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GDP超万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徐佩玉[1](2022)在《各地GDP“年报”新意足》文中指出近期,31个省区市2021年GDP数据先后出炉,并陆续发布了2022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看总量,不少省份在过去一年实现了跨越式突破,更多省份一步一个脚印保持经济稳步增长。看增速,2021年各省份普遍实现了恢复性增长,特别是湖北省和海南省的经济增速尤为突出。看城
任俊锰[2](2022)在《晒出成绩单 定下新目标》文中研究说明近日,长三角各地陆续交上2021年成绩单:上海市GDP总值43214.85亿元,同比增长8.1%;江苏省GDP总值116364.2亿元,同比增长8.6%;浙江省GDP总量7.35万亿元,同比增长8.5%;2021年安徽省GDP总值42959.2亿元,同比增长8.3%。三省一市GDP总量达27.6万亿元。同时,三省一市定下202
邢灿[3](2022)在《京沪双晋4万亿元 广东首超12万亿元》文中提出随着1月17日全国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发布,各省市区GDP也陆续公布。记者注意到,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的交织背景下,我国经济版图迎来新的变化。其中,广东省成为首个GDP突破12万亿元的省份,北京、上海双双跻身4万亿元之城,湖北则迎来强势复苏。GDP超12万?
刘兴远[4](2022)在《长三角区域率先现代化的进程测度与实证分析》文中提出一、引言与相关文献评述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长三角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一极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赋予长三角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棋局中当好探路者、排头兵的重大使命。推动长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既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也需要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和引领。
林小昭[5](2021)在《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强:14城超万亿元,长三角占18席》文中研究指明今年三季度,各大城市的经济表现如何?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大城市发布的三季报,梳理了2021年前三季度GDP50强城市榜单。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已有14个城市GDP超万亿元,预计全年GDP万亿级城市将扩至24个;从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长三角最为集中,共有18个城市入围50强。
任兵杰[6](2021)在《我国GDP前百名城市人口普查及轨道交通情况统计》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从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衡阳云轨的回复为"考虑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入巨大,为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国家当前严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可看出目前轨道交通建设审批趋严。我国各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七普)于日前公开,笔者整理了GDP排名在100名以前的地级以上的城市GDP、财政和人口和轨道交通建设批复情况,包含所有的省会或首府城市,以供参考。
鲁曼,张凡[7](2021)在《中国经济版图71年大变局》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GDP突破百万亿,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79.1亿增长了近1500倍。里程碑式的成绩,是成就也是起点。回顾过去71年发展历程,我国经济总量从百亿到万亿经历了37年,从十万亿到五十万亿用了12年,翻番到百万亿则只用了8年。这些时间数字表现出一种突破性的发展速度。31省中哪些省市是推动我国经济逆风航行的强势动力?谁又是搅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上升力量?在全国31省71年GDP排名变化中,有答案。
杨新洪[8](2020)在《“九表”诠“数”广东经济增长(上)——当下疫情之外如何“抢时补短盯盘”重要而紧迫》文中研究说明题记:每一季,从采集数据至国家核定GDP,我都随着数据变化而脉动,夜里下笔报告"这盘变化无限的数"。在第20季,打开"-6.7"这盘数,尽管面临挑战,却充满期待。2020年头季,为广东经济庚子年史上极其不易的一季。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经济渐次经风雨化影响,从1月下旬起,经历艰难的2月,全力以赴稳住3月,从历史低点开启新的起点。这里,以"九表"诠"数"全省经济变化。第一张表,时间维度的"点位表":受新冠肺炎影响,广东一季度经济增长出现实施GDP分季核算史上首个负增长季度,成为历史低点,也是新的起点。
王蕊[9](2019)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来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英国脱欧公投事件,以及美国领导人更替导致的贸易摩擦等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内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进入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增长发展阶段转变的新常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体现得非常明显,体制性改革、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大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而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着国家的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等各个方面,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发展,故而,探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测度以及其经济效应,不仅是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效应以及传导机制等理论研究的有益补充,也为有效制定防风险等相关宏观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给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定义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进行测度,再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贸易需求三个视角出发,考察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全文具体内容与结论如下:(1)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定义与测度。通过梳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经济理论基础,本文认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是从经济主体的视角出发,事件的结果是无法完全预知的,并且没有具体概率分布,单一经济指标不确定性是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离,即不可预测部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衡量指标可以通过各经济指标不确定性的加权平均来实现。