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城乡教师交换轮值制的闲置_轮岗制度论文

如何防止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空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如何防止论文,制度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质量。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对农村经济发展工作中实行了扶贫、对口支援、帮扶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经验也逐渐被借鉴到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由此形成了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对口支援、帮扶、交流轮岗等政策措施。例如,2006年2月26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鼓励通过结对子、走教、联聘等办法支援、扭转区域内城乡校际之间教师队伍的差距,遏止农村教师的流失,以此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然而,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农村学校教育凋敝的趋势没有减退,有些县域政府甚至采用公开考试的办法,从农村教师申请者中选调优秀者进入城市学校工作,以满足部分教师进城的愿望。单向选拔农村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对被选中的老师来说是实现了个人的愿望,但对农村学校而言无疑是重大损失。有些地方认识到了这种做法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如2006年,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文化教育局《关于教师流动“转会制”的实施意见》,借鉴足球运动员转会的做法,要求接受了农村教师的城市学校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减少农村学校损失。不过,各地的做法纯属无奈之举,是苦于缺乏更有效教育政策而采取的临时措施。

       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突破二元结构局限

       一些农村教师不安心在农村工作,农村教育质量持续低下,农村儿童继续上学的机会减少,农村儿童到城市求学的风气愈演愈烈,城乡社会阶层差距没有缩小,社会阶层流动固化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成为我们国家面临的极大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此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分提出,“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新增优秀师资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对口支援是城乡二元结构思维,不符合城乡一体化治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形势。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高屋建瓴,整体布局统筹全国城乡教育资源,关注了中西部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距,提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不是重复以往“单向交流”模式,而是在以往经验基础上的升华和进步,对全国教师队伍建设都具有重大意义,是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一个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为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各级政府不断倡导教师以及校长流动,城市教师下乡支援农村学校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安排。2013年7月,浙江省首先开启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的尝试,接着,陕西省、福建省、河北省、江西省、贵州省等,分别颁布了各自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指导意见。一年之后,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颁布了《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4号,以下简称《意见》),预示着我国将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这是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以来,国家各级政府开始正式推动该项工作的信号。

       新一轮教师交流轮岗的特征及落实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特别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这对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具有指导意义。政府调控教师的流动方向也要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传统的行政命令的单向对口支援。过去也有些地方探索城乡教师交流,基本属于为官一任的个人决策,领导换届往往导致交流中断,缺乏长期的制度安排,使参与城乡交流的当事人也感到尴尬。

       浙江省启动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对教师交流轮岗性质做出了解释,是指“公办学校教师从一所学校调到另一所学校工作,并原则上随迁人事关系的流动过程”。但是,很多省并没有明确参与交流轮岗的老师是否还回到原来的学校。表1是部分省份对教师交流轮岗人员范围和起始时间的规定。

      

       从新一轮各省的政策文献中可以看到,交流轮岗没有排除农村教师,这说明交流轮岗是双向的,对于怀孕期、哺乳期、病假中的教师做出了延缓交流轮岗的安排。交流轮岗是对每个教师的要求,这初步体现了全员参与,城乡之间双向交流轮岗的基本特征。各省还规定了交流时间不少于2-3学年。双向交流轮岗能真正扶持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教师,人人都要参与交流轮岗才能保证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过去的事实证明,单向“对口支援”实际上很难抑制农村教师的流失。农村教师中确实有些人存在两地分居、城市里的老人需要照料、对农村学校条件艰苦不适应等情况。政府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给予解决,当事人不得不靠个人关系,用“走后门”等手段往城里调动。对于这类不规范的做法,群众意见很大。

       为实现城乡教师全员双向交流轮岗的目标,需要科学决策,多种配套措施相结合,扎扎实实梯次推进落实交流轮岗政策。

       (一)先试点、再推广交流轮岗制度

       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不可能是某所学校教师全体同时到另外一所学校工作,而是在县域范围内城乡校际之间形成一对一、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等多种格局。要在保障所有学校正常工作不受很大影响的前提下,制定分批、分阶段(年度)的交流轮岗计划。

       江西省、河北省明确提出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教师交流轮岗需要科学决策其比例和进度。教师队伍数量作为基础数据要准确,而教师数量主要受制于编制数量。教师编制与学校规模,即学生的数量、年级和班级数量、班额、教师周课时总量等变量息息相关,需要科学核算。教师交流轮岗还要考虑岗位需求等复杂变量。针对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其对“全科型”教师的需求。当前,农村学校大多不能开足、开齐规定的课程,特别是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教师缺口很大,在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中要加以解决,让农村有歌声、有画笔、有运动。

