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碑》之精神气象与儿童品格的养成
曹在花
【摘 要】 《礼器碑》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推荐的隶书临摹范本之一,通过从整体上欣赏《礼器碑》,使学生感受书法文化的精神气象;观察《礼器碑》点画的细微变化,修养学生心静气和之情性;在字内的空间布白处,让学生沐浴《礼器碑》虚怀宽博之大气;从《礼器碑》有效的书写训练中,磨炼学生滴水穿石之精神。《礼器碑》的精神气象对书法儿童成长的品格提升,有着培根正本的奠基作用。
【关键词】 书法文化;民族精神;正大气象;儿童品格
中国书法自甲骨文与金文开始,历经数千年,经过一系列演变,篆隶草行楷等诸体异彩纷呈。隶书上承篆籀,下启草书、行书、楷书,在书法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地位。对于书法初入门的小学生而言,《礼器碑》笔画细劲雄健,波磔分明,势态生动,清朗雅秀,结体拙趣,容易辨认。笔者以为,学习《礼器碑》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笔者将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隶书软笔教学为例,浅谈《礼器碑》之精神气象对儿童品格养成的影响。
一、从经典的整体欣赏中,感受书法文化的精神气象
古人“礼”行天下。“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礼器”是古人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礼器碑》,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56 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阴、碑侧为题名。其书法凝练瘦劲,布局疏朗,通篇骨力通达,清超遒劲,高古且充满逸趣,似有千军万马疾驰之势、又如苍松古柏的庄重肃穆之形,形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其正大气象震撼人心,是隶书中的典型,为学汉隶者所重,有“汉隶第一”之誉。
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礼器碑》隶字,感受《礼器碑》庄重典雅等特点,体会整个作品的气势、意味和神采,让学生产生或雄强或阴柔,或严谨或宽博,或俊朗或飘逸的审美意向。教室里安静得只听到学生们呼吸的声音,他们静静地看着,感受着《礼器碑》温润之中蕴蓄着一份劲挺,内敛之中含着一份刚强;感受着《礼器碑》气势沉雄、博大精深;感受着中国文化传递的情感信息。通过欣赏,学生与书法艺术产生一种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共鸣,精神得以升华,身心得以愉悦,性灵得以陶冶,情操得以培养,文化得以提升,同时激起他们对书法的热爱。
二、从点画的细微变化处,修养心静气和之情性
《礼器碑》是东汉时期成熟的隶书之一,在笔法、字法和整体结构上都是学习隶书的典范。《礼器碑》平正端庄、俊朗刚健,点画反差很大:细,细如发丝,瘦劲而不纤弱;粗,宽博,骨肉丰盈。线条铁画银钩,快刀寒剑。点线起伏大而和谐,蚕头含蓄,燕尾(捺画)方笔,气势雄壮,如大鹏展翅,有凌云之势。每笔万毫齐力,雄强沉着,力送笔端;每字中的笔画方圆兼备,力量感(生命力)极强……这些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笔法,恰到好处地完成精细化的动作。
在临摹教学中,首先,笔者指导学生学会读帖,看清范字的结体、点画的特征;其次,让学生分析上下、左右、穿插、呼应、避让、向背等关系,认真观察笔画的变化情况;最后,让学生体会行笔的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等书写节奏。提高学生把握形态的准确度,为正确临写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平画时,“元”“天”“造”上部的两横画均为平画。写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静心观察两个横画的长短、粗细,线条的浑圆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提高审美情性。
在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心绪不稳,无法集中注意力,书写的笔画不够严谨,甚至严重走形,个别细微的地方往往看不细,照顾不到,点画不规范的情况经常发生。这类学生,如果不能得到严格的训练,他们就会养成马虎的坏习惯,结果是画虎类猫。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书法练习方面,再恰当不过了。要写出“正确”(不影响识读)的字很容易,想把汉字写“规范”(符合法度),就必须做到细致入微,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度认真的态度,塑造专注的良好品行。
在认真观察,仔细揣摩,抓住每个字微妙变化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其灵动自如的表现手法。如在《礼器碑》中,字的波画用笔起落十分明显。如“二”“百”“乐”三字中的长横,临写时比一般笔画稍粗,至收笔前略有停顿,后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劲健。笔法灵动而又不失法度,其笔法严谨中露出“拙真”(自然书写,斩钉截铁)。这一点学生的确比较难以驾驭,但只要潜心研学,把握《礼器碑》法帖每个字形、神采特色,用心观察、理解字的姿态,熟记字形、笔画,领会它的气势、笔意、神韵、风格等内涵,不尽得其精髓,也是可以得到神情面目之一二的。因此,临习《礼器碑》须“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书法是“一个文化人的生命符号”。《礼器碑》3600余字,整体观之,通篇纵有序横有列,舒朗空阔,节奏感鲜明,体态优美,没有一点压抑感,给人宽博大气之感,灵动和谐,韵味无穷。在教学临写《礼器碑》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让学生赋予每个字以生命,赋予每个笔画以情怀,让他们悟《礼器碑》之虚怀、宽博、大气。《礼器碑》中有的字字内空间开阔、留白很大,左右两边距离较远,但却顾盼有情,遥相呼应,如有情人恋恋不舍之意,如“穆”“陽”“授”“胡”“獨”等字,左右之间错落参差,避让疏阔而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空灵宽博的美感;有的字笔画跌宕延伸,如“近”字的捺画,“舅”字的撇画,笔画瘦劲坚韧,端丽大雅,又如“古”“代”“氏”“玄”“孔”等字长波画的处理跌宕有力,潇洒自由,有种向左右四方无限延伸的力量美感,好似怀抱天下的君子;有的字布白宽博,断笔精巧,笔画相交处的断笔透气而又藕断丝连,情意绵绵,如“輿”“桑”“奢”“食”笔画轻盈细瘦,静中有动,气息空灵,虚实相生,各尽其妙。
