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河南省 开封市 475000)
摘要: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宗教是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蕴藏在每一次不同文化的接触里,我们只有面对并分析它们,才能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本文将从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的宗教冲突与融合切入,谈谈如何在宗教背景不同的形势下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宗教 冲突 融合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理论或者说作为一门学科,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文化碰撞时有发生,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强调并维护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国的多元化格局。1974年美国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学会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也象征着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走入了大家的视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者也致力于研究跨文化交际理论,希望通过学习与沟通打开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大门。如果我们能精确地,系统地掌握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我们的交际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我们都知道,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是我们面临的困难,但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意义所在。两种文化产生冲突后互相妥协,求同存异,最终融合一致,产生有效的交流。而在世界文化冲突中,最突出的就是宗教文化的分歧宗教孕育、产生文化、影响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容和形式,促进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作为一名英语系的同学,我们不可避免的要接触到一些外国的,尤其是欧美的文化,并且与英语国家的同学交流,这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所谓跨文化交际学,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究竟是怎样的有效交流成就了这一切呢?这逐渐就成为了一门学问,称为跨文化交际学。随着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对于西方国家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我国的学者们也相继开始开展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我国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现在也有几十年的时间了,但是对于其他国家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时间还是比较短。虽然我国研究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在学术方面的发展速度却相当快。我国学术杂志发表的论文已有数百篇,专著也有二三十部。这些数据证明我国外语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跨文化交际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始接触跨文化交际学之后,我国于1995年在哈尔滨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并且成立了全国性的跨文化交际研究组织——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1997年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研讨会,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第十四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国际研讨会将于2018年6月8日在山东济南召开。届时,外语界、对外汉语界、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的学者和教授都会参加,虽然他们的研究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一直并将持续对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到此时,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发展迅速,成绩喜人,随着人们越来越了解其含义,理解其内涵,越来越多的学者,教师将会 投身于此,为其发展作出努力。所以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角度来看,宗教的冲突与融合是源于怎样的心理和情感呢?接下来,作者将就印度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宗教冲突与融合的场景展开分析,探究它们背后的跨文化交际理论。
《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讲述的是一个拥有虔诚宗教信仰的印度男人承诺帮一个巴基斯坦哑女与父母重聚的故事。六年前,一个女孩在巴基斯坦出生,父母为她取名为沙希达,不幸的是她天生就没有语言能力。因此,沙希达的母亲带着她去印度德里的大清真寺朝圣祈福,不幸的是,在乘火车返回的途中,女孩走丢了。沙希达机缘巧合遇到了心地善良的帕万(男主人公),他是生活在印度德里的哈努曼神的忠实信徒。由于女孩与他无法进行语言交流,帕万对她一无所知,经过几个月的生活,帕万逐渐发现女孩是穆斯林,并且来自巴勒斯坦,最终在两国人民的努力下,沙希达回到了家乡。在影片中,由于宗教分歧产生的文化冲突使得两人的日常交往妙趣横生,而同时,因为善良的两个人彼此依赖信任,两种不同的宗教文化也得到了融合。
电影发生在印度本土,帕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并且是一个虔诚的印度教信仰者。而小女孩沙希达则出生于巴勒斯坦,从小到大父母对她的耳濡目染使她的言行完全与伊斯兰教契合,是一个年龄很小但无比传统的穆斯林。而印度既是一个多元宗教文化的社会,也是一个教派冲突频繁的国家,其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发生的冲突最多,冲突程度也较激烈。这时候因为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两个人的交际产生了问题,而在长时间的磨合下,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彼此的宗教文化。下面作者将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角度分析一下影片中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宗教冲突与融合。
