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应转变功利主义观念_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应转变功利主义观念_家庭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应改变功利主义的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利主义论文,家庭教育论文,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走入功利主义误区

在中国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家庭,所有的家长,都在潜意识中深深地浸透着一种无法去除的“望子成龙”情结。从生下孩子的那天起,就希望孩子最好是个天才,将来能够兴邦济世,成为改造、主宰天下的大人物,做出大事业来,光宗耀祖;或者投身经济、科技和实业,有大收入、大成就;最不济也要超越父母。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有一种超值期待,其心之切,其情之真,其勇往直前的执著精神都是举世罕见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情结再加上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单一的人才选择制度,使得当今的家庭教育越来越走入了功利主义的误区。

这种功利主义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长们对高分数、高学历的狂热追求。中国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孙云晓在他的一次讲座中,问台下的小同学:“父母要求你们考前几名的,请举手。”台下300多个孩子百分之八九十都举了手。他又问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我看你刚才没举手,爸爸妈妈要求你考多少名呢?”小男孩站起来:“我爸爸妈妈说,考前10名怎么行呢,他们给我定的目标是第一名!”这种现象并非罕见,家长们对学习成绩、对分数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上海一项调查显示,90%的家长希望孩子能读到博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家长们无法顾及子女内心的感受和体验,在孩子还处在“人之初”的阶段时就开始无限制地给孩子加码,希望孩子能在很小的年纪就最大限量地吸收各方向的知识,希望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能远远地超越同龄人。这种功利主义的想法使他们除此以外一概不闻不问,觉得只要多学多能,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孩子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他们要求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学习无关的事,一概视为“不务正业”、“没用”,孩子们的休息、锻炼、娱乐时间被一挤再挤,除了完成学校的课业外,家长还要给孩子布置课外练习、上课外辅导班、请家教实习——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提高学习成绩,上重点、考名牌。至于其他,比如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性的培养、兴趣、爱好……一切都等考上大学再说吧。有一个高二学生,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患上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以致自杀,幸亏家人及时发现,挽救了孩子的生命。当妈妈带着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时,这位焦虑的妈妈对医生说:“这可怎么办?孩子还有一年就高考了,这样的状态怎么能考好呢?”当孩子的生命都处于崩溃的边缘时,这位妈妈想的却依然是高考!考试和升学俨然成了压倒一切的“硬道理”,其舍本逐末的功利心可见一斑。

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另一个表现在艺术教育上。在最近举行的号称“全国儿童艺术最高赛事”的全国少儿才艺大赛上,全国仅报名参赛的少年儿童便有80万人,而这个数字反映的还仅仅是少儿艺术教育中的一个“精英群体”,即学艺术较为出色,达到一定水平的一部分,显然,还有一个更为庞大的“学艺”群体在支持着80万这个数字。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城市中小学生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学习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各项才艺,我们的教育似乎正在走向一个“艺术时代”。有人在某小学三年级的一个班级做了这样一项调查,让全班学生写出自己的特长,结果,在全班56名学生中,只有两人表示自己没有什么特长,而其余54名小学生则都填上了钢琴、古筝、萨克斯、绘画、书法、写作、口才、舞蹈等特长项目,有的孩子甚至一个人就填了3项特长。

在孩子们的课业越来越繁重的今天,家长们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让孩子接受艺术教育,真的只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孩子的心灵和人生吗?一位家长的话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孩子从小就要面临很重的学习压力,学艺术可以开发右脑,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促进孩子的学习。而且,学习艺术也可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或许,将来孩子在升学、就业时,一项特长会决定成败。”说到底,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从这样的教育中成为全才,就是要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早做准备。这样功利主义的目的导致完全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一个快乐的出发点,到最后却变成子技能训练,又成为孩子另一个沉重的负担。

功利主义将导致“共同灾难”

如此功利主义的教育所导致的恶果却远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近发布了《2005年国内五城市未成年人发展联合调查中学阶段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这项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汕头等城市 5875名初一到高二中学生的调查有一个重要发现: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诸多方面呈现出—种不容乐观的趋势:

