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观点和改革开放——为《实践论》发表60周年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改革开放论文,而作论文,观点论文,周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今年是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发表60周年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0周年。本刊围绕“《实践论》、《矛盾论》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将开辟专栏,陆续发表文章,以为纪念。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指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历史性胜利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历史性成就的思想武器。今年3月5日,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广东代表团讨论时,指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改革开放都在深化,现代化建设都在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少,需要全党和全国上下,同心协力去积极研究和解决。我们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加深认识,在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发表60周年之际,学习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指示,可以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实践论的认识论对于我们完成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大指导意义。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的指示,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认识论。〔1 〕根据这种认识论,我们党经毛泽东同志倡导、邓小平同志弘扬,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事的思想路线。在这样的认识论和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我们党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一政策提出和贯彻过程中,显示出它具有鲜明的实践的特征。
这种实践特征,首先表现在,这一政策不是人们主观设定的,或根据某种事先预备好的理论来提出的,而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及其经验教训呼唤出来的。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制定改革开放政策的动因时,两次使用了“迫使”这样的字眼。一次是1985年8月21日, 他说:“过去我们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国后完成了土地改革,又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那是一个伟大的革命。那个革命搞了三十几年。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后,多年来没有制定出为发展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的政策。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2〕另一次是1987 年4月26日, 他在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后指出:“总的来说,很长时间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的状态,人民的生活还是贫困。”“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3 〕这两段话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提出改革开放政策,是根据社会主义实践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历史性任务。
这种实践特征,其次表现在,这一政策不可能有一套先验的具体构想,只能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寻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政策是针对束缚生产力的旧体制提出的,是要从根本上变革旧体制,具有革命的意义。但这场革命不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使之从空想转化为科学之日起,就已经鲜明地指出他们不打算具体地描述这一新制度的细节,只是从规律上指出这种制度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手段。而且,他们还反复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 〕科学社会主义的这种科学性,决定了它在转化为一种现实后,必须比别的社会学说更注重实践。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同志,总是努力在实践中寻找符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他们的成功和挫折,都同这种情况有关。深谙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反复提醒全党:“我们也讲现在我们搞的实质上是一场革命。从另一个意义来说,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5〕“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 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6 〕正因为改革既是革命又是试验,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所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的时候总是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不搞争论,要允许看,在实践中寻找正确的方案。
这种实践特征,同时还表现在,这一政策不仅强调注重探索性的实践,而且强调要以实践为标准纠正那些不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错误观点,指导改革开放的顺利发展。改革从发动到推进,不断遇到观念上的障碍。有来自右面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干扰,更有来自“左”面的僵化思想的抵抗。这些观念上的障碍不解决,改革开放就难以深入发展,难以取得最后的成功。解决这些观念上障碍,只有运用《实践论》提供的武器。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7〕在拨乱反正过程中, 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运用实践标准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他又领导党和人民群众运用实践标准,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坚决反对那些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明确了改革开放的目标,制定了正确的发展战略。改革开放过程中这种鲜明的实践特征说明了什么?它说明这一政策的贯彻执行过程一定是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不断开拓创新,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事实上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这样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的基础出上,邓小平同志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了既区别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又区别于僵化观念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使得我国改革开放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南。
(二)
改革开放作为一项大政策、总政策,属于认识范畴。这一政策,这一认识由于其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一形成就转化为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改革开放作为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伟大的试验。它既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又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始终保持政治的坚定性和认识的科学性。
首先,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方向。在邓小平同志确定改革开放为党的基本路线一个基本点的时候,他同时明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另一基本点,并且鲜明地指出“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8〕社会实践有其客观的现实性, 又有其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和实践的主体的目的性相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实践就是实践者目的性的展开的过程。邓小平同志发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场新的革命,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改革人民的生活。在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中,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9 〕邓小平同志是一位坚定而又清醒的共产主义者,他矢志不渝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奋斗,同时又深刻地认识到继续在原有的体制、原有的路子走下去,只会葬送社会主义。所以他为社会主义的完善和发展而改革开放,强调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正确的实践方向。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是一个过程。70年代末,我们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注意到,“过程论”是毛泽东同志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物质运动是一个过程,矛盾运动是一个过程,社会实践更是一个过程。《实践论》始终把社会实践,包括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看作是一个过程。我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毫无疑问是一个长过程、大过程、复杂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它总是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进程。