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莫尔《进退无障碍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莫尔论文,进退论文,产业结构论文,无障碍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作信息]
William J.Baumol,John C.Panzar,Robert D.Willig,Contestable Markets and the 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2.
[本书精要]
《进退无障碍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这部名著首次提出了“进退无障碍市场”理论,系统阐述了在进退无障碍市场条件下,如何根据产业需求和生产技术来确定有效率的产业结构,并重点考察了单一产品产业和多产品产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该著作构建了研究产业结构的新框架,即根据产业需求和生产技术来确定有效率的产业结构。该著作在产业经济学(特别是规制经济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其研究成果为20世纪80年代,甚至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风靡于全球各地的传统自然垄断行业大规模放松规制浪潮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注脚。
[作者简介]
1922年2月26日生于美国纽约的威廉·鲍莫尔(William J.Baumol)是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鲍莫尔因在产业组织理论领域以其关于进退无障碍市场理论、自然垄断理论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而享有盛名。
1938年,年仅16岁的鲍莫尔进入纽约市立学院学习,主修经济学和艺术。1942年,鲍莫尔取得纽约市立学院艺术学学士学位。1947年鲍莫尔进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深造。1951年,鲍莫尔依据其动态经济学的课程内容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著作《动态经济学》(与Turvey合著)。1952年,鲍莫尔根据自己在1949年提交给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修订本出版了《福利经济学及国家理论》(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the State)。这部著作发展了马歇尔—庇古关于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外部联系的理论,为后来经济学家应用福利经济理论的研究建立了哲学基础。
1949年,鲍莫尔受聘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副教授,并于1953年升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52年鲍莫尔创造了货币需求理论模型“平方根定律”(Square-Root Rule),并结合詹姆斯·托宾于1956年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著名的鲍莫尔—托宾模型。鲍莫尔分别于1959年和1961年出版了著作《商业行为、价值与成长》和《经济理论与运筹分析》。1966年,鲍莫尔与W.G.鲍文合作出版了《表演艺术:经济的难题》一书。1967年,鲍莫尔在他的《非均衡增长的宏观经济学:城市危机剖析》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病态成本模型”(The Cost-Disease Model)。该模型描述了服务业部门面临的成本的相对刚性上涨的趋势。1985年,鲍莫尔对模型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实证。这一模型至今仍被广泛应用。1971年,鲍莫尔开始抽出一部分时间到纽约大学工作。1975年,鲍莫尔与W.E.奥茨完成了著作《环境政策理论》,这本书拓展了鲍莫尔之前进行的外部因素和环境问题的研究。1979年,鲍莫尔与A.S.布林德合作出版了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与政策》。这本教科书此后被多次再版,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原理教材之一。1962年起鲍莫尔担任美国大学教授协会行业经济地位委员会主席,并于1968年成为美国大学教授协会的副主席。1967年,鲍莫尔出任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1978年,鲍莫尔当选美国东部经济学会会长。同年,他开始担任美国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家协会会长。同时鲍莫尔还是世界资源研究顾问委员会的主要发起人以及亚特兰大经济社团主席,并在美国多家知名企业,尤其是铁路和电信企业进行专业的咨询工作。1981年,鲍莫尔正式成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82年,他与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约翰·潘泽(John C.Panzar)、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威利格(Robert D.Willig)合著的《进退无障碍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出版,这部开创性著作标志着进退无障碍市场理论的形成。