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借鉴Jurado等(2015),应用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随机波动(FAVAR-SV)模型,采用2002年一2018年156个宏观与行业指标测度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表明:(ⅰ)样本内1-12期不确定性指数的预测值波动情况基本一致,测度结果稳定。(ⅱ)该指数能够清晰识别发生概率小于10%的经济波动和冲击,克服已有测度存在频繁波动的情况。其中两个高于1.65倍标准差的波动区间很好地解释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相对最困难的一年。(ⅲ)进一步比较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股票不确定性指数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之间的差异,结果显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更好地体现了整体经济非预期波动的共同趋势,而相比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而言,股票不确定性指数波动频繁,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重大经济不确定性的识别上存在模糊性,同时测度结果存在一定的时滞性。(2)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投资需求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传导机制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借鉴已有文献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被解释变量,采用2005年—2017年30个省市地区的年度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产能过剩情况下引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产业结构调整指数以及两者交互项。研究结果表明:(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增强时,投资量会下降。(ⅱ)在第二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阶段性地抑制了长期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是导致中国经济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原因。(ⅲ)第三产业被人们誉为国家发展的助推器和稳定器,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平抑经济波动,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会缓解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负向冲击。(3)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由于长期以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所以分别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角度,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消费的影响。借鉴已有研究在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模型中引入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采用2003年—2018年30个省市地区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ⅰ)城镇居民相对农村居民而言,拥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一定的经济基础、相信自身能力并对未来持有乐观的态度,因此,在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并不强烈,负向影响不显着。(ⅱ)农村居民经济基础薄弱,储蓄结构单一,在面对突发性经济波动时,农村居民表现更加敏感,存在强烈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波动对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产生了较显着的负向影响。(4)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首先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传导机制与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形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选取20个目标国,应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采用2005年—2015年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ⅰ)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进口贸易均产生了抑制作用。(ⅱ)分别采用股票不确定性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替代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稳定,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ⅰ)在测度方面,应加强数据库建设,丰富多频多类别数据,为基于大数据的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提供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大数据模型,完成多维度多层次的不确定性测度。(ⅱ)在投资需求方面,国家应及时而有力地采取宏观调控政策,降低具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冲击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并且应发展本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而且应该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代与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向高质量经济发展转化。(ⅲ)在消费需求方面,政府应增强政策的可预见性,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并且应该保障农村居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消费需求,还需要加强完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ⅳ)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营造稳定的经济环境,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水平,应加强与贸易国之间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便利化水平,还应该抵制“逆全球化”思潮,积极参与双边或多边对话,对接国际规则,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多边合作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ⅰ)多维指标数据集构建的创新。有别于国内多数研究存在严重遗漏信息的情况,借鉴Jurado等(2015)应用扩散指数测度我国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但又不同于Jurado等(2015)选取的月度数据,本文依托于宏观经济不确性定义,选用多频数据,并在数据集构建时加入能够体现政策方面的财政指标以及各行业指标。(ⅱ)通过比较测度结果验证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的实际效果,弥补了基于Baker(2016)方法的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识别重大经济不确定性时的模糊性以及测度结果的时滞性等不足。(ⅲ)从总需求视角,分别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贸易规模层面出发,分析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传导机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首先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抑制影响,并结合产能过剩,在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下,为研究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分别从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视角探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两个群体人均消费的影响。最后,实证分析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中国出口、进口以及进出口贸易的抑制影响。