视力水平大幅下降——调查显示,随着中学生年级的增设,视力良好者的比例从26.2%下降到15.0%,患轻度近视的比例也从42.8%下降到 30.5%。与此同时,中度近视和重度近视比例却分别从22.9%和8.3%上升至36.8%和17.8%。与这一结果互为佐证的是,2005年教育部和卫生部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

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达34.6%,高中生近视率达70%,近视发病人数位列世界第一,发病率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睡眠时间减少——1994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保证初中生9小时以上的睡眠,高中生8小时的睡眠”。而这次调查显示,从初一到高二,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从8.1小时下降到7.1小时,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

体质下降——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中学生患感冒的频率明显上升。调查中随着年级的上升,极少感冒的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身体素质的下降带来了心理素质的降低和思维能力的钝化。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性),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一路递减。与此同时,孩子们的心理也变得越来越差:积极情绪得分从平均3.70分下降到3.40分,消极情绪的平均分则从2.59分提高到 2.93分。与此相对应,《中国新闻周刊》在相关报道中也提到,中国 17岁以下的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对种种读物(如科幻小说、侦探破案、中外名著等)的阅读兴趣都在下隆,参与各种家务劳动的人数比例大都呈逐年下降趋势。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初一的学生中,尚有53.1%的人能“在父亲或母亲生病时照顾他们”,而到了高二,自信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37.3%了。

至于其他的课外活动,除了“看电视”这项基本持平外,绝大多数活动的比例都在减少。惟一增加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想“多睡一会儿觉”。

更令人担心的是,调查发现,考试作弊行为的影响范围从初一时的69%增长到高二时的92%。还有校园暴力,影响范围从40%增长到 63%。

……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共同灾难”,所谓“共同灾难”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只顾个人的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的情况,盲目跟风,最终将不得不一起吞食恶果,这便是社会的“共同灾难”。

用“共同灾难”来形容当前我国教育中的严峻事实一点也不为过,上述调查中所反映出的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学习兴趣缺失、思维僵化、心理问题严重等都与教育的功利主义有关。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太偏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忽视他们的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培养;太重视孩子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果教育者和家长只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去考虑孩子本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考虑今天的“拔苗助长”是否真的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甚至不去考虑他们是否会跑不到终点就提前退出比赛,最后就有可能导致“共同灾难”。

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

教育的当务之争是将其价值取向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从利益考虑转移到人文诉求。通俗一点说,就是教育的主旨并不是为了维护与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是要以人文精神为主旨,知识技能为手段,让孩子在渗透着人文关怀的教育中,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什么是“人文”呢:简单地说,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而人文教育是一个人—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不断健全的教育,是叫人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是叫人“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的教育。人文教育能帮助人们学会自觉地调控自己身上的人性,把自己身上好的、光明的东西发扬出来,控制住自己身上那些丑恶、阴暗的东西,在把握人生的真谛和享受人的尊严中,感悟人生的胜境。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失败的教育。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怎样体现人文主义呢?

一、首先,家庭教育要以人为本。

家长要把孩子当作人来看待,要尊重孩子作为人的价值,人的意义、人的生命与生活、人的权利与利益、人的个性与人格、人的尊严与自由、人的思想与精神、人的健康与情感、人的发展与幸福。使所有的孩子真正成为人,真正能全面发展,享受人的待遇,过人的日子,得到人的幸福。家长不要把孩子当作父母的附庸,当作向别人炫耀或与别人攀比的资本,也不要把孩子当作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把自己实现不了的意图、愿望、一切未实现的理想都强加于孩子的头上。那种因为“我是为你好”就可以代孩子决定,逼孩子成“龙”,随意剥夺孩子的正当愿望和爱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给孩子们更多独立的自主的空间,学会更多地尊重孩子。