1992年至今,作为普林斯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高级研究员的鲍莫尔没有间断过他的研究工作。2002年,八十岁高龄的他还出版了一度热销的新作——《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自由市场创新机器》(The Free-Market Innovation Machine:Analyzing the Growth Miracle of Capitalism)。鲍莫尔和其夫人希尔达·鲍莫尔(Hilda Baumol)育有两子,鲍莫尔夫妇在1984年还合著了《通货膨胀与表演艺术》一书。
[作品内容]
1981年12月29日,鲍莫尔在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发表就职演说《进退无障碍市场:产业结构理论的一场革命》,首次提出了“进退无障碍市场理论”①。它系统阐述了进退无障碍市场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产业结构的新框架,即根据产业需求和生产技术来确定有效率的产业结构,在该文中作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成本概念和研究产业结构的新方法,得出了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研究结论。对国家规制政策的制定和规制政策的实践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也进一步发展了产业组织理论。
一、进退无障碍市场及其基本性质
这个结果的含义是很强的。只要不存在完全垄断,进退完全无障碍市场的可维持性将迫使每个企业接受等于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一般来说,只有在企业众多、单个企业的产出市场份额很小的完全竞争情况下,才能使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此时,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比原有在位者的实际竞争更好地促使边际成本定价成为PCM均衡的一个必要条件。尽管可能只有两个在位企业生产同一产品。传统理论认为完全竞争均衡要求除了可以自由进出外,产品市场上的在位企业规模要足够得小。而在PCM中,要求企业足够小可以被省略,自由进入成为唯一的要求条件。
这一命题是完全竞争结果向PCM的一个推广,其实质是不受进入阻碍的潜在进入者对产业内现有在位企业的效率压力。例如,该命题指出:如果一个垄断企业占据了PCM,则该企业必然是个自然垄断企业,即对于给定的产量向量,单个企业生产可使整个产业的成本最小化。在PCM中,命题3、命题4和命题5都是分析产业结构的有力工具。命题5可将有关生产成本的信息用于评价PCM中企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命题3和命题4可用于对相应的均衡价格进行推断。
二、单一产品产业结构的确定
由上一部分的命题3和命题5可以看出,在单产品产业中,只有两种可维持构成类型:第一种如图1所示,单个企业在非负利润约束下收取最低价格,生产满足此价格对应的市场需求产量的企业必定是一个自然垄断企业。这是福利最大化的结果,因为既不存在补贴,企业也不亏损。这样的“次优”被称为“拉姆齐最优”。第二类可维持构成指的是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企业,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等于价格的情况。这里,从长期看,全部企业都会表现出完全竞争均衡时的行为和特征,结果是福利最大化和企业盈亏均衡。这时,“拉姆齐最优”与“第一优”是一致的,因此在单产品产业,任何可维持构成都是“拉姆齐最优”的。
但是,一般条件下,由于“整数问题”,可维持构成可能并不存在。例如,当只有一种产品,竞争价格决定的市场需求量大于企业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相等时的产量,而且前者不是后者的整数倍时,并不存在可维持构成。
这一结论说明,在上述条件下,福利最大化和PCM均衡是等价的。这就把完全竞争均衡的结论推广到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而且由于PCM要求的行为假定条件弱于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所以这种等价意义更大。特别是命题6指出PCM的适应性更强,而不论参与均衡的企业数目有多少。正是由于潜在进入者的潜在竞争压力,而不是原有在位企业的实际竞争,导致PCM实现福利最大化。
三、多产品产业结构的确定
对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产业而言,在PCM框架内实现更富于变化的产业结构也是可能的。进退完全无障碍市场理论仍然是一个有用的分析基础,而且PCM对在位企业施加的影响也类似于单产品产业情况。具体地,命题3、命题4和命题5指出了多产品成本函数的基本性质与产业结构的多重因素在PCM中的联系。这些联系成为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另一部分主要内容是对多产品的PCM中产业结构的规范分析。
接下来,我们对分析中用到的多产品成本的一些性质给出解释和定义。
考虑到可维持构成使产业联合产品成本最小化的一般结果(命题5),在多产品的PCM中,这些关于产业结构的成本性质可以推导出来。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多产品生产何时成为PCM均衡的一个特征。
命题7:在PCM中,生产多产品的企业必然在其产品集合上享有(至少是不严格的)范围经济。如果存在严格的范围经济,则至少有一个多产品企业在任意的PCM中生产不止一种产品。