钱洁[10](2018)在《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化与上海城市功能优化研究 ——历史进程、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先后出台,上海和长三角区域发展问题再次得到关注。虽然多个规划对未来长三角区域、上海城市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做了系统阐述,但是对城市间的功能分工的描述较少,特别是不同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间,如何协作与分工涉及不多。这往往导致面对新的发展机会和投资风口,各个城市一哄而上,城市间的竞争远大于分工和协作。城市间的功能分工其实是产业分工的基础,如果不清楚在整个区域城市体系中的位置,也难以明确自身的比较优势和优势产业。本文运用全球城市的理论范式,系统研究了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历史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大致研判了未来长三角区域城市的功能演化趋势,并研究了上海自身城市功能的优化和空间布局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和发现:1.通过分析长三角区域产业、交通体系、贸易体系、市镇发展的历史变迁,梳理出了在不同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交通体系、贸易体系的变迁,区域中心城市将发生变化和迁移,即从原来的农业经济,依托内河航运体系,粮食、棉纺业、丝绸等商品贸易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苏州杭州不断崛起成为双核中心。2.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上海取代了苏州和杭州的中心城市地位。开埠之后,藉由工业化发展的先机,上海迅速取代了原来的苏杭核心,结束了长三角区域双核心发展的历史,成为长三角乃至长江流域独一无二的龙头和核心城市。这使上海始终成为新产业、新企业在中国选址的首选区域,城市功能由此不断集聚,上海成为了长三角乃至中国的制造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和信息枢纽,直至今天将“卓越的全球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3.在全球城市崛起的背景下,上海的城市地位不会弱化。全球城市注重城市的流量和连通性,而不仅仅是产业的能级。这就意味着,虽然苏州GDP超越了上海,深圳GDP超越了香港,但是在功能上并不能替代上海和香港。像上海和香港这样的城市,所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中介机构,为其构筑了广泛、深入而稳定的全球联系,全球城市从原来“中心—外围”模型下,中心城市注重“实物的中心和平台”转向全球城市网络模型下,全球城市注重全球联系和交互的枢纽。基于此,上海有多产业乃至城市功能的转移和疏解,并不会影响上海的城市地位,即便上海的GDP被赶超,上海不会因此而落后。4.上海全球城市崛起与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城市间的功能分化。全球城市的崛起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尤其是与国际接轨的制度环境、国际一流的公共服务水平,甚至是内涵在城市文化基因中的包容、融合。而这些因素远远超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是所有城市都能够发展,或有条件发展的,这就为新一轮发展下,城市功能的分工和演化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在这一阶段,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的分工协作将会大于竞争。5.新的分工,将会促成上海与其他城市间新的服务关系。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和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的过程,意味着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关系和定位需要重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中心城市向全球城市转变,上海与其他城市的关系也将从原来的引领向今后的服务转变。上海原来的城市定位和作用可以形象的形容成对内对外“两个扇面”,即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各个城市与上海形成一对一、射线状联系,而上海又与国外的各个城市形成射线状联系。这两个扇面,就是上海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的准确描述,所有城市都要通过上海融入全球市场,而全球其他企业和城市也要藉由上海,才能进入中国市场。但是随着全球城市区域和巨型城市区域的演化发展,射线状联系将逐步演变为网络状,很多城市都已经直接链接了国外市场和全球网络。在新的城市网络中,上海的功能和作用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从原来领导型、指挥型、控制型、配套型关系,转化为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服务型关系,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上海的全球城市功能,是为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相配套。6.新的分工也将促进上海自身功能的优化和空间分布的再均衡。随着功能和产业集聚的是人口。上海城市人口从开埠时的20多万,到1900年超越100万,到1949年超越500万1。进而到现在,上海常住人口接近2400万,全市实有人口接近3000万,不断在逼近上海城市承载力的极限。因此,城市功能的优化和疏解逐渐成为上海发展的重大战略。而与此同时,随着运输和通信成本的降低,产业布局相对离散,城市群更加多中心的趋势也逐渐形成,上海部分城市功能和产业向外转移的动力也更大,而金融、贸易、清算等服务功能向上海集聚的动力也会变大。不仅如此,在上海城市内部,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新市镇之间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强协调,让整个城市的功能更加合理的分布在城市内部空间上。
二、江苏GDP超万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GDP超万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2)晒出成绩单 定下新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都有一个“4万亿” |
有喜也有忧 |
(4)长三角区域率先现代化的进程测度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相关文献评述 |
二、长三角率先现代化目标愿景与评价体系 |
1. 总体目标与衡量标准 |
2. 体系框架与主要特点 |
3. 指标处理和评价方法 |
三、长三角率先现代化进程测度与典型事实 |
1. 总体评价 |
2. 主要特点 |
3. 面临挑战 |
四、结语与政策建议 |
1.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打造高水平全域现代化。 |
2. 抓住“扬优势”和“补短板”两个变量,实现系统有机的全面现代化。 |
3. 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两个重点,构筑共建共享的幸福样板区。 |
4. 率先基本实现“新四化”,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典范。 |
5. 统筹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现代化建设新路径。 |
(5)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强:14城超万亿元,长三角占18席(论文提纲范文)
