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构数据仓库中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明慧[1](2020)在《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文中认为我国的国有林业局既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也肩负着产业建设的艰巨任务。在国家着力推动林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升国有林业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迫在眉睫。目前我国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仍存在“信息孤岛”和“建设分层”等诸多问题,急需新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建设。云计算和商务智能等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研建一套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能有效解决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本文在软件工程学、林业企业管理、森林可持续经营等理论基础和云计算、商务智能应用技术、ETL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研究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对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以期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抛砖引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应用分析的主体逻辑进行阐述:需求分析包括业务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和性能需求;系统设计部分完成了商务智能平台选择、系统四层架构设计、三大主体功能设计、双层数据库模型设计以及ETL过程设计;随后利用开源商务智能平台Pentaho开发实现基于B/S架构的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最后结合案例企业实际,对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目前该商务智能系统运行在云环境中,采用Saa S云计算的形式为终端用户提供服务。本文的研究表明:(1)商务智能技术能有效解决林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和“建设分层”等问题,深化信息系统建设;(2)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的应用能够显着提升林口林业局的业务洞察能力、风险监控能力、综合感知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王小健[2](2020)在《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企业知识管理,即企业灵活运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对企业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地识别、融合和利用的活动。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合理利用知识挖掘方法,能够帮助石化企业更好地做出指标预测、风险分析和企业决策,提高企业客户的忠诚度和服务体验度,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石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果没有有效的多源信息处理手段,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只能处理单一来源的数据,将不可避免地局限了石化企业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探索建立一套高效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深入研究网络行为建模和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从而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体制机制对企业员工的性格、偏好、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更好地帮助石化企业提升其知识管理水平。本文的主要贡献是:第一,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信息表示和行为建模方法;第二,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指标相关性建模方法;第三,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员工社群分析方法;第四,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石化企业客户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基于层次化聚类的石化企业垂直分类方法。基于上述方法,本文对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效果进行了分组实验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利用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分析的知识管理新方法的情况下,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有了较为显着的提升。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的企业知识管理方法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之道。
叶英平,陈海涛,陈皓[3](2019)在《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过程、技术工具、模型与对策》文中提出[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给传统知识管理带来了变革,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知识管理过程,应用大数据技术工具构建新的知识管理模型,以应对知识管理的更新与挑战。[方法/过程]通过梳理数据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结合大数据的4V特征,了解知识管理所需的大数据技术工具,并将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管理划分为知识生产、知识积累、知识交流、知识应用4个阶段,结合大数据技术工具的使用,构建新的知识管理模型,提出应对碎片整合、应用价值、硬件支撑、隐私伦理等问题的对策。[结果/结论]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管理过程从传统模型向技术模型的转型,大数据时代的知识管理模型与大数据技术的使用紧密相关,强调从海量碎片化数据中提炼知识价值,并更有效地辅助组织决策,为此,需要做好硬件设施支撑和信息安全保障,将大数据技术与小样本分析相结合,推动知识管理走向新的层次。
周安美[4](2014)在《基于本体的风电设备多源异构知识管理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设备维护和故障诊断是保证风电设备正常运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关键因素。提升风电设备的维护和故障诊断水平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提高企业效益,也将推动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设备维护和故障诊断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更新,对设备现有知识的利用成为实现设备维护优化和故障智能诊断的重要途径。基于知识的设备维护通过维护知识集成和维护流程优化,减少设备维护工作的复杂性,实现维护效益的最大化;基于知识的故障诊断可以在融合不同企业诊断经验知识的同时,利用知识的推理功能,以智能生成诊断策略的形式来辅助维护人员的诊断工作。知识管理是实现基于知识的设备维护和故障诊断的基础,而风电设备的知识分布在不同企业和部门内,具有多源异构的特点,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知识的高效融合。为了有效提升风电设备的知识管理水平,使其能为设备维护优化和故障智能诊断研究提供知识保障,本文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9AA04Z414)的资助下,将本体引入到风电设备知识的表示与检索中,对风电设备多源异构知识的管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有(1)结合风电设备知识管理的需求,提出了基于本体的风电设备多源异构知识管理模型。该模型采用本体实现各领域知识的描述,通过全局本体和局部本体的映射实现全局知识融合,在此基础上进行风电设备的维护优化和故障智能诊断,实现了对现有设备知识的高效利用。(2)在多源知识融合的基础上,针对传统FMECA(Failure Mode, Effects andCriticality Ana lys is)在故障评估时风险属性赋值模糊且不考虑风险因素权重的问题,采用本体描述模糊知识,并提出了模糊多准则决策方法,由此实现了故障危害的量化评估;针对风险属性精确赋值时不同故障具有相同RPN(Risk PriorityNumber)值的问题,提出数据包络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估模式改进,以增强FMECA对故障模式危害度的分辨能力,为优化设备维护计划提供决策依据。(3)针对风电设备维护计划优化的需求,提出了FMECA本体与故障树本体结合的FTF(Fault Tree Failure)方法。该方法在相关领域知识采用本体表示的基础上,将故障树分析与FMECA结合,依据故障树最小割集的综合风险顺序数实现维护计划的优化,解决了FMECA不能研究多故障的问题,有效提高了风电设备维护效率。(4)针对目前风电设备故障诊断方法多、理论复杂、维护人员难以掌握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检索的风电设备故障智能诊断方法。该方法在各领域知识以本体表示的基础上,建立诊断方法推理所需的规则集,通过知识推理辅助维护人员选择合适的故障诊断方法。(5)提出了基于FMECA本体的故障智能诊断方法。该方法以风电设备FMECA本体为知识库,通过JESS(Java Expert System Shell)规则引擎对知识库进行推理,以辅助维护人员快速查找定位故障原因,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该方法通过基于知识的推理提高了故障诊断问题求解的能力,推理结果能够为维护人员提供诊断决策支持。(6)研发了风电设备知识管理及应用的原型系统,阐明了原型系统的研发需求和整体框架,介绍了原型系统的开发过程,包括本体知识库和知识推理的设计,以及维护优化、故障诊断功能模块的开发,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原型系统的有效性。
