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语文教学”课外辅助拓展的课程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外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生活化论文,课程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立体环层”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的第三层为辅助拓展层。这一层也是拓展、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最为关键的一层。它分“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知识积累”“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导”等三个系列,分别开设了一些必要的专题辅导讲座式课程。这些讲座的内容最切合中学语文教与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在为建构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选择最合理的课程资源,成为“生活化语文教育场”最关键的一个环层,具有很重要的课程价值。下面,笔者就依次择例来谈一谈。 一、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知识积累系列的课程价值 这个系列开设生活化背景下的“中学生必备古代文化知识积累”“中学生必备逻辑知识积累”“中学生必备语修知识积累”“中学生必备写法知识积累”“中学生必备语文审美知识积累”“中学生必备和谐交际知识积累”等辅导讲座。 语法修辞知识和写作知识,学生学起来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语修知识积累辅导讲座”和“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写法知识积累辅导讲座”,就是为了指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回归生活,融入生活情理地活学语法、修辞知识和写作知识等。比如,“宾语就是谓语的支配对象”这个定义,它就意味着,只要是谓语的支配对象,无论这个成分有多长,就都只能作宾语。像“我看见李大妈拎着菜篮子走进了小区大门,赵大爷牵着条小花狗去广场了,刘阿姨正在小区大门口和保安说话呢”这个句子,无论宾语有多长,只要“我”能看得到,就统统作“我看见”的宾语。再比如,婚礼上要有伴郎伴娘,而他们又不能打扮得与新郎新娘一样甚或更好,就是为衬托出新郎新娘的帅气和美丽。这在文章的写法上就叫衬托,目的是为了衬托出主要事物的光彩。充分联系生活现象和情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来讲授这些知识,自然就会收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能够学通悟透的好效果。 新时代背景下和谐口语交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语文学科教学更是要为时代、社会和生产、生活服务。“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必备和谐交际知识积累辅导讲座”结合具体的交际情境,针对学生关心的交际话题,由交际得体需看对象、辨场合、择时机、示尊重、讲文明、说清楚等维度切入,恰当举例,生动活泼、入情入理地展开表述,目的就是为了入耳入心,引导学生养成文明用语、和谐交际的自觉和习惯。具体来讲,就是要教会学生文明的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艺术:一要尊重和理解对方,发扬合作精神,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努力用语言去打动别人;二要能够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表现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从而做到有自信、有勇气、有主见,谈吐文雅、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二、学生语文学习基本素养积淀系列的课程价值 这个系列开设生活化背景下的“中学其他学科教材语文价值的发掘”“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西方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时代社会与文学创作”等辅导讲座。 文学和哲学的关系至深至密。如庄子,他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而他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也具有独特风格,他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这种既是哲学家又是文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的作品会带有明显的哲学印记,如果我们忽视这些作品中的哲学观点、哲学思想的话,是很难真正将他的作品解读到位的。《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很能代表庄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体现出其散文的文学风格和成就。它的中心思想是说:人应当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实际上反映了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忘掉一切,在主观幻想中实现“逍遥”的人生观。在庄子看来,人劳碌奔忙终身而“心为形役”,是毫无意义的,是可悲的,所以要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逍遥游》可以说是这一点上的充分展示。东晋诗人陶渊明,由于社会条件的恶劣与个人身世经历的坎坷,在创作中鲜明地表现了“回归自然”的倾向与心声。最能体现诗人向往自然、力图“回归自然”的诗作是《归园田居》和《饮酒》。陶渊明向往、追求的“自然”,实际上同老庄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的原始理想世界有相通之处。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反对“心为形役”,力主“自然无为”的思想,与庄子的影响恐怕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影响,那么就难以认识到融入作品中的这些哲学思想,对作品的研读当然也就难以到位了。“生活化背景下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生活化背景下西方古代主要哲学思想流派辅导讲座”主要讲授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等中国先哲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西方哲人的思想及其深远影响,旨在让学生对中外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影响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品读古典文学作品奠定哲学思想的基础。 非语文学科教材与语文学习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数理化学科中定义、定理的表述艺术,政史地学科章节内容的表述艺术,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有效资源。生活化语文教学观要求语文教师教给学生一双发现“语文”的眼睛,培养他们在阅读其他学科教材过程中主动感受和学习语文的自觉与习惯。“生活化背景下中学其他学科教材语文价值的发掘辅导讲座”由非语文学科教材与语文的关系等维度切入,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佐证真实的辅导,从而促进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高度融通,切实扩大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更充分更智慧地活学语文,学活语文。 三、学生语文学习健康心理指导系列的课程价值 这个系列开设生活化背景下的“中学生阅读心理”“中学生写作心理”“中学生审美心理”“中学生应考心理”等辅导讲座。 由于社会环境、应试教育和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中普遍表现出盲从、浮躁、慵懒、功利等不良心理,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心理品质。“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阅读心理辅导讲座”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学生的阅读状况及阅读心理进行分析,就是为了增进学生对阅读心理的理解,以促进他们自觉地去优化阅读心理,养成主动阅读、读思结合、读写结合、思辨探究等良好的阅读品质。“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写作心理辅导讲座”从写作的潜伏期、萌动期、运行期切入并展开,分析中学生的写作心理,再根据学生不同心智特点加以科学引导,同时针对各阶段产生的不良写作心理(如积累阶段的迷惘、审题阶段的模糊、构思阶段的焦虑、修改阶段的消极等)进行矫正,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和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写作心理。 考试之前,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恐惧、厌学等心理,如何指导学生由厌学怕考变为乐学愿考,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化背景下中学生应考心理辅导讲座”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考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类问题、人际关系类问题和情感类问题,分析学生不良应考心理的成因,指明矫正途径与方法,进而帮助学生缓解和破除焦虑、恐惧、厌学等心理。实际上,生活化语文教学也特别重视应试,只是这个应试必须是学生高度觉悟的,必须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 综上,系列拓展语文学习必备知识积累、基本素养积淀、心理健康指导等辅助性课程,努力构建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即“语文教育场”),不仅可以切实优化语文教与学的环境,对语文教学走出“圈养式课堂”特别有益,尤其对学生在“语文教育场”中自然无痕地涵养身心,学好语文,提升能力、素养和品位更加有益。“生活语文教学”课外辅助发展的课程价值_中学生论文
“生活语文教学”课外辅助发展的课程价值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