全年GDP万亿级城市将扩至24个 |
长三角群星闪耀 |
(6)我国GDP前百名城市人口普查及轨道交通情况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52号文之后建设规划的批复情况 |
二、目前批复和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 |
(一)城际铁路 |
(二)市域(郊)铁路 |
(三)获批城市分布 |
三、GDP排名前百城市经济、财政、人口和轨道交通情况统计 |
1、GDP超万亿的城市 |
2、5000亿元—1万亿元城市统计 |
3、GDP3000亿元—5000亿元之间的城市 |
4、前100名—3000亿元 |
5、其他 |
(7)中国经济版图71年大变局(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大数据1 |
大数据2 |
大数据3 |
大数据4 |
大数据5 |
大数据6 |
展望 |
(9)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评述 |
1.3.2 国内研究评述 |
1.4 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1.4.1 结构安排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本文有待改进的不足 |
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 |
2.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理论与定义 |
2.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理论 |
2.1.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定义 |
2.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比较分析 |
2.2.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 |
2.2.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方法评析 |
2.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计量框架构建 |
2.3.1 因子模型与预测估计方法 |
2.3.2 因子增广向量自回归—随机波动计量框架(FAVAR-SV) |
2.3.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统计分解 |
2.4 数据集的构建与处理方式 |
2.4.1 数据集的构建 |
2.4.2 数据的处理方式 |
2.5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与比较分析 |
2.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结果分析 |
2.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与股票不确定性指数比较分析 |
2.5.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指数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比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投资需求 |
3.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传导机制 |
3.1.1 实物期权传导机制 |
3.1.2 金融摩擦传导机制 |
3.2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3.2.1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数理分析 |
3.2.2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潜力分析 |
3.3 计量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
3.3.1 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及系统广义矩估计(GMM) |
3.3.2 计量模型的构建 |
3.4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3.5 实证分析 |
3.5.1 控制变量传导路径分析 |
3.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调整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
3.5.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产业结构交互项对投资的影响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消费需求 |
4.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传导机制 |
4.2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4.3 计量模型设定 |
4.3.1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
4.3.2 计量模型构建 |
4.4 研究对象与变量数据 |
4.4.1 研究对象分类 |
4.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4.5 实证分析 |
4.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分析 |
4.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的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进出口贸易 |
5.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贸易的传导机制 |
5.1.1 需求渠道 |
5.1.2 预期渠道 |
5.2 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
5.2.1 开放经济中的收入决定 |
5.2.2 对外贸易乘数 |
5.3 计量模型设定 |
5.3.1 随机前沿模型经济学理论基础 |
5.3.2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
5.4 样本范围与变量数据 |
5.4.1 目标国样本范围 |
5.4.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5.5 实证分析 |
5.5.1 解释变量预期符号与影响机制 |
5.5.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5.5.3 股票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5.5.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 |
6.1.2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需求的影响 |
6.1.3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
6.1.4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6.2 政策建议 |
6.2.1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测度的建议 |
6.2.2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投资影响的建议 |
6.2.3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消费影响的建议 |
6.2.4 针对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建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化与上海城市功能优化研究 ——历史进程、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一、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一节 以企业选址和产业布局为核心的城市研究 |
一、农业社会背景下的城市研究 |
二、工业化发展下的城市研究 |
三、商业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问题研究 |
四、贸易发展背景下的城市问题研究 |
五、小结 |
第二节 以都市圈为核心的城市研究 |
一、都市圈的空间范围 |
二、都市圈的特征 |
三、都市圈的早期理论 |
四、都市圈理论的提出和成熟 |