王舰[5](2013)在《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进入智慧时代,数据、信息和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资源,以物联网、大数据和商务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会计信息系统的升级换代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它们也在加快会计电算化转型成会计信息化的脚步,迫使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本文从大会计观视角出发,坚持会计是一个人造系统,认同会计的本质是以经济活动的行为-价值形态为主要对象。由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会计面临着现实、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挑战,会计职能应该扩展和升级:立体动态反映、过程监管控制、信息资源整合、价值创造管理。同时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提出质疑:作为会计人员不可缺少的工具,能否满足新会计职能的需要?进而得出会计信息系统亟需重构的结论。会计信息系统的重构应当坚持智能化、立体、动态的原则,并以信息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诺兰阶段模型、西诺特模型和米切模型所指出的信息系统发展阶段得到启示:会计信息系统还应当包括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和会计知识管理系统。在比较狭义会计信息系统和广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会计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构建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以满足会计职能转变的需要。勾勒出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整体框架:在会计信息整合平台的基础上,对应立体动态反映和过程监管控制职能构建会计业务管理系统,对应信息资源整合职能构建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对应价值创造管理职能构建会计知识管理系统和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各个系统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进而在广义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根据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对会计业务管理系统、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会计知识管理系统和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四大子系统分别进行分析、设计,并提出整合、重构、优化等实施策略。最后在对四大子系统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刻画勾勒出信息平台的智能化、立体动态的特点。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是人机共建的平台,仅仅有系统设计并不能发挥平台的作用,还需要会计人的主动参与。为了顺应智慧时代的发展,满足构建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需要,会计人需要在思维和行为上进行变革,并朝着智慧会计人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社会智者。本文还以A集团为案例对其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进行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以本文构建的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思路对其提出改进意见。
蔡皎洁[6](2012)在《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环境中,客户知识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如何更好地了解客户喜好、刺激并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在白炙化竞争环境中取胜的关键问题所在。知识挖掘作为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有价值的潜在知识的重要理念,得到企业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但企业中客户数据的语义异构问题成为知识挖掘工具有效运行的最大障碍,降低了客户知识模式获取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对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进行了研究。全文由引言和五个章节构成,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阐述了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有关语义集成和客户知识挖掘相关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中有关对语义集成、客户知识内涵的理解、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框架构建及知识挖掘的困境和解决方法等研究成果,为找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给出了一定的理论启发和指导;说明了文章研究的方法和内容。第一章是关于文章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概述。主要概述了企业信息集成的主要内容,包括异构数据和企业信息集成的目标、企业信息集成的传统方法、基于本体的企业信息语义集成;概述了客户关系生命周期、客户价值、客户忠诚度以及客户满意度等客户知识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客户知识挖掘任务的拟定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概述了主要支撑技术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识挖掘方法和技术、数据仓库技术以及本体技术。第二章是关于基于企业本体的客户数据语义集成策略与方法。提出了企业本体构建的新思路,即从软件工程开发的角度,用结构化方法把本体构建流程划分为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五个阶段,而在具体的分析阶段,用原型化方法进行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提出了基于企业本体分别对客户关系数据库和Web文本语义集成的策略和方法,即用混合本体集成方式对关系数据库进行语义集成,包括逆向工程的ER模式元素识别、基于ER模式元素的领域本体学习、基于本体映射的元数据生成;用单本体集成方式对Web文本进行语义集成,即利用聚类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分析和标注Web文本中的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第三章是关于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模型。模型分为有价值客户数据收集和语义集成、客户数据语义集成结果分析、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客户知识处理、客户知识存储及客户知识应用六大循环模块。主要论述了语义集成中有价值客户数据的收集、客户知识挖掘任务的确定及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的过程。第四章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验。实验主要对手机产品领域中有价值客户的Web日志数据进行收集,并进一步整理为Web文本集和交互特征集。基于手机产品本体对Web文本集进行语义分析和标注,根据交互特征集对Web文本中的概念和概念关系赋予客户兴趣度权值;在Web文本语义分析和标注结果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发现具有潜藏语义关系的客户兴趣模式;利用Web文本测试集,对该模式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第五章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反思了论文存在的不足,展望了将来研究的重点。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知识挖掘技术及应用研究(批准号:08JJD870225)”的研究成果之一。
脱凌[7](2012)在《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所构建的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是涵盖我国及云南周边国家政策法规、合作协议、传染病疫情情况、动物疫情疫病情况、植物疫情疫病情况、食品安全及有毒有害物质情况、经济贸易情况、农业情况、卫生情况、机构设置情况、疫情疫病监测情况、联动联控防线合作情况、群防群控防线合作情况等多方面信息,并对其进行组织、加工和处理,为云南边境疫情疫病联防联控提供信息收集、信息存贮、信息管理、风险分析、预警应对等功能的数据库系统。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构建思想是以国家认定的重大疫情疫病为对象,以我省拥有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疫情疫病档案信息资源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据,以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为手段,以风险分析评估、疫情预报预警和紧急应对预案为重点,面向各口岸联检单位、边境地州相关单位以及境外相关机构进行建设。数据库构建的理论依据包括档案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信息共享协同理论、风险分析评估理论、“3+1”防线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等。数据库构建的原则主要有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服务性原则等。数据库构建的目标系统拟采用B/S架构,三层应用模式进行建设。利用MIDAS提供的分布式多层能力,将系统分为客户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服务器(中间层)、数据库服务器。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知识发现技术、开发环境、开发方式与运行环境、开发工具与应用软件等。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功能分为整体功能和核心功能两部分。系统的整体功能涉及知识管理和利用领域、疫情疫病联防联控领域、数据库系统运行维护管理领域三大领域;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相关知识的采集、存贮、组织、管理与利用,对疫情疫病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风险分析、预警研判与防控应对,对口岸联检联防单位、边境地州市相关单位、境外相关机构的互通报、信息共享、多方互动与联合应对三个方面。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具有开放性、易维护性、灵活性、实用性、安全性、高效性、可管理性、服务性、协同性、共享性等;特点可概括为:科学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模型、全面支持多种信息来源渠道、全程支持信息整理录入流程、两大平台有机结合集成、多人协作完成业务应用几方面。面向云南边境的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架构主要由“检验检疫资源平台”与“检验检疫业务平台”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资源平台又具体包括以下8种类型:基础信息库、边境国家疫情疫病文献库、合作协议库、通报档案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库、疫情疫病监测数据库、应急预案库、疫情疫病历史归档库;检验检疫业务平台又具体包括:业务平台基础应用、疫情疫病信息上报、疫情疫病信息统计、疫情疫病风险分析、疫情疫病预警管理、疫情疫病通报管理、联防联控共享管理、疫情疫病预测管理、数据库系统管理9个子系统。面向云南边境的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有如下三点:1.检验检疫机构可以通过Intranet(内部网络)访问系统;2.联检联防机构可以通过Extranet(外部网络)或VPN(虚拟专用网络)访问系统,通过网络将各方在物理上连接起来,实现信息远程服务与业务协同交互;3.