因此对于改革开放初期中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既要认真对待,又不能大惊小怪,而要像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的那样“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10〕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及时总结经验,一定能保证改革开放达到预期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实践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囿于传统观点的束缚,我们对实践中的许多所谓“问题”的看法,并非一定正确。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能力也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认识能力总有其难以避免的二重性,包括局限性。比如在农村改革之初,我们一些同志一听到“包”、“分”,就十分紧张,认为把公有的生产资料分给农户,就是搞私有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到农村改革的实践一阶段一阶段推进,其过程性逐渐展开的时候,我们才弄明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并非在瓦解公有制,而是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这样的事举不胜举。过去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11〕今天我们还应再说一句:“一切结论产生于实践过程的后期,而不是在它的初期。”只要我们把改革开放的进程始终掌握在党的驾驭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一切改革最终都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完善和发展,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新机制。
一句话,对于改革开放这样一种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旧体制的伟大实践,我们作为这一实践的参加者,一定要有一个“坚定”、两个“清醒”:坚定地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清醒认识和处理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清醒地认识我们自身认识能力的二重性,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保证改革开放顺利推进。
(三)
必须指出,毛泽东同志强调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是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石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实践”是“社会的人”的实践。这种实践毫无疑问要受到一定时间、空间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说的:“战争指挥员活动的舞台,必须建筑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之上,然而他们凭借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很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戏剧来。”〔12〕这里讲的“活动”与“舞台”的关系,即“实践”与“实际”的关系。中国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囿于客观实际的制约而忽视实践能动性的机械论是有害的,超越客观实际片面强调实践能动性的唯心论也是错误的。
提出要正确认识“实践”和“实际”的关系,对于正确解决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十分重要。实践要由理论来指导,理论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这是理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但是在同一实践过程中往往出现多种理论主张,都想影响实践。这时,就必须考虑我们的实践是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这样,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以实践和实际的关系为中介,进入到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中来。我们的认识、实践具有能动性,同时又不能离开客观实际的制约。这就是实事求是。
我国的改革大业,经过19年探索总结、闯关夺隘、开拓前进,现在已进入到关键的攻坚阶段。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要在重点难点上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来。一幅宏伟壮丽的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也突现出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能不能和市场经济结合,共同富裕的目标能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能不能和市场经济协调,反腐败的任务能不能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完成,这些问题更加引人注目。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各种观点竞相登台。
毫无疑问,在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决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决不能搞私有化和两极分化。同时,也决不能倒退到高度集中、平均主义的旧体制中去。必须警惕和防止来自右面的和“左”面的干扰,坚持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开辟的正确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时候,要有一个正确的思路,坚持毛泽东同志倡导、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进一步弘扬的实践论的认识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里,特别要坚持的是,必须把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作为探索和解决新问题的出发点。《实践论》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13〕
请问:今天的“客观”是什么?“实践”是什么?今天的“客观”,就是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未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邓小平同志和我党称它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里,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势必是要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我们的主观应该和这样的“客观”相统一,我们的认识应该和这样的“实践”相联系。
了解和坚持这一点,可以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了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当年在对革命的战略和路线莫衷一是的进候,毛泽东同志就是从国情的认识入手,从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客观实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明确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只能搞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才能搞社会主义革命。再上溯到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制定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他也是首先考察国情,认识到苏维埃俄国是一个农民占优势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找到“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辅助办法,才能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14〕今天,我们研究改革开放的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理论、公有制实现形式理论、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理论、对外开放理论、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和共同富裕关系的理论、反腐败理论,等等,都要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客观实际的这两方面情况,决定了我们研究改革开放理论的时候,首先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和原则,同时要探索符合初级阶段特点的新论断。在这里,盲目地照搬西方的理论不能解决问题,简单地照抄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也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有距离。我们要像列宁研究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同志创立新民主主义理论那样,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结合起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毛泽东同志20多年前离开了我们,邓小平同志又在今年初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宝贵思想永远是我们的珍贵财富,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更是我们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无比珍贵的法宝,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好好运用,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注释:
〔1〕〔7〕〔11〕〔1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5页、 第284页、第110页、第295—296页。
〔2〕〔3〕〔5〕〔6〕〔8〕〔1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 134页、第223—224页、第174页、第258—259页、第248页、第37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8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0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8页。
〔14〕《列宁选集》第4卷,第5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