第二个基本问题是是否在PCM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实际生产同一产品。根据命题4,如果存在这种现象,则必然导致边际成本定价。答案取决于特定产品规模经济的可利用性如何。
命题8:在PCM中,任何在相关领域内平均追加成本下降(即特定产品的规模收益递增)的产品,只能有一个企业来提供(如果这种产品确实被生产的话)。另外,这种产品的价格必然高于边际成本,除非这种特定产品的规模经济程度恰好等于1。
因此,不管范围经济是否存在,在PCM中,平均追加成本总体下降的情况下,这种产品必然是垄断生产出来的。可以直接推出,在PCM中,如果产品集合N={1,2,…,n}内的所有产品都具有规模经济,并且如果这些产品生产都具有范围经济,则该产业是一个完全垄断的自然垄断产业。
命题9:成本函数的凸性和总体上的规模经济决定了产业是自然垄断产业。另外,如果其他特定的生产技术是合适的,“拉姆齐最优”垄断定价是可维持构成。
一般地,在实现拉姆齐最优的产品集合中,可能存在不可维持价格的自然垄断现象。进一步,即使存在可维持价格,也可能并不包括拉姆齐最优价格。然而,在“弱的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假设条件下,对应于实现拉姆齐最优的产品集合的拉姆齐最优定价必定是可维持的。因此,PCM在自然垄断产业中实现了(次优的)福利最大化。
如果每种产品至少有两个企业实际生产,并且存在可维持构成,那么PCM将导致第一优的福利最大化。在这些情况下,命题4和命题5时的产业联合生产成本最低,并且所有的产品都采用边际成本定价。
四、自然垄断
鲍莫尔、潘泽与威利格及夏基等人利用成本函数劣加性的概念严格定义了自然垄断(Baumol,Panzar and Willig,1982; Panzar,1989; Sharkey,1982)。
定义10:(自然垄断)在所有相关产出范围内,成本函数都具有严格劣加性,则该产业被称为自然垄断产业。或者说,在所有产出水平y的范围内,对任意的y′≤y,成本函数C(y′)都具有严格劣加性,则该产业是自然垄断产业。
鲍莫尔、潘泽与威利格及夏基等人之所以重新定义自然垄断,一是为了克服原来传统描述性定义的不足,实现定义的严格化;二是把自然垄断的定义扩展到多产品情况下,以便更好地解释现实经济生活。
从鲍莫尔、潘泽与威利格及夏基等人重新定义的规模经济和自然垄断的概念出发,可以得到:
(1)在单产品情况下,如果在所有产量区间范围内的每一点都存在规模经济,则在每一点成本函数都具有严格的劣加性,即该产品是自然垄断生产;反之未必成立。也就是说,单产品情况下每一产出水平都存在规模经济只是该产品自然垄断生产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
这说明即使在单产品情况下,如果只是在一定产量区间范围内存在规模经济,并不一定能得到该产品是自然垄断生产的结论;必须在任意产出水平都存在规模经济时,才能保证该产品是自然垄断生产。另外,某种产品是自然垄断生产,并不是说该产品的生产过程一定是规模经济的;在规模不经济阶段,只要一个企业生产行业全部产出的成本低于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生产同样总产出水平的成本,那么该产品就是自然垄断生产;而这时企业的生产可能处于规模经济阶段,也可能处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2)在多产品情况下,规模经济既不是自然垄断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自然垄断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多产品情况下,在任意产出水平,规模经济既不是成本函数严格劣加性的充分条件,也不是成本函数严格劣加性的必要条件。
这点则说明多产品情况下,规模经济与成本函数的严格劣加性或自然垄断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从根本上纠正了认为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总存在某种联系的传统认识。
五、进退无障碍市场的可维持性与均衡分析
进退无障碍市场的可维持性将实现这样的均衡,即迫使每个企业接受不小于边际成本的市场价格。实现这种均衡的唯一要求是进退自由,而进退自由的关键则是没有沉没成本。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全部投资中不能逆转的部分,它与固定成本有着明确的区别,前者能够造成进入障碍,而后者未必能限制竞争性市场绩效的存在。沉没成本造成进退障碍的原因在于它使在位企业和潜在进入者之间面临不同的风险:在位企业已经使用了其资源,而潜在进入者却需要对是否使用其资源进行决策。在进退无障碍市场上,由于不存在沉没成本,整个产业自始至终在可维持构成水平上运营,潜在进入者可自由进退,潜在竞争力将最终使市场价格趋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在单产品产业均衡中,有两种可维持构成类型。第一类是产业内只存在一个企业,且由于需求曲线和平均成本曲线的唯一交点位于规模收益递增的区域,因此不可能实现长期竞争均衡。从而单个企业在非负利润约束下收取最低价格,并且生产此价格对应的市场需求产量,这样的企业必定是一个自然垄断企业。这时福利实现了最大化,这样的“次优”被称为“拉姆齐最优”,此时的价格也被称为“拉姆齐价格”。第二类可维持构成指的是产业内存在一个以上企业,且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都等于价格的情形。这时,从长期看,全部在位企业都会表现出完全竞争均衡时的行为和特征,结果是福利最大化和企业盈亏均衡。这时,“拉姆齐最优”与“帕累托最优”是一致的。因此在单产品产业,任何可维持构成都是“拉姆齐最优”的。
对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产业而言,可能会存在规模经济(即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之比小于单位值)和范围经济(即成本劣加性的情况),但是“拉姆齐最优”仍然是可维持构成,它最终能够使得生产多产品的产业实现联合成本最小,而且也能够实现福利最大化(次优或最优)。