通过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权限管理、安全监控技术等实现信息安全性。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的逻辑设计是根据数据库的概念模型和DBMS的特征,导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也就是把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库模型的结构表示。数据库逻辑设计得到的数据库结构是DBMS可以处理的数据模型。数据库数据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数学描述,是指数据库全局结构,能精确地描述数据、数据之间的联系、数据的语义和完整性约束。数据库系统的物理设计是选择物理数据库结构,得到一个完整的、可实现的数据库结构。物理设计的任务是确定所有属性的类型、宽度与取值范围,设计出基本表的主关键字,将所有的表名与字段名英文化,实现物理建库。数据库系统的功能设计包括专题库、主题分类、知识条目管理,信息采集、上报、通报、预警、风险分析管理,归档管理和文档安全三个方面。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包括检验检疫业务设计、联防联控业务设计、群防群控业务设计、信息采集业务设计、知识管理业务设计、信息共享业务设计、疫情疫病预警业务设计、疫情疫病风险分析设计。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制度问题、技术问题、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人员素质问题;数据库构建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有选择质量过硬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加紧标准规范的制定、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档案信息的网络安全管理、注重资源利用和共享,保护已有投资、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本论文拟对云南边境疫情疫病“3+1”防线建设中的信息化支撑作用进行论证,提出切实可行的系统需求与高层系统设计方案,同时也是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云南边境疫情疫病防控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研究”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我国边境地区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进行有效的探索。
王敏晰[8](2011)在《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企业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知识的作用逐渐超过了其它要素(如: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和资本)的作用,而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成为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工具和手段。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也从原来有形的物质形态转向无形的知识形态,知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中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面对复杂且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企业仅凭自身内部资源的整合,已经难以把握快速的市场机遇、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企业外部,关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供应链联盟作为企业内外资源整合的有效手段,已成为21世纪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主要模式之一。供应链联盟体现了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战略资源整合的思想,联盟成员企业在各自的关键成功因素——供应链的核心知识环节上展开合作,建立组织间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就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论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及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对供应链联盟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具体内容有:(1)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内涵的界定。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是对供应链联盟中成员企业内部和成员企业之间的知识资源的管理,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集成的方法,通过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的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为了改善和提高整个供应链联盟的创新能力,增强供应链联盟的整体效益。(2)供应链联盟的形成动因及内在机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动因以及影响联盟内企业间利益分配和协作关系的内在机理,明确跨组织知识管理对有效实施供应链联盟管理和提升供应链联盟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3)供应链联盟跨组织知识管理的过程研究。通过研究找出知识管理与供应链联盟管理的耦合机理,构建知识获取、知识挖掘、知识共享、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保护的过程结构。(4)供应链联盟跨组织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构建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环境下,基于Web的知识管理平台具有四层体系结构:门户访问层、应用服务层、数据交换层、资源分布层。包括知识门户、数据挖掘、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关键技术。(5)供应链联盟跨组织知识管理的规划和实施。通过软系统方法论的指导,明确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目标,为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联盟的知识需求、构建系统模型、制定方案与实施、评估与改进。为供应链联盟的知识管理实施提供了一套综合系统方法。(6)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评价。分析了评价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绩效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利润比率、顾客价值、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的共享与传播能力、知识的运用水平)、知识的存量水平、知识管理平台、供应链联盟知识交流水平,26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7)案例分析。以XJPC作为具体知识管理实施案例进行研究,XJPC是以油气勘探、开发、生产、储运、销售等业务为核心业务的供应链联盟,用论文中总结的综合系统方法对其实施过程进行了描述,通过实证与应用研究,力求实现整个研究过程的完整与统一,并且对探索性的研究有着实证意义上的贡献。
黄健[9](2011)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城市供水安全面临的形势严峻,供水水源水质普遍恶化、各种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为了实现将水质安全的控制前移,达到预防、化解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迫切需要提供强有力的水质监测、预警及应急技术的支撑。本文结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水质信息管理系统及可视化平台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开展了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构建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水质监测、预警、应急业务模型,探讨应急处理协同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知识管理的功能体系,并基于数据中心对该平台进行了构建与实现,完成了研究内容的综合应用。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回顾了国内外水质监测、预警和应急的发展与现状,归纳了在城市供水水质研究与应用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构建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实现供水安全保障的必要性。(2)归纳了供水水质管理体系,研究了供水水质管理的业务模型。通过探讨水质监测模式、预警原理,给出了预警框架体系。对常用的水质评价与预测模型分别做了对比分析,研究了基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的评价模型和基于决策树法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应急处理流程,并进行了深入探讨。(3)提出了应急处理协同框架,将其设计为技术支撑维、空间维、时间维和保障维,并对详细内容进行了论述。分析了信息集成、资源调度模型和最佳路径算法,探讨了组织机构体系、并讨论了应急处理流程结构和协同体制保障。(4)通过研究知识管理的内涵,提出了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的功能体系。将该平台功能划分为数据采集与集成、信息展示、预警分析和应急决策支持,并对各个层次的数据特点、功能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5)研究了基于数据中心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总体架构。将该平台设计为城市供水水质数据仓库层、城市供水水质功能仓库层、框架层、应用层和用户层。解决了异构数据集成、数据交换问题,实现了功能的重构与聚合,通过工作流完成了应急处理的协同,采用框架-插件模式实现了业务系统的搭建。(6)结合水专项课题在济南市的应用,按其需求实现了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叶飞[10](2011)在《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门户知识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子政务门户是政府统一对外服务的窗口和整合政府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电子政务进程的重要标志。如何在电子政务门户这个平台上实现政务资源的管理、利用、共享,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优质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所在。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大多存在服务能力普遍较弱、互动性较差、网站功能不全、个性化服务水平较低、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必要的分类和整合等问题。