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新课程的引进_课堂导入论文

浅谈语文新课程的引进_课堂导入论文

例谈语文新课导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学,有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新课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每位老师总希望自己的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下子生动起来。因而在设计这个环节时,常常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虽然老师们在导入环节用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往往只是停留于浅层次的水平状态,或者整个导入环节只是走走过场,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这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就语文教学的新课导入,谈谈自己的认识,这里谈的是新课文的第一次学习。概括目前语文教学新课导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激趣导入缺少深度,收效不大。

猜谜语、做游戏等活动,属于激趣导入。运用这种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些激趣导入往往深度不够,收效不大。如,常用的猜谜语导入,教师出示的谜语,经常与所要学的新课内容有关联。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了课文,对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猜”往往失去其意义。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一猜即中。

新课导入的最主要目的,不仅仅是组织教学,聚焦注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点燃他们的阅读“兴奋灶”,从而兴致盎然进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像猜谜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就不适合在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的情况下采用。

问题二:课题导入,明知故问。

有一种很常见的导入方式,就是老师抓课题导入新课。如,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一文,老师板书课题后就问: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学生说,什么是战象?最后一头战象指的是谁?它为什么成了最后的战象?这头战象后来怎么啦?……问题虽然很多,但往往都是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学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多数情况下是在迎合教师的教学需要。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一般都预习了课文。像抓课题导入新课的这种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的学习准备状况,要能围绕课题,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问题三:情境创设走过场,流于形式。

创设情境,能在短时间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不过,在实践中,一些老师对于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应该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对学习、理解文本起到启发、帮助作用,往往心中无数,以至于有时候创设的情境走走过场,流于形式,好像作为一个环节必须要这么安排似的。

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雨点》的“创设情境,体验导入”片断。

师:小朋友,抬头看看天上,天上有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来,一是对学习的要求不大清楚,二是只看到天花板,看不到天。这时老师两手高举着小水球,使劲捏,水从小水球中喷了出来。]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发现天上下雨了。

师:小雨点落到哪里了?你们喜欢小雨点吗?

生1:小雨点掉到我的头上。

生2:手上。

……

师:让我们跟随小雨点,一起去看看课文中的小雨点落到了哪些地方?

这篇课文只有39个字,三句话,结构简单,却情趣盎然,表现了雨点分别落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的不同形态。本来,下雨是一种很常见的生活现象,课文描述的情景,学生都有相关的生活体验。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看到雨点落在不同地方的情景,然后过渡到课文的学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教学中,教师硬要人为地去创设一个喷水的情境,既不真实,也不自然,这样的导入就很失败。

问题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却超越了生活体验。

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找出学生生活与新课内容的结合点,也是老师们比较喜欢的一种新课导入的方式。但这种导入要能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了学生的经验世界。

一位老师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从“交流生活,感知变化”进行导入。

师:我想和大家聊聊,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小时候比,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变化?

生1:马路不同。

生2:用的灯不同,以前用煤油灯,现在用电灯。

生3:现在爸爸妈妈开车送我们上学,以前是走路上学。

……

从教学效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回答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认知状态。因为学生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的生活状况了解甚少,对前辈们小时候的生活缺少实际的体验,进行对比有点儿困难,也就谈不上有多少实效性可言了。

问题五:导入过程复杂,烦琐累赘。

新课导入,应该追求简洁、明了的风格。而有的老师为了追求一种与众不同的效果,有时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环节烦琐,绕来绕去,有叠床架屋之感。下面是一位老师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以歌为媒,步入花海”的新课导入片断。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读起来像是在聊家常,通俗易懂,但其实,越读越有味道,颇耐人寻味。想学这篇课文吗?

生:想。

师:不急。我们先来听听音乐放松一下。[播放英文歌曲]

师:这是老师最喜欢听的一首英文歌曲,每次听到它,总让我想到异国那迷人的风情画卷。你们想知道,老师最想去哪个国家游览吗?

生:想。

师:那就猜一猜吧。

[出示课件:猜一猜:请根据下面三个提示语猜一个国家的名称:()

柏林 贝多芬 奔驰]

学生猜,教师评价,然后小结。

看了这样的新课导入,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京剧中的武将出场。好一阵锣鼓响后,才看到几个武士在舞台上前滚后翻,慢慢地又上来几个武士挥动着大旗来回穿梭,让人眼花缭乱,就是不见武将出场。我估算这节课的导入最少用了七八分钟时间,还剩下多少时间用在文本的学习上呢?这节课的导入共设计了三个大的环节,本来在第一个环节里,通过对作家和课文的简短介绍,已经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老师在询问学生“想学这篇课文吗”,学生们回答“想”了,按理就该进入课文的学习了。但老师却偏要卖关子,让学生去听一首外国歌曲,好像是要营造一个异国风情的氛围,然后又通过做选择题,从异国具体到德国,让学生知道德国的首都、德国的音乐家、德国的奔驰汽车,问题是,费这么大的劲儿,跟课文学习有多大关系呢?

