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建议(一)_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建议(一)_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与具体建议(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普通高中论文,语文论文,建议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虽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主要是:

1.选修课理论美妙但很不完善。广州市大部分教师对五个选修系列的课程目标感到生疏,繁杂的内容影响了他们对课程目标的把握:①以系列的方式体现,每一系列都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延伸出内容完全不同的模块,内容庞杂。②五个选修系列中的三个系列是以两种不同内容的并列方式构成。如诗歌与散文,这无疑增加了该系列的内容,但也增加了对该系列课程目标把握的难度。③选修模块具有很大的弹性,弹性大也就增大了教师对课程目标把握的难度。④选修的时间远大于必修时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成功了,新课程也就成功了;选修不理想,新课程就不能说成功。

2.考则教、不考不教、为考而教,选修课不“选修”,选修课开设由高考说了算,而不是由“课标”、课程计划来决定。

选修教学难度过大,对教师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问卷调查显示,城市学校有37.3%的教育管理者认为师资素质低下是制约学校选修课开设的重要原因;乡村学校这一比例为84.2%。

3.教师一度不敢讲知识;个别教师在教学中,过分突出人文性;一些分析、讨论与课文内容没有多大联系;等等。

4.学生语文方面的能力没有在新课程实践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5.选修课的开设没有与高考同步。高考考试方式对新课程实施有巨大的影响。2007年1月《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广东考试说明》公布,根据高考方案,学校纷纷调整选修课的安排,85%以上的教师在高考考试方案公布后,认为按高考要求的实用类和文学类进行选修指导是合适的,65.25%的教师认为高二就应加强古诗文的选修指导,18.99%的教师认为高二应加强必考内容的训练。新高考后,许多参加课改的教师后悔自己做了很多“无用功”,高考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都认为,以旧课程的语文经验来组织教学,也能对付新高考。

6.对自主开发和充实新课程教学资源重视不够,教育研究者没有创造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特别是未能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水平。

7.乡村目前的教学资源很不够,师资水平难以配套,一些学校为了开设选修课,硬着头皮上,结果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秩序。

8.没有完善校本教研,没有建立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9.大大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成必修课规定的课外阅读量和练笔量。

建议一:选修理论在五个方面需继续完善

1.选修理论应该更清晰,特别是必修与选修在教学理论上应该有明显的区别。虽然必修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选修则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好像已经有了区别,但划分角度不一,没有揭示二者的根本区别。“课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这五方面是必修和选修学习的共同范畴。因此,依此编写的教材和设计的教学活动,包括练习题,依此提供的教参,要求也就极为相近,一般教师不知在实践中如何把握。

积累、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哪个归必修,哪个归选修,归类标准是什么,在教学中也难以分清楚。

语文课程目标系统由于采用了一种新的表述模式,表达方式新颖,由于缺少了学科目标的清晰行为,在操作上容易出现模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课程实施亟待完善的是操作性。

课程目标设置太多,在实施的初始阶段,大部分教师都自觉地在课堂上落实“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随着新课程,各种任务和要求纷至沓来,每一节课都实现三维目标几乎不可能。

课程目标制订上存在疏漏。例如,必修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目标。选修却没有与之相对应的目标;教师只好比照必修目标来套。

2.没有对高中学生的认知心理进行必要的研究,自然就没有新课程与高中学生认知心理的有机结合。“课标”强调选修内容要注意结合高中生年龄特点,加强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而现在高中学生的心理认知到底是怎样的,都需要研究者给出科学的数据,以此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课标”强调要帮助学生行使选课的自主权,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取舍。但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做好选择,而不是一味靠老师个人兴趣、学生盲目喜好来选课,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对教师教学心理没有进行研究。选修教材和教参编写的角度总停留在怎样教教材,而教师往往具有较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教学取向,如何既发挥教师的个性,同时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4.增加必修课的分量,减少选修课的种类。如,五个系列的分法本身就不科学,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可以合并为文学系列等。

