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到论文,新阶段论文,教育工作会议论文,精神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当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形势下,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精神,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一、进一步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性
1.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是贯彻全教会精神和实施“纲要”的需要。今年六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李岚清副总理都做了重要报告,这是继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去年“纲要”出台之后教育战线的又一件大事。全教会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会议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在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并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发展高等教育。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把调整教育结构摆在突出的位置,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普通高校、普通高中、中等及中等以上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努力为教育办实事,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和法制建设。这次会议,对实现九十年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会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综合改革是特别重视的。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城市教育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要积极推进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探索城市教育管理的新体制。”在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又进一步提出了“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和企业的教育综合改革。”国家教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都要重点抓好一批综合改革的实验典型。”“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这也说明为什么在全教会后,紧接着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现在又召开全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全教会后,各地方和部门相继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采取措施,落实全教会精神。可以说,当前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我们这次召开的全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就是要研究如何抓住这个时机,贯彻全教会精神,切实落实“纲要”提出的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任务。
2.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需要。十四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发展很快,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后,企业普遍加快了改革步伐。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虽然在我国一百万个全民所有制企业中只占一万多个,但基本上都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是公有制的基础,产值和利税在全国占有重要比重,因此,大中型企业体制改革能否成功,生产发展能否有大的发展,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点,就是要通过改革,发挥大中型企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和骨干作用。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从根本上讲,要依靠科技和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提出并反复强调,经济建设要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人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商品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但是,企业职工素质和企业教育的现状,距离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相差很远。据全国总工会的统计,全国工业企业职工中,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13.1%,初中以下学历占40%,而企业迫切需要的财会人员、外贸人员、营销人员等,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另外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中青工技术素质情况令人担忧,青工中实际技术水平达到高级工的只占青工总数的1%,达到中级工的也只占10%。对此,企业的同志都有切身的体会。可以说,企业的职工素质和人才现状,已经成为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因此,尽快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善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决策、管理和运作的企业家和专门人才,大量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 技术工人,满足企业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已成为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
在这里,顺便讲讲“科教兴企”的问题,李鹏总理在全教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讲,要依靠科技和教育。这个观点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但是在一些地方、城市、农村和企业,都有科技兴市、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提法。这种观点,我们是不能同意的,照这种提法,教育在经济没有集团。我们应当注意,首先科技、教育始终是并举、结合的;其次,培养输送科技人员要依靠教育,发展科技的基础在教育;三是各行各业都要抓科技教育,教育应担负起科技发展的任务。简单地讲“科技兴什么”,不仅仅是提法问题,究其认识根源,是把教育科技分开了,或者认为科技要硬,教育要软。没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作为载体,科技怎么能发展起来?经济又怎么能上去呢?
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是企业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我国的企业教育,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具备了相当规模,构成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教育主要是企业的职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企业办有中小学,个别企业还开办了普通高校。几十年来,企业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职工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教育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我们相当一部分企业的领导,在抓生产和经济效益时,忽视甚至削弱了企业教育,产生了诸如“经济要上,教育要让”,“先把经济搞上去,再来发展教育”等错误认识,出现了侵占教育用地等各种削弱教育条件的现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加以落实。据辽宁省的调查,全省人均职工教育基地由1990年的0.47平方米下降到1992年的0.25平方米;而天津市纺织局90年教育基地为7.8万平方米,1993年下降到4.8万平方米。少数企业对教育“断奶”,推向社会,导致教育的“滑坡”。在全国教育领域存在的教育投入问题,教师培训、工资、住房等待遇问题,在企业里也是存在的。同时,企业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与企业教育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更加突出。企业教育为企业服务的大方向都已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差距还很大,重学历教育、轻岗位培训,重理论、轻实践,重业务技术、轻思想教育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教育干部和教师,不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还做不到主动适应、主动服务。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职责不清、办事效率低等现象仍在一部分企业里存在。这些问题都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九十年代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企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动力。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满足企业对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已成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基础性工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企业的领导,都要深刻认识企业教育面临的形势和肩负的重任,全面贯彻全教会精神,高度重视企业教育工作,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加快企业教育的发展。