       (二)与新“学区制”管理和运行模式相呼应

       在国内,教师轮岗交流的主要模式是先划区,再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为主导,辐射区内其他学校,或带动周边学校提升教学水平。如江西省授权给各市县区的做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师可先实行小学划学区,初中分片区交流。分区交流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结对安排,以此不断完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交流轮岗工作机制,逐步扩大交流轮岗范围。福建省的顶层设计思路是以县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分别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形成若干个片区,教师一般在就近片区内进行交流,鼓励城区学校教师跨片区交流。贵州省的做法是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全面铺开。先实行分片区交流,以县域内优质学校为龙头,联合周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形成若干片区或学区,进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在国际上,有的国家采用职业生涯考核“积分制”,把教师交流轮岗的过程结算为积分,累计到教师业务档案中,与教师评职、晋级、奖惩和工资收入等联系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便于教师设计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在实施“积分制”过程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各种工作条件均应得到关注,对学校分类划片,合理赋值,程序公开透明,便于教师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设计自己的发展节奏,使“要我轮岗”成为“我要轮岗”。

       对交流轮岗制度认知的误区与偏见

       (一)误区:限制农村教师到城市参与流动

       1.农村教师应该是教师交流轮岗的首先参与者。从教育部等三部委《意见》看,没有摆脱单向交流的传统思路,《意见》认为教师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教时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即如果农村学校人员紧缺,农村教师的工作脱离不开,农村教师也就没有机会参与交流轮岗了。这种规定具有明显歧视。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教的农村教师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少,国家的教育政策应该对这种现象关注和解决,不应该无视他们。教师交流轮岗的着眼点首先应该是这些教师,使他们能够走出学校到其他学校工作一段时间,以此增强其工作热情。

       2.等待农村教师自然退出历史舞台。有些人认为,让40岁左右,乃至年龄更大、尚未退休的农村教师自然退出历史舞台,农村教师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这种观点危害极大。这反映出对农村教育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漠视,更是对农村教师的歧视。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尽管近年来通过“特岗计划”补充了30多万农村教师,但是对全国900多万农村教师队伍而言,“特岗教师”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在农村工作的其他教师人数多,是农村教育的主要依靠力量。“特岗教师”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希望。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新的聘任办法与传统的聘任办法如何很好衔接过渡值得研究。“特岗计划”带来的“特岗教师”入职以后,其工资起点接近40岁左右的教师,使老教师产生心理不平衡现象,“特岗教师”3年之后进入当地城区学校,出现有些学校不欢迎“在农村学校荒废了3年”的特岗教师,而愿意招聘当年应届的大学生等现象。这些新矛盾亟待解决。

       3.农村教师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能力不具备。有人质疑说,年龄较大的农村教师学习动力不足,也没有学习能力了,如果让他们参与交流轮岗,城市学校、好的学校都不欢迎,家长和学生也会抵制。这种悲观论调显然没有科学依据。学习科学对人的学习潜能的研究证明,动力来源于压力和欲望,而人的学习能力是持续提高的过程。另外,很多农村学校鼓励教师钻研业务,开展课程改革,建立校本培训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偏见:交流轮岗是为了城市教师队伍建设

       《意见》规定,将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和特级教师的必备条件。这其实是一种把在农村工作经历作为“镀金”和“练手”的过程,缺乏城乡统筹的设计和城乡一盘棋的思想。从各省的文件看,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也主要关注了对城市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鼓励。表2是部分省份的观点。

      

       对城市教师的激励是必要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对农村教师的激励,以及对城市学校接纳农村教师的鼓励。目前,这种忽视来源于旧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思维,并不符合城乡一体化治理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形势。一些农村教师不安心于农村工作,关键就是农村教师没有机会到城市学校交流轮岗,受到“宿命论”般的歧视。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问题愈演愈烈,带来的是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农村儿童继续上学的机会减少,城乡社会阶层差距拉大,社会阶层流动固化等一系列危机。因此,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还须加强双向流动。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还有观点认为“不能削弱城市学校发展的水平,不能削峰填谷,只能高位均衡”。然而,我们处于的时代是城市教育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农村教育发展速度,这种情况下,高位均衡只是乌托邦式的空想。

