2亿人,因此,粗略估算,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十五”期间适逢农村劳动力供给高峰,根据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的实际参与率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农村每年将新增劳动力850万人,比“九五”时期多增加近200万人。高度重视农村就业问题,已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而是事关改革与发展全局、事关稳定的大事。

1、促进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是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新时期,农民要获得与非农集团等同的收入,必须使自己的产品能符合市场需求,并能在统一市场上与其它产品等价交换。这就不仅要求农产品能够自由进入统一市场,而且要求农民拥有的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城镇化滞后是我国农产品和工业品双重过剩的症结所在。199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30.9%,比同等人均GNP国家低12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国家低24个百分点。因此,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中城乡、工农产品市场的隔离和要素市场的隔离,促进各项社会经济政策向农村倾斜,理顺城乡关系,提升农村城镇化速度。为农民提供农外就业的机会,转变农民生活方式,提高消费水平,是开拓农村市场,启动内需的重要内容。

2、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拓深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产品加工增殖,争取更大的农业就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核心是市场份额问题。因此,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新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一是把优化农业结构与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在农产品需求制约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只有优化品种和品质,才能增加有效供给,才能实现农产品的价值。随着入世进程的加快,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们的优势,而具有竞争力的、需要精耕细作的名特优新农产品种养业正是中国农民的长项。因此,要抓住当前农产品比较充足的有利时机,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中心,调整优化结构。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解决农产品的加工增殖问题,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农产品变现能力。二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要解决农产品加工增殖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把乡镇企业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则为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乡镇企业原本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在80年代,乡镇企业年均新增就业700万人,但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面临着市场饱和、结构调整的新情况,增长速度开始合乎逻辑的放慢。加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畸型攀高,导致就业弹性明显下降。1990-1998年,乡镇企业年均吸纳400万人,仅相当于80年代的60%。其实,乡镇企业,尤其是无大城市大工业扩散产品可做的中西部乡镇企业,对农业的最大作用是以加工初级农产品来牵动农业的产业化。没有龙头企业为农业的上下游“疏浚航道”,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不可能自动汇成滚滚洪流,进入国际国内市场。所以,乡镇企业在经过改制,进行二次创业时期,应将自己准确地定位在国内外市场与农业、农产品、农民之间,充当两者的中介和桥梁。扬长避短,从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裕而资本不足这一情况出发,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劳动密集的加工业,选择适宜的技术路线,最大限度地用劳动替代资本。

(二)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运动,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近期研究表明,我国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之所以启而不动,部分地可以与耐用消费品配套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来解释。据测算,1999年农户彩电每百户的平均拥有量,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电价调低40%,并完全改革信号接收质量,将新增11.5台;按全国2.38亿户农户计算,整个农村将增加约2737万台,这将是彩电年生产量的64%左右。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户洗衣机的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全国农村将新增5378万台,这将是现有家用洗衣机年生产量的4倍。因此,改善现有电网的供电效率,降低电价,修建电视信号接收系统,为农村通上自来水,将极大地刺激农户购买家用电器的积极性,现有生产能力不是过剩而是不足。

由于基础设施的外部经济性即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须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体。如果国家能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新农村运动,将是扩大内需,使过剩产品找到市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理顺城乡关系的一步活棋。第一,通过新农村运动,国家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向农村倾斜,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工程、筑路修桥,支持电网改造、广播电视、通讯、教育文化及公共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能迅速有效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于8亿农民是个福音。第二,通过新农村运动,把小城镇建设起来,吸引广大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第三,通过新农村运动,政府动用财政力量,改善农村地区消费环境,将极大地刺激农村居民对家电产品的消费需求。这步棋活了,便可以实现农民增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缓解当前国内需求不足和农产品阶段性过剩状况、消化城市过剩生产能力、为整个工业和服务业的长远发展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缩小城乡差别的良性互动。

农村是个潜力极大的市场,但需要潜心培养和开发。需要立足长远,更多地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市场,提出长远的指导规划,才能避免一阵热,才能起到农村市场对国民经济应起的推动作用。20年前,当国民经济百废待兴的时候,改革大业发契于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递增长;20年后的今天,当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搞活农村市场的时候,新农村运动定会为前行的经济列车增添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

标签:;  ;  ;  ;  ;  ;  ;  ;  ;  

开拓农村市场绝非权宜之计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