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人民医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摘要: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在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于我院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2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31例实验组和31例参照组,予以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效果。结果 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焦虑评分(43.9±3.6)分明显低于参照组(49.2±3.7)分,抑郁评分(43.1±3.5)分低于参照组(49.2±3.7)分,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扩张性心肌病;抑郁状态;焦虑状态
扩张性心肌病[1]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和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临床以心力衰竭、心脏扩大、栓塞、心律失常等为特征。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及反复性,使得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继续治疗或预后。因此,本文就我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62例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2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排除精神障碍疾病、意识障碍疾病、癌症等疾病。将62例患者按随意抽取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其中,31例实验组患者中,20例男,11例女,年龄在23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0±1.5)岁,病程在3至48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23.5±1.5)个月。10例大专以上,9例高中,12例初中以下;31例参照组患者中,19例男,12例女,年龄在24至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1.5)岁,病程在4至47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23.0±1.5)个月。10例大专以上,9例高中,12例初中以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文化水平等方面均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分别测评两组患者入院2天及护理2周的心理状态情况。予以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包括基本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感染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评估患者基本心理情况。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同时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获取患者其它相关性信息,包括工作状态、心理状况、社会交往、家庭社会支持、兴趣爱好。将所得信息进行整理与归纳,总结出有价值性的信息,最后对患者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2)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患者,坚持尊重、真挚原则与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细心观察患者的真实想法,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疏导,适当向患者表达激励与鼓励之意。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同时可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3)凝聚有力的支持后盾。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家属家庭的支持是提高患者信心的强大后盾。同时,让家属认识到其不良情绪会影响到患者的心理变化,不利于患者治疗。建议家属多督促、支持、鼓励患者;(4)放松疗法。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放松疗法舒缓患者的紧张、忧虑等情绪,主要有音乐疗法和放松训练,音乐疗法是通过播放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减轻患者的紧张感,放松训练有深呼吸训练和渐进性松弛方法,通过使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从而达到放松精神的效果;(5)健康教育[2]。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扩张性心肌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症状、治疗方法、护理要点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同时,还应普及并发症诱发因素知识,避免出现心衰等症状。让患者及其家属认识到饮食、情绪、便秘等因素均会影响疾病治疗效果,要保持营养均衡饮食,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鼓励与关爱患者,提高患者抗战病魔的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其中,抑郁状态采用W.K.Zung抑郁自评量表(SAD)评价,内容包括精神病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等20个选项,以50分为临界值,分数值越低表示状态越佳。焦虑状态应用W.K.Zung焦虑量表(SAS)评价,共20个项目,以53分为分界值,分数越高表示焦虑越严重[3]。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运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4]将所有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用t检验。设定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抑郁评分与焦虑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经护理后,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焦虑评分同时也低于参照组,两组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扩张性心肌病发作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故大部分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内心容易产生焦虑、担忧、紧张、抑郁等消极情绪。据相关资料显示[5],患者自我价值评价降低及自我能力降低会导致患者出现类似焦虑不安等情绪,从而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患者的心理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的高低。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干预是整体护理连续性和整体性的充分体现,贯彻患者治疗全过程。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予以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纠正患者不良言行,改变患者非理性的观念,同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本文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且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抑郁及焦虑不良情绪,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榆.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与观察[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8(10):695-696.
[2]马玉华,孟爱荣.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出院后健康指导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46-48.
[3]颜小珍.心理护理干预对骨折后抑郁焦虑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8):77-78.
[4]周广美,张新,李琦,王平.自理护理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06):168-169.
[5]施慧英,林常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2,25(11):219-220.
论文作者:李碧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8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论文; 心理论文; 焦虑论文; 实验组论文; 抑郁论文; 病患者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