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发展与转型论文_张嗣能 陈婧 段宁雅

“挑战杯”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发展与转型论文_张嗣能 陈婧 段宁雅

——基于湖北省32所高校187名参赛学生的问卷调查

◆ 张嗣能 陈 婧 段宁雅 华中师范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本文通过在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终审决赛,对参赛的32所高校187名选手进行问卷调查,重点了解这一负有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竞赛的大型赛事在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和转型。调查结果显示:挑战杯赛事的创新作用获得肯定,高校的动员能力较强,其中学校团队和指导教师作用发挥大,学院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学生参赛意愿较强,对挑战杯官网的关注度较高,对赛事信息和规则了解程度也较好,但对挑战杯的宗旨和历史内化相对不足,校级宣传平台的建设也有待加强。为此,推进“挑战杯”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启迪,塑造与时俱进的“挑战”文化;积极发挥各级组织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挑战”氛围;建立系统的创新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学生的“挑战”才能,推动创新创业的有效衔接,着力突破“挑战”极限。

关键词:挑战杯 创新教育 发展与转型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面,是整个大学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致力于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至今天,已发展运作了二十多年,从第一届只有31所高校参与到目前的1000多所高校,还包括港澳台地区,已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社会反响。但具体落实到高校创新教育中,它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科学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育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的实际成效如何,还缺乏有针对性的数据支撑。

为此,华中师范大学借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召开之际,在终身答辩现场针对参赛选手展开了一项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在湖北省第十届挑战杯决赛现场武汉工程大学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3份(回收率96.5%),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93.5%),涉及湖北省参与挑战杯的32所高校,其中985高校2所,211高校6所,省属一般高校19所,高职院校3所,独立学院2所。调查对象中,男生108人,占57.5%;女生79人,占42.5%。学历分布分别为:本科生146人,占85.4%;硕士研究生23人,占总人数13.5%;博士研究生2人,占1.2%。学科类别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38人,占20.1%;科技发明制作90人,占48.9%;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59人,占31.0%。

一、发展现状

1.赛事信息与规则了解程度较好,宗旨与历史内化相对不足。

“挑战杯”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一个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都很强的比赛,有着清晰的竞赛章程和明确的比赛宗旨和完整的组织体系,那么在具体的落实和传播中,参赛学生的接收情况如何呢?在调研中我们特意针对参赛学生进行了一次“挑战杯”常识考察。数据表明,参赛学生对作品类别、参赛对象、本届“专题赛”名称和国赛承办单位等赛事规则和信息了解较好,回答正确的参赛学生都超过了70%,如能准确回答“挑战杯”三个作品大类的学生为84.6%,知道参赛对象不包括成人教育学生的有77.1%。但对于挑战杯的历史和宗旨的回答效果则不如人意,知道“挑战杯”起始年份为1989年的仅有29.5%,能准确回答挑战杯宗旨的学生也不到一半(49.4%)。

2.赛事创新作用获肯定,校内动员能力强。

“挑战杯”已走过二十多个年头,成为了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竞赛,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接近90%的学生认为挑战杯对浓厚学校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作用,并且接近一半(41.2%)的学生认为作用非常之大。而仅有2%的学生认为该比赛对营造学校科技创新氛围作用不大。那么,学生具体都是怎样开始了解“挑战杯”和参与“挑战杯”的呢,数据显示,在这一过程中校级组织和资源发挥作用较大,46.4%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和学院的宣传了解的,38.2%的学生是通过老师和身边同学了解的,而通过挑战杯官网了解的学生仅为14%。

3.指导老师和学校团委成竞赛左膀右臂,学院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

“挑战杯”目前已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成为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针对此,调查数据显示,湖北省大部分高校都出台了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的政策文件,并有为参赛队伍提供经费支撑以及获得项目立项的资格,各个学校也都出台了针对“挑战杯”的保研加分政策。其中,在实际比赛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学校团委为参赛者提供的支持较多,以我校情况为例,指导老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参赛作品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学校团委主要为学生组织各种培训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对作品进行指导,并举办技术方面的培训,同时还有物资和场地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相对而言,学院由于对“挑战杯”的了解不够,在为参赛者提供支持时就稍显被动。