对政务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和整合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来建立政府知识门户,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主题图是一种新兴的数字化知识组织与管理方式,被誉为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的桥梁,是信息世界中的GPS定位仪,它可以提供信息资源的直观导航。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以情报学、知识管理、知识工程、信息构建、行政管理、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运用主题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并结合知识管理思想,提出基于主题图技术的政务门户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基于主题图技术的电子政务知识门户原型系统,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合理分类、组织、存储、共享和整合,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电子公共服务,提高政务资源的利用率和知识管理的有效性。本文从结构上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在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主题图技术、政务门户构建以及知识管理等内容作了研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课题,进而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并从整体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关键与难点。第二章首先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的文献进行了回顾,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不同认识,给出了笔者自己对知识管理的理解,阐述了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特征、政务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探讨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随后以传统电子政务中的存在的知识裂缝问题为线索,指出电子政务知识裂缝的产生原因、裂缝类型、负效应,并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基于知识链的政务知识管理流程。讨论了政务知识管理知识链的四个关键流程环节: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存储、知识应用,并对传统的政务知识链进行了改进。最后探讨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定义,在分析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厘清了信息管理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的关系和区别,并在研究政务知识管理工具的基础上讨论了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第三章对全文的技术基础——主题图和本体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主题图的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对国内外主题图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在主题图定义的基础上讨论了TAO三要素并给出了主题图的结构模式、语法规范。与此同时将主题图与传统的知识组织方式进行了比较,说明了主题图对这些传统方式的继承和发展。在对主题图技术的介绍中,本文创造性地研究了主题图自动生成和合并的技术,并探讨了主题图针对政务知识管理的应用前景。其次,介绍了本体的概念和分类,将主题图和本体做了详细的比较,介绍了本体的多种构建方法,并提出了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的“基于顶层本体的政务知识本体构建七步法”和使用的本体构建工具Protege。最后,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OWL的政务知识管理,研究了基于OWL的政务管理体系,并在技术上解决了后面章节所面临的政务知识本体的大规模存储方法。最后,为了说明OKS、主题图及本体在政府门户中的使用,第三章详细解析了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市(Bergen)的政府门户构建过程。第四章对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务知识门户作了研究。首先,从政务知识门户的发展历史出发,对政府知识门户的相关理论做了探讨。随后,探讨政府知识门户的具体作用与影响,如政府知识门户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以及对政务流程的重组。最后以政府知识构架为切入点,探讨了政务知识地图对政府知识门户的支撑作用,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使用XTM来构建政务知识地图,并给出了具体的构建步骤和模型。第五章主要探讨如何构建政府门户网站的知识管理评价体系。首先从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价体系综述入手,简述了国内外的政府门户网站评价体系和学术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研究。随后进行了国内重要城市政府门户和国外部分发达国家政府门户的实证研究和简单评价。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链的政府门户评价体系,从评价体系的构建思想和构建原则来说明评价体系的基础,利用德尔菲法确定评估指标、层次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进行指标权重确定,从而构建成功了整个评价体系,最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具体网页的应用评价。第六章研究如何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政府知识门户。首先,探讨了政府知识门户系统的设计理念和IT实现的三个层次,随后,针对在政府知识门户构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创新性地研究,如:利用XTM实现对异地、异构政务数据的有效整合、利用行为学理论来构建基于信息用户逻辑的知识管理等等。最后开始着手进行政府知识门户的构建。第七章从政府实施知识管理的负效应一般情况入手,首先结合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对“知识管理对创造性的抑制”、“知识拥有利益化的趋势”、“知识管理中的旁观者现象”等三种普遍性负效应做了研究。随后,以上述的三种普遍性负效应为基础,总结提炼了政府门户实施知识管理的九种负效应现象,对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改变对知识的认识,在对生态化生态化知识管理特征和知识生态化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化政务知识管理平台,并对其的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第八章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创新点,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难点,并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异构数据仓库中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构数据仓库中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林业信息化 |
1.2.2 商务智能 |
1.2.3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支撑 |
2.1 理论基础 |
2.1.1 软件工程学 |
2.1.2 林业企业管理 |
2.1.3 森林可持续经营 |
2.2 关键技术 |
2.2.1 云计算 |
2.2.2 商务智能应用技术 |
2.2.3 ETL技术 |
2.3 小结 |
3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需求分析 |
3.1 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概况 |
3.1.1 基本情况 |
3.1.2 信息化建设现状 |
3.2 业务需求 |
3.2.1 森林经营类指标 |
3.2.2 财务管理类指标 |
3.3 系统需求 |
3.3.1 功能需求 |
3.3.2 数据需求 |
3.3.3 性能需求 |
4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设计 |
4.1 商务智能平台选择 |
4.1.1 开源产品与商业产品 |
4.1.2 主流开源商务智能产品 |
4.1.3 Pentaho BI简介 |
4.2 架构设计 |
4.2.1 数据获取层 |
4.2.2 数据集成层 |
4.2.3 数据处理层 |
4.2.4 数据应用层 |
4.3 功能设计 |
4.3.1 报表展示功能 |
4.3.2 指标展示功能 |
4.3.3 数据多维分析功能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模型设计 |
4.4.2 逻辑模型设计 |
4.4.3 物理模型设计 |
4.5 ETL设计 |
4.5.1 过程一 |
4.5.2 过程二 |
4.5.3 过程三 |
5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ETL实现 |
5.2.1 过程一:Excel数据到My SQL数据 |
5.2.2 过程二:建立数据集市 |
5.2.3 过程三:构建数据立方体 |
5.3 功能实现 |
5.3.1 报表展示 |
5.3.2 指标展示 |
5.3.3 数据多维分析 |
6 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应用分析 |
6.1 提升林业企业业务洞察能力 |
6.2 提升林业企业风险监控能力 |
6.3 提升林业企业综合感知能力 |
6.4 增强林业企业科学决策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之处 |
7.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2)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1.1.2 知识管理的经济价值 |
1.1.3 石化企业的知识管理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结构安排 |
1.4 主要贡献和创新点 |
2 理论与方法综述 |
2.1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 |
2.1.1 背景介绍 |
2.1.2 企业知识管理相关概念 |
2.1.3 国外主流知识管理思想 |
2.1.4 利用知识挖掘提高组织资本和企业竞争力 |
2.2 国内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2.2.1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进展 |
2.2.2 基于多源知识发现实施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2.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知识管理方法 |
2.3.1 多特征融合统计学习方法 |
2.3.2 多源异构数据知识发现方法 |
2.3.3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社会化管理方法 |
2.4 文本语料分析基本方法 |
2.4.1 技术挑战 |
2.4.2 文档处理和分词 |
2.4.3 数据降维及语义分析 |