       四点建议

       (一)加强教育资源的初次配置

       通过政府行为、市场手段、慈善捐助等方式,学校获得的用于教育活动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属于第一次配置。而某学校以“对口支援”的形式派出教师支援其他学校,则属于第二次配置。以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表现之一是过分强调教师资源的二次配置,忽视教师初次配置不合理。尽管在实践中,二次配置这种形式还存在招聘新教师后,先派到农村学校实践一段时间,把农村学校作为“训练新手”的地方,把“教学名师”留在本校不参与“对口支援”等缺陷,我们不可否认二次配置还是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总体上看,它不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方式。对于政府而言,其责任是力求初次配置到位,而不应该主要指望第二次配置实现合理和均衡。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强调,“改善教师资源的初次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这是国家重视初次配置教师资源的重要信号。此次《决定》宣布了要彻底消除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次第歧视,它必将有力推动城乡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如果教师交流轮岗仅是1~3年时间,轮岗是为了“镀金”和“练手”,轮岗之后还回到原来学校,那么还是没有实质性突破。

       (二)解决轮岗教师的生活等配套措施

       笔者调研发现,不少在农村学校工作而住在县城的教师需要乘公交车或者自驾车去上班,每个月的交通支出很大,这无形中降低了生活水平。住房问题也很突出,如果不是家住学校附近的农村籍教师,基本都面临住房问题。有的乡镇在农村校园新建了一些“周转房”,或者在寄宿制学校内提供只适合单身教师短期居住的房间,但这些举措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农村教师单向往城市流动或者在城市居住的重要原因。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新的政策,其实施具有挑战性,需要国家各级职能部门科学研究、民主决策提供并落实配套措施和政策,使农村教师能安居乐业,才能真正实现双向流动。

       (三)鼓励交流轮岗多样化

       从各省的方案看,教师交流轮岗涉及的人员范围是公办学校聘用的在编人员,并不是全体教职员工,更没有涉及民办学校教师。当前,一些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长期受到编制限制,许多学校还有代课教师。由于生源的不断变化,班级数量也在变化,完全要求是公办教师很难做到及时补充和减员。各地采取的“临聘教师”实际上是对教师缺位的灵活补充。在中国台湾地区有一种“支持教师”做法,很有特色。“支持教师”是指具有特定科目、领域专长者,受聘承担紧缺又必要的科目,包括外语、乡土语言、艺术人文、综合活动,以及其他学校特色课程或经各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科目的教学任务。“支持教师”也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同时要按照一定申请和聘任程序与学校签订合同之后才可以上岗。受聘期限一般以学年为周期,受聘期间不得转任或兼任其他课程的教学。教学时间每周不超过20课时,在一所学校课时较少时允许到附近学校受聘,承担相同的课程。受聘的“支持教师”按照课时数获得报酬,还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近年来,某些县域采取的乡镇范围内教师“巡回走教”,县域内部教师资源共享等方式,也应该得到鼓励。这些尝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还可以探索部分教师不完全隶属于学校的管理体制。比如,有些周课时少的科目的教师以及某些有特殊专长的教师,可以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也可以被两三个学校分别聘为“半聘”教师,在县域内部若干学校流动上课。这样的机制摆脱了学校编制较少与教学科目需求教师类别较多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城乡学校教育质量,也符合“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

       (四)管理重心下移

       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发展不均衡,而教师交流轮岗是区域、城乡、校际全方位开展的工作,这就决定了中央政府不能用一种简单的交流轮岗模式对全国各地统一要求。顶层要汇总各种信息,抽象出普遍的规律,强化顶层指导思想设计。简政放权,通过教育督导等途径指导地方开展多种多样的探索,重心下移是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成功的保障。

       鼓励地方政府根据不同区域文化制定交流轮岗制度时,顶层要从各级政府之间权限边界、事权财权一致,权责匹配等角度监督和保障。首先不要揽财权、放事权,抓权力、放责任。地方四级政府(省、市、县、乡)之间也要明晰这种关系,即事权和财权统一,责任与权力匹配。有的地方在探讨“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下,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统筹以及强化乡镇的责任等问题的探索都值得肯定。但是,中央政府要从各种权力关系,以及权责关系方面给予指导,不能直接干预地方改革的积极性。县级地方政府要对县内所有学校分类分析,动态赋值,兼顾城乡、校际和实际条件等多种维度的差距,为教师“梯次、有序”的交流轮岗提供信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标签:;  ;  ;  ;  ;  ;  ;  ;  

如何防止城乡教师交换轮值制的闲置_轮岗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