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的语文教育_语文教育论文

论伟大的语文教育_语文教育论文

大语文教育再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月刊》2000年第8期马启标先生的《大语文教育新解》一文,从更为宏观的视野审视语文教育,给了我们不少新的启迪。但是笔者仍觉意犹未尽。到目前为止,人们基本上还是从实施语文教育的环境、对象、方式的层面来认识大语文教育的,这一认识对于拓展语文教育新的空间、开辟语文教育多样化渠道,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仅限于此远远不够,大语文教育应有它更加丰富的内涵。

大语文教育不是在某一静态层面上的展开,而是语文教育多种维度的整合,即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语文教育自有它的广度、长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语文教育,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功能。

1.语文教育的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语文是交际工具,介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各个层面;语文又是文化载体,融进人类文化交往的各个领域。可以说,人类的各种精神活动——交流情感、传达信息、传播文化等都能成为语文教育的大课堂。从实施语文教育的渠道看,可以从亲友、师长、同学、伙伴交流中接受语文教育,可以凭借书籍报刊、声像传媒接受语文薰陶,可以从文史哲法等社会学科中丰富语文知识,可以从数理化生等自然学科中训练语文思维;从实施语文教育的环境看,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都是进行语文教育的场所。一个人的语言面貌、语文水平不仅取决于他在学校课堂所接受的语文教育的程度,还与他的家庭文化背景、社区文化状况、校园文化生活相关,也与他的交往方式、范围和活动兴趣紧密相联。因为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性活动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语文实践,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也就是有意无意的语文能力的历练。因此,语文教育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事,语文课堂教学也不可能担起语文教育的全部,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在一个人语文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并不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就无足轻重,恰恰相反,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最为高效的途径,是一个人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如何把握住这个关键,不在于课堂上传授多少语文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观察、思考的兴趣和习惯;筛选、积累优美语言的兴趣和习惯等,因为语文随时随地可以学习。只要养成了良好的兴趣和习惯,语文学习便通向生活,通向社会活动;也只有这样,语文学习才会呈现丰富多彩、姹紫嫣红的生命活力。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道出了学语文的真谛。

2.语文教育的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学生对母语的学习既非从零开始,也永远不会结束。从呱呱坠地、呀呀学语到黄昏诵晚、人生诀别,语文的学用与人的生命相始终,贯穿人生全过程。在人生长河中,语文学习伴随生命成长波澜起伏呈现出阶段性和永续性的特点,即伴随人在发育、成长中心理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变化的心理结构和相应的语文水平又是语文再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学校的语文教育——学生时代的语文学习,是人生发展和语文学习的黄金阶段,是整个人生语文学习的柱石和桥梁,它既要接通学前期既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又要为未来的人生发展、继续学习奠基引路,这正是大语文教育题中之义且必须担负的使命。关于这一点,目前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还关注得不够,有项调查表明,“多数教师的衔接意识不强”。(注:见沈波《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教学月刊》1998年7-8合期。)语文学习的阶段性和永续性特点,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做到瞻前顾后,奠基与引路并重。正如维果茨基指出,“我们不仅要考虑目前业已完成的发展过程、业已完成的发展周期、业已获得的成熟过程,而且还要考虑到正在处于形成状态的过程、刚刚开始成熟的、刚刚开始发展的过程”。(注:见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01页。)

3.语文教育的深度——化育人格的修身性。卡西尔认为,语言处于人类精神活动的焦点地位,甚至可以说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实体,通过语言可以走向人类心灵所有的领域。(注:见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纵深考察语文教育对学习主体的作用,可以分为四个境域:一是初步感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以满足生活、交际、交流的基本需要,随着听说读写能力不断提高,这种交际、交流的层面也在不断扩大;二是凭借语言文字进入人类文明殿堂,认知、摄取人类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成果,从而拓宽视野,增长智慧,获得超越“自然力”和“人力”——“知识力”;三是在人类文明的殿堂里,在语言文化——历史的、现实的——对话中,反省、审视以至把握自己的人生定位、生活价值和生存方式;四是在语言文化中潜泳吐纳,让人性充盈圆融,精神澄明化醇,灵魂自由徜徉,此时的语文学与用已成为精神享受、审美人生的一种状态,“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前二者我们可称之为“使用语文”,后二者可称之为“享用语文”。我们通过“使用语文”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享用语文”来升华人性,并通过能力和人性的合金来建塑人格,这体现了语文教育“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也正是大语文教育的深层命意。

大语文教育不仅是大语文的教育,更是语文的大教育。如果说大语文的教育展示着宏阔的教育视野,语文的大教育则要揭示出既有现实性又具超越性的教育价值功能。大语文教育所追求的教育价值功能应是生存教育、终身教育和人生教育。从生存教育看,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语文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生存。为此,就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面对学生语文实践需要,针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语文能力的要求,切切实实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实用能力,而不是脱离生活的机械训练,这便是对学生的生存负责。从终身教育看,语文教育就是要扎扎实实打好语文基础,养成良好的学用语文的习惯,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由此获得“自我发展力”。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为学生永续学习、可持续发展和适应终身学习化社会提供基础支撑和动力支持,而不是死盘硬磨的“智力榨取”,这才是对学生终身负责。从人生教育看,语文教育应发挥“文化载体”的“人文化成”功能,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民族文化的薰陶,让学生孕育民族优秀文化之精神,积淀民族文化之品格,实现“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之境界——学好语文既是为了学生能够在未来承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需要,也是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的幸福的人生体验中憧憬美好未来,而不是“我拿青春赌明天”的苦不堪言的学习磨难,这才是对学生的人生负责。质言之,大语文教育追求的是“以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为主线、以人格为目标”的完人教育。

最后有必要指出,大语文教育必须立足学校,放眼社会,教师和学生是实施大语文教育的主体和主要承担者。即便是让学生到社会中学语文,到生活中学语文,也应由学校的语文教育来激发兴趣,打好基础,指导方法。如果把大语文教育看作是全社会来实施语文教育,未免是对这一命题的泛化,泛化离消解也就不远了。

标签:;  

论伟大的语文教育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