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语义假设的证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语义论文,词汇论文,证据论文,习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2
1 前言
近几十年来,研究者对词汇识别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揭示了许多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例如频率、词长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发现词汇习得的年龄(age of acquisition,AoA)是影响词汇识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者在许多不同的任务中均发现,早期习得的词汇比晚期习得的词汇加工得要容易,即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AoA效应)[1~5]。由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问题关系到早期语言的习得是否影响成人语言加工的重大问题,因此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有关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的机制,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理论假设,其中的两个假设分别是语音完整性假设和语义假设。语音完整性假设[6] 认为,AoA效应产生在词汇加工的语音输出阶段。即早期习得的词,在语音输出词典中储存的语音是一个整体,因此语音提取的速度快,而晚期习得的词,其储存的语音是零散的,命名时需要把这些零散的语音聚集(assemble)起来,所以提取语音的时间要长。语音完整性假设能够解释词汇命名任务中的习得年龄效应[2,7]。但是该假设也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质疑。例如,Monaghan(2002)等人的研究中[8],采用了语音的分割任务,要求对单词的语音进行分割并发音,即实验时根据主试给出的单词的部分语音,将其余的语音读出。如果语音完整性假设是合理的,那么晚期习得的词汇应该更容易进行语音分割并读出,但实验并没有得到这样的结果。因此该研究不支持语音完整性假设。另外,在一些不需要语音输出参与的任务中,例如,范畴判断任务和名人人脸熟悉性的判断任务也发现了AoA效应[3,9],这些结果是语音完整性假设所不能解释的。
另一个重要的假设为语义假设。该假设认为,词汇习得的顺序是语义系统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在语义系统中,晚习得的词汇的意义是建立在早习得的词汇的意义基础之上的,因此AoA效应至少部分来源于语义加工的层次[3,10]。Van Loon-Vervoorn(1989)等人[10] 采用词汇联想任务来考察这一假设,即要求被试看到刺激词后尽量快的说出第一个想到的词。一些研究表明[11],被试联想出的词语多数与刺激词在语义上是相关的,说明被试在联想时激活了刺激词的语义。Van Loon-Vervoorn等人的研究发现,早期习得词语产生联想的时间快于晚期习得词语产生联想的时间。由此她们认为,AoA效应至少部分来源于语义加工系统,即早期习得的词语比晚期习得词语,语义提取更容易。Brysbaert(2000)等人[3] 采用词汇联想任务,获得了类似的AoA效应。他们还采用了语义范畴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刺激词是否是一个意义明确的词语,还是一个人名。结果发现,早期习得词语比晚期习得词语的判断要快,实验结果支持了AoA效应来源于语义系统的假设,但也有人在语义分类任务中没有发现AoA效应。例如,在Morrison(1992)的研究中[12],要求被试进行人造物和天然物的语义分类任务,结果并没有发现AoA效应。
综合上面介绍可以看出,目前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争论,尽管一些研究者后来提出了语义假设,但在支持该假设的一些研究方法还值得怀疑。例如,采用自由联想的任务考察语义假设时,自由联想任务可以在两个词语同时发生的基础上完成,两个词不一定具有语义上的联系;自由联想任务需要被试说出一个词语,因此不能完全排除AoA效应来源于语音输出的阶段。另外,语义范畴判断任务虽然是在语义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采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并不相同,所以语义假设的观点还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
