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论观点解读邓小平把握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观点论文,稳定论文,关系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实发展过程中,既有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又有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这样,就必然会出现某些不稳定因素,如果不及时加以治理,任其蔓延,就会导致社会失衡,阻碍或者延误社会发展的进程。因而,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稳定的关系,是保持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邓小平借助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方法,深刻地论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统观全局,从系统整体上把握发展、改革、稳定的内在关系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整体功能往往要大于孤立部分相加之总和。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要立足于事物的整体,统观全局,站在如何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思维层次上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改革、稳定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正如江泽民所总结的那样:“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内在联系。”(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犹如几何学所揭示的三角形稳定性原理一样,发展、改革、稳定是一个缺一不可的整体,舍弃任何一个要素,或者没有适时适度地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保持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是动力。这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对于发展而言的。完整地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4-136页。)“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8页。)总之,改革是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首先,通过改革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体制条件。改革不仅可以改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或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适应社会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次,通过改革开放,为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不但能搞活国内经济,而且可以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经济接轨,汇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再次,随着改革的推进、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完善,必然要在更高层面上维系社会的稳定。离开了发展和稳定,改革就失去了本来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改革是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的一个环节。列宁曾摘引过黑格尔这样一段话:“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关系的一个单纯之点,是一切活动的内在泉源,是生命的和精神的自己运动的内在源泉,是辩证法的灵魂。”(注: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46页。)这就是说,事物自身的否定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样,社会主义发展的源泉、中国发展的源泉不在外部,而在其自身的否定性,在自身的革故鼎新,在自身否定关系的不断扬弃。没有这种否定性,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就不能获得发展。改革就是这种否定性的体现。它并非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要清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为发展提供动力。可见,改革并非某种附加给发展的外在的东西,恰恰相反,它是发展的内在源泉,是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稳定是前提。这句话是相对于改革和发展而言的。邓小平总是将稳定放到改革、发展中去思考,把稳定看作是保证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他说:“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他又说:“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可能搞建设,更不可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这些都搞不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9页。)他还说:“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0页。)离开稳定谈发展,或者以牺牲适度发展求稳定都失之偏颇。稳定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有了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就能把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同心同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路线、方针、政策的稳定,就能够稳定人心,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方人士,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有了领导力量的稳定,就能经受住各种冲击,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有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就能保障社会环境的安定,保障经济的顺利发展。
发展是有条件的发展。发展和条件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黑格尔在谈到发展的必然性时认为,必然性包括不可分割的三个环节,即条件、实质和活动,实质虽然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但当它尚未和条件相结合,不具备必备的条件时,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在黑格尔看来,实质本来就潜藏于条件中,是由相应的条件产生出来的。离开了相应的条件,实质就失去了证实自己为实质的依据,必然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据。黑格尔关于发展的必然性包含条件的思想,无疑是深刻的。稳定是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这个条件并非外在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是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深藏于发展之中。舍此条件便不能发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如果今天这部分人上街,明天那部分人上街,中国十亿人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都会有事,日子还能过吗?还有什么精力搞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4页。)非但不能发展,而且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丢掉。所以说,没有稳定就没有发展。稳定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发展是目的。这句话是相对于改革和稳定而言的。完整地说,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这里说的“革命”就是指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即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换言之,发展是改革的目的。邓小平在谈到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说,稳定的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5页。)如果经济老是停留在低速度,人民生活水平上不去,人民怎么可能拥护我们?怎么可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局面?所以说,发展是稳定的基础。
