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王畅
(嘉善县博物馆(嘉善县文物保护所),浙江 嘉善 314100)
摘 要: 文物不仅蕴藏着各种历史、艺术、人文、科学等信息,更是因其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而弥足珍贵。文物保护应以预防为主,科学保护,把控好影响文物保存的各种因素,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物遗产得到保护,得到传承。
关键词: 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环境
目前,馆藏文物的保护面临着种种困难,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和难度大幅度提高,如利用研究的范围扩大,文化传承活动的兴起,活动展览形式的创新,文物使用率的替升等。文物保护的工作重心也逐渐由“抢救性保护”转变为“预防性保护与抢救性保护并重”,由重点保护文物本身转变为对文化生态整体、保存环境的保护。文物预防性保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日益重要[1]。
脑白质区的血液供应源头血管是蛛网膜动脉,蛛网膜动脉再发出软脑膜动脉,而后软脑膜动脉的长穿支动脉垂直穿过脑皮质区的有髓纤维进入脑白质,随即发出短支动脉供应脑白质血流。而在与侧脑室壁毗邻的白质区域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室管膜下动脉的脉络膜动脉以及纹状体动脉的终末支,此两支血管与来源于脑表面的皮层血管间缺少足够的交通支。这使脑室周围的区域成为血液供应的薄弱区,也即分水岭区。此外,由于老年性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变脆迂曲,进一步减少脑室周围白质区的血流灌注[2]。
预防为主,抢救为辅,文物修复手段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一种伤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方法、新的材料或许可以修复文物,但是修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尽人如意的细节问题,并且也并不一定适用于文物本身[2]。因此,文物修复可以说是万不得已的最坏打算。科技的迅猛发展,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材料和技术,但是方法手段和材料不一定成熟,所以文物修复需要谨慎。馆藏文物的日常保护就非常重要了,而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更为重要,这是馆藏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也是延续文物寿命的必要手段,对文物的长久、安全保存具有现实意义。
文物预防性保护有以下几种措施: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特点,初步分析可能造成地下室顶板开裂的原因包括:设计承载力不足、材料强度不足、养护不到位、施工方法选择不当等.
老福已经有一个多星期没去局里了,因为那件倒霉事他准备调离公安局,目前他正利用休假在家考虑何去何从。对他来说,已经二十年没休过假了,他也确实需要一点时间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成败得失,没想到刚安静几天就碰上这么个事。
一是建立全套环境监测系统。建立监测信息系统,搭建无线实时监控系统,添加线下监测设备,覆盖式监测文物库房、重点展柜以及主要展区,详细地记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的具体数据,及时发现文物保存环境的变化。
二是将馆藏文物放置于安全的展出环境中。为节约能源,很多博物馆采用在部分库房和部分展柜使用净化装备和调湿设备的办法来达到文物藏品和展品保护的目的。馆藏文物所在的微环境质量由其展柜性能的优劣决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功能设备齐全的馆藏文物展柜,来降低如放置方法、展陈照明、温湿度变化等原因影响文物安全的可能性,以此增加馆藏文物寿命和避免意外的发生。为控制墙体联排式落地展柜内部湿度变化,可安装恒湿机,若无法安装,可放置适量干燥型调湿剂。
三是改善藏展环境和应用调控措施。部分博物馆的保存条件和环境条件较为落后,但藏展小环境还是可以调控改造的,如配置铁质的悬臂式存储架、恒温恒湿储藏柜、文物囊匣等。应用调控措施方面,比如用净化调湿机调控馆藏文物的微环境,改造展厅灯光改造及展柜展厅环境,提高高效除湿机、精密空调调控库房小环境的质量,改善馆藏文物的保护环境,进而达到“稳定、安全、洁净”的文物保护环境状态[3]。
四是优化馆藏文物的日常性保护。根据博物馆藏品结构的特点,有条件的博物馆尽可能配备专门的文物消毒室、保护室、书画装裱室等空间,配置专业的文物消毒柜、杀虫柜等设备,定期开展文物安全检查、评估,及时进行预防性干预和保护。
五是制订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明确各岗各责,建立风险预控机制,包括保护、协调、管理、分析、检测、处理、紧急预案等,以提升各岗位人员的预防性意识及理念。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工作需要结合文物存储的环境情况及展馆的设备设施的具体情况,强化对环境质量的调控和监测,运用调控措施优化展示环境,提高馆藏文物的日常保护能力,创建有效机制,让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有所提高。
我们要不断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并提高预判性的能力,前置保护工作,从被动式的补救转化为预防性保护;直面问题所在,运用科技,加以设施设备,长效控制和监测,竭尽可能地避免或降低对馆藏文物有危害的各种不好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收藏和展示。
参考文献
[1] 陈淑英,赵作勇.谈馆藏文物微环境保护方法与策略[J] .文物世界,2011(2).
[2] 郭宏.文物保护环境概论[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畅,1997年进入嘉善县博物馆,从事藏品保管工作20余年。
标签:馆藏文物论文; 预防性保护论文; 环境论文; 嘉善县博物馆(嘉善县文物保护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