2.4.4 文本语料分类和聚类 |
2.5 小结 |
3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要求与方法 |
3.1.1 石化企业创新发展要求与创新要素 |
3.1.2 提升石化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方法 |
3.2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
3.2.1 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
3.2.2 石化企业知识管理方法的基本要素 |
3.3 基于多源信息的石化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框架与检验方法 |
3.3.1 知识管理方法实施框架 |
3.3.2 研究维度、效度及其检验方法 |
3.4 小结 |
4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石化企业员工行为建模 |
4.1 网络社会化行为建模面临的挑战 |
4.2 网络社会化行为的特点与数据维度 |
4.3 问题研究的准备工作和总体思路 |
4.3.1 词汇范畴分析 |
4.3.2 数据收集 |
4.3.3 总体框架 |
4.4 员工行为建模方法 |
4.4.1 员工属性信息建模 |
4.4.2 工作行为建模 |
4.4.3 网络行为建模 |
4.5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与知识管理 |
4.5.1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和求解 |
4.5.2 指标分析和知识管理 |
4.5.3 指标相关性预测模型研究小结 |
4.6 企业员工的社群分析 |
4.6.1 企业员工社群分析的研究背景 |
4.6.2 企业员工行为的时间分布建模 |
4.6.3 社群发现 |
4.6.4 相似度学习及特征权重学习 |
4.6.5 企业员工社群分析研究小结 |
5 基于多源大数据分析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
5.1 客户关系管理(CRM) |
5.2 石化企业客户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管理思路 |
5.3 指标相关性建模方法 |
5.4 基于商业行为分析的企业客户分类方法 |
5.5 小结 |
6 实验研究与算例分析 |
6.1 多源信息融合实验 |
6.2 员工社群发现 |
6.3 员工社群类型的知识发现及讨论 |
6.4 企业客户信息搜集和指标相关性建模 |
6.5 企业分类实验评测 |
6.6 知识管理效果评估-以企业员工管理为例 |
6.7 实验讨论和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基本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过程、技术工具、模型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管理过程分析 |
3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管理技术工具 |
3.1 数据清洗技术及工具 |
3.2 云端分布技术及工具 |
3.3 联机处理技术及工具 |
3.4 可视呈现技术及工具 |
4 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模型构建 |
4.1 知识生产阶段 |
4.2 知识积累阶段 |
4.3 知识交流阶段 |
4.4 知识应用阶段 |
5 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对策 |
5.1 原始数据的碎片整合问题及对策 |
5.2 决策辅助的应用价值问题及对策 |
5.3 技术平台的硬件支撑问题及对策 |
5.4 信息安全的隐私伦理问题及对策 |
6 结语 |
作者贡献说明: |
(4)基于本体的风电设备多源异构知识管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插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国内外风电发展概述 |
1.1.2 风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的意义 |
1.1.3 风电设备知识管理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
1.2.2 本体的研究现状 |
1.2.3 多源异构知识集成的研究现状 |
1.2.4 设备维护的研究现状 |
1.2.5 设备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整体框架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整体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风电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及其知识管理 |
2.1 风电设备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 |
2.1.1 风电设备的结构 |
2.1.2 风电设备的工作原理 |
2.2 风电设备的故障类型 |
2.2.1 机械故障 |
2.2.2 电气故障 |
2.3 风电设备维护及故障诊断 |
2.3.1 风电设备的维护 |
2.3.2 风电设备的故障诊断 |
2.4 风电设备维护与故障诊断的知识管理及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本体的知识表示 |
3.1 本体概述 |
3.1.1 起源与发展历程 |
3.1.2 本体的特征 |
3.1.3 本体的分类 |
3.2 本体的构建 |
3.2.1 本体的组成 |
3.2.2 本体的描述语言 |
3.2.3 本体的构建方法 |
3.2.4 本体的构建工具 |
3.3 领域规则 |
3.4 本体对多源异构知识集成的支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电多源异构知识的建模与融合 |
4.1 知识融合框架 |
4.2 知识源的选择 |
4.2.1 设备结构知识 |
4.2.2 故障诊断与可靠性知识 |
4.2.3 设备维护知识 |
4.3 全局本体的构建 |
4.3.1 全局本体的规范说明 |
4.3.2 全局本体的概念化 |
4.3.3 全局本体的实现 |
4.4 局部领域本体的构建 |
4.4.1 设备结构本体 |
4.4.2 设备维护本体 |
4.4.3 FMECA 本体 |
4.4.4 故障树本体 |
4.5 本体模型的知识填充 |
4.6 知识融合 |
4.6.1 全局本体与局部本体间的映射 |
4.6.2 局部本体与知识源之间的映射 |
4.6.3 多源知识的检索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本体的风电设备故障危害评估与维护优化 |
5.1 基于 FMECA 本体的故障危害模糊评估 |
5.1.1 传统 FMECA 中故障危害的评定 |
5.1.2 FMECA 中模糊信息的提取 |
5.1.3 设备风险的模糊评估 |
5.1.4 风电设备 FMECA 相关参数的确定 |
5.1.5 风电设备模糊 FMECA 的评估流程 |
5.1.6 风电设备故障危害模糊评估实例 |
5.2 基于 FMECA 本体与数据包络分析的故障危害性研究 |
5.2.1 数据包络分析 |
5.2.2 数据包络分析在 FMECA 中的应用 |
5.2.3 基于本体和数据包络分析的故障危害评估实例 |
5.3 基于本体和 FTF 的维护优化 |
5.3.1 FTA 与 FMECA 的结合 |
5.3.2 故障树构建流程 |
5.3.3 基于 FTF 的维护优化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本体的风电设备故障诊断研究 |
6.1 基于知识检索的故障智能诊断 |
6.1.1 诊断问题描述 |
6.1.2 诊断方法选择的推理流程 |
6.1.3 基于知识检索的故障智能诊断的实现 |
6.2 基于 FMECA 本体的故障智能诊断 |
6.2.1 FMECA 本体用于故障诊断的可行性 |
6.2.2 FMECA 中的故障诊断规则 |
6.2.3 基于 FMECA 的诊断流程 |
6.2.4 FMECA 本体知识的转化 |
6.2.5 基于 FMECA 本体的故障智能诊断的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风电设备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7.1 风电设备知识管理原型系统的需求与框架 |
7.1.1 原型系统的研发需求 |
7.1.2 原型系统的框架 |
7.2 风电设备知识管理原型系统的开发 |
7.2.1 原型系统的特点 |
7.2.2 原型系统的关键开发过程 |
7.3 风电设备知识管理原型系统的应用实例 |
7.3.1 故障诊断方法检索 |
7.3.2 故障智能诊断 |
7.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5)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评述 |
1.3.1 信息技术对会计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 |
1.3.2 会计信息化与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研究 |
1.3.3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理论研究 |
1.3.4 信息系统平台方面的研究 |
1.3.5 会计信息系统新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主要内容、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4.3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信息空间理论 |
2.1.3 人机系统—大成智慧理论 |
2.1.4 3I 理论 |
2.1.5 知识螺旋(SECI)模型 |
2.2 技术基础 |
2.2.1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 |
2.2.2 商务智能 |
2.2.3 技术领域的新 3I |
3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应对会计的挑战 |
3.1 社会环境影响 |
3.2 传统会计面临挑战 |
3.2.1 理论的挑战 |
3.2.2 现实的挑战 |
3.2.3 来自技术的挑战 |
3.3 应对挑战:会计职能的转变 |
3.3.1 立体动态反映 |
3.3.2 过程监管控制 |
3.3.3 信息资源整合 |
3.3.4 价值创造管理 |
3.4 反思:如何实现会计职能的变革 |
3.5 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质疑与思考 |
3.5.1 现有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 |
3.5.2 对现有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质疑 |
3.5.3 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思考 |
3.6 小结 |
4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构建设想 |
4.1 构建的原则 |
4.1.1 智能化 |
4.1.2 立体 |
4.1.3 动态 |
4.2 会计信息系统重构的理论支撑 |
4.2.1 人的感知、抽象和反映能力 |
4.2.2 数据空间——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 |
4.2.3 信息资源空间——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依据 |
4.2.4 知识空间——会计知识管理系统构建依据 |
4.2.5 信息空间理论的延伸:三维空间的运动 |
4.3 来自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的启示 |
4.3.1 信息系统方法论 |
4.3.2 诺兰阶段模型与会计电算化 |
4.3.3 西诺特模型与会计信息资源管理 |
4.3.4 米切模型与会计知识管理 |
4.4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提出 |
4.4.1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概念的提出 |
4.4.2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定义 |
4.4.3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构成 |
