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田庄煤矿有限公司 山东 济宁 272100
摘要:随着近年国家对安全投入的重视,尤其是煤炭企业整体安全能力和设备装备程度在不断提高,通过近几年的煤矿事故统计分析来看,人的不安全因素引发的事故所占总体事故的比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论文通过安全提示卡在煤矿中的应用及在规范职工正规操作中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岗位工种的“知、行”综合训练能力,推进职工安全操作技能、岗位安全环境和现场安全管理“三达标”,从源头上消除人的不安全隐患。
关键词:隐患;规范;正规操作
前言:
临矿集团田庄煤矿是一座薄煤层矿井,煤层厚度在0.9—1.2米之间,由于近几年受地面压覆的影响,给生产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导致搬家撤面频繁,且煤尘爆炸指数较高,具有强烈爆炸性,此外受水灾害威胁严重,加之职工长期养成的不良操作习惯及不正规操作,给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被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管理上要下更多的功夫,有更多的创新。通过我们对近几年矿井发生的事故分析发现,90%以上的事故都是个人不正规操作造成的,如何提升职工的正规操作能力是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以集团公司规范员工行为为基础的“岗位自我防控、逐级监督制约”管理模式为依托,在矿井创新并推行了“安全提示卡、单元检查表”使用制度。
1.“安全提示卡、单元检查表”使用简介
针对岗位工的操作规程内容多且不易牢记的实际,我们结合各岗位工种特点分专业编制了《安全学习手册》,将安全学习手册中的要点进行提取,分专业、工种把每个岗位的操作流程、现场隐患排查方法及应注意问题逐条逐项的制成简单易懂、便于携带的“安全提示卡、单元检查表”,岗位工在操作前对照“安全提示卡”进行操作,很好的避免了职工因不正规操作及误操作而引发的事故,通过长期的推行使用,使职工逐渐养成正规操作的习惯。
如图所示:
各工区(厂)所有管理人员具体分工,对本工区所有地点、人员进行责任划分,确定每名管理人员包保培训人员名单(将本单位职工划分成与管理人员人数相等的几个部分),利用班前会、周三安全活动和现场示范等形式与职工“结对子”进行“一对一”包保培训,并将各岗位工种的安全提示卡的正确使用方法制作成演示视频下发到各工区让职工对照学习,进一步强化职工记忆,印象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内容包括:安全提示卡的正确使用方法,本岗位现场的正规操作程序及现场隐患辨识,本工种三违以及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学习等。
2.2 试运行阶段:职工经过培训后,每人随身携带一张本岗位的“安全提示卡”进行对照操作,并由各专业副总和各专业科室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监督检查小组,对所有职工的培训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进一步检验培训效果。同时每月定期召集各专业副总、职工科室负责人及工区技术员召开一次推进例会,总结分析、交流经验、深入讨论,及时修改安全提示卡内容及顺序与现场不符的地方,确保使安全提示卡、单元检查表中得内容更加简明、扼要。
2.3运行考核阶段: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考核的工作机制。矿长负责考核安全矿长,矿长不定期到井下检验培训效果,随机选取一条检查路线,凡是在此条路线上有两名不会正确使用“安全提示卡”的职工,对安全矿长进行考核;各分管副矿长负责考核各专业副总、职能科室及工区管理人员,各分管副矿长在下井带班的同时对职工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凡是检查不合格的,对分管专业副总、专业科室及工区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各专业副总及专业科室管理人员对职工和工区责任包保人进行考核,凡是现场提问不合格的职工,除对当事人进行考核外,还对工区责任包保管理人员给予双倍的考核,同时必须由提问人员进行现场指导、帮教,直至其会正确使用为止。
3.推行效果
本办法推行简单、适用性强,且简单易懂、使用方便,增强了规范职工正规操作的针对性、实效性,适于在煤矿企业中推广使用。通过分析研究与实际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有效地规范了职工的正规操作行为,提高了职工辨识、抗御安全风险的能力,保证了现场安全,真正成为了规范职工正规操作的“好帮手”。二是尤其是新工人及转岗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现场经验不足、应急能力差及自我防范能力不足,对这部分人员在提素质、练技术、规范操作方面起到了较好的助推作用,深受职工们的喜爱。三是职工违章行为及事故发生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有了很大幅度的降低,有效的降低了人为不安全因素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有利于矿井安全生产管理。
4.结语
要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必须提高煤矿现代化安全管理水平,并根据矿井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管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强化岗位工种“知”、“行”综合性训练,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推进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实现煤矿长治久安。
论文作者:柳启龙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3
标签:职工论文; 操作论文; 工区论文; 正规论文; 管理人员论文; 矿井论文; 提示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