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论文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论文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

张季云 易玉婷

(南通职业大学 江苏南通 226001)

摘 要: 现代科学技术与旅游行业的深入融合推动了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智慧旅游在方便游客,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同时,对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旅游必须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教学体系的重新设定以及校企合作模式的新探索来提升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旅游专业的适时发展,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

关键词: 智慧旅游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能力 路径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教育标准分类来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指建筑于中等教育基础之上,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从事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

大地测量法采用高精度光学和光电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通过测量角度和距离实现滑坡的监测。监测边坡的二维水平位移常用前方交会法、距离交会法;监测水平单向位移常用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监测边坡的垂直位移常用几何水准测量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12]。该方法适用于长期监测不同类型滑坡的发展过程,由于其易操作、精度高,量程不受限、能观测滑坡体的绝对位移量、能确定边坡地表变形范围,又能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实时处理数据。适用于滑坡体不同变形阶段地表三维位移监测。主要的缺陷:易受地形通视条件和天气条件限制,工作强度大,周期长,连续观测能力不足。

本文经过项目部项目经理、总工、技术员、安全监理等人,对安全风险因素进行了打分,共有50份打分表,然后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并形成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决策表,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输入ROSETTA软件,最后利用Johnson’s algorithm算法对造价风险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与约简,从而得到优化之后的指标,最终形成34组有效数据.本文以W6盖梁施工作业单元的人员因素风险为例,运用粗糙集理论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是其社会功能和角色的体现。包括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内容。狭义上说,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中以多种形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1]。该文就以旅游专业为例,着重分析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

2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性

“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2]”,而技能人才短缺,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这必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缓解旅游人才的短缺,国家旅游局正式实施了正式实施2018年度万名旅游英才计划,其中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项目就是针对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

2.1 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并建立健全有社会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6]。根据旅游专业的开放性特点,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要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指引,根据本专业的特色,打造一个具有系统性、层次性,有突出特点的多方位教学体系。

2.2 有利于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健康发展

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其中满足学生的需要才是办学的根本。旅游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学生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旅游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2.3 有利于旅游专业学生个人能力的提高

旅游专业是一个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尤其是高职旅游专业更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客观上实现了服务社会。

3 智慧旅游时代对高职旅游专业的新要求

智慧旅游就是旅游者个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所接受的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4]。为了适应智慧旅游的发展,高职旅游专业不仅要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调整办学思路,还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方式,整合资源,培养智慧型人才,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现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

4.1 旅游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与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关系最为密切的法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进一步加强了规划设计行业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环保等专项规划的对接与协调,对我国风景园林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现行法律中涉及风景园林行业的法律还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

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表现之一。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的教育[5]。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要努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实现全面发展。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多种智能,不同人的差异在于其所拥有的各种智能的程度和智能的组合不同。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比起本科院校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不佳,但是在与社会职业相关的技能方面还是拥有优势的,他们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这就是高职院校旅游人才的独特性。

4.2 旅游专业教学体系的重新设定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从体系上看,高职旅游专业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二者是并重的。通过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了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为实践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教学包括旅游相关产业的仿真实训、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通过实践课程的教学和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并且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来自工作岗位的氛围和压力,在实践中机动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6]

我国旅游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重要支撑。只有提高了高职旅游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保证了旅游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旅游产业才能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升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00所以上,旅游专业在校生有40万人,但每年只能提供10万人左右的毕业生[3]

4.3 探索与企业合作的新方式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不同利益群体的联合体。每个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目标,试图从组织内部的互动以及组织之间的互动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组织必须从外部环境中引入、转换、吸收各种资源,最终形成组织之间资源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因此,高职旅游专业选择了校企合作办学这一标志性的模式。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形成双方认可的共同愿景,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石。在校企合作中,高职和企业是合作的主体,两者都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必须本着“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的宗旨,而旅游企业也必须意识到支持和加强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

第三,引导学生评价作文,逐步修改作文。学生在分享自己的经验、思想的同时,与同学的交流互动中可以获得有益的启发。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自我修改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生活作文”为学生敞开了广阔的精神世界和发展空间,学生就有了持久的兴趣和热情。老师可以作为指引者,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积累,定期写一篇文章,在课堂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相学习,在分享的过程中,从学生的作文中就可以知道学生平时都是观察的哪些生活细节,同时其他同学也可以有所启发,这样对于“生活写作”的素材积累和练习是很有帮助的。

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利用智慧旅游技术,如云平台等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要站在更高的视野上,优化合作模式。企业不仅是在配合学校完成教学,更是为了行业的明天;学校不仅为旅游企业培养人才,自身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部分,智慧旅游的到来,进一步紧密了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教育的关系。

4.4 整合资源,服务社会

从系统理论上讲,高职院校是一个动态转换机构,是一个复杂体系,其社会服务能力就是其输出成果之于社会的价值。职业教育集团社会服务能力是指集团对社会开展技术应用型和高技能型人才培训与培养、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文化、咨询服务及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的能力。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它的存在,它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依靠社会资源的整合。高职旅游专业从学科诞生之初,就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其首要职能。因此,高职旅游专业不仅要与旅游企业一起合作办学,更要整合其他的社会资源。比如: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传承中华文化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可以和让学生走进社区,做一些社会公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可以和当地的媒体合作,宣传推广当地的旅游等。

参考文献

[1]祖天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经研究[J].中国市场,2011(27):185-186.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Z].2011-07-06.

[3]中国旅游新闻网[EB1OL].http://www.cntour2.com/viewn ews/2018/03/30/5tKoKIqkddiWAiue436H0.shtml.

[4]李云鹏,晁夕,沈华玉,等.智慧旅游——从旅游信息化到旅游智慧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5:97.

[5]朱永新.职业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5.

[6]罗海玉,苏玉仓.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7-99.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91(2019)09(a)-0243-02

DOI: 10.16661/j.cnki.1672-3791.2019.25.243

①作者简介: 张季云(1979,12—),女,汉族,江苏如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互联网+旅游、旅游文化。

标签:;  ;  ;  ;  ;  

智慧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