4.4.4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科学性及价值性验证 |
4.5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整体框架 |
4.6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
4.7 小结 |
5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构建 |
5.1 会计业务管理系统构建 |
5.1.1 会计业务管理系统概述 |
5.1.2 改进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构建会计业务管理系统 |
5.1.3 会计业务管理系统设计 |
5.1.4 会计业务管理系统的实施 |
5.2 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
5.2.1 会计信息资源管理概述 |
5.2.2 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
5.2.3 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
5.2.4 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实施 |
5.3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
5.3.1 会计知识管理概述 |
5.3.2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
5.3.3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
5.3.4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系统实施 |
5.4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
5.4.1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
5.4.2 传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4.3 改进传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构建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
5.4.4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
5.4.5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实施策略:低风险策略 |
5.5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各子系统之间的整合 |
5.5.1 会计信息资源管理与会计业务管理系统的关系 |
5.5.2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与会计业务管理系统的关系 |
5.5.3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与会计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 |
5.5.4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和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
5.5.5 会计信息整合平台整合各个系统 |
5.6 小结 |
6 人机共建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 |
6.1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的人机结合 |
6.1.1 计算机的优势及不足 |
6.1.2 人机结合的作用 |
6.2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下会计人思维变革 |
6.2.1 互联网影响人类思维 |
6.2.2 会计人思维转变 |
6.3 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下会计人行为变革 |
6.3.1 从数据采集到数据挖掘 |
6.3.2 从信息反映到价值整合 |
6.3.3 从简单服从到执业质疑 |
6.3.4 从依赖软件到实现自包 |
6.4 小结 |
7 A 集团案例分析 |
7.1 A 集团会计信息化的背景 |
7.2 A 集团会计信息化战略及目标 |
7.3 A 集团会计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 |
7.4 A 集团会计信息化优化措施 |
7.4.1 A 集团会计信息平台的基本架构 |
7.4.2 A 集团会计信息平台优化措施 |
7.5 基于会计信息化的 A 集团费用报销优化 |
7.5.1 A 集团传统费用报销整体流程 |
7.5.2 A 集团费用报销整体流程优化方案 |
7.5.3 费用业务的详细流程设计 |
7.5.4 费用报销模块填制日常费用报销单 |
7.5.5 费用报销数据流程图 |
7.6 基于会计知识管理系统的 A 地产公司知识管理方案 |
7.6.1 A 地产公司的知识管理概述 |
7.6.2 A 地产公司的会计知识管理 |
7.7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关于会计知识管理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 2:图目录 |
附录 3:表目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0.1.1 问题的提出 |
0.1.2 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0.2.1 语义集成的研究现状 |
0.2.2 客户知识挖掘的研究现状 |
0.2.3 国内外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0.3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0.3.1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
0.3.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1 基础理论和技术概述 |
1.1 企业信息集成 |
1.1.1 异构数据与企业信息集成的目标 |
1.1.2 企业信息集成的传统方法 |
1.1.3 基于本体的企业信息语义集成 |
1.2 客户知识的理论基础 |
1.2.1 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理论 |
1.2.2 客户价值理论 |
1.2.3 客户忠诚度与满意度理论 |
1.3 主要支撑技术 |
1.3.1 数据仓库技术 |
1.3.2 知识挖掘技术 |
1.3.3 本体技术 |
2 基于企业本体的客户数据语义集成策略与方法 |
2.1 企业本体构建 |
2.1.1 本体构建的传统方法 |
2.1.2 本体构建传统方法的分析 |
2.1.3 领域本体构建的新思路 |
2.1.4 企业本体构建步骤 |
2.2 基于企业本体的客户数据语义集成策略 |
2.3 基于企业本体的关系数据库语义集成方法 |
2.3.1 基于企业本体的关系数据库语义集成流程 |
2.3.2 基于逆向工程的ER模式元素识别 |
2.3.3 基于ER模式元素的领域本体学习 |
2.3.4 基于本体映射的元数据生成 |
2.4 基于企业本体的Web文本语义集成方法 |
2.4.1 基于企业本体的Web文本语义集成流程 |
2.4.2 Web文本预处理 |
2.4.3 Web文本中概念的获取 |
2.4.4 Web文本中概念间关系的获取 |
3 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模型 |
3.1 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模型构建 |
3.1.1 企业对客户知识获取的需求分析 |
3.1.2 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模型分析 |
3.2 语义集成中客户数据的收集 |
3.2.1 有价值客户的甄别 |
3.2.2 客户数据的收集 |
3.3 客户知识挖掘任务的确定 |
3.3.1 识别业务相关者的真实需求 |
3.3.2 分析知识挖掘环境 |
3.3.3 确定企业业务任务 |
3.3.4 确定知识挖掘任务 |
3.4 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过程 |
3.4.1 客户数据准备 |
3.4.2 知识挖掘算法选择 |
3.4.3 知识模式的评价和优化 |
3.4.4 知识模式的解释 |
4 基于Web日志语义集成的客户兴趣挖掘实验 |
4.1 实验说明 |
4.1.1 实验目的 |
4.1.2 软件工具 |
4.2 实验过程 |
4.2.1 企业手机产品本体构建 |
4.2.2 有价值客户Web日志数据的收集 |
4.2.3 有价值客户Web日志数据的语义集成 |
4.2.4 客户兴趣模式挖掘 |
4.3 客户兴趣模式的有效性验证 |
4.3.1 基于客户兴趣模式的文本过滤流程 |
4.3.2 验证结果说明及评价 |
5 结束语 |
5.1 论文总结 |
5.2 论文展望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
后记 |
(7)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选题的研究基础 |
三、研究设计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创新点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思路 |
(三)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一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的必要性 |
一、切实服务于"3+1"防线工作机制的实际需要 |
二、实现检验检疫档案信息高效知识管理和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迫切需要 |
三、加快检验检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的现实需要 |
第二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的可行性 |
一、建立"3+1"防线工作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学术成果 |
二、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疫情疫病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来源 |
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有力支持 |
第二章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的思路、理论和原则、技术 |
第一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思路 |
一、以重大疫情疫病为对象 |
二、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依托 |
(一) 建立信息化服务检验检疫事业的保障体系 |
(二) 打造电子检验检疫信息平台 |
(三) 完成覆盖全省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
三、以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为手段 |
四、以风险分析、疫情预警和应对预案为重点 |
(一) 风险分析 |
(二) 疫情预警 |
(三) 应对预案 |
五、面向口岸联检单位、边境地州相关单位以及境外相关机构 |
(一) 面向口岸 |
(二) 面向联检单位 |
(三) 面向边境地州相关单位 |
(四) 面向境外相关机构 |
第二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一、信息管理理论 |
二、知识管理理论 |
(一) 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 |
(二) 知识管理与档案管理 |
三、共享协同理论 |
四、风险分析(评估)理论 |
第三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构建原则 |
一、灵活性原则 |
二、可扩展原则 |
三、安全保密性原则 |
四、先进性原则 |
五、科学管理性原则 |
六、易维护性原则 |
七、实用性原则 |
八、可靠性原则 |
九、标准化原则 |