5.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设计课程目标,不如用语文能力的形成来设计来得实在,至少更符合语文的学科特征。

建议二:对选修教材编写的问题应及时修订

粤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都比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理念要求,体例活泼,重视人文内涵,满足实践需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粤教版教材有两个主要特点:①增加阅读量,强化阅读质量;基本阅读——扩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系列把阅读按不同的要求分级推进。②阅读与活动相辅相成,和谐发展;以活动带阅读,阅读衔接活动。广州市的区域教研和各校的校本教研都针对教材进行,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根据调查,80%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能适应新教材,3.40%的教师非常适应,77.59%的教师基本适应;12.28%的教师基本不适应,5.84%的教师很不适应。

人教版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体现了拓展与系统梳理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二是在编写体系上体现了点面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在课程功能上既有对“必修课”的拓展与辐射,又有自己的特色,即从“欣赏·研读·应用”三个不同角度或能力层级上构成语文能力体系,它们之间既有横向的互为,又有纵向的互动。

但在使用过程中,师生仍感到存在的问题不少,具体如下:

1.现在的选修是按必修的思路编写的,选修没有体现学生的认知心理,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教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教材应编入更具经典性、趣味性、时代性的作品,以提高教材的品位,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其学习兴趣。现在的教材编写者在选择课文时,没有更多地从学生需要的角度考虑。如《短篇小说欣赏》的第二单元选择了白先勇的《游园惊梦》,我们丝毫不否认这篇小说的艺术价值,但它并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一是因为它太隐晦,学生缺少相应的文化和生活积累,难以读懂;二是因为文中涉及的一些意象不便向学生解说。学生读不懂,对这篇小说自然就兴味索然了,也就达不到鉴赏学习的目的。还有一些文章或太难或太偏。

建议教材增加一些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增加一些可读性强的经典作品,增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微型小说。欧美小说不妨多介绍一些像莫泊桑、马克·吐温等名家的作品。也可以增加林语堂的雅、周作人的趣、钱钟书的文、徐志摩的美,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3.教材内容、体例再多样些。如,涉及古代文言的选修教材《诸子百家》《论语》《唐宋散文》,只学其中一本,太单一;三本交叉学习,又有些繁杂。能否既有三个模块独立的教材,又有一本适于整体把握中国古典文化、古代散文的教材(如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让学生在必修学习的基础上,对古代散文有更深入更全面的学习和了解。

4.教材容量再合理些。既要让教师有重组教材、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要有可以在模块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可能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化“选择”。

5.强化知识编排的系统性。人教版、粤教版富于人文内涵的系列活动设置以及选修教材中的探究思考阅读题设计有值得称道之处,但缺少符合高中生不同阶段发展认知的基本的科学的知识体系,这些缺失的知识应于修订时补足。必修如此,选修亦然!

又如可加强阅读方法指导,粤教版教材设置了“点击链接”栏目,介绍了十多种阅读方法,但还可以增加如何培养读书兴趣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栏目或建立网上读书平台,这既可丰富教学资源,拓展师生视野,又可进行人机互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6.要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与随意。写作指导知识少而散,多是点到即止。应结合教材体例增加具体指导性内容。作文虽然在高考中占很大的比重,但实际教学中作文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作文训练容易走向松散化、随意化。写作教学缺乏系列化、序列化,写作训练是教师据自己的经验而为,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有整体的提升。《常用文体写作》的体例编排时代性强、针对性强,但其中的部分指导内容,尤其是参考例文不太实用。其他作文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的甚至像大学所用的专业写作教材,对高中学生的写作没有多大的指导价值。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写作教材,强化与选修相对应的写作指导,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发展来设计写作活动,增加思辨性训练。

7.选修教材的习题质量要继续提高。

8.改变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不再实行必修1.25学年,选修1.75学年,改为高一高二都是必修;高三才选修。选修也新分类,最好分为三个系列:一是语言,二是文学,三是文化。(未完待续)

标签:;  ;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具体建议(一)_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