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成绩和经验
企业教育中的问题很早就存在,也多次进行过改革,但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企业教育的改革,往往是单项的和局部的,而且基本上是在教育内部进行,解决教育内部的一些问题,而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要涉及到教育外部的许多方面,一时还缺乏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去解决,这样就很难在总体上建立起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企业教育体制。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1989年,国家教委提出在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其宗旨就是要逐步解决企业教育中的深层次问题,探索新的企业教育制度。经商有关省、市和国务院有关业务部门,确定了102家实验企业。几年来,企业、企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们都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国家教委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先后在上海、大庆召开了全国性的研讨班和经验交流会,这次是第三次会,相信对今后的工作同样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国除了国家教委确定的102家实验企业外,一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门,一部分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城市,也相继确定了实验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进行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企业已达400多个,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0多个行业,职工总数多达800万人。在近两年来许多企业面对市场经济,教育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实验企业的教育改革都在深入开展,发展势头很好,部分实验企业进行股份制改组,由于有了几年来教育综合改革的基础,因此在新的产权基础上比较顺利地初步完成了企业教育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积累了新的经验。事实说明了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大方向和思路是正确的,顺应了企业整体改革的需要。
从全国看,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企业教育共同办,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局面初步形成。旧的企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教育部门一家唱“独脚戏”。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强调在“综合”上下工夫,就是要改变教育部门的封闭状态,要把企业教育变为大家的事,变为劳动、人事、计划、财务等等各部门合力办的事情,把育人和用人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综合改革,各实验企业初步形成了这样的局面。
2.紧密围绕企业需要,培养更多人才。各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为增强竞争能力,普遍在大力搞好岗位培训的同时,加强了股份制、股票、市场经济等知识以及计算机、外语的普及培训,加强了金融、市场营销等专业人才和“一人多岗”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努力提高职工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即培养出:100名装置专家,100名高级科技专家,100名高级经营管理专家,100名技术尖子。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不断满足企业走向市场参与竞争对人才的需要。
3.普遍促进了企业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这是衡量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标尺。例如,上海自来水供不应求,年年夏季形势严峻。上海自来水公司为了改变这种局面,93年在扩建水厂、改造设备时,大打教育培训战役,大幅度提高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水平,不仅缓解了93年的形势,而且为从根本上解决上海市供水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大力发展教育,最近又与安徽大学合办了“安徽大学美菱经济学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使公司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企业,跃居中国百家著名企业第30名,全国家电行业第一名。
在取得这些成效的同时,各实验企业普遍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在改革实验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只是强调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确定改革的内容和方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可以总结出一些共同的经验,它们是全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宝贵财富。
1.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量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事实证明,提高对教育的认识,才能加强领导,才能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这次全教会上,我们推荐了东风汽车公司的经验,他们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认识到教育的作用,提出“教育兴厂”,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为立厂之本,公司成立“教育培训中心,技术中心,装置中心”,形成“三足鼎立,发展二汽”的战略格局,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样的企业还有很多。鞍山钢铁公司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教育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指导思想,要求教育做到一个坚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面向(面向生产,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三个同步(思想政治,文化,专业技能的教育同步),两个同时(职教指标与生产经营指标同时考核),三个并重(科技开发,产品开发,智力开发并重)。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鞍钢把教育投入作为生产性投入,宁可压缩其他方面的投资,也要保证教育的需要,职工教育经费早已突破规定的1.5%。沈阳鼓风机厂厂长说:“如果企业能把教育搞好,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企业今天不行,明天不行,但总有一天会行;如果企业忽视教育,没有一批高质量的人才,企业今天行,明天行,但总有一天会垮台。”厂里在经费十分紧缺时仍规定:各部门都要紧缩开支,但有两项不受限制,一是科研经费,二是教育经费。人事部门也规定,允许在全厂技术人员中任意挑选教师,选不到允许重金外聘。这些企业的领导,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努力做一个清醒的、合格的、有远见的、成熟的领导者,这是企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成绩的最主要条件。