系统整体性原则表明,一个复杂系统内部各种组成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等同的,而是有差异的。其中有些要素处于中心地位,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些要素处于非中心、被支配的地位。把发展、改革、稳定当作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发展是中心,改革和稳定是为发展服务的。正如邓小平所反复强调的,一切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务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就发展和改革的关系而言,不但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而且改革必须以现有的发展为条件。改革措施的出台、改革力度的大小以及改革时机的选择都必须以现有的发展成果为基础,不能超出国家财力和社会承受力所允许的范围。否则,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就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而言,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为了巩固发展,促进发展。只有发展,才有真正的稳定。有了发展,就有了处理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就能保持社会的深层稳定。正如邓小平所总结的那样:“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影响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这是邓小平运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分析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总之,在邓小平看来,发展、改革、稳定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它们既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三者之间不仅存在着双向作用关系,而且存在着交叉作用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善于统观全局,从整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注重发挥三者的整体功能,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系统运行的动态方面把握发展、改革、稳定的内在关系
按照系统调节原理,由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系统的静止状态是相对的,而运动状态是绝对的。同时,环境也在变化运动着,它必然会给系统以各种影响,使处在动态中的系统,可以偏离预定目标,难以发挥其应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发挥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具有的反馈调节功能,不断协调系统和环境、系统内部各要素以及目的和行为的关系,保证系统行为朝着预定的目标运行。发展、改革、稳定系统也是如此。不仅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其内在关系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每一要素作为大系统中的子系统也是变动不定的,不同的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8页。),“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为了及时调整发展、改革、稳定的相互关系,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从系统运行的动态方面来把握三者的内在关系。
首先,三者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均衡的,往往会发生相互转化的情景。整个说来,发展是系统的主导因素,但在特殊时期和特殊阶段又会表现出特殊的情况。当不改革旧体制就不能发展时,改革就成了工作的重点;当不稳定形势就不能改革和发展时,稳定就成了压倒一切的任务。例如,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仍然沿袭前苏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改革,不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阻碍,社会就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展,甚至要亡党亡国。这时改革就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所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及时地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又如,1989年春夏之交,社会上极少数人打着“民主”的旗号,煽动学生闹事,妄图推翻共产党的领导,取缔社会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的动荡,扰乱了社会秩序,也极大地影响了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制止动乱,任其发展下去,就很有可能演变成“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成果也将丧失殆尽。这时稳定就成了头等重要的任务。所以,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凡是妨碍稳定的就要反对,不能让步,不能迁就。”(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6页。)当我们强调某一方面特别重要的时候,并不是说其他两方面的功能消失了,不重要了,而只是强调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在此时此地某一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对三者的地位和作用作过不同的评价。时而把改革开放当作“根本的一条”,要我们特别注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时而把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时而提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这三种说法表面看来似乎是相互矛盾的,实则不然,这正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艺术,说明在不同场合、不同条件下,发展、改革、稳定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改革和稳定也可以成为工作的重点。至于在何种条件下会出现这种情景,一切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正如邓小平指出的:“这要具体分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
其次,每一因素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发展、改革、稳定之间的相互协调是相对的,而不协调是绝对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每一因素都处在运动变化中,不可能是凝固不变的。个别因素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和其他因素的关系,如果其他因素没有作相应的调整,就会打破原先的协调状态,转化为非协调状态。就拿发展来说吧。发展本身又是一个系统,仅就经济发展而言,就包括各个行业、各个地区等的发展。要使发展得以顺利进行,首先必须协调好发展内部的各种关系,如第一、二、三、四产业的关系,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市场和计划的关系,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等等。不论发展系统本身内部关系协调与否,它都不会停止在某种既存状态。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如果协调得好,国民经济自然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发展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与改革、稳定的关系,必然要打破原先的均衡状态。这就要求改革和稳定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如果改革力度不够,改革步伐过慢,改革措施不力,改革思路陈旧,就会限制经济的发展,拖发展的后腿。同时,经济发展也会引起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带来一些新的不稳定因素。如果不及时地采取措施,加以治理,也会影响乃至阻挠经济的发展。当然,如果发展系统内部协调得不好,在某些环节上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发展速度过慢或过快,甚至出现滑坡和畸形发展,就会加大劳动就业的矛盾,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同时,改革也失去了应有的物质条件,干扰了改革的进程。可见,发展、改革、稳定系统中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制约、影响其他因素作用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从系统运行的动态过程中去观察系统结构的变化、系统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某一子系统内部要素的变化,把系统当作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来对待,这样才能把握发展、改革、稳定的真实关系,并且及时加以调整,使社会保持一种协调适度的发展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