在汉语中,一些研究[13,14] 表明,单字词的学习年龄是影响汉字识别的重要因素。词汇习得年龄因素预测了图片命名的时间,频率因素没有预测作用[15],但这些研究并没有探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的机制。一项研究[16] 用词汇判断等方法考察汉字识别中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发现词汇判断任务中存在着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从机制上来讲,作者认为词汇习得年龄效应有可能还来源于语义加工的层面上。但在他们的实验中,采用的是词汇判断任务,这种任务不一定在语义的基础上完成,因此从词汇判断任务说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于语义加工的层次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
综上所述,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机制问题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本研究拟采用多种实验任务,旨在考察语义假设的合理性。具体的实验有三个:实验一对比图片命名和汉字命名任务中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大小;实验二采用语义范畴判断任务,考察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实验三采用图片语义分类任务,考察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本研究第一次较系统地考察了汉语中语义因素对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影响,其中实验一首次比较了汉字命名和图片命名中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大小;实验三采用了更典型的图片语义分类任务来考察语义因素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中的作用。
2 实验一
2.1 目的
对比汉字命名和图片命名中的汉字习得的年龄效应,从而考察语义假设的合理性。
2.2 被试
64名本科生参与实验,被试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少量的报酬。
2.3 实验设计
两因素被试内设计:材料习得年龄(习得早、习得晚)×刺激类型(汉字、图片)。
2.4 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36个汉语单字词,其中18个为早期习得的汉字,18个为稍晚习得的汉字,他们都是名词,实验材料见附录。
目前词汇习得年龄的测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主观测量法和客观测量法。在主观测量法中,要求成人对给出的一系列词语进行习得年龄的主观评定,根据主观评定的结果确定词汇习得的年龄。客观测量法中,一种方法是要求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一些图片进行命名,根据命名的正确率来确定词汇习得的年龄。其逻辑是,命名图片不仅要提取图片名称的语音,还要通达其语义,所以如果儿童能正确命名某一图片,说明他(她)已经习得了这个词汇。由于诸多研究表明,成人评定的词汇习得年龄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17~19],本研究采用主观评定的方法对AoA进行评定。具体方法是:采用7点评定量表,让30名大学生对180个汉字进行词汇习得年龄的主观评定。量表中,“1”表示0~2岁之间习得,“2”表示3~4岁习得,“3”表示5~6岁习得,“4”表示7~8岁习得,“5”表示9~10岁习得,“6”表示11~12岁习得,“7”表示13岁及13岁以上习得。评定结果见表1,统计检验表明,早、晚习得两者的差异非常显著(t=5.91,p<0.01)。实验材料还包括与这36个汉字相对应的图片,这些图片来自Snodgrass和Vanderwart(1980)图片集[20]。这样就产生了四种实验材料:早期习得的汉字,晚期习得的汉字,名称习得早的图片和名称习得晚的图片。
根据《汉字信息字典》,匹配了两种汉字条件下的书面使用频率(次/百万)和笔画数。30名大学生对这些汉字进行7点量表主观熟悉性的评定,1表示该汉字极少看到,很不熟悉;7表示该汉字经常看到,非常熟悉。匹配结果见表1。
根据张清芳等人(2003)[21] 对Snodgrass和Vanderwart(1980)等图片的研究,对两组图片的命名的一致性程度,熟悉性、表象一致性以及图片的视觉复杂性进行了匹配,结果见表2。选用的这些图片,根据张清芳等人(2003)的研究,都是单字命名的一致性较高的图片。
表1 实验一汉字材料的匹配情况
刺激条件AoA 频率
笔画数 熟悉性
习得早的汉字 2.58 267.07 9.786.04
习得晚的汉字 3.67 260.72 10.88
5.57
表2 实验一图片材料的匹配情况
刺激条件
命名一致性 熟悉性 表象一致性 视觉复杂性
名称习得早的图片 0.83 4.66 3.63
2.41
名称习得晚的图片 1.12 4.26 3.38
2.77
2.5 实验程序
刺激的呈现采用E-Prime1.1实验软件。实验开始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500ms的“+”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一个汉字或者图片,呈现时间为2000ms。被试的任务是通过连接反应盒的麦克风既快又准确地命名屏幕中央出现的汉字或者图片。命名图片时,要求被试用自然想到的单字词进行命名。前后刺激的呈现时间间隔为2000ms。计算机记录命名的反应时间,主试记录错误反应和机械故障等反应。正式实验前,被试要进行练习12个练习,练习项目包括6个汉字,6幅图片。