十、经济性原则 |
第四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的技术手段 |
一、数据库技术 |
二、数据仓库技术 |
(一) 面向主题(Subject-Oriented) |
(二) 集成化(Integrated) |
(三) 相对稳定(Non-volatile) |
(四) 随时间变化(Time-variant) |
三、数据挖掘技术 |
(一) 数据准备阶段 |
(二) 数据挖掘阶段 |
(三) 结果解释和评估阶段 |
四、知识发现技术 |
五、开发环境、开发方式与运行环境 |
(一) 开发环境 |
(二) 开发方式 |
(三) 运行环境 |
(四) 开发工具与应用软件 |
第三章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功能、性能和特点 |
第一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功能 |
一、云南检验检疫数据库的整体功能(三大领域) |
(一) 知识管理和利用领域 |
(二) 疫情疫病联防联控领域 |
(三) 数据库系统运维管理领域 |
二、系统的核心功能(三个方面) |
(一) 对相关知识的采集、存贮、组织、管理与利用 |
(二) 对疫情疫病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风险分析、预警研判与防控应对 |
(三) 对口岸联检单位、边境地州相关单位、境外相关机构的互通报、信息共享、多方互动与联合应对 |
三、各个模块的主要功能 |
第二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和特点 |
一、性能 |
(一) 开放性 |
(二) 易维护性 |
(三) 灵活性 |
(四) 实用性 |
(五) 安全性 |
(六) 高效性 |
(七) 可管理性 |
(八) 服务性 |
(九) 协同性 |
(十) 共享性 |
二、特点 |
(一) 科学完善的信息采集处理模型 |
(二) 全面支持多种信息来源渠道 |
(三) 全程支持信息整理录入流程 |
(四) 两大平台有机结合集成 |
(五) 多人协作完成业务应用 |
第四章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架构和主要角色 |
第一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总体架构 |
一、检验检疫资源平台 |
(一) 基础信息库 |
(二) 边境国家疫情疫病文献库 |
(三) 合作协议库 |
(四) 通报档案库 |
(五) 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库 |
(六) 疫情疫病监测数据库 |
(七) 应急预案库 |
(八) 疫情疫病历史归档库 |
二、检验检疫业务平台 |
(一) 业务平台基础应用 |
(二) 疫情疫病信息上报 |
(三) 疫情疫病信息统计 |
(四) 疫情疫病风险分析 |
(五) 疫情疫病预警管理 |
(六) 疫情疫病通报管理 |
(七) 联防联控共享管理 |
(八) 疫情疫病预测管理 |
第二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主要角色和职责 |
一、系统角色与职责 |
(一) 知识管理与利用领域 |
(二) 疫情疫病联防联控领域 |
(三) 数据库系统运维管理领域 |
二、用户角色和职责 |
第五章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的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和功能设计 |
第一节 逻辑设计 |
一、数据库系统 |
二、目录服务系统 |
三、消息系统 |
四、网关系统 |
(一) 数据包过滤(Packet Filtering)技术 |
(二) 代理服务(Proxy Server)技术 |
(三) 动态防火墙技术 |
五、外部系统 |
第二节 物理结构设计 |
一、系统网络化应用 |
二、信息安全性 |
(一) 系统安全性需求 |
(二) 系统的安全设计 |
第三节 功能设计 |
一、整体功能设计 |
二、专题库、主题分类、知识条目管理 |
(一) 专题库管理 |
(二) 主题分类管理 |
(三) 知识条目管理 |
三、信息采集、上报、通报、预警、风险分析管理 |
(一) 疫情疫病信息采集 |
(二) 疫情疫病上报 |
(三) 疫情疫病通报 |
(四) 疫情疫病预警 |
(五) 风险分析管理 |
四、归档管理和文档安全 |
(一) 归档管理 |
(二) 文档安全 |
第六章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核心业务流程设计 |
第一节 检验检疫业务设计 |
第二节 联防联控业务设计 |
第三节 群防群控业务设计 |
第四节 信息采集业务设计 |
一、基础知识积累型采集 |
二、疫情疫病信息监测型采集 |
第五节 知识管理业务设计 |
一、专题库管理 |
二、知识入库及更新 |
三、知识检索 |
(一) 基于元数据的索引管理 |
(二) 分类检索 |
(三) 标引检索 |
四、知识归档 |
五、知识联系 |
六、业务平台的知识创建入库 |
第六节 信息共享业务设计 |
第七节 疫情疫病预警业务设计 |
第八节 疫情疫病风险分析设计 |
第七章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应用前景展望 |
第一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问题 |
(一) 整个检验检疫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总体规划和设计 |
(二) 信息网络自成体系,互联互通能力差,资源分散 |
(三) 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
(四) 应用系统建设不能满足检验检疫业务的发展需要 |
(五) 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共享程度还很不够,需要进行整合和利用 |
二、技术问题 |
(一) 数据库软件系统质量问题 |
(二) 数据库安全问题 |
(三) 技术标准规范滞后 |
(四) 质量缺乏控制 |
(五) 网络和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力度不够 |
三、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
四、人员素质问题 |
第二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中问题的解决 |
一、选择质量过硬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DBMS) |
二、加紧标准规范的制定 |
三、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建设 |
四、加强档案信息的网络安全管理 |
(一) 采用合适的网络安全技术 |
(二) 数据备份与恢复 |
(三) 加强安全管理体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
五、注重资源利用和共享,保护已有投资 |
六、保障人力资源 |
第三节 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应用前景展望 |
一、涵盖多方面信息 |
二、实现全方位管理 |
三、实现多种功能 |
四、实现数据信息的有序安全管理 |
五、及时为云南检验检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六、提高业务办公效率 |
七、实现资源整合,为建设信息化保障体系打下基础 |
八、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可以构建面向不同区域的疫情疫病监测与分析信息系统 |
九、加强在法律法规、疫情疫病防控方面的合作交流 |
十、做好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云南边境疫情疫病防控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
结语 |
附录一 定义、首字母缩写和解释 |
附录二 需求编号规则 |
附录三 模块编号规则 |
附录四 需求优先等级定义 |
附录五 云南出入境检验检验局机构分析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8)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评 |
1.3 论文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动因及机理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供应链与供应链联盟 |
2.1.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 |
2.2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动因 |
2.2.1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根本动因 |
2.2.2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外部环境 |
2.2.3 供应链联盟形成的内部条件 |
2.2.4 组织形式的创新 |
2.3 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联盟的机理分析 |
2.3.1 供应链联盟的博弈分析 |
2.3.2 供应链联盟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
第3章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过程研究 |
3.1 供应链联盟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耦合 |
3.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内容 |
3.3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过程 |
3.3.1 知识获取 |
3.3.2 知识共享 |
3.3.3 知识应用 |
3.3.4 知识创新 |
3.3.5 知识保护 |
第4章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 |
4.1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 |
4.1.1 节点企业分布式资源层 |
4.1.2 跨组织节点交换服务层 |
4.1.3 应用服务层 |
4.1.4 门户访问层 |
4.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功能 |
4.3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平台的关键技术 |
4.3.1 知识管理技术的发展 |
4.3.2 供应链联盟的知识仓库 |
4.3.3 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 |
4.3.4 供应链联盟的知识地图 |
4.3.5 供应链联盟知识门户 |
4.3.6 供应链联盟知识社区 |
第5章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实施 |
5.1 软系统方法论概要 |
5.2 综合系统方法概要 |
5.3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实施 |
5.4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的评价 |
5.4.1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 |
5.4.2 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评价方法 |
第6章 XJPC知识管理案例研究 |
6.1 XJPC知识管理实施背景 |
6.1.1 公司概况 |
6.1.2 需求调研与分析 |
6.1.3 构建系统模型与比较 |
6.2 XJPC知识管理实施过程 |
6.2.1 方案制定与实施 |
6.2.2 评估与改进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件 |
(9)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质监测研究现状 |
1.2.2 水质预警研究现状 |
1.2.3 应急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3.1 选题来源与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城市供水水质管理体系 |
2.1 城市供水特征 |
2.2 城市供水系统的组成 |
2.3 城市供水系统的现状 |
2.4 城市供水水质管理体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预警、应急业务模型 |
