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规划要重视新的内容和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规划论文,重视论文,手段论文,经济发达地区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历程,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部分城镇现正在进行跨世纪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或调整,为引导生产和人口的合理配置,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以及保证城镇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政府职能的城市规划从单纯的计划的延伸和具体化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动态的辅助决策过程,作为科学和技术的城市规划也从土木工程学和建筑学等少数学科参与的二级学科转变为涉及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律、管理和计算机、遥感等高新技术的综合性一级学科。鉴于此,探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世纪之交及下世纪前数十年城市规划的任务,寻求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已成为城市规划工作者的份内之责。
一、制定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化城市
城市现代化是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适应并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和过程。现代化城市应当表现出七方面基本特征,即:资源有效利用;人口素质良好;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发达;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完善;消费品市场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政治昌明、法制健全、治安稳定。为便于考核,经综合研究有关成果和国内外相应数据,提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现阶段城市现代化标准的建议如下:
1.城市直接吸引辐射范围内的城市化水平大于50%,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大于3000美元。
2.城市人均GDP大于8000美元。
3.城市GDP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50%,第三产业比重大于50%。
4.城市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GDP的30%以上。
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20%。
6.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婴儿死亡率小于0.9‰,城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大于70岁。
7.城市适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大于20%。
8.城市医生(含护士)数大于100人/万人,交通事故死亡数小于7人/10万人,刑事案件数小于1000件/10万人。
9.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大于15平方米,人均生活用水量大于350升/日,人均生活用电量大于1400千瓦时/年。
10.城市绿化覆盖率大于35%,人均公共绿地大于7平方米。
11.城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70%,工业废水处理率大于80%,生活污水处理率大于40%。
12.城市大气SO[,2]年日平均值小于0.02毫克/立方米,TSP(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小于0.15毫克/立方米。
13.城市环境噪声平均值小于56分贝,交通干线小于69分贝。
此外,现代化城市的对外交通体系中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方式较为齐全,对外通讯通过光缆和卫星实现;城市的公共场所禁烟;城市政府具有供决策使用的信息系统等。
二、加强城市密集地区的规划研究,促进城市区域共同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阶段,城镇的空间组织形态开始产生质变,形成了所谓“城市群”(city agglomeration)。其分布与组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大城市为核心,周围伴有若干中、小城镇的团状城市区域;二是由若干座规模相仿的城市为中心,组成多中心带状或块状的城市区域。城市化进程中高于城市群的一个新阶段就是出现了所谓的“大城市群区”(megalopolis),即由主要的交通轴线联接若干个城镇群,城镇群之间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密切联系,结成一个庞大的核心城市区域。城市群和大城市群区均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即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城镇,它们之间大小规模不等,职能各异,彼此保持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在空间上有一定的绿带分隔,但有便捷的交通连接。
城市群、大城市群区不仅是国家、地区现代化的需要,还是城市自身发展的需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共生关系,城市只有在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区域内,通过区域性的生产力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和资源配置优化,城市间、城乡间的职能协调、互补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城市区域的共同发展还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是迎接下列挑战的根本对策或有效措施。
——城乡一体化建设
——国际化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国家重点经济带建设
——合理调整、完善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实施开发开放战略
——解决小汽车交通、城市人口和就业压力、城市职能转变、城市发展空间局促问题
三、确立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原则,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管理方面一系列不易解决的矛盾,为城市进一步发展设置了障碍。这些矛盾在现阶段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并从个别范围转变为地区性的;从暂时的转变为长久的;从偶然的转变为经常性的。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酸雨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人口盲流问题、行路难问题等均属此类。因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政府1994年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普遍遵从的原则,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确定为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城市规划要在城市建设和生态建设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实现生存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城市规划要研究可持续发展同下列方面的关系:
——城市化道路和城市发展方针
——城市远景发展目标
——城市发展“门槛”
——城市灾害
——城市、区域交通组织
——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信息化和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与保护
——城市群和大城市群区组织
——郊区化和反城市化趋势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区位转移
——城市土地开发利用保护
——城市住房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
——城市开发区建设
四、发掘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建设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代表自身特色的珍贵信息,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使他们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依据的重要原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1976,内罗毕)。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能够见证一个历史事件、一项有意义的发展和一种文明的建筑、街区及其概念以及相关的城乡环境。许多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已经形成了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即:历史文化城市——历史文化区——历史文化点。当前,城市现代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发掘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当相辅相成,要避免由于利益驱动、认识分歧导致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中断,渊源无考,造成难以挽回的千古遗憾。
发掘和继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下列工作重点:
1.利用历史文化优势,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和文明形象,发挥其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制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并使之法规化,通过各种方式和时序,最大限度地处理好保护与建设的关系。
3.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使旅游业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互为支撑,使传统艺术、民间工艺、传统产业得以延续。
4.确定不同层次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标准,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五、更新技术手段,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
当前,城市规划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正逐步普及,遥感遥测技术引起人们重视,但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成为建设热点。城市规划是涉及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对信息的依赖性极大;城市规划还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它需要借助于历史的、现在的、预测的全过程信息,这就要求及早建立和长期维护城市信息系统(UGIS),才能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2.专家系统 城市规划需要多学科的共轭决策,知识和经验对于城市规划十分重要。而每一轮规划对于承担者来说都要全面、连贯地考虑问题,这就要求通过专家系统把更大范围的、人的“头脑”组织起来,供决策作依据。
3.智能系统 城市规划的决策面之广往往使规划师在重大问题上难以取舍。这就要求建立辅助决策的智能系统来提高规划师处理信息的速度和准确性。
4.遥感研究 航空、航天遥感技术可以获得快速、准确、连续、大范围的信息,有助于规划师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和拟定可靠可行的方案。
5.辅助制图和成果优化 CAD技术大大提高了规划的效率和文件的质量,同时为档案管理现代化奠定基础。计算机的三维造型和动画技术为规划师提供了快速、逼真的方案选择手段,也是表现规划成果、征集社会公众和管理者的意见的有效方法。
城市现代化、城市区域共同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城市规划手段更新五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展望今后城市规划面临的艰巨任务,规划师们提前做一点理论准备和及时的实践总结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