有一个初三的男孩,当医生的父母都毕业于某医科大学的高材生,各方面都很拔尖,也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优秀。可孩子学习成绩只是中游,他酷爱烹饪,希望报考技校学习烹饪,以后当一个出色的厨师,但父母坚决不同意,认为太给他们丢面子,还是要求他考前10名,以后考大学、读名校。在巨大的压力下,孩子感到非常绝望和苦恼。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成才的道路已经有多样的选择,成长的标准也多元化了,并不一定要考上大学、读博士、成为这个家那个家才叫成功。只要是个人愿望得到了充分的实现,哪怕他的愿望只是做一个普通的厨师,只要他为此付出了努力,并从中体验到快乐,这就是成功。家长应该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是不同的,孩子的潜能和特质是有差异的,不要为了自己的愿望和面子,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家长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在整体素质上提高,然后给孩子自由发展、自主选择的权利,并在孩子最有特质的方面加以培养,这才是以人为本的家庭教育。

二、家长要转变观念,从一切为了分数,转变到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儿童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和社会性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只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人,而这正是孩子拥有成功、幸福人生的基础。

家庭教育的最大功能是把人培养成心智健全、个性鲜明、能力全面的人,而不是将受教育者塑造成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谋生的工具。可是如今教育的功利主义却使得许多家长的目光只牢牢盯住分数,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势必造成严惩的后果。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能否成功地走过错自己的人生之路,最重要的在于他是否具备完全健康的人格。只有高分数未必能成为一个成功、幸福的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精神和人格为基础,高分数、高学历、高地位都只能成为沙滩上的城堡,总有倒塌的一天。目前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少年自杀或杀害亲友的惨痛案便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们的人格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研究证明,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家庭的幸福,80%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只有20%取决于智力因素,而在非智力因素中,其主要内涵就是人格。因此家庭教育的观念一定要从重视孩子的学习,转变到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重中之重就是孩子人格的培养。重视教育孩子学做人、会做人,不仅能使孩子在高尚精神品质的鼓舞下,在充实的心灵基础上,获得高分高学历和好工作,更能使孩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对社会、对他人有贡献、有益处的人。

即使只从智力的角度来说,“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有8种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体系中,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也就是说,所谓学生的考试名次,主要是考核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结果,眼睛只盯着分数和名次,却忽视了其他6种智能的发展,势必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艺术教育应改变重“术”不重“道”的观念

不少家长都认为艺术教育是教育的附属品,学好艺术可以为各类考试添加筹码也是很多家长的心态。虽然也有不少家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还是不自觉地拿弹得好不好、画得像不像等作为孩子艺术教育衡量标准,把考了多少级、参赛拿了几个奖作为孩子艺术教育的目标,还有明显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孩子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情感体验的培养,使技能与情感严重分离。许多钢琴、小提琴考过九级、十级的孩子在独立后却再也不愿意碰钢琴、小提琴,就是因为家长在功利目标的引导下没有培养起孩子对艺术的热爱和审美的能力,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孩子练琴、学画成了机械枯燥的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带给他的不是审美的体验,而是漫长的痛苦,是无休止的折磨,所以一旦孩子摆脱了大人控制,他马上会躲得这些所谓的“艺术教育”远远的,再也不去触碰那给他带来无限痛苦的东西。

因此,家长应改变急功近利的艺术教育观,不要目光只盯着证书、奖状,把视野放宽些,目光放远些,可以多带孩子看看画展、听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艺术。只有真正对艺术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后,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孩子艺术审美、塑造孩子完美人格的目的。

四、启发指导孩子多阅读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书籍。

一本好书和一本坏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些真正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外书,蕴藏着宝贵的人类精神财富,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对孩子们个性的培养、气质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尤其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都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一定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多多阅读那些健康的、贴近孩子心灵的课外书,以获得心灵的滋养。有许多家长也让孩子阅读一些课外书,但书籍的选择往往不以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爱好为前提,而是首先考虑对孩子有没有用,是不是有知识含量,是不是能帮孩子提高写作水平,等等。如果只以这样功利的标准来选择,孩子势必错过许多虽然对考试无用,但却能帮助孩子精神成长的课外书,也将逐渐失去阅读课外书的兴趣。也有的家长对孩子阅读什么样的书籍不闻不问,结果孩子可能受到那些趣味低级、有害无益的垃圾读物的误导,建立起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以致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入歧途。为此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阅读趣味和辨识能力,为孩子推荐那些优秀的课外读物,给孩子提供成长的精神营养,帮孩子逐渐建立起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孩子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标签:;  ;  ;  ;  ;  

家庭教育应转变功利主义观念_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