4.“挑战杯”官网关注度高,校级宣传平台有待完善。

“挑战杯”作为一项面对全国1000多所高校,200多万学生的大型比赛,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全国“挑战杯”官网为例,自开设以来一直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增设了很多以前没有的版块,如今包括往期作品查阅、优秀作品展示、挑战杯微博专区等等,这让参赛学生、老师们能够更加及时地了解到最新的赛事动态,对于开拓学生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也为学生们相互学习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平台。调查数据也显示超过80%的参赛学生都有浏览过挑战杯官网。但与此相对应,校级官方平台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仍有接近2/3的高校没有设置“挑战杯”或科技创新官方平台。同时在开设了宣传平台的高校,也有很多存在更新不及时、宣传不到位等情况。

5.学生赛事参与意愿高,参赛收获与初衷存差异。

挑战杯之所以长久不衰,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广大学生的关注和欢迎,吸引了众多优秀学生。以我校为例,校赛共收到130多份作品,共覆盖800余人。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们表达了多次参加的愿望,72.7%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下一届“挑战杯”,而且在省赛现场也确实见到了为数不少的二战“挑战杯”,甚至三战“挑战杯”的学生。面对这么高的参与意愿,那么他们参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参与效果又如何呢?调查数据显示,提高科研能力为参赛的最主要目的(45.2%),其次是为了升学加分(30.1%)。但回顾整个参赛过程,大部分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增强了个人团队合作能力(73.53%),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62.1%),展示了自我的能力(57.6%),其次才是提升了科研能力(42.6%)。可以看到,对于作为最具学术性的挑战杯竞赛来说,从参赛学生的收获看来,虽然与同学们的初衷没有太大落差,但是科研能力的提升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转型设想

1.重视创新意识启迪,塑造与时俱进的“挑战”文化。

在高校创新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启迪是最基本的内容,非一朝一夕可成,需要以科技竞赛为抓手,社会实践为依托,逐步在大学生中形成“挑战”文化,逐步培养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和创新品德,这也是“挑战杯”作为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竞赛的最终目标。具体,可通过树立创新榜样和开展社会实践等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情感,变“填鸭式”、“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为“讨论式”、“启发式”的个性培养,塑造创新思维;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注入创新文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形成勤劳、奋发、刻苦、合作、风险的创新品德,普及扩大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面。

2.积极发挥各级组织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挑战”氛围。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高校创新工作的各个方面,“挑战”氛围的营造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横向上凝聚高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合力,加强学院与学院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沟通联系,互相分享经验,彼此合力前进。在纵向上形成学院与部门的协作模式,各级组织紧密联系,团结合作,层层推进。注重点面结合,除开展大型校级大型活动与竞赛外,也鼓励各个学院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各个班级和年纪在平常学习中开展创新活动,如“挑战杯”基础知识竞赛,科研经验交流会等。通过积极发挥各级组织育人作用,在校园内营造和弘扬“挑战”氛围。

3.建立系统创新技能培训体系,提升学生“挑战”才能。

“挑战”才能的培育是竞赛最为直接的成果和目标,也是当前高校创新教育中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本领,需要建立集“培训、实践、指导、服务”与一体的创新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创新型人才梯队培养计划,建好“创新型人才库”、“指导专家库”和“创新管理工作队伍”,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研讨培训、创新榜样的现身说法、开展社会实践和实例分析等方式,拓展学生思路,开阔眼界。并在整个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关注教学过程,强调“挑战”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

4.推动创新创业的有效衔接,着力突破“挑战”极限。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在高校创新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思路。回到“挑战杯”比赛,当前共分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俗称“大挑”和“小挑”,每年交替进行,这虽然增加了比赛的多样性,但也有很多学生认为两年一次的比赛阻碍了再次参加的可能,这主要还是因为其将创新创业分离来开,认为应该彼此独立造成的误解。在新时期,应该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的有效衔接,以“大挑”推动创新思路的形成和调研的实施,以“小挑”推动成果的产出与实践操作,形成互补式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赵金华 宋之帅 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2]阎丽娟 郭义 以“挑战杯”为契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中医教育,2013,(01)。

论文作者:张嗣能 陈婧 段宁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1

标签:;  ;  ;  ;  ;  ;  ;  ;  

“挑战杯”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发展与转型论文_张嗣能 陈婧 段宁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