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脑溢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治疗分析论文_许霞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煤总医院急诊科 山西 大同 037003)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脑溢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前和急诊内科急救的60例突发脑溢血患者作为急救组,同时选取同时段家属陪同或自行来院而未实施院前急救的50例突发脑溢血患者作为未急救组,并比较两组患者急救后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结果:急救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未急救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救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住院时间显著优于未急救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和内科急救处理有助于提高突发性脑溢血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并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关键词】突发脑溢血;急诊内科;院前急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218-02

脑溢血是老年人群较为常见和多发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多数致病原因为脑动脉硬化或高血压[1]。突发性脑溢血由于起病较为突然,病程时间较短,患病后病情变化较快且迅猛,严重者将引发死亡,已经成为临床上引起中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2]。因此探讨急诊内科对突发性脑溢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提高突发性脑溢血患者生存时间以及减少致残率和致死率十分重要。我院对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突发脑溢血患者实施院前和急诊内科急救,发现患者临床效果较好。现将有关内容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实施院前和急诊内科急救的60例突发脑溢血患者作为急救组,同时选取同时段家属陪同或自行来院而未实施院前急救的50例突发脑溢血患者作为未急救组。未急救组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为(47~78)岁,平均年龄为(55.1±1.2)岁,诱发原因包括疲劳过度者31例、应激反应者14例、排便用力较大者10例、不明原因5例;急救组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范围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54.8±1.5)岁,诱发原因包括疲劳过度者27例、应激反应者12例、排便用力较大者8例、不明原因3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急救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处理,具体内容如下:①急诊科医生接诊后即刻通过电话向患者家属询问和了解其具体病情,并嘱咐患者勿随意搬动患者,就地等待,急救人员达到现场后,即刻测定患者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实施心电图监测,鉴别呕吐、恶心等脑内压力增加症状,及时评估患者病情。②急救人员需保障患者呼吸畅通,及时清理鼻腔、口腔内分泌物;对病情较轻者予以就地施救,随后转移至车上送往医院,运送途中需避免患者头部和身体受到振动发生二次伤害;对呼吸不齐、体温降低、血压过低以及深度昏迷等病情危重患者即刻送院急救。③运送途中在车上对患者予以吸氧和开通静脉处理;对于舌后坠不能解除者通过开口器牵拉舌头,确保通气顺畅;此外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取药物治疗,如对于颅内压升高者可予以250ml甘露醇(15%~20%)静脉滴注,而对于颅内压正常者予以静脉滴注250ml生理盐水;另外对病情严重患者需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辅导,以便降低患者和家属紧张、焦虑心情,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急救人员的现场抢救。急诊内科处理:急救人员将患者送至医院后详细向急诊医生和护理人员交代急救经过和患者病情,以便为落实急诊急救治疗,从而为进一步的治疗奠定基础。未急救组患者在家人护送下来就诊,未予以院前急救处理,住院后对患者采取实验室和影像学相关检查,同时予以吸氧、降低颅内压力和静滴脑血管活性药物等内科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法(GOS,5分制,分数越高表示预后越好)进行评价:①死亡:患者GOS评分为1分;②植物生存:患者GOS评分为2分且和外界无互动;③重度残疾:患者GOS评分为3分,且无法自主独立生活;④轻度残疾:患者GOS评分为4分且可独立生活,但无法正常学习和工作;⑤恢复良好:患者GOS评分为5分且可正常学习和工作;通过④和⑤计算治疗总有效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发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住院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前两者采用百分比表示,后者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和t检验。

2.结果

2.1 未急救组和急救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急救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7%,未急救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0%,两组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中老年人群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而脑溢血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代表性疾病[3]。临床研究认为,引发脑溢血的因素较多,而中老年患者最为常见的原因可能为血压忽然性增高导致颅脑内微血管破裂,引发脑出血,脑内出血会对脑组织造成压迫,造成水肿,进而导致脑组织移位[4]。由于脑溢血等急性脑血管意外具有发病较急,病情变化变化快且迅猛,以及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等特点,所以对突发脑溢血患者实施有效且迅速的急诊院前和内科救治十分重要。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急救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住院时间显著优于未急救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院前和内科急救处理有助于提高突发性脑溢血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避免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并促进患者尽早恢复。

【参考文献】

[1]马红旗.浅析突发脑溢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治疗[J].中外医疗,2013,32(8):21-22.

[2]刘均荣.突发脑溢血患者的急诊内科急救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5(19):195-196.

[3]陈堃.突发脑溢血患者急诊内科治疗的方法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110-111.

[4]陈永刚,杨雯.突发脑溢血患者120例急救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14):264-265.

论文作者:许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8

标签:;  ;  ;  ;  ;  ;  ;  ;  

突发脑溢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治疗分析论文_许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