2.坚持经济、科技、教育结合,为企业的改革发展服务。
坚持抓经科教结合,是进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凡这样做了,“社会主义建设依靠教育,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就落实的比较好。实现经科教结合,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为企业的整体改革服务,这里要做的事情很多,与企业改革配合,改革教育体制,还要进行与之相关的培训。如仪征化纤厂在实行股份制后,一方面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时为适应股票在境外上市参与国际竞争的形势,重点培养了一批会外语、懂管理、能经营、参与产品开发和市场竞争的涉外经济人才,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为企业科技进步服务,例如天津碱厂从日本引进大型新设备,技术要求高,他们把严格培训作为引进设备的第一道工序,要求必须做到四懂(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懂构造),三会(会操作,会维护,会修理),保证了一次开车成功。三是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许多企业通过教育培训使广大职工学习和掌握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这是最主要的工作,量大面广,着眼于职工的岗位培训和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结合主要是领导者的责任,许多企业领导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注意使企业的教育部门能够更多地参与企业经营中重大项目的研究和决定,从组织形式上为教育部门更主动、更有效地服务创造了条件。
3.实行人事、劳动、教育统筹,改革企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各实验企业在改革实践中创造了多种形式。有的在组织上实行人劳教合并,有的在工作程序上分工合作,紧密配合,但共同特点是打破过去互不联系的状态,通过一定的制度把各个部门联系起来,形成企业教育大家办的局面。教育与劳动或人事部门的合并,是否就是削弱了教育呢?现在不能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要看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科技进步,有利于人劳教的统筹有利于企业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企业教育的发展。当然,即使主流是好的,也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如果合并是建立在“生产要大上,教育让一让”的认识基础上,把教育作为包袱,则完全是错误的,最终是要损害企业的利益,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提高企业领导的认识。
人劳教统筹也是建立新的教育运行机制的关键。抓住人劳教统筹,企业教育就发展,反之,就没有生气,就停滞。兰州炼油化工总厂紧密配合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三项制度的改革,主动适应,主动服务,建立并推行了管理干部“任职资格证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确认证”,工人“上岗培训证”的三证制度,为企业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又如上海凤凰自行车公司提出“上岗靠竞争,收入靠贡献”,在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中,上岗和下岗收入相差600元-700元之多,并将工人岗位按技术水平分为10个档次,干部岗位分为7个档次,职工可以随时参加各档次的培训和考核,一旦通过,即享受相应的待遇,并为参加岗位竞争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去年该公司培训量为8000人次,今年预计为20000人次,增加了150%。
4.三教统筹,调整教育结构。
调整企业办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职工教育的结构和布局,进行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各实验企业普遍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工教育和职业教育,调整学校布局,取得显著的办学效益。过去条块分割,分别管理,人财物不能充分利用。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成立了教委,实行三教统筹,两级管理,各类教育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克服了各类教育的分割状态和某些教育中的短期行为,在教学中注意各类教育内容和教学手段的衔接,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铁道部第三工程局在改革中实行双向统筹,每年以2%的比例压缩人员,提高师生比。教育系统统筹前的2840人,1993年底压缩到2376人,今年计划压缩到2250人以下,总计压缩590人,如每人每年平均收入按4000元计,每年可节约236万元。过去三局的各工程处都是大而全,小而全,改革后教育全局统筹,压缩了中小学,专业学校、职工学校共34所。他们实行“双向统筹”使全局的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的配置得到了明显的优化。
以上几条经验,还有一些没有提到的经验,都是前一段工作的总结,更是今后深化改革的基础。准备搞综合改革或刚起步的实验企业,可以从这些经验中受到启发,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开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几年改革实验的企业,要在坚持和推广这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三、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
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外部条件还不完备的形势下启动的,因此,积极创造条件,特别是争取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是当时的主要工作之一。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企业改革已进入直接向目标模式发展的阶段。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关条件和政策日趋完善,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实施“纲要”提出的任务,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不失时机地将改革重点转移到全面转换企业教育运行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上来,逐步形成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培训体系,点上深化,面上扩展,坚持不懈地把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对企业教育体制的要求与规定,构成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企业教育制度要在国家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基础上,符合企业需要,具有企业特色,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要与企业整体改革同步推进,逐步形成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我们草拟了一个“关于深化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这是个征求意见稿,还不成熟,希望大家提出修改意见。关于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基本上都在里边,主要是三个方面:
1.深化改革,提高整体水平,探索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已经搞了5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还是在试点阶段,还是在很小的范围里进行,随着企业整体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里建立和完善,还要在企业教育的许多方面进行更深刻、更全面、更广泛的改革,逐步提高企业教育的整体水平,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框架。今后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改革办学体制,一是要从企业的规模和实际条件出发,调整企业各类教育的结构,加强与社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少数企业经营严重亏损,给教育工作带来困难,企业领导要及时帮助和支持,发挥教育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促进作用,为企业度过难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二是在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产生了“剥离”中小学的问题,教委提出了一个“关于国有企业所办中小学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次会议也将邀请部分企业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同志进行讨论,提出意见,经修改后,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发下去。