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 要】脾论治心悸是一种中医治疗的方式,随着人们社会压力的增大,出现心悸的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多发病,而且严重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需要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疗。下面笔者谈一谈从脾论治心悸的临床经验,从而提高我国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心悸是指心脏出现不适,而且与人身体的心、肝、脾、肺、肾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属火,脾属土,二者具有母子关系;心主血,而脾为气血化生之源,心血不足,则会导致心脾发虚,从而引起心悸病症。脾还具有生理功能,水湿内停,也会引起心悸。在治疗的过程中,应从心脾两个方面入手,益气养血,健脾宁心,还要服用一些中药,从而减轻病症。
【关键词】脾;心;心悸;临床
心悸是当前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出现心悸的换着一般会出现不安的情绪,而且能听见自己的心跳,这是一种多发性疾病,一般是由于患者身体过于劳累导致的,或者情绪过于波动,会引起失眠,有的患者由于平时饮食不规律,有的还经常节食,严重者会出现眩晕及耳鸣的情况。心悸是由于体虚劳倦引起的,患者的气血亏虚,心神不宁,是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出现了问题,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养血顺气,还要合理发配饮食,情绪不宜过于波动。本文从中医治疗的角度,从脾论对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对相关治疗单位提供一帮帮助,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合理制定出治疗心悸的最佳方式,提高治愈率。
1、脾与心悸
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具有统血的功能,而且可以帮助胃消化食物,并帮助人体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脾还具有运化的功能,人的正常代谢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气血津液的化生,这些功能的发挥都与脾有关。脾的功能受到影响与人的饮食有着较大的关系,当食物过于油腻,或者使用性寒的食物,都会引起脾阳不运。人的饮食与脾胃健康有着较大的关系,有的患者出现心悸与近一段时间的节食有着较大的关系,饥饱失常会极大的损伤脾胃。当心气不足,也无法推动血运,这会导致脉道不畅,还会使人出现心虚的情况。当人津血不足,也会出现脉络瘀阻的情况。心悸的类型很多,不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类型的心悸,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患者的发病情况。脾还具有主运化的生理作用,有的患者水湿不能运化,身体的湿气无法排除,平时痰比较多,而且经常出现胸闷、气短,这种属于水饮凌心型心悸。当患者的身体内部出现瘀阻、痰多的情况,会极大的引起心悸,古书上有记载:“脉结代、心悸动”,“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这些记载都说明人的脉象也可以看出心悸,瘀阻与脉结不畅有着一定关系,患者脾虚则气血不足,而且少寐多梦,面色比较难看,平时还经常感到浑身乏力,有时还会出现健忘的情况。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应做好养血补气,而且要使心神更加宁静,平时不能胡思乱想,要尽量静下心来。患者如果出现气虚的情况,应通过饮食的方式进行补气,很多中药都具有补气的功效,而且产生的副作用比较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脾的运化功能消失后,则无法升清降浊,而且还会出现脾失健运的情况,平时活动量稍大就会出现眩晕,而且下肢会出现浮肿,还会经常出现恶心,舌苔白桦,脉象弦滑,通过中医诊疗的方式,可以了解患者发病的原因,从而对阵下药。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
2、从脾论治
因脾的生理功能失常所引起的心悸主要有心脾两虚和水饮凌心两种证型。心脾两虚证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其血脉不足,只有靠气与血的濡养才能提高心的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则使气血充足,也能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健脾则为除痰打下基础,故心脾两虚证应治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
病例一:王某,女,48岁,201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心悸气短伴乏力3余月,加重1周。3月前劳累后出现心悸气短,伴乏力,偶有头晕,未予重视,自服参松养心胶囊,症状缓解,1周前又感风寒,自觉心悸气短乏力较前加重,伴头晕,精神倦怠,面色无华,语声低微,少气懒言,行动迟缓,纳差,寐欠安,多梦,盗汗。舌黯淡,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细弱。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偶发室早。中医诊断:心悸,证属心脾气血两虚,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用归脾汤加减。
归脾汤是由白术、茯神(去木)、黄芪(去芦)、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人参、木香(不见火)各半两,甘草(炙)二钱半,当归、远志各一钱组成,其功效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此方是专为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之证而设。其中黄芪甘温,补脾益气;龙眼肉甘平,既补脾气,又养心血;白术、人参皆为补脾益气之要药,与黄芪相伍,补脾益气之功益著;当归补血养心;酸枣仁宁心安神,二药与龙眼肉相伍,补心血,安神志之力更强;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宁神益智;木香理气醒脾;炙甘草补益心脾之气,更调和诸药,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华源;兼见纳差加陈皮、神曲、山楂以健脾助运;兼寐欠安,多梦加合欢皮、五味子、柏子仁以养心安神;诸药相配,心脾同治,以补脾为主,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权;气血双补,以补气为重,使气旺而益于生血。如是心脾得补,气血得养,心悸自除。
水饮凌心证主要表现为心阳不足,痰湿内蕴,其痰湿属阴邪,阴邪痹阻心脉易阻滞阳气,是心阳不得宣散温煦,心脉迟滞不通更甚,故除痰可以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寓通于补”之意蕴含其中,所以治疗心阳不足,痰湿内蕴证当用温阳化饮、健脾化痰之法。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病例二:罗某,男,68岁,2014年10月21日入院。反复出现心悸,胸闷,气短余年,加重一周。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心悸气短,胸脘痞满,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咳嗽咯吐清稀白痰,伴恶心,欲吐,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X线胸部摄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水饮凌心。治宜温通心阳、化气行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是由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组成,其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本方是专为中阳不足、饮停心下而设。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消已聚之饮,又杜生痰之源;桂枝温阳化气,合茯苓有温化痰饮之功;白术健脾燥湿,配茯苓彰健脾化饮之效;炙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助温补中阳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崇土而增制水之功,并可调和诸药,兼见恶心欲吐,加半夏、陈皮、生姜以降逆和胃。本方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为治疗痰饮病之合剂。服此方后,小便增多,乃饮从小便而去之征。如是心阳振奋,水饮下行,心悸自除。
参考文献:
[1]郭放,毛静远.归脾汤治疗心悸验案1则[J].山西中医.2011(07)
[2]曾毅.中医从脾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06)
[3]朱慧英.从脾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医文献杂志.2016(01)
[4]高雅文,陈羡人.从脾论治肥胖2型糖尿病57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07)
论文作者:张鑫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患者论文; 养心论文; 气血论文; 健脾论文; 益气论文; 白术论文; 情况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