下面谈谈新课导入的方式。新课导入的方式较多,具体用哪种方式省时有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习目标、学生实际和自己的教学特色而定。

方式一: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新课导入有时可以“短平快”,教师的开场白,力求语言准确、简练,直截了当,点明主题。这种方式适合于学习习惯比较好的班级。

如,教学《草船借箭》,老师可以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编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再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老师说:我国历史上有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圆明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正是有关圆明园的,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方式二:利用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编排,旨在点明单元主题,激发学习兴趣,提示学习要求与重点。在学习单元内的第一篇课文时,可以借助单元导语进行新课的导入,以充分发挥单元导语的“导学”作用。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利用导语的提示,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一下我国的世界遗产情况,让学生了解这个单元要学的三篇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在学习《长城》之前,对整组课文有个初步的印象。在导入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我国其他的一些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画面,增加感性认识。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在学习《将相和》之前,可以指名读一读导语提示,明确这一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提出阅读原著中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具体要求,为后面的阅读交流做一些准备工作。

有些导语中的图片,也可以作为导入新课的材料。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二组“名人故事”,教材在导语部分提供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杰出名人的图片,让学生去认一认图片上这些名人,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也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方式三:问题导入,激发思考。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采用抓课题导入新课的方式,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课题。围绕课题,不要去提那些读了课文就能回答的问题,问题应该是有一定思考价值,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

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课前板书好课题,从课题入手,提出思考的问题:(1)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2)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以课题中的“游”字为重点引导学生质疑。以疑着手,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通过讨论、交流,弄清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的问题: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两者的关系。

如,教学《去年的树》,老师从课题入手,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课题叫去年的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在文中是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它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带动他们的思考。

问题驱动下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这种导入的方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对教师驾驭、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是一个挑战。

方式四:复习已知,引入新知。

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课导入的方式。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一下先前学过的知识,从已知入手,温故知新,这样导入承上启下,既易于旧知识的巩固,也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匆匆》的片断。

师:我们刚刚学过《长歌行》,谁还能背一背。[生背诵]

师: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1:时间像流水一样白白地流过去了……

生2:时间像风一样,我们无法挽留。

生3:失去时间也就失去一切。

教师简要评价。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长歌行》和《匆匆》两篇文章主题相关:时间容易流逝,要珍惜时间,不要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以古诗词进行导入,注重了优秀诗文的积累与运用,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与要求,避免了教学要求的虚化。而现在的一些公开课,在导入这个环节里作秀的成分较浓,非语文学习的活动较多。

本课的导入还有一个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利用主题相关的文章导入,可以在学习新课时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增加课堂容量。由主题相关的《长歌行》导入到《匆匆》一课的学习,自自然然,水到渠成。

方式五:多种形式,营造情境。

情境创设的方式有很多。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是目前老师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增强学生对不熟悉或抽象的事物、空间等的感性认识,为学习新课做铺垫,降低学习新课的难度。

例如《花钟》一课,文中提到的一些花,如鹅鸟菜、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对师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导入时可以集中展示相关花的图片、影像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些不太熟悉的花有个初步的了解,为课文的学习搭建一个平台。而课文中介绍的学生较熟悉的花,如蔷薇、睡莲、万寿菊,没有必要这样导入了,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交流。

对于一些描写山川景物类的课文,如《黄山奇石》《富饶的西沙群岛》《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可以在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景画面,增加感性认识。

运用实物也可以营造一种较真实的情境。实物可以是教师课前准备的,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情境的创设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教师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绘出一种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提前进入一种情感的状态。像革命传统题材类的课文,往往适合这种方式。

总而言之,新课导入要以省时高效为原则,要明确设计导入环节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理解文本的契机,找准一个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学习文本的起点。

[本文参阅了“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光盘课例中的部分教学设计,在这里我要表达两点意思:一是向诸位老师表示感谢;二是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目的是用来讨论、交流,引发大家的思考,没有其他意图。]

标签:;  ;  

浅谈语文新课程的引进_课堂导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