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业务人员进货失误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员论文,书店论文,业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货是指书店业务人员对图书购进;失误是指对购进把握不准而造成的积压或脱销。业务人员进货失误,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图书进货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市场的“热”与“冷”和图书进货本身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本人愿以个人之见和各位同行商榷,不妥之外敬请指正。
一、图书市场“热潮”的追踪与思索
(一)“书荒”与“热潮”的思索。十年浩劫后,尾随图书出版史上的空白区,首先是书荒,那时候文学名著热、外语热、数理化热……,一个接一个的热浪使书店和读者应接不暇。出版社出什么,人们就买什么,卖方主宰图书市场,卖书者着实地风光了一阵,也大大地刺激了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全国出版社从10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年出书从6000—7000种猛增到10万种。仅举郑州为例,集个体书店一夜之间就冒出了近千个。但随着这种现象的持续,图书市场逐渐从卖方转到买方,各种书店几多欢乐几多愁,出书的卖书的又反过来围着读者打转转。于是,各类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不同时期的需要又构成了一个个新的热潮,什么城市文学热、武侠热、港台文学热、易经热等等。但都如昙花一样热得快,下去也快。
认真探索这些热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突发的,它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形势以及社会风气、人们的精神面貌紧密相关。从图书市场的角度看,它是图书供求构成矛盾的突出表现,形成某类书热,就是某类图书长期供小于求的积累之后的爆发,热潮之前必定连着程度不同的书荒,而热潮过后又必定是积压。
(二)展销轰动效应说明了什么。前些时候,在一片疲软声中,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展销活动,居然都取得意外的轰动效应。凡和图书有关的报道,都是某书市、某书展读者如何踊跃,销书如何之多,成绩如何斐然。一时间,展销轰动出版发行界,成了出版业走出“低谷”之希望,解决“出书难”、“买书难”、“卖书难”的奇方妙药。冷静下来深思,展销为什么取得轰动效应?笔者认为:①发行渠道并不畅通,出版社和书店找不到读者,读者又抱怨买不到书,两头一齐埋怨;②平日宣传工作不得力,书展期间,主办单位和销售单位对宣传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样之多,数量之大令人大开眼界,倘若此功夫下在平日,似乎更实际,更好些。
从书店自身寻找原因,如果书店备有这些图书,那就是我们的销售和宣传工作开展得不够,“为书找读者,为读者找书”没有真正落实。但实际上我们应当看到,书店备货品种不多是展销轰动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读者需要的图书书店没有,这就不能不说是进货失误。展销轰动效应越强烈,效果越好,说明我们失误越大。不可否认,因为资金、设备等客观因素,各销售店进货备货品种不可能那么全。但现在各地的备货品种显然是远远不能适应多层次、多方面读者的需求,到头来,是既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也与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不相称,形成两头失落。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让库存积压图书占用的资金来为增加备货品种而使用呢?
(三)降价书的忧虑。近几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地书店库存包袱很大。为了卸下包袱,抽活资金度难关,不知从谁起头,竞相举办起图书半价(或更优惠)的展销。许多报纸上也曾紧锣密鼓地对此宣传报导了一番,据说收效不错,买卖双方都满意。但就书店自身来说,纵使不是饮鸩止渴,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实在难以说是满意。
二、图书进货失误的根本原因
(一)传统的进货方式是造成进货失误的直接原因。自从编、印、发正式分开之后,新华书店的进货一直是由出版社提供出书品种、内容,发货店编发目录,销货店根据目录订货。销货店的进货人员每天与进货目录打交道,现在征订目录又是五花八门,一书多单、多头征订,重复征订,这就更增加了进货人员的负担,光看订单内容介绍,也是良莠不齐,有的公正客观,也有的尽多不实之词,更有甚者是挂羊头卖狗肉,使进货人员甚感头痛。
