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基坑狭窄区域回填施工方法,基坑中设有沿基坑的边沿设置的支护结构和地下室外墙,支护结构和地下室外墙之间设有换撑板,换撑板上形成有沿基坑的边沿间隔设置的多个下料口,支护结构、地下室外墙和换撑板的底部之间形成回填区域,该方法通过依次对多个下料口下方的回填区域进行回填和振捣棒振捣,进而连续的、多点式的对回填区域进行回填使得回填区域的回填密实。解决了在基坑支护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操作间距狭窄时,采用传统方法对基坑回填存在的人工夯实、机械碾压不方便的问题。
关键词:狭窄区域回填;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施工技术发展,超高超深建筑规模基础建设工程的地下建筑施工时,因基坑支护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操作间距较小,基坑深度超常,为基础施工土方回填带来一定难度。 传统的大开挖以及基础肥槽回填、分层碾压夯实灰土已不适应,因操作间距小使得人工夯 实、机械碾压不方便,操作难度大。
技术方案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深基坑狭窄区域回填施工方法,以解决在基坑支护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操作间距狭窄时,采用传统方法对基坑回填存在的人工夯 实、机械碾压不方便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深基坑狭窄区域回填施工示意图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深基坑狭窄区域回填施工方法,基坑中设有沿所述基坑的边沿设置的支护结构和地下室外墙,所述支护结构和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设有换撑 板,所述换撑板上形成有沿所述基坑的边沿间隔设置的多个下料口,所述支护结构、所述地下室外墙和所述换撑板的底部之间形成回填区域,所述回填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提供回填物料,将所述回填物料通过第一个所述下料口注入所述回填区域;
b、提供振捣棒,将所述振捣棒通过第一个所述下料口插入所述回填区域中的所述 回填物料,使得第一个所述下料口的下方的所述回填物料从下至上振捣密实;
c、重复步骤b和c,使得第一个所述下料口的下方的所述回填物料封堵第一个所述 下料口;
d、重复步骤a、b和c依次通过其余的所述下料口注入回填物料,使得其余的所述下 料口的下方的所述回填物料封堵各自的对应的所述下料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
e、提供沉降液,在所述步骤a之前将所述沉降液通过所述下料口注入所述回填区 域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b包括:将所述振捣棒通过第一个所述下料口插入所述回填区 域中的所述回填物料,同时将新的沉降液通过第一个所述下料口注入所述回填物料中。
进一步的,所述沉降液为水。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包括:
a1、提供所述回填物料,将所述回填物料堆放于第一个所述下料口和第二个所述 下料口之间的所述换撑板上;
a2、将堆放于所述换撑板上的回填物料通过第一个所述下料口注入所述回填区 域。
进一步的,所述回填物料为粉砂。
进一步的,回填物料为砂夹石。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下料口等间距设置。
有益效果
深基坑狭窄区域回填施工方法,对于下层的回填区域的回填物料的注入是沿深基坑的边沿依次逐个完成每一个下料口的下方的回填区域的回填物料的注入,以通过多点、连续的回填和振捣从而确保下层的回填区域的回填密实, 确保下层的回填区域的回填施工有序进行,不遗漏任何一个下料口下方的回填区域。相邻的下料口的下方的回填区域中的回填物料相互堆积、掺和在一起。另一方面,回填物料通过下料口注入下层的回填区域时形成锥形的回填物料堆,锥形的回填物料堆的底部的回填物料填充密实。通过多次的回填和振捣使得每一个下料口的下方的回填物料填充密实。
论文作者:张全福,任磊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所述论文; 物料论文; 基坑论文; 区域论文; 第一个论文; 外墙论文; 狭窄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