总之,不管企业数目的大小,产品种类的多少,只要没有沉没成本,潜在的进入刺激必然能使产业结构实现最优或次优的状态。
六、规范分析
前面已经讨论了一些可能存在可维持的产业结构类型,并且它们构成进退无障碍下的均衡,这部分是对这些均衡产生的经济福利结果进行规范分析。在给定相关的经济环境和可行的约束条件下,可维持的寡头垄断或垄断竞争结构必然导致最优结果;在这些情况下,可以得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远远超出了它作用的正常领域。另外,可维持结果并不必然是最优的,或者甚至偏离了最优要求。必须预见到某种程度上的市场失灵。这种情况下的市场失灵不是由于进入障碍或市场摩擦造成的,因为它们发生在没有摩擦和进出完全可逆的进退无障碍市场上。进一步,这些市场失灵是由于生产技术的性质、消费者的偏好(包含在市场需求中),甚至可能是分析中采用的简单的、无差别的、唯一的价格机制所造成的。
PCM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垄断并不必然带来福利损失。“弱的看不见的手理论”表明,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维持性与拉姆齐最优是一致的。因此,在进退完全无障碍市场上,垄断企业如果处于可维持均衡,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总体剩余也可以最大化(受企业能够维持下去的约束)。
从这部分的前些内容,可以得到更强的结论。在特定情况下,可维持性与第一优在有很少的寡头垄断企业时可以是一致的。当产业成本最小化要求每一种产品至少有两个企业生产时,可维持性要求任何均衡必须满足配置资源达到第一优时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些情况下,看不见的手可以像完全竞争市场上一样,在寡头垄断市场上也发挥作用。
然而,这部分讨论的另一些情况下,不可维持性可能阻碍产业构成达到拉姆齐最优。产业构成中包含垄断企业,并且构成张伯伦结构的一个推广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们可能处于市场之外,进行分散决策,以价格机制为导向,通过完全信息和完善的计划,即使受到企业盈亏均衡的约束,在理论上也能获得所期望的结果。
在“混合情况”下,对进退无障碍条件的考察与讨论特别明显地暴露出问题,虽然众所周知张伯伦均衡可以不是“次优的”。假设决策者在总体上既要使产业(包括生产产品1的垄断企业和所有生产产品2的企业)盈亏均衡,又要使全体消费者的剩余最大化,这是前面已经谈到的可行的拉姆齐最优产业的例子。很容易区分出回答上的性质差别。只要每种产品的自身价格需求弹性是有限的,替代也是有限的,则通常的拉姆齐逆弹性准则就会要求每一种产品都有一个高于社会边际成本的价格。对产品2来说,社会边际成本是P*[,2]=C[,2](0,y[s][,2])=C[,2](y[m][,1],y[m][,2]),可行的拉姆齐最优将要求P[,2]>P*[,2],由于在位者获得的利润提供了单独生产的进入机会,因此,这明显不是可维持的。
这个例子中还可以看出不可维持性的问题。我们降低要求,并引导决策者在每一个在位企业都获得非负利润的条件下,寻求包括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的最大化在内的所谓可行的企业拉姆齐最优。对这一点来说,也要求P[,2]>P*[,2],因此也不是可维持的。
满足可维持性要求的拉姆齐最优的失灵是否应被看做市场失灵是存在争议的。这时,每个企业在假定其他企业行为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继续维持下去,将采取使其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行为。这可用来解释进退完全无障碍市场行为与任何在单独分散市场上采取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和引导资源配置的价格机制是一致的。
七、进退无障碍理论的政策含义
进退无障碍理论一经提出,就被各国政府部门用做制定各种干预政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美国,目前美国国内的许多反垄断政策、法规以及规制措施均以该理论作为基础。这也充分体现了该理论在政策应用方面的优势。进退无障碍理论的政策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理论标准;二是一旦需要进行政府干预,提供能够提高公共福利的干预工具。
一些人认为,不受约束的市场可以自行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并且认为任何形式的规制和反垄断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且造成了经济无效率。这是极端无干预主义。传统理论将以下的几种情况作为构成垄断势力的怀疑对象:少数大规模企业的存在、纵向或水平兼并或者其他情况。但进退无障碍理论彻底摒除了这些条件的限制。任何人如果使用进退无障碍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出干预是不合理的结论之前,必须可以证明该市场是高度进退无障碍的。
另一些人认为,少数几家大企业的存在对经济不利;高市场集中率就足以证明政府对市场结构和行为所做出的规制是正当、合理的;横向兼并大大增加了市场集中率因而应当被规制。这是极端干预主义。在一个高度进退无障碍的市场上,即便存在上述三种情况也不会造成不理想的后果。
简言之,进退无障碍理论既不同于极端的干预主义,也非极端的无干预主义,这就是该理论对于政府规制的态度。进退无障碍理论的提出不是要为无目的的放松规制和任意取消反垄断的保护措施提供支持。相反,就政策而言,该理论为合理的干预提供了指导,也为规制机构和法院从经济福利出发所进行的干预提供了一个可以更加广泛应用的尺度。具体的政策含义有三个方面:
