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博弈与贸易自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态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0)05-0080-04
一、贸易政策博弈与单边自由化
尽管自由贸易政策在理论上要优于有太多干预的贸易保护政策,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差别以及国内利益集团对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理想中的自由贸易政策并不是现实中各国贸易政策的真实写照。与此同时,由于任何外贸活动都要涉及到至少两个国家的利益,单就某一项具体的外贸活动来说,一国之所得往往就是另一国之所失,所以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政策实际上也是各国政策博弈的结果。一国当前的贸易政策以及贸易干预程度实际上是各方利益相互平衡的一种反映(但不一定是公平的)。在这种平衡的利益格局下,可以证明任何一国试图实施单边自由化的努力都很难得成功。
首先以一个两国家的政策博弈模型来分析单边贸易自由化的不可行。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甲国和乙国,现有的贸易政策格局是各方利益平衡的结果。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双方都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种是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向减少干预的自由化方向转变;一种是实施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政策。同时还假定两国的决策者不存在信息约束,他们对任何政策的满意程度可以用准确的数值进行衡量。其估计的数值如图(1)所示:
图(1) 两国模型中的贸易政策选择
图(1)中给出的数值主要包含着个假定:第一, 如果任何一国政府把别国的政策视为既定的话,它就一定会选择保护。也就是说,无论乙国政府采取何种措施,甲国政府都认为实施奖出限入的政策会增加其收益。这一假定显然与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的观点相左,但如果我们考虑到国内利益集团对各国贸易政策选择的影响,而奖出限入的政策显然不会招致国内太多的反对意见,那么作这样的假设就是合理的。第二,我们假定,即使各国政府单独采取行动时实施保护政策会使本国损失更小,但如果两国都选择自由贸易则会使各国的收益更大,即甲国从一个开放的乙国市场中获得的收益比它开放自己市场的损失要多,反过来乙国也一样。在两国模型中,作这样的假设显然是合理的。
上述政策决策的过程,与博弈论中所谓的“囚徒困境”的结果完全一致。各国为了使自己的决策最优都会选择保护。虽然这种决策给各国带来的收益是图(1)中右下方的数值(-5,-5)。但对一国来说,其损失是最小的。若两国政府都不选择保护,那么它们的收益应会得到改善,图(1)中左上方的数值(10,10 )显然要比右下方的结果好得多。但对一个两国同时决策的博弈来看,只有右下的策略组合(保护,保护)才是唯一的纳什均衡解,而收益更高的策略组合(自由化,自由化)并不是纳什均衡解。在上述假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国即使多次贸易政策进行决策,最终的结果都只能是(保护,保护)而不是(自由化,自由化)。此模型向我们展示,在每一个国家都能充分自由地选择本国贸易政策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的政策都不可能被某一国家单独执行。而双方均选择贸易保护政策,毫无疑问会给本国的利益带来损害,并可能会导致保护逐步升级直至发生贸易大战。
上述模型是一个高度简化的两国模型,现实中贸易国数目远远多于两个,但每个国家在本国的贸易政策选择时其出发点与我们上述模型中的假设并无太大差异。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贸易史上,奖出限入的重商主义占据了近代史绝大部分时间的原因所在。而同样是这一原因,除了英国这个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以外,确实很难再找出一个国家曾经主动地在毫无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实施过贸易自由化。
二、贸易条约与贸易自由化
1、动态博弈中的双边协定与贸易自由化
在博弈论中,人们把那种各博弈方在博弈中同时进行决策,同时行动,或者虽然决策时间不一定真正一致,但至少在他们作出的各自的选择之前都不允许知道其它各博弈方的策略选择的博弈过程称为静态博弈。若各博弈方不是同时,而是先后依次进行选择或行动,且后选择方在自己进行选择之前可以看到对方的选择、行动的博弈过程则被称为动态博弈。动态博弈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重复博弈,即在每一个博弈阶段,博弈方、可选策略、规则和利益都是相同的。其它的动态博弈则被统称为非重复博弈,即上述提到的博弈过程中任一要素可能发生与前一个阶段不同的变动。现实中的贸易政策制定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显然是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因为贸易政策时刻都有被修改的可能,最终选择仍然是(保护,保护),整个世界只能是一个充满着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世界。但如果这个动态博弈过程是一种非重复博弈,贸易政策的选择就可能发生逆转。而这一选择的逆转能否出现,关键在于先行为方能否为后行为方发出一种可信任的许诺。
仍以我们前面谈到的两个国家为例,把原先双方同时决策的假设转变为一方(比如说甲方)先决策,这样整个博弈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如果甲国家在选择自己的贸易政策之前,对乙国许诺:只要你选择贸易自由化政策,我也会永远选择贸易自由化政策。那么乙国的决策是否会发生变化呢?这里关键就在于甲国发出的承诺是否可信。假如甲国只是发出一种口上的承诺,那么乙国根本不会相信这种承诺,因为国家的自利性使得这种口头承诺被长期执行的概率几乎为零。那么此时乙方的选择仍然是保护贸易政策。这一个博弈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不可信承诺下的贸易政策选择
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乙国唯一的选择便是不相信甲国的承诺,继续执行贸易保护政策。因为乙国知道,假如它相信了甲国的口头承诺,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后,甲国肯定会选择违背自己当初的承诺转而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自己则要遭受10个单位的损失。那么相比于一直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选择看,自己要多损失5个单位。结果最终的政策组合仍然是(保护,保护)。
可是如果甲国主动邀请乙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以法律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承诺:只要你选择贸易自由化政策,我便永远执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只要当时存在着完备的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体系,乙国便会相信甲国的承诺,与甲国签订条约并执行贸易自由化政策,这样,贸易政策的组合是(自由化,自由化),双方都可以获得自由化的收益。这种双赢的格局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无论是甲国还是乙国都知道,在完备的法律制度下,无论是谁违背了公约,反而会遭受损失。这一博弈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存在贸易条约时的贸易政策选择