3.1 城市供水污染概述 |
3.1.1 城市供水污染类型 |
3.1.2 污染物特征分析 |
3.2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 |
3.2.1 水质监测模式 |
3.2.2 水质监测项目 |
3.3 城市供水水质预警 |
3.3.1 水质预警的内涵 |
3.3.2 水质预警框架 |
3.3.3 水质评价 |
3.3.4 水质预测 |
3.4 城市供水水质事故应急处理 |
3.4.1 水质事故应急处理概述 |
3.4.2 水质事故应急处理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供水水质事故应急处理协同关键技术研究 |
4.1 协同学的理论支撑 |
4.2 应急处理协同存在的问题分析 |
4.3 应急处理协同总体框架模型 |
4.4 技术支撑维分析 |
4.4.1 信息集成 |
4.4.2 资源协同 |
4.5 空间维分析 |
4.6 时间维分析 |
4.6.1 应急处理流程的要素 |
4.6.2 应急处理流程层次结构 |
4.6.3 基于工作流的流程处理 |
4.7 保障维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知识管理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功能体系 |
5.1 知识管理概述 |
5.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
5.1.2 知识管理的对象 |
5.1.3 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转换关系 |
5.2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功能分类 |
5.2.1 数据采集与集成 |
5.2.2 信息展示 |
5.2.3 预警分析 |
5.2.4 应急决策支持 |
5.3 功能体系构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总体架构 |
6.1 总体架构的设计原则 |
6.2 总体架构体系 |
6.3 城市供水水质数据仓库 |
6.3.1 城市供水水质数据仓库构建方式 |
6.3.2 异构数据管理 |
6.3.3 数据交换 |
6.4 城市供水水质功能仓库 |
6.4.1 功能仓库概念模型 |
6.4.2 城市供水水质功能仓库构建 |
6.4.3 城市供水水质功能的重构与聚合 |
6.5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框架 |
6.5.1 插件技术 |
6.5.2 框架-插件模式 |
6.6 应用层分析 |
6.7 用户层分析 |
6.8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的实现 |
7.1 项目概况 |
7.1.1 项目背景 |
7.1.2 项目目标 |
7.1.3 设计的原则 |
7.2 总体功能结构 |
7.3 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 |
7.3.1 首页 |
7.3.2 数据采集与集成 |
7.3.3 信息展示 |
7.3.4 预警分析 |
7.3.5 应急决策支持 |
7.3.6 系统管理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门户知识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主题图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2 政务门户的研究现状 |
1.2.3 知识管理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创新 |
1.3.1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案 |
1.3.2 研究创新点 |
2 电子政务中的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 |
2.1 知识管理相关理论 |
2.1.1 知识的定义与特性 |
2.1.2 知识管理的定义 |
2.1.3 政务知识管理的处理过程 |
2.1.4 知识管理的特征 |
2.1.5 政务知识管理的目标与内容 |
2.1.6 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 |
2.2 电子政务中的知识裂缝 |
2.2.1 知识裂缝在电子政务中的体现 |
2.2.2 知识裂缝对电子政务的负效应分析 |
2.3 基于政务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流程 |
2.3.1 政务知识获取 |
2.3.2 政务知识存储 |
2.3.3 政务知识传递与共享 |
2.3.4 政务知识应用 |
2.3.5 政务知识链的缺陷和改进 |
2.4 政务知识管理系统 |
2.4.1 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定义 |
2.4.2 信息管理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的联系与区别 |
2.4.3 政务知识管理工具 |
2.4.4 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构建 |
2.5 小结 |
3 主题图相关技术及政务知识领域本体构建 |
3.1 主题图概念与构成要素 |
3.1.1 主题图概念及数据模型 |
3.1.2 主题图与传统知识组织方法比较 |
3.2 主题图技术应用 |
3.2.1 主题图语法规范 |
3.2.2 主题图生成技术 |
3.2.3 主题图合并技术 |
3.2.4 主题图在电子政务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
3.2.5 主题图技术工具 |
3.3 本体的常用构建方法 |
3.3.1. 本体的特征与类型 |
3.3.2 本体与主题图的关系 |
3.3.3 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
3.4 基于OWL的政务知识管理 |
3.4.1 基于OWL的政务知识管理模型 |
3.4.2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OWL政务本体存储 |
3.5 案例分析:主题图在卑尔根政府门户中的应用 |
3.5.1 卑尔根政府门户的建设目标 |
3.5.2 卑尔根政府门户建设技术应用 |
3.6 小结 |
4 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务知识门户 |
4.1 政务知识门户相关理论 |
4.1.1 政务知识门户概述 |
4.1.2 政务知识门户对政府知识管理的支持 |
4.1.3 政务知识门户的功能特征 |
4.1.4 政务信息门户与政务知识门户的联系与差异 |
4.2 政务知识门户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 |
4.2.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技术(内核)层 |
4.2.2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管理(外围)层 |
4.3 政府知识门户的政务流程再造 |
4.3.1 传统政务流程的特点与缺陷 |
4.3.2 电子政务流程的再造的思想与原则 |
4.3.3 政府知识门户对电子政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 |
4.4 政府门户知识地图构建 |
4.4.1 基于政府知识门户的知识构架 |
4.4.2 知识地图的概念 |
4.4.3 知识地图在政务知识门户构建中的作用 |
4.4.4 政务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 |
4.4.5 利用XTM构建政务知识地图 |
4.5 小结 |
5 政务门户知识管理评价体系构建 |
5.1 政府门户评价的发展 |
5.1.1 政府门户评价体系构建发展 |
5.1.2 学术界对政府门户评价相关研究 |
5.2 政务门户发展概述 |
5.2.1 部分国内重点城市政务门户简评 |
5.2.2 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政务门户简评 |
5.2.3 政府门户网页信息提取系统的构建 |
5.3 政务门户知识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基于知识链的评价体系构建思想及原则 |
5.3.2 利用德尔菲方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
5.3.3 基于知识链的政务门户评估指标体系详解 |
5.3.4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5.3.5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门户评估方法 |
5.4 小结 |
6 基于主题图的政务知识门户系统构建 |
6.1 系统构建设计分析 |
6.2 基于主题图的异构数据集成 |
6.2.1 主题图合并异构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
6.2.2 异构数据集成关键技术 |
6.2.3 基于主题图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构建 |
6.3 基于信息用户逻辑的知识管理 |
6.3.1 政务门户用户信息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6.3.2 基于用户使用逻辑的个性化服务 |
6.4 政务知识门户系统构建 |
6.4.1 政务知识门户中知识的应用 |
6.4.2 政务知识门户模型总体框架 |
6.4.3 政务知识门户系统平台建设 |
6.5 小结 |
7 政府门户知识管理负效应与发展 |
7.1 政府知识管理的负效应 |
7.1.1 知识管理对创造性的抑制 |
7.1.2 知识拥有利益化的趋势 |
7.1.3 知识管理中的旁观者现象 |
7.2 政府门户知识管理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及对策 |
7.2.1 公务人员等级制度的淡化 |
7.2.2 弱势群体技术壁垒的建立 |
7.2.3 非正式组织力量的扩大 |
7.2.4 专家隐性知识的力量迷信 |
7.2.5 部门环境多样性的消失 |
7.2.6 知识应用的重复化 |
7.2.7 核心及机密知识的外泄 |
7.2.8 面对信息安全的威胁 |
7.2.9 庞大的资金投入 |
7.3 生态化政府知识管理平台 |
7.3.1 生态化政务知识管理的特征 |
7.3.2 知识生态化的平衡 |
7.4 小结 |
8 结语 |
8.1 本文研究的成果小结 |
8.2 下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政务门户知识链评价体系调查问卷 |
附录2: 文中图表 |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异构数据仓库中的知识管理体系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业企业商务智能系统研建 ——以林口林业局有限公司为例[D]. 夏明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石化企业多源知识发现与管理方法研究[D]. 王小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大数据时代知识管理过程、技术工具、模型与对策[J]. 叶英平,陈海涛,陈皓. 图书情报工作, 2019(05)
- [4]基于本体的风电设备多源异构知识管理及应用研究[D]. 周安美. 湖南大学, 2014(09)
- [5]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研究[D]. 王舰.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6]基于语义集成的客户知识挖掘研究[D]. 蔡皎洁. 武汉大学, 2012(06)
- [7]云南检验检疫档案信息数据库构建研究[D]. 脱凌. 云南大学, 2012(08)
- [8]供应链联盟知识管理研究[D]. 王敏晰.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9]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与预警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黄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10]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门户知识管理研究[D]. 叶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