有人称现在订货方式是“隔山买牛”,实不为过,如果考虑到出版周期和发货周期,从订货到收货,就已经有着太多的未知数方程式让进货人员去求解。如订货时不知今后还有什么品种;订了货不知何时到货;到货后不知读者需求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不知未到货能否退货;征订单介绍的好书,不知道到货后能否使读者欢迎;读者不接收,由谁来负责等等,这些未知数进货员订货时有一点考虑不到,必然埋下进货失误的祸根。
(二)造成失误的其它原因。进货人员的文化业务素质低,销货店设备条件落后,各种冲击波的干扰也是造成失误的重要原因。市场本身是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而联系着复杂的精神世界的图书市场,更是瞬息万变,潮涨潮落。在这里,制约市场的各种因素聚集纠合,令人眼花缭乱;经济规律,时事热点,社会思潮,阅读习惯,文化心态以至生活情趣,还有出版导向,销售手段,凡此种种,无一不影响图书市场的起伏变化,无一不影响进货工作的准确性。图书市场上出现一个又一个引人注目的冲击波,更如火上加油。如图书大幅度的涨价直接影响了读者的购买力;格调低下的书刊一度大量出版,通过非法之手占据了中低层读者的需求;各行各业办书店使激烈竞争的图书市场不断出现倾斜;回扣、奖励风刺激买方市场使本来不景气的图书市场愈加不景气;国营书店被挤得走投无路,业务工作更易发生偏着,造成失误。
三、减少失误的对策
(一)变革传统的订货方式。变革进货方式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改变只靠订单订货,解决“隔山买牛”问题,提高进货的准确性;二是缩短出版发货周期,从时间上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三是社店双方搞好协作,共同对出版物的发行负责。近几年在改变进货方式方面社店双方都进行了较大努力。如为了解决“隔山买牛”问题,推行了看样订货和样本征订等办法。现在,年货订货已达到全部看实样订货并保证供应时间;每年举办的订货会,使订货内容、质量和时间上都基本有了保证。这些努力,都为进货人员提供了方便,对提高进货准确程度,减少进货失误起到了良好作用。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图书选题,扩大实物征订范围,增加重版图书比例,减轻进货人员负担,提高进货准确性。
(二)把握市场潮流,抓好畅销书。把握市场潮流颇有些赶浪头、趋热门之嫌,但若想使企业取得良好的效益,不能不重视畅销书。进货应该把握住畅销书下面几点:
(1)追逐“热点”。畅销书追逐和呼应着社会生活中的“兴奋点”。如人们的热门话题,流行的娱乐生活,电视音像等传播媒介的宣传效应等,这类热点的图书,一般具有极明显的时尚性,流行期短,关键是把握上市速度和最佳销售期,防止“热点”一过,造成积压。
(2)把握好畅销书的“名牌效应”。作者是名家的书容易畅销已经验证,现在读者选书,除了名家外,还注意到是否“名牌”,即注重是哪家出版社出版的。人们对具有特色的“名牌”出版社的出版物显示出某种特殊的偏爱。如工具书是“上海辞书”或“中华”、“商务”,少儿读物是“中少”或少年儿童(沪),生活用书喜欢上海、北京两大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出版物也易产生“名牌效应”。如湖南岳麓书社就以其独特风格使自己的《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和《古典名著今译读本》两套书在读者中赢得了声誉。
(3)重视常备书常备长销。图书微利经营的性质特点,决定了图书销售应保持有常备图书品种。它有利于促进进销平衡,优化库存结构,使国营书店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在当今市场竞争中,国营书店以图书质量上乘和备货图书品种丰实、齐全为优势,同其他渠道竞争而占据了图书市场主渠道的地位,并以此取得了广大读者的信赖。在竞争中,往往是常备书的销售维护了书店的地位与声誉。可以看出,常备图书的常备长销,有利于引导市场,调节市场。特别是在“扫黄”的同时,要求繁荣图书市场,正是常备书大显身手之际。另外,常备图书多是“两个效益”双佳品种,同某些昙花一现的热门书相比,始终保持着稳定销售,创造和积聚着经济效益。
(4)调节进销“时间差”,掌握好淡旺季图书供应。书店图书销售有淡旺季之分,淡季一般在6、7、8三个月,旺季是11、12和1、2四个月。图书销售上的淡旺季节,与图书到货的多少并不一致,有时恰恰相反。由于出版周期、发货周期和两季教材、一季年画的集中发货,旺季一般图书到货少,而淡季却是新书大量到货。要调节淡旺季图书进销关系,首先要掌握好“时间差”,以宏观的、动态的观点来观察与判断形势,处理好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的关系。在图书供大于求的淡季,以不增加新库存为目标,积极促销,利用淡季空闲时间,走出门去,送书上门,调查了解读者需要,做好新书预订和存书推荐工作,做到以销促进,保持动态平衡,使旺季有书可供。其次是要有科学的管理办法,搞好码洋匡算管理,每月订货多少,销售多少,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优化进货品种。在淡季订货时,对已经看出苗头的畅销书和重点常备书大胆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