三、从字内的空间布白处,沐浴虚怀宽博之大气
尽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战乱之中,此时却是西方接受道教思想的一次高潮期。研究中国思想的传教士常比较基督教与道家思想。这种比较的尝试,从图宾根大学神学教授格利尔为其译著所加的副标题《论最高的天性和最高的善》中可见一斑。格利尔在《道德经》和《新约全书》(如他所说,主要是《约翰福音》)之间找到了许多共同之处,他还看到了老子同耶稣精神上的亲和关系,他认为二者有一种建立相似气质基础上奇妙的契合,前者的哲学精神同后者的宗教精神相契合。[5]203-204
郭沫若曾说过:中国人要写好中国字,并不因为要成为书法家,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自己的意志,对人的一生是有益的。学习书法的过程,是对学生心性和意志品质磨砺的过程。
四、从有效的书写训练中,磨炼滴水穿石之精神
学生在临写《礼器碑》时,要充分理解、把握每个字的空间布白,在有形、有色、有味、有态、有情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或端丽,或矜持,或潇洒,或宽博的态势里,中国文人的情结也“润物细无声”地在学生心中萌芽,学生沐浴在有生命气息的光泽里,人格品质不断提升。
那日,妈妈又提及此事,叹息道:“男人都要面子,当年,你爸爸也是,那时候你还小,我的身体也不好,他宁可挺着也不接受你姥爷的资助。”
遵照这样的目的,笔者利用每天中午习字课时间指导学生练字。还是以临写《礼器碑》为例,每天保证20 分钟的有效书写,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在古朴奇趣的字势里,在墨香的熏染下,学生找到了其中的乐趣,磨炼韧劲与耐力,经过一段时期,学生形成习惯,不知不觉地锻炼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能力和意志品质。
《礼器碑》的主体精神气势来自它的书写性,在书法课堂上,笔者始终强调执笔有力,藏锋逆入,速度稍缓,蓄势而行,内敛低调,沉实如锥划沙,又刚柔相济,偏正相成,取势互盼不呆板,收放自然,注意黑白轻重的反差,用全身气力书写,笔笔到位,落笔收笔都要干净,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书写,才能写出方圆严整、有骨有肉、自然流动、和谐优美的隶书来。
邹磊表示,良好的产品功效可以直观地改变农民原有的认知,使其认可并接受新型肥料产品,这也是目前液体肥等产品集中在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种植区推广的原因所在。新型肥料的推广更需要服务支持,传统经销商技术的缺乏导致新型肥料产品在推广中出现服务滞后或缺失,需要厂商打造出优秀的技术服务团队,构建起产品与服务的双核驱动。邹磊表示,随着液体肥等新型肥料市场的完善以及推广成本的下降,产品价格会逐渐下降并趋于理性,将形成更加健全的市场机制。
另外,笔者还为学生制定了学习临写《礼器碑》(其他碑帖书体也是这样)的目标,每周下来每人写一幅(学《礼器》的字)书写带有“礼”字的词句,如“彬彬有礼”“礼仪之邦”“克己复礼为仁”等书法小品,最好能在《礼器碑》里集字,《礼器碑》里没有的字教师帮助学生通过查隶书字典,一同找出风格相近的隶字来替代。教师把学生好的作品挂在墙上展览,小学生的表现欲往往都比较强,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进行展览,所以在练习的时候就会加倍的努力,而每一次的小展览就更激发了其学习书法的兴趣。对进步大的学生以示奖励,奖品是笔者写的书法小品,隶书都是集《礼器》字的,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书法作品,你追我赶地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获得了努力后的成就感。学校开展书法展示交流活动,教师可将学生的书法作品拿出来展示评比,请校长或领导向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并装裱挂墙,让全校学生参观,他们会因此而自信满满,同时发挥榜样的作用。
书法是文化的核心,它实践着人的生命艺术,作为人类艺术百花园的一株奇葩,书法艺术直接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灵。扬雄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书法所承载的精神气象,对人的性格品质的养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是儿童,他们如白纸,在成长的过程中,更离不开书法艺术的滋养。学习书法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激发他们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
予少好古金石文字,家贫,不能有其书,独时时取欧阳子所集录,观其序跋辨证之辞以为乐。遇适意时,恍然若手摩挲其金石,而目了其文字也。既又怅然自恨身贫贱,居处屏远,弗能尽致所欲得如公之为者,或寝食不怡竟日。来泉南,又得东武赵氏《金石录》观之,大略如欧阳子书,然铨序益条理,考证益精博,予心亦益好之。[注] 朱熹: 《家藏石刻序》,《晦庵集》卷七十五,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77-0011-03
【作者简介】 曹在花,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江苏苏州,215131)教师,一级教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标签:书法文化论文; 民族精神论文; 正大气象论文; 儿童品格论文; 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