为避免汉字和图片名称产生重复练习效应,我们设计了两个版本的实验材料。首先把18个早学的汉字分为A1,A2两组,每组9个;18个晚学的汉字分为B1,B2两组,每组9个。
版本1的材料包括:9个早期习得的汉字A1;9个晚期习得的汉字B1。9幅名称早习得的图片A2;9幅名称晚习得的图片B2。
版本2的材料包括:9个早期习得的汉字A2;9个晚期习得的汉字B2。9幅名称早习得的图片A1;9幅名称晚习得的图片B1。
在每个版本内部,汉字和图片分开呈现,汉字和图片呈现的顺序在被试内做了平衡,每一个版本有32个被试,共64名被试。
2.6 实验结果和讨论
数据分析中,剔除每个被试平均数加减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约占2%)。平均正确命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3。
对于错误率的数据进行分析,汉字命名的正确率为100%。图片命名中,名称习得晚的图片的错误率高于名称习得早的图片的错误率,t=4.71,p<0.01。
实验一我们对比了汉字和图片命名中的AoA效应,结果发现,汉字命名任务中不存在AoA效应,图片命名中存在较大的AoA效应。这一研究结果和Lambon Ralph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22]。在他们的研究中,图片命名任务产生了226ms的AoA效应,但词汇命名任务,不存在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
下面对实验一的结果进行简要的讨论:从两种任务来讲,词汇命名和图片命名包含了不同的加工过程。一般来讲,词汇的命名包括词形分析,词汇识别(word recognition),然后经过亚词汇的通路(针对拼音文字)或者词汇(由形直接激活语音)或者语义的中介通达词的语音,最后发音的过程;而图片命名要经过知觉的分析、物体的识别,语义提取、通达语音,最后发音这样的过程[23]。虽然两者的加工过程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图片命名一定有语义的因素参与,而词汇命名是否激活语义是有争论的问题。因为在拼音文字中,通达语音可以有三条通路——亚词汇的、词汇的和语义中介的通路。在汉语中至少也存在两条通路——词汇的和语义中介的通路。这也就是说词汇的命名不一定必须经过语义的中介。因此,图片命名任务一定有语义的因素参与,而词汇命名不一定必须通达语义再激活语音。Strain等人(1995)的研究表明[24],语义的变量只有在低频例外词的命名中才显示出作用,这也说明了命名的任务不一定必须通达语义。
实验一研究思路是这样的:汉字命名包括语音输出的阶段,如果语音完整性假设是合理的,那么在这种任务中就应该出现AoA效应,但结果并没有出现AoA效应。因此汉字命名的结果不支持语音完整性假设。图片命名任务中出现的AoA效应,可能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于图片语义层次的加工,另外也可能来源于语音的输出(尽管汉字命名的数据不支持这种看法),因为图片命名毕竟是一种命名任务,也许不能完全排除图片命名中语音的输出对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贡献,因此实验二我们采用语义范畴判断这种不需要语音输出的任务,进一步考察语义因素在汉字习得年龄效应中的作用。
3 实验二
3.1 目的
采用语义范畴判断任务(要求被试判断汉字的意义是否属于“动作”的语义范畴),考察汉字加工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3.2 被试
30名本科生参与实验,被试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相应的报酬。被试没有参加实验一。
3.3 实验设计
单因素被试内设计:汉字习得年龄(习得早、习得晚)。
3.4 材料
根据实验一汉字习得年龄的评定,我们选出早期习得的汉语单字词和晚期习得的汉语单字词80个,每种条件下各40个,这些汉字的意义均属于“动作”的范畴,例如“跳”“折”等,实验材料见附录。AoA的评定结果见表4,t检验结果表明,两者的差异非常显著(t=12.17,p<0.001)。填充项目为另外80个汉字,这些汉字的语义不属于“动作”的语义范畴。
表4 实验二中刺激的匹配情况
汉字习得年龄AoA
频率 笔画数 范畴成员典型性
习得早的汉字3.37 101.30 9.40
6.24
习得晚的汉字4.60 94.33 9.97
6.11
根据《汉字信息字典》匹配了汉字的使用频率和笔画数,还评定和匹配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具体做法是让30名被试对包括80个汉字的180个汉字进行范畴成员典型性的评定。采用7点量表,1代表汉字的意义完全不属于“动作”的语义范畴,7表示汉字的意义非常典型地属于“动作”的语义范畴,1~7间每个数字表示属于“动作”范畴的程度依次递增。匹配结果见表4。
3.5 实验程序 刺激的呈现采用E-Prime1.1实验系统软件。实验开始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500ms的“+”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一个汉字,呈现时间为2000ms。被试的任务是既快又准确地判断屏幕中央出现的汉字的意义是否属于“动作”的语义范畴。如果是,用右手食指按反应盒上标有“是”的反应键;如果不是,用左手食指按反应盒上的标有“否”的反应键。前后刺激项目的呈现时间间隔为1000ms。计算机记录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和错误反应。正式实验前,被试要进行练习。
