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语文之根,教习语文之法——薛法根《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教习论文,在一论文,之法论文,问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课之前,看过薛法根老师登在杂志上的课堂实录,心里暗暗期盼着今天的课堂能精彩重现。然而,世界上真的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课堂都是动态的,不可复制的。因为学生不同,上课的环境不同,教师教学的顺序与节奏自然要随之变化。也许,这就是现场观课所不可替代的巨大吸引力吧!因为变化,因为生成,所以永远有魅力。
今天,薛老师的课演绎得别样精彩。说实在的,今天上课的学生没有我们希望的优秀和出彩,一开始总是提不出问题,对答也不很如流,甚至有学生连概括文意、提取信息都做不好。但薛老师就是凭借他的教学智慧和功力,逐步打破教学僵局,让学生一步步地打开思路,一步步地释放潜力,一步步地发现问题,让教学渐入佳境。在我看来,教学的精彩不一定是妙语连珠,不一定要创意无限,像薛老师这样,让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升,把不懂的学生教会了,让不懂的学生开窍了,这才是教学的本真,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有效的教学。
抓住语文之根,教习语文之法,是薛老师语文教学的精髓。我们先来简单回顾薛老师都教习了哪些语文内容:
(一)你们做了哪些预习?
一上课,薛老师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一方面了解学情,一方面边归纳边总结,提醒学生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学会预习。
(二)会写课文的词语吗?
接下来,薛老师通过听写和默写课文的生字新词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听写的词语是教师精心提取的文章的关键词语。要求分两行来写。
第一行:洗澡水玫瑰花机械师逆时针
第二行:领域……
第二行还要写三个词语,薛老师特意留空,让学生自主默写三个在这篇课文中新出现的词语,写自己最有印象的。检查后我们发现,把学生各自默写的词语集合起来,就是本课最值得学习和积累的词语——司空见惯、无独有偶、锲而不舍、见微知著、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
这样的形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程度,也简化了词语的教学,让教学做到从学情出发,很好地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的习惯和能力。
(三)能把课题读好吗?
薛老师的朗读指导,贵在精要。本课的题目比较长,先指导在哪里停顿,读出节奏——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题目是文眼,通过指导把“真理”和“一百个问号”两个重点词语重读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目标明确,对点训练,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四)词语的意思弄懂了吗?
师:“司空见惯”理解吗?
师: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
师:为什么叫“司空见惯”,而不是“司马见惯”呢?
薛老师的这三个追问,指向文本解码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在似懂非懂的问题中追寻新知。将学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词语、现象作追根溯源的深入学习,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就是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把理解文意与培植学生刨根问底的学习品质巧妙融合。
(五)文章写了哪三个事例?你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来吗?为什么要写三个,写一个或者两个不行吗?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薛老师的这几个提问,指向文本写作的表达奥秘。对于初学议论文的学生,有关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都是新知,是需要教师特别指导和讲述的语文学习要点。薛老师通过提问,集中简约地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定位在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定位在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让学生发现叙事要素因文体而异,引用事例的详略取舍视论点而定。根据不同的文体,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方式,是薛老师阅读教学的追求。
薛老师说:“我一直主张阅读教学有三个不教:学生已懂的不教;学生能自己学懂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暂时不教。课堂教学就要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上。”我们看到,在今天的课堂上,薛老师所提取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的有价值的语文内容: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释词句的能力、概括分析文意的能力、辨析与鉴赏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其实,能否提取具有核心价值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本质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反思今天学生的表现,我们就要做这样的反思:为什么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达到六年级学生应有的水准呢?我们平时的语文课教了哪些语文的内容?我们的阅读教学尽职尽责了吗?
培养问题意识,让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和主线,是这一课的教学精髓。让教于学,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进步,是薛老师教学成功的秘诀。
第一,以问引问,教会学生提问。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学生沉默,摇头)
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有没有一些发明是从梦中来的?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对呀,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问号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指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师: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学生沉默无语)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重头戏,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
我们看到,面对教师突如其来的发问,学生沉默无语;让学生提出质疑,大家纷纷摇头。这不正好从反面照见我们学生的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吗?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总是要让学生“学会相信”,而不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学生往往以为书本、教材所写的都是金玉良言,教师所讲的都是至理名言,从来少有怀疑和追问。
庆幸的是,在薛老师锲而不舍的追问下,学生呆滞的思维渐渐被激活了。这节课,薛老师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提问中,提升思维品质。例如在比较三个事例有何相同之处时,学生总共找到了八处:一是都有问号有真理;二是发现都出于偶然;三是都经过反复研究;四是最后都获得成功;五是三个段落的结构和写法相同,都是发现问题——反复研究——得出结论;六是发现者都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七是都是善于观察和善于提问的人,问题都写得很具体;八是三个发现者都是外国人。果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薛老师的教学就是最鲜活的例证。
期待的是,我们的教师也要有薛老师一样强烈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的思维火花能持续地被点燃,让我们的学生从不会问、不敢问逐步变得会问、敢问。
第二,以问导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本课教学,教师以疑问开篇:“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以追问收束:“这是不是一个真理呢?有待你课后去用事实来证明!”这两个问题,指向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发人深省,耐人寻味。言犹尽,意无穷。最后,薛老师特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文章隐含的“矛盾”处质疑——文章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味着科学发现是不容易的,结尾为什么却说是并不难呢?教师这意味深长的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渗透辩证的思维方法,揭示文章的主旨:科学发现并不难,是激发人们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与信心;科学发现并不易,是告诉人们探究科学要有准备的头脑,要独立思考,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特别有意思的是,学生在回答薛老师的追问“你们是这样的人吗”时,有学生这样答:“我觉得现在说还太早,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时间去证明。”你看,用心的激发,民主的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区区的一个多小时内发生了可喜的逆转——由开课时的唯诺沉默变为结课时的敢想敢说。细品学生的回答,从中透射出哲理的光芒,表现出不媚俗、不虚言的做人态度,让人不得不慨叹薛老师的教学功力果真妙不可言。
本课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发现语言奥秘和文章结构特点中读懂内容,了解议论文的写作特点;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因为课堂上学和练的主体都是学生,因此教学的效率最终就落实在学生的明显进步上了。
可见,薛老师的教学致力于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致力于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的怀疑、求证的科学精神。教书育人,站得高,就会看得远。“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对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薛老师是自觉的、有力的践行者。
教学应从问题开始,就如朱熹所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语文教育要抓住语文之根,教习语文之法,就像薛法根老师这样,让言语学习与精神成长同构共生。
标签:薛法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