五、都市圈理论的其他视角 |
六、全球城市体系中大都市圈走向巨型城市区域 |
七、小结 |
第三节 以世界城市研究为核心的城市研究 |
一、早期的世界城市理论 |
二、逐步形成的世界城市理论 |
三、不断发展的世界城市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农业经济背景下长三角中心城市的演化历程——苏州和杭州发展的历史轨迹 |
第一节 粮食为主要贸易品,推动形成一批商业性大城市 |
一、中心城市发展:长三角城市群初步发育,城市间差距相对较小,还没有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 |
二、主导产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决定了城市发展规模有限 |
三、交通和贸易体系:贸易发展促进商业城市崛起 |
四、城市网络体系:市镇开始发育,为未来长三角城市分工埋下伏笔 |
五、小结 |
第二节 丝绸和棉布为主要贸易品,推动苏州、杭州崛起 |
一、中心城市发展:苏州、杭州崛起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
二、主导产业:棉纺织业和丝绸业成为区域性主导产业 |
三、交通和贸易体系:水运体系和海外贸易的重要影响 |
四、城市网络体系:市镇成为城市核心功能的载体 |
五、小结 |
第三节 农业经济背景下长三角中心城市功能演化规律 |
一、产业结构变迁是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崛起的重要力量 |
二、交通和地理因素在推动长三角城市功能变迁与分化中起了重要作用 |
三、长三角区域范围随着城市群的增加而扩大 |
四、“中心-外围”模型的解释 |
第四章 工业化发展推动上海崛起成为长三角新中心——上海替代苏州和杭州的发展之路 |
第一节 1840 年之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演化 |
一、区域中心城市的更替 |
二、主导产业:推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制造业集群 |
三、交通和贸易体系:铁路和公路兴起,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
四、城市网络体系:随交通体系的演变,城市网络也发生了变迁 |
五、小结 |
第二节 1949 年以后长三角城市的功能演化分析 |
一、计划经济下长三角城市功能的演化分析 |
二、改革开放后长三角城市功能的演化分析 |
第三节 、工业化背景下长三角中心城市功能演化规律 |
一、长三角的联动与上海中心城市的崛起主要基于经济产业联系的基础 |
二、在工业化大趋势下,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断叠加和强化 |
三、信息化推动上海新一轮功能演化 |
第五章 长三角一体化下新一轮城市功能演化的实证 ——上海全球城市崛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功能演化 |
第一节 全球城市区域过程的基本特征分析 |
一、全球城市区域的基本概念 |
二、全球城市区域特征一:网络联系 |
三、全球城市区域特征二:动态变化 |
四、全球城市区域特征三:功能多中心 |
五、全球城市区域特征四:以行业专业化为前提的交互联通 |
第二节 全球城市区域过程与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过程 |
一、巨型城市区域的基本特征 |
二、上海全球城市空间向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演化的基本条件 |
三、上海全球城市发展与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过程的关系 |
第三节 上海全球城市区域和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一、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现状 |
二、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内城市功能分化的实证分析 |
三、影响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未来长三角巨型城市区域全球城市的演化与发展分析 |
一、南京与杭州崛起成为全球城市的情景分析 |
二、长三角区域的二级城市在全球城市过程中的功能演化 |
三、基本结论与启示 |
第六章 长三角一体化与全球城市崛起——上海城市功能集中、疏解与优化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上海城市功能集中、产业集聚与常住人口增长 |
一、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态势分析 |
二、上海常住人口增长与产业集聚分析 |
三、上海常住人口增长放缓与区域均衡发展分析 |
第二节 上海城市功能优化与人口规模控制的实证分析 |
一、文献回顾 |
二、理论与模型概述 |
三、实证研究 |
四、上海人口增长、就业结构与全球城市功能优化分析 |
第三节 全球城市崛起下上海城市功能的优化与疏解 |
一、上海城市的核心功能与非核心功能内涵 |
二、国内外城市功能疏解的主要经验和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历程 |
三、上海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的基本路径 |
第四节 上海城市功能集中与疏解的理论分析与结论 |
一、上海城市功能疏解有内在动力,并非单纯行政行为 |
二、郊区新城和新市镇是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
三、长三角区域是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的重要区域 |
第七章 上海城市功能的市域空间配置——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功能的演化研究 |
第一节 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
一、改革开放后上海郊区发展的主要阶段 |
二、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基本现状 |
三、上海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上海全球城市崛起过程郊区新城和新市镇的发展趋势 |
一、新城和新市镇要加快实现功能集聚 |
二、新城和新市镇与主城区之间要形成网络化的功能交互 |
三、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仍待进一步强化 |
四、新城和新市镇要立足于逐渐融入长三角功能联动 |
第三节 优化上海郊区新城功能的主要路径 |
一、加快上海中心城区的更新改造,形成中心城区与郊区新城的合理分工 |
二、加快郊区新城的功能培育 |
第四节 加快上海新市镇培育的路径分析 |
一、上海新市镇发展面临的任务和约束条件 |
二、全球城市崛起背景下,上海新市镇发展的基本战略 |
三、上海加强新市镇发展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江苏GDP超万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各地GDP“年报”新意足[N]. 徐佩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
- [2]晒出成绩单 定下新目标[N]. 任俊锰. 解放日报, 2022
- [3]京沪双晋4万亿元 广东首超12万亿元[N]. 邢灿. 中国城市报, 2022
- [4]长三角区域率先现代化的进程测度与实证分析[J]. 刘兴远. 唯实, 2022(01)
- [5]前三季度城市GDP50强:14城超万亿元,长三角占18席[N]. 林小昭. 第一财经日报, 2021
- [6]我国GDP前百名城市人口普查及轨道交通情况统计[J]. 任兵杰. 城市轨道交通, 2021(08)
- [7]中国经济版图71年大变局[J]. 鲁曼,张凡. 中国品牌, 2021(03)
- [8]“九表”诠“数”广东经济增长(上)——当下疫情之外如何“抢时补短盯盘”重要而紧迫[J]. 杨新洪. 广东经济, 2020(06)
- [9]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与经济增长 ——测度与实证分析[D]. 王蕊.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10]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演化与上海城市功能优化研究 ——历史进程、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D]. 钱洁.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08)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江苏gdp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