3.6 实验结果与讨论
数据分析中,剔除每个被试平均数加减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约占1.7%)。平均正确判断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5。
表5 语义范畴判断的反应时(ms)和错误率(%)(括号内数据为标准差)
汉字习得的年龄反应时错误率
习得早的汉字
608(75.45) 9.91
习得晚的汉字
625(81.40) 12.75
AoA效应 17 2.84
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无论反应时和错误率的数据,语义范畴判断任务中都存在着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由于实验二是一种语义的任务,这说明词汇习得年龄效应至少部分来自于语义系统的加工。
为进一步检验语义假设,实验三我们采用图片语义分类的实验任务。在这种任务中,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图片进行“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语义分类任务。在Johnston等人(2005)的研究中[25],他们采用图片语义分类任务研究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实验一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物体(图片)通常是在房间内看到,还是房间外看到”。实验二要求判断一个物体“比一块面包大还是比一块面包小”。结果发现,图片语义分类任务中存在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但我们认为,Johnston等人采用的语义分类任务不是一种很典型的语义任务,例如“比一块面包大还是比一块面包小”的判断也可能是在知觉层次上完成的,因此实验三我们采用较为典型的语义任务,即要求被试判断呈现的物体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的物体,考察语义因素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中的作用。
4 实验三
4.1 目的
采用图片语义分类任务,考察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
4.2 被试
30名本科生参与实验,被试视力或者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后获得相应的报酬。被试均没有参加实验一和实验二。
4.3 实验设计
两因素被试内设计:图片名称习得的年龄(习得早、习得晚)×范畴类型(有生命、无生命)。
4.4 材料
实验用图片来自Snodgrass和Vanderwart(1980)图片集。从这些图片中选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各28幅,共56幅图片。28幅图片中,一半图片的名称早习得,一半图片的名称晚习得,实验材料见附录。图片名称习得年龄的数据是通过30名大学生,7点量表的主观评定获得的,评定的方法同实验一和实验二。经t检验结果表明,早晚习得两者的差异非常显著(无生命:t=11.16,p<0.001;有生命:t=8.01,p<0.001)。评定的结果见表6。
匹配四种条件下实验材料的频率(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图片命名一致性、熟悉性、表象一致性以及视觉复杂性等数据的匹配均根据张清芳(2003)等人的研究[21]。
表6 实验三图片材料的匹配情况
处理条件AoA 频率 命名一致性 熟悉性 表象一致性 视觉复杂性
名称习得早,无生命 2.84 17.13
1.30 4.48 3.38 2.18
名称习得晚,无生命 4.25 9.780.90 4.35 3.75 2.36
名称习得早,有生命 2.85 33.02
1.13 4.39 3.50 3.01
名称习得晚,有生命 3.89 24.87
0.70 4.30 3.69 3.17
4.5 实验程序
刺激的呈现采用E-Prime1.1实验系统软件。实验开始时,首先在电脑屏幕中央呈现500ms的“+”注视点。注视点消失后,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一幅图片,呈现时间为2000ms。被试的任务是既快又准确地判断屏幕中央出现的图片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物体。如果是有生命的物体,用右手食指按反应盒上标有“有生命”的反应键;如果是无生命的物体,用右手食指按反应盒上标有的“无生命”的反应键。前后刺激项目的呈现时间间隔为1000ms。计算机记录被试做出反应的时间和错误反应。正式实验前,被试要进行练习。
4.6 实验结果和讨论
数据分析中,剔除每个被试平均数加减三个标准差以外的数据(约占1.6%)。正确语义分类的平均反应时和错误率见表7。