企业办中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全教会的要求,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继续办好,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在条件成熟后,逐步由企业办学转为社会办学。改革企业教育管理体制,核心是要在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基础上,与企业改革配套进行,并不断总结和改进,最终建立起适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教育管理体制。企业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要按照全教会的精神,在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中,多渠道筹集经费,促进企业教育的发展,各实验企业都要通过实验提出一个规范的、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够有效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企业教育投入方案。实现人事、劳动、教育的统筹,是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点,要抓住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特别是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契机,统筹和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促进企业教育运行机制的转变。调整教育结构时要综合考虑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上的积极作用和本企业的教育优势。要把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成果落实到教育教学领域,积极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着眼于培养大批应用型专业人才和懂技术懂经济懂管理的符合复合型人才。
2.加强领导,改善宏观管理,推进企业教育综合改革。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导。搞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对企业教育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的认识,真正转变观念,充分理解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战略方针的重大意义。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首的企业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还没有这一领导小组的实验企业教育部门,要说服、建议企业领导成立这样的机构,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工作。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确定任务,统一部署,贯彻落实。要把重视企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视人才培养、保证教育投入、为教育办实事,作为企业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企业的教育部门应根据企业劳动、人事及有关专业部门制定的人才需求规划和人才培训计划,认真制定好培训实施计划,用更多的精力做好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置的研究、课程设计与开发、教材编写、教学手段的改革以及开展教育评估等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进一步改善对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宏观管理。国家教委依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委、行业总会、总公司的教育部门,对企业教育综合改革进行领导和宏观管理,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会同劳动、人事部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领导所在地区实验企业(含国家教委、地方和行业、实验城市确定的实验企业)的教育综合改革,并将其纳入本地区教育综合改革的轨道,统筹规划和实施。各级政府要把企业教育综合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特别要加强对各有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做好制定政策、宏观指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等各项工作,同时要按照“纲要”的要求,落实企业对教育的自主权,使企业独立自主地按照实际需要开展教育培训活动。
3.认真做好几项具体工作。
一是要继续扩大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范围,主要是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扩大,也包括少量具备基本条件的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实验,及时推广改革实验的成果,并在更大的范围里创造更多的经验,以提高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水平。目前要按照国家教委的要求,每个省(区市)一级的实验企业要扩展到20个左右,每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城市的实验企业要扩展到10个左右。各有关的行业和部门也要积极扩大实验范围。我们希望,到1995年底,全国实验企业能扩大到2000家。到本世纪末,争取有500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企业教育综合改革。
二是要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企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和实验城市,都要认真抓好在改革中涌现出来的一批改革实验比较深入、取得较好成果和经验、影响比较大的企业,包括已经开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的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争取到本世纪末,重点建设好500家具有较高发展水平、能与国际企业教育接轨、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的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企业,使之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当前,各有关地方和部门都要在全面分析实验企业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择优确定2-3个重点实验企业,深入总结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把改革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国家教委将在此基础上,确定一批典型实验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
三是开展企业教育综合改革评估工作。为加强对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宏观管理,推动改革实验的深入开展,国家教委将组织企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地方和行业、企业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组成专门班子,对实验企业的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评估工作计划于1995年内启动。国家教委即将组织有关单位制定评估标准和评估办法,各实验企业要按照有关要求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以保证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是加强干部培训。为保证企业教育综合改革各个阶段任务的胜利完成,国家教委将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每年集中或分片举办1-2期研讨班,对各有关省(区市)有关部门负责企业教育的同志以及部分实验企业的领导进行培训;各地方教委和有关部委的教育部门,也要有计划地对本地区和行业实验企业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培训。干部培训工作要长期实行,形成制度。
五是要认真研究制定或修改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规划、方案。各实验企业都应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以及以后要下发的“关于深化全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从企业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或修订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案或规划。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都非常好,我们一定要充满信心,抓住机遇,真抓实干,把全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摘自郝铁生同志在全国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