当然以上所有的分析都含有两个前提:第一,两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相等。第二,在决策过程中,本国的国内利益集团格局不发生重大变化,贸易政策的变动仅仅取决于国家之间的政策博弈。
而我们分析的结论便是:没有长期贸易协定作为可信承诺的一种信号,贸易自由化不可能真正开展起来。这一结论与国际贸易政策演进史中的贸易自由化浪潮起落的史实是相符合的。回顾世界上第一次贸易自由化浪潮我们可以发现,这次浪潮开端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当时两个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之间签署了带有贸易自由化倾向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而贸易自由化在欧洲的扩展主要也是借助一系列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得以实施的。但当时的双边贸易协定的先天不足实际上为后来两次大战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回复埋下了伏笔:(1 )当时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都规定有明确的时限。当条约到期之时,是否能够续签,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 )在世界上的民主独立国家数目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双边贸易协定并不能彻底地消除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机会主义倾向。这是因为一方面第三国不受该协定的约束,它完全可以自由地采取任何一种贸易政策,另一方面,协定方均可以对第三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而不受双边协定的约束;(3)这一系列双边协定之间, 并没有任何法律关系作为保障。
那么在这种不稳定的制度框架下,贸易自由化的趋势很容易被逆转,这种逆转可能发生在:(1)原有条约失效;(2)不受协定约束的第三国对签署协定的缔约国造成了实质性危害,但这种危害在原缔约国之间的影响并不相等,使得缔约国国内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进而影响缔约国政府对现有贸易政策的看法;(3 )当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任一个缔约国,由于国内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决定违约时,由于不同双边贸易协定之间并没有任何法律制约的关系,这就很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使得一系列双边贸易协定均被废止。
从世界贸易史来看,欧洲十九世纪中叶的贸易自由化浪潮之所以在十九世纪末期就转向衰亡,进而使得整个国际贸易的格局在两次大战之间呈现高度的贸易保护色彩,关键也就在于当时盛行的自由贸易协定,均是以双边贸易协定的形式出现,它并不能有效地保证贸易自由化得以长久持续下去。而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英法传统的强国地位被美德所超越,而作为当时已足以和英国相抗衡的强国——美国始终没有加入到以欧洲为中心的双边贸易体系中去。这一切都导致了当时欧美国家内部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进而使得对贸易自由化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此时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力上升也就是当然之举了。
2、多边贸易体制与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
当自由贸易协定的形式以多边协定取代原先的双边协定时,它必然会极大地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这是因为多边贸易协定在机制上的特点,使得它作为一种承诺信号远比双边协定为高,进而使加入协定的缔约国因国内利益格局发生变化而违约的现象大大减少。这些特点包括:
(1)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 把世界上许多国家同时纳入一个统一的规则之中。在缔约国之间,不再需要通过复杂的双边协定关系而联系。这样原先存在的不同双边协定之间没有法律保护的现象得以根除。
(2)所有缔约国带来的潜在出口收益将远比在双边协定下为大, 国内出口集团为此会坚定地维持自由贸易的成果,从而自由贸易的政策在每个国家的内部都有了坚定的支持者。
(3)当一个缔约发生违约现象,转而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时, 任何一个缔约国都可以对其采取惩罚行为。在国家利益原则主导下,这种惩罚的承诺是相当可信的,那么违约国家所遭受的损失将远较双边协定框架下为大。
(4)多边贸易体制没有时间期限, 签订后因任何一个缔约国的退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的可能性也大为降低。
(5)多边贸易体制的优越性,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 进而使得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自由化的推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当今世界,贸易自由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的趋势与二战后的GATT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密不可分。从GATT到WTO, 多边贸易体制自身的完善,必将会进一步地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三、基本结论
仅仅用贸易政策的博弈,并不能说明贸易自由化得以发生的全部原因,因为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期间都经历过不少反复,在两次贸易自由化浪潮之间,必然都有一个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的阶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什么双边贸易协定能够产生,而双边贸易协定最终又演变为多边贸易体制,或者用博弈的语言来说,为什么有的国家愿意改变博弈规则。显然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国家内部,主张实行自由贸易的集团在一个国家内部占据了主导地位。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打破了每一个国家内部原有的利益格局,使得自由贸易的收益明显地大于实施贸易保护所带来的收益。原先界限分明的出口利益集团和进口利益集团也因经济一体化的进展而变得界限日益模糊起来。经济一体化本身就是世界经济效率提高的一种表现,贸易活动自身的发展也验证了自由贸易政策要优于贸易保护政策的理论结论。不过从历史的进程来看,贸易自由化的形成和发展,尽管根源在于自由贸易政策所内在的经济性,但它的实现却是通过制度化的博弈来完成的。
[收稿日期]2000-03-31