(1)对于那些不适合进行政府干预的领域提供指导。潜在竞争和实际竞争的效力一样,都能有效约束市场力量,因此在一个进退障碍足够低的市场上,即便是在位者很少,也不需要采取反垄断和规制政策。
(2)对减少规制提供指导。许多产业具备进退无障碍的特点,因而要削减对这些产业进行的规制。虽然现实中的产业不可能完全符合进退无障碍的特点,但是通过测度此类产业接近进退无障碍的程度,适度减少规制,让其沿着进退无障碍市场的趋势自行发展,总能取得不错的收效。
(3)对规制提供指导。一直以来利用完全竞争理论对政府规制进行指导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使得完全竞争理论不再适用、边际成本定价法可能会造成亏损。进退无障碍理论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主要是它采取了更为合理的、适用于多产品产业的定价法:结合需求因素将各产品价格确定在追加成本(the Incremental Costs)和单一固定成本(the Stand-Alone Costs)之间。
[简要评述]
进退无障碍理论通过强调潜在竞争对现有企业行为的约束,较好地解决了微观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马歇尔冲突”②,有效地将完全竞争的结论推广到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修正了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应用范围的传统看法。
进退无障碍理论是竞争模型应用于产业结构理论的延伸与一般化。虽然完全竞争理论通过类似于进退无障碍理论的简化过程为经济学提供了一部分比较完美的理论基础,然而,由于完全竞争理论预先指定产业结构,所以它不能成为研究产业结构决定因素的标准。同时,由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完全竞争理论无法应用到此类问题,因而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应用范围就更广。更重要的是,进退无障碍理论包含着一个内生的决定机制:任何产业结构都能出现,并提出了分析多产品产业的一整套概念和方法,它构造了一个静态的产业结构均衡理论,该理论比以前的理论实用性更强,这便预示着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发展过程充满了许多争议,许多经济学家就这一理论的各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他们认为完全进退无障碍市场的沉没成本为零的假设并不实际,对这一理论提出了诸多质疑。
有学者认为进退无障碍理论的前提“平均成本递减”和“不存在沉没成本”是相互矛盾的。在没有沉没成本的条件下,平均成本不可能是递减的,或者说在没有任何沉没成本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根本不可能存在。
有学者认为,作为进退无障碍理论必要组成部分的“打了就跑”策略与规模收益递增是相互对立的。因为,一方面,“打了就跑”策略基于两个假设:一是在位者调整价格的时间长于潜在进入者成本沉没的时间;二是需求随价格同时变化。但是这两个假设并不能都很容易满足。另一方面,如果需求可以通过库存的瞬时积累而得到满足,而库存的瞬时积累是由可以不引起额外成本的随时开始或停止的生产过程创造的,那么一定存在着固定的规模报酬。
还有许多学者提出,进退无障碍理论认为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只有生产技术(或成本)和需求,另外两个因素都不应予以考虑,这种假定能否接近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是很值得探究的。而一旦这种假定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那么以之为基础所得出的整个进退无障碍理论的体系便毫无意义了。
虽然有着众多争议,但进退无障碍理论的重要性是不容怀疑的,正如斯宾塞教授于1983年所指出的,进退无障碍理论的提出使得在多产品产业内研究市场结构成为可能。这正是进退无障碍理论的精髓所在。
注释:
①“进退无障碍市场”(Contestable Markets)另一种流行译法为“可竞争市场”。于立教授认为,Contestable Markets的简单含义是,只要没有或只存在较小的进入或退出障碍,相关产业即使是完全垄断的,也不会产生严重的垄断弊端。因此,取其要点,Contestable Markets可意译为“进退无障碍市场”。参见于立《规制经济学学科定位中的几个问题》,《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②“马歇尔冲突”(Marshall Conflict,或Marshall's Dilemma)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旨在阐述关于规模经济和垄断弊病之间矛盾的观点。马歇尔认为,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不可避免地造成市场垄断,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止竞争,扼杀企业活力,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因此社会面临一种难题: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率。
标签:自然垄断论文; 边际成本论文; 规模经济论文; 完全竞争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无障碍论文; 垄断竞争市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价格垄断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