第一个冲突发生在宗教衍生的饮食习惯上。印度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宗教,男主角帕万作为一个婆罗门,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但是在某一天吃午餐时,他发现小女孩沙希达在隔壁的穆斯林家庭里吃着牛肉。他当即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吃牛肉是穆斯林的习惯,但是他却没有接受这一个想法,而是认为她是印度教信徒里最低等级的首陀罗。就这一个场景,我将从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论进行分析。帕万看到沙希达吃牛肉感到十分震惊,并且立即把她带回了家,这种现象在跨文化交际学里称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文化休克”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vero Oberg)在他的一片学术论文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帕万寻找沙希达无果,走投无路进入穆斯林家族的房子时,正看见沙希达和一群人吃着牛肉,他感受到了文化的侵入与认知的否定。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圣牛南迪是印度教神衹湿婆神的座骑,因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于是他开始疑惑,并且猜测沙希达可能是伊斯兰教信徒,而这个猜想让他感受到了深深地恐惧,因为在印度,两个宗教可谓是水火不容的状态。而在发生了“文化休克”后,帕万马上否定了自己的“可怕”认知,将小女孩归类到了另一个印度教等级当中,这又涉及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另一种现象——“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Assuming Similarity Instead of Difference)。假定一致性忽视差异是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会犯的一个文化上的错误。它指的是在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时,由于对对方文化不了解,误以为对方在传统、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是那个都和自己没有什么差别,于是用对待自己人的方式对待对方,从而导致交际不成功。在影片中,帕万就理所当然的忽略了生活中的细节,将沙希达当作印度教信徒对待,而没有仔细思考她是否可能来自于另一个宗教。
第二个冲突发生在宗教有关的日常活动上。沙希达看到邻居去做礼拜,也开始跟着一起去清真寺,因此帕万终于意识到了,她就是一个穆斯林。礼拜是构成伊斯兰教的一根重要支柱,并且被认为是其宗教的基础。而穆斯林在帕万的家族却不被接受,帕万的家人认为她的宗教是低级的,不可以接受的。这在跨文化交际理论中被称为“民族中心论”。“民族中心论”就是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民族的信仰文化当作每个人应当持有的信仰文化。这是因为文化是不自觉的,因此在接触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人们往往以自己的文化为出发点作出判断。每个集团的人们,每种文化都是,都始终是以本民族为中心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别人的办法优越,并且认为任何思想方法正确、有智慧的、会逻辑思维的人都会承认它的优越性,很有意思的是,每个集团都把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看作是“常识”,或“合乎自然”的看法。在这里,理论中的“集团”就是因民族而形成的信仰群体,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人都会将自己的习俗看作是理所当然,而将其他人不同的做法视为洪水猛兽,就像帕万在心里将自己的神“哈努曼”当作至高无上的指引一样,他并不能够接受其他真主的存在,从而将其他宗教视为低贱的存在。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帕万和沙希达克服了宗教的分歧,慢慢接受了一部分彼此的宗教习惯与理念,由此,在跨文化交际的
过程中,两个宗教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在故事的结尾,帕万带着小女孩去清真寺,试图要揭开她的身世之谜。沙希达心情十分愉悦,因为她在巴勒斯坦时,作为一个伊斯兰教信徒,去清真寺做礼拜是她们的生活习惯,历史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而帕万却从未踏足过清真寺,作为一个印度教信徒,这无疑是一种变相的忤逆。而当他徘徊在清真寺门口的时候,阿匐对他说了一句话:“清真寺的大门向所有人开放,真主的殿下没有陌生人”。此时帕万终于放下心结,接受了阿匐的提议,并且对伊斯兰教文化有了新的看法。这样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被称为“文化适应”(Culture Adaptation)“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给接触的一方或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在信仰层面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是两个截然不同,甚至有很多分歧宗教,但是在教义上,它们都教导人们团结向善,互相包容。这样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到了宗教的融合,阿匐的话在跨文化交际里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使两种文化走向了融合。最终,在两族人民的帮助下,沙希达终于回到了家,两族人民的矛盾也因此得到了缓和。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汹涌,不同文化,尤其是不同宗教的人将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下,我们能更好的处理冲突,实现融合。从“文化休克”走向“文化适应”。通过我此篇文章的分析,希望您能对宗教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冲突与融合有更多理解。希望大家通过这篇文章,也能够对跨文化交际有更深的理解,也能掌握更多文化冲突融合的知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现在已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着世界,不用多说,这样的时代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我们必须掌握这门交际的学问,才能更好的进行贸易与交流,避免冲突和矛盾,寻求融合。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3
[2]冉昌光,论宗教对文化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1999,(3)23-23
[3]邱永辉,印度宗教史及其相关问题【J】,南亚研究,2006,(1):15-18
[4]王晓晖,文化休克与对其研究【J】,学周刊,2014(16):42-42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教学与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29-29
[6]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5-45
作者简介:李敏怡(1998年7月—),女,汉族,江苏省南京市人,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方向2016级本科在读。
论文作者:李敏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
标签:跨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宗教论文; 印度教论文; 穆斯林论文; 冲突论文; 自己的论文; 《知识-力量》2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