实验三发现,在无生命范畴内的判断中,存在着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在有生命范畴的判断中,没有发现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实验三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说明,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有可能产生于语义加工系统。至于在有生命的范畴中,为什么没有发现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我们将在讨论部分加以说明。
5 讨论
本研究三个实验考察语义因素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中的作用,特别集中于考察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语义假设。实验一我们对比了汉字命名和图片命名中AoA效应,结果发现图片命名中存在较大的AoA效应,而汉字命名中没有这种效应,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语义假设对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解释,不支持语音完整性假设的观点。因为如果语音完整性是AoA效应的唯一来源,那么在汉字命名中就应该出现AoA效应。图片命名任务,由于有更多的语义因素的参与,我们认为,语义的加工可能是图片命名任务中AoA效应的来源之一。
为进一步检验语义假设,也为了排除实验一图片命名任务中语音输出因素对AoA效应可能产生的影响,实验二我们采用了语义范畴判断任务。这种任务是在提取汉字语义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实验的结果可以为语义的假设提供更直接的证据。实验二的结果表明,汉字语义范畴判断任务中确实存在着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这一结果和拼音文字中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3]。因此实验二进一步支持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来源于语义系统的假设。
为更进一步检验语义因素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中的作用,实验三采用了图片语义分类任务。如果在这种任务中仍能发现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就为语义的假设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实验三的结果表明,图片语义分类任务存在着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这一研究结果和Johnston(2005)等人[25] 的研究结果是类似的。而且和他们的语义分类任务相比,本研究选用的图片语义分类任务是一种更为典型的语义任务,能更有效地说明语义因素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中的作用。
总之,三个实验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语义假设,即语义因素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产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实验三的图片语义分类任务中,当物体属于有生命的范畴时,并没有发现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和人类的早期生活经验有关。我们知道,儿童早期对有生命的、会活动的物体给予了优先的注意,早期习得的词汇中很多也是动物性的名词,如“猫”“狗”“兔子”“青蛙”等。因此人们对于有生命物体的语义分类会非常快,判断也非常准确。这样对于那些有生命物体,尽管其名称的习得年龄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反应时间和判断准确率上并没有表现出习得的年龄效应。
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语义假设认为,词汇习得的顺序是语义系统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在语义系统中,晚期习得概念的意义是建立在早期习得概念意义的基础之上,因此早期习得词语比晚期习得词语的语义激活和提取更具有优势,我们认为语义假设的这种观点是比较符合儿童词汇习得的特点的。另外,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模拟结果的支持。例如,Steyvers等人(2005)的数学模型中模拟了逐渐发展变化的语义网络的组织结构[26]。在他们的模型中,意义的获得顺序在决定语义网络中概念的连接强度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中新增加的概念结点不断的连接到那些已经存在的概念结点上(即早期习得的概念),而且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越是被高度连接起来,越可能获得新的连接。因此早期进入语义网络的概念具有较高的连接强度。而高度连接的结点在语义搜索的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活。根据这种观点,早期习得的概念由于与其他概念具有较高程度的连接,因此在语义搜索的过程中具有了优势。
