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人文转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人文论文,哲学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50
1 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理论体系是庞大的、完整的、严密的,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变化是有一定的内在规律的。对这一规律的揭示将有助于促进图书馆学理论的发展,作为“学科的学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现实如何变化,图书馆哲学的这一使命最终将被人们认同、理解。
1.2 图书馆的现实需要图书馆哲学
现代高新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导致社会处于全球性的网络环境之中,图书馆作为社会的信息中心,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深刻的变革。为了探索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和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规律,有必要从多方面探讨图书馆工作与人类文化生活和历史的联系,这就需要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1.3 图书馆学“低谷”现象需要图书馆哲学来认识
近几年,世界范围的图书馆学研究与以前相比有所减退。从总体上说,图书馆学研究不但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而且也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1957年和8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过两次图书馆学理论研究高潮,而且取得了相应的理论成果,但其“先天营养不良”和研究缺乏个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图书馆学研究步入“低谷”的原因,为了阐述、分析图书馆学研究出现的“低谷”现象,探索摆脱危机的途径,呼唤加强图书馆哲学研究便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图书馆哲学问题虽然被人们经常论及,但所讨论的问题大都处于图书馆哲学的外围,业内专家、学者及一般实际工作者对其认识和理解还很肤浅。虽然人们对图书馆哲学的探讨将成为今后图书馆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图书馆哲学的真正确立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 对图书馆哲学内涵的分析
图书馆哲学单从定义、内涵上看,有多种多样的诠释和理解,至今还没有形成一致、公认的内涵。周文骏、黄宗忠、周庆山、吕斌、李国秋、张广钦、蒋永福、李明华、刘君、易长芸等专家、学者都试图对图书馆哲学的定义作出界定。但由于对图书馆哲学的理解存在差异,难以把握图书馆学与哲学的关系,因而对图书馆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还认识不足,往往以图书馆学的有关理论来替代图书馆哲学,没有将图书馆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有的则认为图书馆哲学就是图书馆哲学,与哲学无关,这样,就难以揭示出图书馆学的规律,难以对图书馆哲学的定义内涵取得共识。
提起图书馆哲学,人们往往会想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笔者在这里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图书馆哲学的指导意义,但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仅停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那么,我们的哲学思维视野就要受到极大的限制。
长久以来,我们的图书馆哲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理论家们往往忽视现实存在的种种实际问题,忽视实际而奢谈理论就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尤其是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图书馆实际工作者的共鸣。
除了图书馆哲学研究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外,图书馆哲学的内涵中还缺乏对图书馆现实和人的关注。哲学说到底是人学。但图书馆哲学对人的研究的确还没有引起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只有在图书馆哲学内涵中融入人文主义内容,我们才能深刻地认识与把握图书馆的人文本质;只有把图书馆哲学研究定位于关注图书馆现实和图书馆人上,我们的图书馆哲学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主义本质
3.1 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0年第4期发表了刘君、易长芸的文章《图书馆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该文对图书馆学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总体上的考察,阐释了中外图书馆学发展各个历史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主张、观点,使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图书馆学人文主义实质的同时,受到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启发:既然图书馆学人文主义思想渊源流长,生命力旺盛,那么其中必然蕴育着辩证法的思想,如果我们能用这种思想来看待和解释图书馆学发展变迁中的所有问题,便能赋予图书馆学以新的意义。
3.2 图书馆的人文主义发展倾向
韩继章先生在《图书馆》2000年第1期上发表了《中国图书馆发展的人文化趋势》一文,探讨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与人文关照的关系,概述西方国家图书馆的人文主义传统及其种种做法,论述中国图书馆在人文研究方面所作的努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指出:“人文主义倾向是20世纪西方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20世纪中国图书馆的人文主义倾向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开展人性化的服务,为读者营造人性化的阅读空间,为馆员的发展提供人文化的管理等等。但是,关于图书馆的人文服务及管理等许多问题的研究,目前还仅停留于表层,未从哲学高度去理解、把握,如这种现象不消除,将不利于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4 图书馆哲学研究人文转向的必然性
纵观我国图书馆哲学的诸多定义,虽然人们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图书馆哲学的内涵,但没有把人文内容列入其中。众所周知,人文与图书馆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图书馆哲学研究应从人文视角把握和认识问题,即在定义中注入人文的内涵,如果不能以一种人文视角看问题,那么就会造成图书馆哲学定义的空说。
4.1 市场经济是人文转向的基础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过渡,使中国哲学界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在图书馆哲学的研究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图书馆人的主体性,即关注人的创造性、人的价值和尊严,把图书馆人的创造精神和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因此,图书馆哲学包容人文内涵是图书馆现实对图书馆哲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与我们时代的哲学精神即主体性、现实性相一致的。
4.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文价值取向是人文转向的指导
图书馆哲学研究的人文转向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富有人情味的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以往却被忽视了。图书馆哲学研究应该反思图书馆现实,确立对图书馆人的人文关怀,并从人文视角来加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指导。
4.3 借鉴现代西方哲学实现图书馆哲学研究的人文转向
从19世纪后半期特别是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发生了人文主义转向,提出哲学的本性是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不满足于哲学的抽象概念而转向现实性,这正是现代西方哲学人文转向的主要特征。
现代西方哲学的这种人文转向,是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标志着哲学思维方式、哲学对象、功能和本质的全面的根本的转变,其实质是力图把哲学重新引回到关注现实生活的轨道上来。图书馆哲学应该关注图书馆的现实生活和人,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揭示出哲学层面上的东西来。
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缺乏原创精神,缺乏对一些“元问题”的深入探究,充分暴露出图书馆哲学研究的“先天不足”。图书馆学研究从全局和根本的意义上说,亟需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与指导,正如王子舟先生所指出的:“只有这样,许多元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作为与图书馆息息相关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图书馆哲学研究的范畴中应予以重新界定和探讨,使之成为图书馆哲学研究人文转向的必然选择和新的着陆点。
收稿日期:200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