语义假设的观点也与计算机模拟的结果相符合[27,28]。在Zevin等人(2002)的计算机模拟实验中[28],一个模拟采用英语单音节词作为实验的材料,这些词汇存在拼写和发音的一致性对应关系。结果显示,在模拟训练的开始阶段,早期进入网络进行训练的词语(对应早期习得的词语)具有一定的加工优势,但到训练的后期阶段,和晚期进入网络进行训练的词语(对应晚期习得的词语)相比,这种加工优势消失了。在另一个模拟中,当早期习得的词语与晚期习得的词语,在正字法或者语音方面重叠很小时,也就是说,前面一次学得的映射关系不能被后面的学习所利用时,发现了较大的AoA效应。研究者认为,如果输入(如字形)和输出(如语音或者语义)的映射关系是一致的,那么在计算机模拟的过程中,后期进入训练的词语能够利用早期模式训练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网络结构来学习,因此AoA效应将消失。但如果映射关系是不一致的,后期进入网络的词语,不能利用早期模式训练过程中已经形成的网络结构来学习,那么AoA效应将持续存在。根据这种任意映射观点,在词汇网络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输入和输出表征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具有可预见性是决定AoA效应大小的重要因素。而在语义任务中,无论拼音文字还是汉字,从形到义的映射都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所以根据任意映射的理论观点,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也应该表现在需要语义加工的任务中。
综上所述,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产生与语义的加工是有关系的,它不可能完全来自于语音输出的层次,尽管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语音完整性假设的合理性,但是单独用语音完整性假设不能很好地解释目前的实验结果。因此,我们认为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不可能单独来源于语音加工的层次,它可能来源于语音、语义等多个加工的层次。在Moore等人(2004)的研究[29] 中,要求被试判断快速呈现的图片(呈现200ms加前、后视觉掩蔽)是真的物体还是假的物体,结果发现在这种知觉的任务中也存在着图片名称的习得年龄效应。根据Moore等人的结果,可以设想在辨别词形等知觉层次的加工中也可能存在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在今后的研究中,可采用基于词形基础上的知觉辨别任务,考察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是否也存在于字形加工的层次。
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研究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儿童词汇习得年龄与概念习得年龄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早期的词汇习得只表明儿童已经习得了最初的概念,但概念习得还有一个深化过程。相对说来,儿童的习得词汇的语音是一次性完成的,而儿童的词义发展则是长时间的事,因此儿童词汇习得的年龄和儿童概念习得的年龄不完全一致,因此如何确定概念习得的年龄,并研究这种习得年龄因素对词汇加工的影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次,口语的词汇习得年龄和书面语言的词汇习得年龄,有时并不是一致的,但在目前的研究中多数没有区分口语和书面语言的习得年龄,因此如何有效地区分口语和书面语言词汇习得年龄,并研究它们对词汇加工的影响也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实验材料
实验一材料:
早期习得的汉字:嘴,脚,床,狗,鸟,树,腿,鱼,猪,鞋,猫,书,碗,球,花,鹅,梨,马。
晚期习得的汉字:鼓,锁,旗,象,鹿,蛇,熊,虎,针,伞,枪,桃,锯,钟,虾,笛,琴,桶。
实验二材料:
早期习得的汉字:折,穿,跳,饮,拖,画,抖,飘,捉,挎,伸,吵,眨,挥,杀,拿,睁,洒,嗅,读,藏,吞,夸,趴,夹,钓,帮,赶,缩,踩,护,停,请,谈,勾,忘,披,瞪,哭,骑。
晚期习得的汉字:撕,挠,救,剥,斩,训,印,灌,铸,截,唤,挽,逐,评,译,揪,侵,拢,盯,驾,损,啄,搂,袭,控,拱,掸,燃,轧,溜,揍,诵,攻,避,录,访,瞄,托,烤,迁。
实验三材料:
图片名称习得早,无生命:剪子,扫帚,纽扣,蛋糕,凳子,勺子,桶,梳子,刀子,手套,袜子,竹篮,椅子,哨子。
图片名称习得晚,无生命:铁链,笛子,靴子,信封,手枪,领带,栅栏,帆船,毛笔,钢琴,山,吉他,领结,烟斗。
图片名称习得早,有生命:兔子,青蛙,蜜蜂,虾,毛虫,老鼠,猪,狐狸,猫,鹅,蚂蚁,鸭子,绵羊,苍蝇。
图片名称习得晚,有生命:蚂蚱,骆驼,鹰,蜘蛛,松鼠,鹿,山羊,蜗牛,豹子,孔雀,熊,狮子,鳄鱼,犀牛。
收稿日期:2006—04—27
标签:语义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